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课件 (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告之以谋)
荆轲
深谋远虑 勇敢果决 擅长辞令 工于心计
樊 “偏袒扼腕而进曰‘此 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於 遂自刎”
期 自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 首,函封之。

怒叱太子

易水送别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秦 王
厚遗蒙嘉 高潮(10~17):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结局(18):荆轲被斩
倚柱笑骂
人物形象
太子丹
反 衬 其 智 勇
樊於期 正衬其义勇 荆轲
浮躁多疑 谋事不周
贪婪怯弱
反衬其义勇 秦王
豪爽慷慨 义勇刚烈
反 衬
刚烈深忠沉义、、有勇刚有毅谋、
其 神
果侠敢义机之机智士智、的视形勇死象敢如归的

外勇内怯
秦武阳
思考:怎样认识荆轲和 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 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 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 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 使者(于)咸阳宫。
• 遗:赠送 • 比:并列 • 使使:派遣使者 • 唯:希望 • 名作动,穿上上朝的衣服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 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 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 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 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 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 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 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 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 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 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 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 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 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 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群臣: 惊愕、惊呼 ——“尽失其度”
⑩荆轲在断左股、“被八创”以后仍“倚柱而 笑”,“箕踞以骂”,说明了什么?
视死如归
研读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荆轲被斩以后,秦王还“目 眩良久”,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反衬其义勇
结构分析
开端(1~ 2):行刺缘起
大军压境 临危受命
准备信物
准备利刃
荆 发展(3~9):行刺准备 配备助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 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使 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 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所待,其人居远未 来,而为(之)留待。
• 既已:同义复词,已经这样了 •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装 • 于是:这样之后 • 为:准备,打点 • 所待:有等待的人 • 俱:一起
• 所以:……的原因
6、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 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 ,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一方面表现他在大兵压境是的惊恐、焦急, 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 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 难句的节奏。 2、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3、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正音
王翦(jiǎn) 虏赵王(lǔ) 谒见(yè) 樊於期(wū)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揕其胸(zhèn)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拊心(fǔ) 刎(wěn) 盛(chéng) 图穷而匕现(bǐ xiàn) 淬(cuì)濡缕(rú)变徵(zhǐ) 厚遗(wèi) 惶急(huáng)还柱而走(huán) 卒起不意(cù) 夏无且(jū)被八创(bèi chuāng) 箕踞(jī jù) 目眩(xuàn)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 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 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 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略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 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 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 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 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 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 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 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 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 乃遂:同义复词,就 私自 • 遇:对待 深:刻毒 • 被 杀戮和没收 • 涕:古今异义,今:鼻涕 奈何:如何,怎么办 可以:可以用来用(它)解除 • 顾:只是 • 然则:这样那么 • 见陵之耻:被侮辱的耻辱 • 切齿拊心:咬牙切齿捶胸痛恨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 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 卿:古代对人的尊称 • 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 岂┄┄哉:反问句式,难道┄┄吗? • 谒:拜会、前往 • 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 诚:如果,表假设 • 有以:有用来┄┄的 • 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 长者:德高望重的人 • 更:改变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 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 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 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
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 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 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⑧荆轲是怎样掩饰秦武阳的 失态的,这表现了荆轲怎样 的性格特点?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 非凡的气质
•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 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 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 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 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遂发。
• 岂无意哉: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 请允许我
•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 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 临其境的感觉。
廷 刺 秦 王
•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 中庶子蒙嘉。
•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 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 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 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 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 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 之。”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 品 介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经过 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是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 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宋、卫、中山十二策。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 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历来对荆轲的评价
•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
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 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 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收:占领 •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 略:掠夺
•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 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 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 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 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 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 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 股:大腿 • 引:举起 • 被:受 • 所以:┄┄的原因
⑨课文是怎样表现荆轲与秦王的较量的?
秦武阳:“色变振恐”
顾、笑、前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引、倚、笑、踞、骂
—— 沉着机智 镇定自若 胆略过人 视死如归
秦王: 惶急、惊、起、绝、拔、操、急 走、拔、击、复击、 目眩
• 卒:突然 •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 郎中:宫廷的侍卫 • 无以:没有用来┄的
•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 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 “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之)击荆 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 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 契以报太子也。”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 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 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 拔。
• 以次进:按次序进入 • 怪: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 • 谢:道歉 • 少假借:稍微原谅 • 既:已经 • 操:握住
研读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 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 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背景简介: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 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 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 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 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 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 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 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 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 白:名词作动词 • 就:登上 • 顾:回头看
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补充介绍: 荆轲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 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 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 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 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 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 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 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⑦易水辞诀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
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凄凉悲怆的氛围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 势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 忾的气氛。表现荆轲的思想感 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