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小楷字汇
精妙唐楷小楷《灵飞经》钟绍京高清版(全)

精妙唐楷小楷《灵飞经》钟绍京高清版(全)
《灵飞经》,集魏晋笔法,唐楷法度和骨力于一身的写经体。
明代董其昌认为是唐代钟绍京所书,不过近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认为是无名经生所书。
目前普遍是认为钟绍京所书。
《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
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作为范本。
《灵飞经》的发现与经历也是扑朔迷离,这四十三行墨迹,写在了细麻纸上,共685字。
钟绍京(659年-746年)唐朝宰相、书法家,钟繇第17代世孙。
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皆其所题。
代表作《灵飞经》。
古代经典书法小楷合集(收藏版)

古代经典书法小楷合集(收藏版)2020-09-25在中国古代,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科举从政、治学为文的基本手段,也是一种最为常用和实用的字体,因此,历代书家中,善小楷的大家很多,下面是从各朝代中选出了一些书法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供大家欣赏。
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欧阳询《心经》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初学二王,又远承魏、晋、六朝隶书、楷书的特点,用笔险劲,法度严谨,独树一格,被誉为欧体。
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小楷的书写技法详解

小楷学习的重点,首先是解决技法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即先要摸清小楷技法的基本要领和规律。
本章节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小楷的基本笔法、结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特点和规律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中我们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
小楷的基本笔法解析一、小楷的基本笔法1、露与藏小楷的体态小,笔道细,故笔画露锋多于藏锋。
露锋尽显直率、阳刚、俊逸之美,这是小楷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当然,有露必有藏。
小楷的收笔基本上都是转笔回锋、藏而不露、藏露结合、虚实结合的。
如想更加丰富笔法,可偶尔在点画起笔,或下一个笔画起笔承接的地方巧妙地运用藏锋笔法,这样的笔画刚中带柔,更显含蓄凝练。
很多敦煌及唐人写经的小楷都是这样运用藏锋的,丰富了小楷的艺术内涵。
如“示”“天”“告”“之”等字。
(图1)2、提与按小楷的笔画虽然细小,但笔画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技法上要求相对比较严谨,笔画更加讲究精致,尤其是每个字笔画的提按都要虚实分明。
提笔的时候要果断,干净利落,不允许有丝毫迟疑;按笔的时候笔速要减慢,把笔毫铺下去,既能提得起笔,又能按得下去笔,轻重缓急,提按自如。
如“少”“太”“士”“曰”等字。
(图2)3、方与圆小楷的笔画一般情况是直线多,曲线少,露锋多,藏锋少,所以方笔自然也就比圆笔多。
方笔用顿,棱角分明。
圆笔用转,婉转通畅。
如“良”“践”“图(圖)”“力”等字。
(图3)二、小楷基本笔画的写法1、点点犹如人的眼睛,在字中起着点睛和相互映带的作用。
小楷的点在用笔上有独立点和连带点两种类型;在形状上有三角点、小撇点、小提点和小竖点四种基本类型。
独立点独立点,即单独存在,与其他笔画之间不做连接,但笔断意连。
书写时要求笔尖落纸后轻灵果断,顺势收笔。
收笔笔势直接朝向下一笔,以求相互呼应。
如“之”“以”“为(爲)”“黯”等字。
(图4)连带点连带点,即点与点之间,或点、画之间有牵连,使得点、画之间更显气脉贯通,摇曳多姿。
地藏菩萨本愿经小楷

地藏菩萨本愿经小楷《地藏菩萨本愿经小楷》可不是一部随便翻翻就能理解的经书,它可真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经典。
说到《地藏菩萨本愿经》,相信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位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地藏菩萨形象。
对了,大家应该都知道他吧?就是那个在地狱里都能为死去的众生求得解脱的菩萨。
想象一下,他的工作就像是个慈爱的“地藏守护神”,为那些在阴间苦苦挣扎的人送去希望和光明。
看似不事声张,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祈福,他的心有多大,简直就是一片海呀,宽广得让人惊叹。
地藏菩萨之所以如此被大家敬仰,最主要的原因,除了他无私的愿力,还有他的那份坚定,简直就是“穷追不舍”的精神。
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小楷》这本书,讲的就是地藏菩萨当年发愿要救度无量众生的事情。
说实话,大家读起来的时候,除了心里感到一阵阵的温暖外,还有那种“咦,菩萨咋这么了不起”的震撼。
你想啊,地藏菩萨最初的誓言,就是要让所有受苦受难的灵魂都能离开痛苦、得到解脱,这种愿力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一说出来,简直比任何鼓舞人心的口号都强大。
地藏菩萨说了:“我先去受苦,众生苦尽甘来。
”这种为了别人能好,自己去承担痛苦的精神,放在现代社会,这简直就是“完美奉献”的代名词了。
其实这部经的内容虽然深奥,但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告诉大家一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地藏菩萨发愿要救度所有受困于痛苦的众生,不分贵贱,不论生死。
他可不分你是富贵人家,还是贫民百姓,甚至是鬼魂、恶鬼,他都能一视同仁地帮助。
你说,这样的菩萨谁能不喜欢呢?他简直是个“全能型”的超级英雄,只不过他不是打怪兽,而是拯救灵魂。
这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帮助,才是最真实、最纯粹的关爱。
每当我们翻开这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小楷》,就像在与一位智慧又慈悲的长者对话,哪怕你不是佛教徒,读了也会觉得心里踏实。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心情低落,甚至觉得“人生无望”,这个时候,地藏菩萨的故事仿佛在提醒我们:“别着急,不管多么黑暗的地方,终究会有光明的到来。
经典小楷字帖__唐《灵飞经》墨迹本

经典小楷字帖——唐《灵飞经》墨迹本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教的经,在明代晚期,发现一卷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它的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
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
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
后来董氏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
《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
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灵飞》本身的书法,在唐人写经中,允推精品,试用敦煌所出那么多的唐人写经来比,够得上《灵飞》那样精美的,也并不太多。
在清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书法的优劣,几乎与文章的优劣并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极好范本。
于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
原石又因捶拓渐多,不断泐损,随着出现了种种翻刻本。
《磁蕙堂帖》翻刻的笔画光滑,又伪加赵孟烦跋,在清代中期曾成为翻本的首领,事实却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离更远。
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得到陈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云楼帖》,刻法比《渤海》不同。
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略肥。
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一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目失真。
这四十三行在清代后期归了常熟翁氏,从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庐丛稿》所记中,得知在翁家已历三代。
文恭的玄孙万戈先生,前几年来北京,欢然互叙世代交谊处,我第一询问的即是这四十三行,万戈兄慨然以摄影本见赠,还亲自抄录了陈氏累代的题语和文恭的若干条跋记。
庐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笔法墨法,始知无论《渤海》、《望云》都一样走了样.尤其墨彩飞动的特点,更远远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现万一的。
这次万戈先生把它交给《艺苑掇英》,发表,使这四十三行《灵飞》,真面目与世相见,实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一、钟繇《荐季直表》推荐理由:《荐季直表》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
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钟繇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所崇敬的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据说钟繇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但是钟繇写得最好的是楷书,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
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荐季直表》局部二、钟繇《宣示表》推荐理由:《宣示表》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端整古雅,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传说王导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后来又将它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之后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宣示表》局部三、王羲之《乐毅论》推荐理由:如果说三国时期钟繇的小楷是楷书的萌芽期,那么到晋代王羲之的《乐毅论》,楷书就已经到了成熟期,《乐毅论》笔笔精到,无一笔含糊,楷法成熟,释智永认为《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据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与《乐毅论》。
当年唐太宗还将最初的《乐毅论》摹拓分别赐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摹本的传布范围也只限于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世人罕见其貌。
王羲之小楷书法作品《乐毅论》局部四、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推荐理由:《曹娥碑》结体取扁势,与传为王羲之的其他小楷书法作品相比,这块碑的笔画更为舒展,表现在作为主笔的横画和捺画上更为明显,隶书笔意暗存于笔画与结体之间。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颂扬曹娥的孝行而立的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
小楷风格类型

小楷风格类型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历代小楷碑帖很多,我个人认为,根据书风审美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古朴淳厚型
代表作如钟繇《宣示表》《还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祝枝山《千字文》《前后出师表》王宠《游包山诗》等小楷
钟繇荐季直表
钟繇宣示表
钟繇还示表
曹娥碑
王宠游包山诗
祝枝山千字文
祝枝山前后出师表
二、秀丽精美型
代表作如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钟绍京《灵飞
经》赵松雪《道德经》《汲黯传》文征明《老子清静经》《千字文》等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黄庭经
王献之洛神赋
钟绍京灵飞经
赵松雪汲黯传
赵松雪道德经
文征明老子清静经
三、趣味灵动型
代表作品钟繇《贺捷表》《墓田丙舍帖》魏碑《元君墓志》《元倪墓志》《元怀墓志》《司马显姿墓志》米芾《千字文》倪瓒《小楷江南春三首》张瑞图《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书》《孝经》以及大量的《敦煌写经》都是取法之源。
钟繇贺捷表
钟繇墓田丙舍帖
魏碑元怀墓志
魏碑元倪墓志
魏碑《爨宝子碑》
敦煌残经
张瑞图孝经。
【写经书法】敦煌写本草书《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卷》

【写经书法】敦煌写本草书《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卷》《因明入正理论后疏》(以下简称《后疏》)和《因明入正理论略抄》(以下简称《略抄》)是敦煌因明写卷中分量最重,篇幅最长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
此写卷由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于20世纪初从敦煌收走,现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P. 2063。
《略抄》与《后疏》合写在一个卷子里,卷首朽蚀,故《略抄》缺首题和著者名号,现存446行,计12478字。
《后疏》则首、尾不缺,为508行,计13364字,然《后疏》写卷只是节录了原作的末后部分,约为原作五分之一的篇幅。
P. 2063号写卷现长1396.4厘米,高约29厘米,通卷由无名氏书手以独草体写成,书法价值甚高。
《略抄》与《后疏》均为奘门大德净眼所撰,《略抄》是净眼为对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提出批评和注解而作的,故引录了许多文轨的疏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引文系佚文,弥足珍贵!如《略抄》自解不定因以下所引的文轨疏文中有不少堪称佚文。
也有许多引文在行世的残本中虽有,然文字略有差异,可用以校补对勘。
《后疏》虽非与文轨论争之作,亦未引录文轨的疏文,但在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诠释上有可资比较之处。
如《入正理论》云:“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
”净眼在诠释“即智名果”和“证相”这些概念时,将智分为因智和果智二种,又将见分称作能量智,将自证分视作依智而生者,说明他并未真正理解“智”和“量果”的关系,更不知道“证相”即自证分的异名。
而文轨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则比较符合论旨。
通过比较,当有益于对《文轨疏》价值的评判,有禆于《文轨疏》的整理和校补。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和蚩尤论文网:/ 全文阅读:相关链接:因明入正理论后疏,繁华而简约的真草书!_王百会_新浪博客彩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