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现代药理研究概况进展
几种常用安神类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动 ,明显延长戊 巴比妥钠 阈剂量 的小 鼠睡眠时间,以及增 加戊
巴比妥钠 阅下催眠剂量 的入 睡动物数 。 符敬伟等 采用镇 静催
眠观察对小 鼠自主活动 , 同戊 巴比妥钠对小 鼠睡眠作用 的影 协
响 。结果证 明酸枣仁 总生物碱 (5 0 g k ) 2  ̄1 0m / g 灌胃可减 少小 鼠自发活动 ,显著延长 阈上剂量戊 巴比妥钠致小 鼠睡眠时间, 增加阈下剂量戊 巴比妥钠睡眠动物数 。 提示 生物碱为酸枣仁 中
巴比妥钠所致小 鼠入睡率 的影响, 以及对 硝酸 士的宁惊厥作用 的影响 ,来观察龙骨作用 效果 。结果与空 白对照组比较,龙骨 水煎剂大小剂量组均可 明显减少 自发活动 次数 : 延长 阈上剂量
戊 巴比妥钠所致睡眠时间 , 增加 阈下剂量戊 巴比妥钠所致小 鼠
的入睡率;对抗硝 酸士的宁惊厥发作 的作用 。 明龙骨水煎剂 证 对小 鼠有镇静催眠作用, 同浓度时大剂量 的镇静催眠作用强 且 于小剂量。值得一提 的是 ,在临床应用 当中,龙骨与牡蛎经常 是以对 药的形式出现 的, 而牡蛎 在各类中药书籍中的归类一般 为平肝 息风药 。研究证 明,二者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因此, 传统应用与现代药理研究 是相 吻合的 。
21 酸枣 仁 . ‘
经系统的作用 。本文对 其中最常用的几种安神药作一综述。
1重镇安神类中药
11龙 骨 .
龙骨 为古代哺乳动物 的骨骼 化石 , 具有平肝潜阳、镇静安
神、收敛固涩的功效。陈玉枝 等“ 采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离
子发射光谱法和氨基酸 自动 分析法对龙骨 的成分进 行分析。 结
20 年 l 月第 1 卷第 2 08 1 7 2期 Ci clor l li un n aJ a
中药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研究进展何中鑫导师:王建民关键词中药慢性传输型便秘综述慢传输型便秘( ,)又称慢通过性便秘或结肠无力,是指结肠的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1],主要特征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大便排出困难,患者多有长期服用泻剂史。
其发病率占功能性便秘的45.5%[2],其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但以中老年人常见,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多于男性,是临床常见的消化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如何能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是临床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较好,副反应少。
且能个体化治疗,故有很大优势,现就其中药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研究中医对于便秘的病因病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隋代《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说: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
”明确指出津液不足、糟粕内结、水不能行舟是便秘发生的机理。
后世医家对便秘的病因病机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概括说来,便秘病因大致分为肠胃热积,津液受损; 情志不舒,气机郁滞; 气血不足,下元亏损; 阳虚体弱,阴寒内生等。
病机关键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与肺、脾( 胃) 、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薛敏[3]认为老年功能性便秘其本在脾肾阴虚,其标为痰、瘀、热互结致气机升降失调。
胃以通降为和,胃气和则浊气下降,糟粕得以排出大肠。
王瑛瑛[4]认为腑气不通、肠津亏损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行气导滞、滋阴润肠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
刘兴祥[5]认为便秘的病因病机主要有4个方面:①饮食不洁,热盛伤津;②情志失调,肝气不舒;③劳倦过度,年高津衰或病后产后失血过多;④素体阳虚或病后阳气虚衰,阴寒凝滞。
王玉芳[6]认为肝具有主疏泄的功能,对大肠传送糟粕的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肝的功能失调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
归脾汤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归脾汤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归脾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原方以治疗失眠健忘为基础。
综述归脾汤在治疗失眠,眩晕,头痛,帕金森等疾病的近期临床应用,总结归脾汤中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归脾汤神经系统疾病综述归脾汤最早创载于宋代严用和的《重订严氏济生方》,此书载归脾汤主要是由白术,龙眼肉,木香,人参,黄芪,茯神,酸枣仁各一两,木香,甘草二钱半组成[1]。
现今临床上多使用薛己在《类证治裁》中所载方,薛氏在原方的基础上加远志,当归。
黄芪益气健脾,龙眼肉补气养血;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补脾气,养心血;佐以茯神,远志安神益智,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补益心脾,调和诸药;引以姜枣,可和调脾胃,以资化源。
诸药协同作用,使归脾汤成为补益心脾气血之常用方。
1 临床应用1.1失眠归脾汤常用于失眠心脾两虚型,薛梅[2]以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将96例患者随机分组,归脾汤组(48例)予以口服归脾汤治疗(组方黄芪,陈皮,白术,茯神,当归,炒酸枣仁,柏子仁,党参,远志,龙眼肉,天麻,龙骨,炙甘草,生姜,大枣)随症加减;西药组予以口服地西泮。
结果显示归脾汤组总有效率为91.67%,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2.9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黄文琴[3]以加减归脾汤治疗老年心脾两虚型帕金森病失眠症,将40名分为对照组(20例),实验组(20例)。
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普唑仑,睡前服用。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归脾汤口服(方药组成:丹参,龙眼肉,首乌藤,炙甘草,酸枣仁,合欢花,当归,五味子,黄芪,木香,党参,茯神)随症加减。
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头痛李晓刚等[4]对归脾汤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临床效果及影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患者265例(男105例,女160例),予以口服归脾汤治疗(方药组成:党参,生枣仁,黄芪,熟地,白术,栀子,当归,木香,川芎,炙甘草,茯神,葛根,山药,远志),服药4周。
21976957_温州地方草药有关睡眠药物文献辑述

中医睡眠医学TCMSleepMedicine温州地方草药有关睡眠药物文献辑述董徐斌1 刘艳骄2(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温州,325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32)摘要 温州地区地处浙江东南部,境内地形多样,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被种类丰富,药用植被资源丰富。
本文通过对温州地区中草药文献整理,遴选出温州地区医药文献中有关睡眠中草药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中草药文献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应用地方中药治疗睡眠障碍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温州;中药;睡眠障碍LiteratureCompilationofSleepMedicationinWenzhouDONGXubin1,LIUYanjiao2(1KangningHospitalAffiliatedtoWenzhouMedicalUniversity,Wenzhou325000,China;2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32,China)Abstract WenzhouislocatedinthesoutheastofZhejiang,wheretheterrainisdiverse,theclimateiswarm,therainisplentiful,thevegetationspeciesarerich,andthemedicinalvegetationresourcesareabundant ThisarticlesortedouttheChinesemedicineliteratureabouttreatmentofsleepdisordersonWenzhouherbalmedicine,whichprovidedreferencefortheclinicalapplication.Keywords Wenzhou;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leepdisorders中图分类号:R281 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5.019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山地和丘陵占陆地面积的78 2%,平原占17 6%,是我国土地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1]。
药学职称论文(参考范文10篇) 2021

药学职称论文主要是从事药剂学、药事管理方面的人,需要提高自己的职称等级,所发表的论文,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药学职称论文的范文,希望大家通过对下文的参考,对自己职称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药学职称论文写作参考范文10篇之第一篇:安神类中药的药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摘要:为更加安全高效地应用安神类中药。
本文为从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对朱砂、琥珀、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等安神类中药进行文献整理,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安神类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和临床效果。
关键词:安神中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Abstract:According to Chinese medicine, anxiety, amnesia and insomnia are mostly caused by restlessness of mind, and most of them are treated with tranquilizer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active component,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cinnabar, amber, spine date seed, cypress seed, fleece-flower stem, polygalatenuifolia are reviewed,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psychotic drugs.Keyword:Tranquilizer; Active Component; Pharmacological A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0 引言随着现代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环境改变,焦虑、健忘、失眠等问题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西医目前主要依靠巴比妥类及苯二氮类药物治疗,但长期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中医在治疗上述问题上有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耐受性和依赖性低等优势,本文从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医临床常用的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安神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补中益气汤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运用概况

补中益气汤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运用概况
曾宪勤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19)004
【摘 要】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之千古名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病
种多达80余种。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研究本方的文献20余篇,分为药理研究和临
床运用两部分进行综述,对古方新用、活用有一定参考意义。
【总页数】2页(P52-53)
【作 者】曾宪勤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侗医应用马齿苋临床经验与现代药理研究概况 [J], 杨小秋;龙运光
2.大黄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 [J], 訾瑛
3.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 [J], 刘宇;李冬华;陈超;朱丽娟
4.小青龙汤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 [J], 朱晓宏
5.柏子仁的传统认识与现代药理研究概况 [J], 韩淑芬;金仲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芳香性药物镇定安神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基于芳香性药物镇定安神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万丽娟;卢金清;许俊洁;黎强;蔡君龙【摘要】芳香性药物具挥发性和特殊气味,有效部位主要为挥发油,有效成分十分复杂,主要为挥发性成分。
近年来,关于芳香性药物镇定安神的研究日益增多,在医药方面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缺乏系统深入研究。
该文就芳香性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镇定安眠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其镇定安神药效物质基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应用于治疗失眠症状提供理论依据。
%Aromatic herbs are volatility with special smell. Their active ingredients are complex, and mainly include volatile component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s in calming and hypnotizing about essential oils, aromatic herbs are increasing, showing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is paper, research results achieved about essential oils, aromatic herbs and volatile component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lming and hypnotic are reviewed, which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material basis of efficacy in calm-ing the nerv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ir u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芳香性药物;挥发油;挥发性成分;镇定安神【作者】万丽娟;卢金清;许俊洁;黎强;蔡君龙【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药用植物研发中心,湖北武汉 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药用植物研发中心,湖北武汉 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药用植物研发中心,湖北武汉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药用植物研发中心,湖北武汉 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药用植物研发中心,湖北武汉 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R282.71目前,失眠的治疗大多选择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合成类药物,但易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
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安慰组( 0 0 P< . 1 。 P< .5, 0 0 )
3 归脾 汤
9 通 窍 安 眠 汤
通窍安 眠汤治 疗顽 固性 失眠 10例 。药用 太子参 1 6 5— 3 g沙 参 1 2 g 百 合 1 0, 0~ 0 , 0—1g 桃仁 1 5, 5—2 g 红花 1 0, 5— 2 g 水蛭 1g 赤芍 1 3 g 柴胡 6 , 根 1g 夜交藤 l 0, 0, 0~ 0 , g葛 0, 5— 3 g 酸枣仁 l 0, 5~3 g 柏 子 仁 l 0, O一2 g 朱 砂 0 5~0 8 ( 0, . . g 冲
显 著 性 差 异 ( 0 0 ) P< .5 。
6 神龙 宁心 汤
刘 艳 萍 认 为 , 眠 多 由 脏 腑 阴 阳 失 调 、 血 失 和 、 神 失 失 气 心
养所 致 。 自拟 安 神 汤治 疗 失 眠 3 2冽 。 药 用 酸 枣 仁 、 菖 蒲 各 石 4g茯苓 、 5, 知母 、 芎 、 志 各 1 g夜 交藤 、 小 麦 各 3 g 甘草 川 远 2, 浮 0, 6 。 烦 躁多 怒 、 眠 不 安 加 牡 蛎 、 芍 、 决 明 , 虚 加 百 合 、 g 睡 白 石 阴 生地 , 旺加 黄 连 , 盛 、 白 腻 脉 滑 加 半 夏 、 茹 、 实 、 火 痰 苔 竹 枳 陈 皮 。每 日 l剂 , 煎 分 早 晚 2次 服 , 为 一 疗 程 , 治 2~ 水 3天 经 3 个疗 程 , 果 2 例 痊 愈 , 例 显 效 , 结 4 7 1例 无 效 , 有 效 率 总
兑 ) 炙甘 草 1g , 0 。最 短 服 用 5剂 , 长 服 用 2 最 5剂 。 结 果 痊 愈
效 率 比较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意 义 ( 0 0 ) 临 床痊 愈 率 比较 差 异 P> .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子仁现代药理研究概况进展
【摘要】柏子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柏的种仁,别名柏子仁、柏仁、柏
子、柏实、侧柏仁、柏子仁霜。柏子仁性平味甘。具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
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等症。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常食有
健美作用。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
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全国各地均产。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文从柏子仁
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其研究发展以及对其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柏子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柏子仁,又称柏实,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1m。树皮薄,浅灰褐
色,纵裂成条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
也有生长为裸子植物柏科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它性平味甘,入心、肝、肾、大
肠经,具有宁心安神,敛汗生津,润肠通便之功效,为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
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南部、华北、广东、广西北部、陕
甘、四川、云贵等地,本品作用较为广泛,多以组方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
就近年来对柏子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做一简单
综述。
1.化学成分
柏子仁中含有脂肪油约14%,并含有少量挥发油,皂甙,植物留醇。此外含
石蜡, 烯烃,二烯烃,醇,醛,酮,酯等。结构已确定的有:雪松醇,柏子仁
双醇,5-羟基松柏酸,5,11,14-二十碳三烯酸,5.11,14,17-二十碳四烯酸;谷
甾醇,(+)-儿茶精,(-)-表儿茶精 及其聚合体丙氰定B,;5-羟基-7,4’-二甲氧
基黄酮。此外,尚含维生素A,蛋白质和木质素等。药理作用研究显示柏子仁在
药理和临床的运用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分不开的。[1]
2.药理作用
柏子仁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催眠、改善记忆功能、润肤泽面、抗亏
损等。
2.1镇静催眠
通过对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纯化得到柏子仁脂肪油、柏子仁挥发油以
及柏于仁苷近证实,柏子仁确有镇静、催眠作用。有人曾作试验,用柏子仁煎剂
给大白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无论白天或黑夜,均表现出良好的镇静及嗜眠效应,
并认为柏子仁与炒柏子仁的镇静效果无明显区别,并巳没有任何副作用[2]。
2.2对记忆功能的影响
本品醇提取物对小鼠被动回避学习有改善作用;损伤破坏小鼠两侧前脑基底
核,每日灌胃柏子仁醇提物,均证明其对损伤造成的记忆再现障碍和记忆消去促
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损伤所致的获得性障碍亦有改善倾向[3]。
2.3抗虚损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柏子仁内含穴量植物脂肪和少量挥发油,虽然不是长生
不老之药却对阴虚精亏、老年虚秘、劳损低热等虚损性疾病大有裨益,同时对增
强体质也有很大作用。
3.临床应用
3.1养心安神
柏子仁甘润,有养心安神之效,亦多用於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怔忡、
虚烦不眠。主要适宜於心阴虚及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常与酸枣仁同用,常用的
配方有(1)柏仁炖猪心。(2)双仁茶,酸枣仁、柏子仁各15g,大枣六枚,同入
杯中,加沸水后加盖闷15分钟即成。(3)柏子仁丸,即以本品配五味子、人叁、
牡蛎等,治疗心阴不足虚烦不眠、惊悸、盗汗者;柏子养心丸,以本品配伍麦门
冬、熟地黄、石菖蒲等,治疗心肾不交之心悸不宁、心烦少睡,梦遗健忘者[4]。
3.2治疗便秘
柏子仁用于治疗便秘,适宜于阴虚、产后和老人的肠燥便秘,性质和缓而无
副作用,常用的组方有:(1)秘通煎治疗。康广山[5]报道采用:全瓜萎30g,火
麻仁15g,山楂15g,郁李仁10g,当归10g,厚朴10g,桃仁10g,生地黄10g,柏子
仁10g,枳实10g等肾阳虚加肉苁蓉15g水煎服,(2)柏仁枳实膏。组方:柏子仁
250g,枳实24g,蜂蜜5000毫升。将枳实烘干、研磨,柏子仁捣碎,将蜂蜜放入
锅内文火熬炼成膏状,临床常用于失眠,小儿身体素弱或大病之后,大便艰涩难
解,或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症,并对老年人失眠、健忘
也有治疗的目的,可达到通便健体的目的。
3.3治盗汗
李炳采用柏子仁汤治疗19例,耳鸣、头晕、失眠多梦,口咽发干,五心烦
热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柏子仁用于治疗阴虚盗汗,与牡蛎、五味子、麻
黄根和养阴益血之品共用可起到养精补血,退经络热等具有很好的疗效。[6]
3.4治疗腰膝酸痛
临床证明,(1)当归、柏子仁各50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餐后服用,
治脱发(2)侧柏叶浸洒,洗净头后,每日外用涂抹,同时用柏子仁蜜丸内服,
治脂溢性脱发,(3)柏子仁30g,水煎服,治疗肝虚所致的胁痛,左手关脉弱或
弦细者。
3.5治肠风下血
柏子仁十四枚。燃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觉加多,
再服立止。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柏子仁与酸枣仁皆能养心安神,
滋阴止汗。然柏子仁重在补心,酸枣仁专于补肝,病机有异;柏子仁润燥力强,
可润肠通便,酸枣仁敛阴力胜,能生津止渴。
3.6治疗心血管疾病
根据现代医学诊断为心血管病治疗组方有:(1)三参通脉饮治疗病毒性心肌
炎党参、丹参、北沙参生龙骨各30g,茯苓10g,白术、柏子仁各15g,酸枣仁
24g,甘松、炙甘草各9g。随症加减,邪热留滞,低热, 咽痛口干苦,苔黄腻,
加金银花、连翘、川黄连、苦参;痰浊阻络,胸脘胀满,纳呆,口中粘腻,大便
不实,苔白腻,加法半夏、炙贝母、厚朴、郁金;心气虚甚,动则气短,精神疲
乏,自汗,舌质淡胖,加黄芪、白参或红参;心阴虚甚,五心烦热,口干,不寐,
舌质红胖嫩,加天冬、麦冬、玉竹。(2)养心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以益气补血、
养心安神为主。药用:党参、黄各18g,当归12g、获神、筷等各15g,肉桂3g,
柏子仁、枣仁各12g,远志、川芍各9g,五味子6g,半夏9g,炙甘草6g等加减。
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者加用地龙、穿山申;对于陕速型心律失常者加用麦冬、龙
齿对于胸闷,胸痛,血癖证明显者加用桃仁、红花、三七粉、水蛙粉、全蝎;对
于四肢欠温,畏寒怕冷者用附子、桂枝,对于心中烦热,少寐、烘热汗出,耳鸣
口干者加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对于胸闷气短,咳吐痰涎, 面浮肢肿、目
眩尿少者加用附子、获菩皮、车前子、草苗子、生姜等[7]。
4.结语
柏子仁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分布广泛,药用经济价值高。因此具有很
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个各地在新药研究和药用植物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和经济
投入的进一步的加大和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大量新的作用被发现和应用于临
床,相信柏子仁的研究(下转第294页)(上接第204页)前景会更加宽广。[科]
【参考文献】
[1]孙立靖.柏子仁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1,25(6):217.
[2]朱林,廖小燕,何新霞.阿魏酸、川芎挥发油对小鼠自主活动及血栓形成
的影响[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15-17.
[3]王文英,马凤英,詹宪法,等.安适合剂4号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
响[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7):489-499.
[4]杜俊蓉,白波,余彦.当归挥发油研究新进展[J].中国中药杂
志,2005,30:1400-1406.
[5]康广山.秘通煎治疗慢性便秘60例[J].河北中医,2006,28(7).
[6]李炳.柏子仁汤治盗汗19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1):37.
[7]李邹金.柏子仁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