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为加强科室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避免不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根据《XXX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结合新生儿科的科室特点,制定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人员:组长:组员:联络员: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1.首先根据患儿诊断、辅助检查及病情确定使用抗菌药物;2.使用抗菌药前送检病原学标本;3.住院医师根据诊断、辅助检查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请示上级医师,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4.主治医师根据诊断、辅助检查和患者病情开具限制使用及以下级别抗菌药物处方;5.患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应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需请示上级医师,向汇报科主任,打电话汇报医务科,有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经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会诊同意后,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签名。
6、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单。
7、抗菌药物使用后进行效果评价,若治疗有效,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若治疗效果不理想,向医疗组长汇报,可根据患儿病情调整抗生素,必要时向科主任汇报,向医务科汇报,调整抗生素。
8、关注患儿病原学监测信息,若病原学检查阳性,临床治疗无效,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若病原学检查阳性,临床治疗有效,可维持原治疗方案或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若病原学阴性,临床治疗有效,不调整抗生素,若病原学阴性,临床治疗无效,根据患儿病情调整抗生素;9、调换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升级要有具体的阐发记录,并做病原学检查;四、质控1、(医疗组长)每周抽查科室10份病历,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有无越级使用抗生素、是否合理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是否会诊、是否有抗生素使用效果评价进行合理用药质控,分析;2、科主任每周抽查30%医疗组长质控的病例,查看整改、执行情况,对分歧理用药者举行警告、谈话。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论文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分析及其合理性应用。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2009年2月~2010年2月份儿科门诊处方,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用药合理性。
结果与结论: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及管理,提高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为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35-011 材料与方法我院是一所较大的综合性二甲医院,其用药情况在全地区同行业中具有相对的代表性。
随机抽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河池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处方,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及抗菌药物的种类,计算含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和单用或联用的处方数与含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比例,并进行讨论分析。
2 结果2.1 含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和抗菌药物单用及联用情况见分析。
儿科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率为64.8%,所用的抗菌药物分为九大类24种,其中青霉素类:苄星青霉素、青霉素钠、氨苄西林、复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头孢噻肟钠;大环内酯类: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氟哌酸;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抗真菌类:制霉菌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其它类:甲硝唑、黄连素、磷霉素。
其中β-内酰胺类处方药品数所占的比例大,为41.24%。
两种常见抗菌药物联用,常见的配伍方式有7种,含复方新诺明的配伍方式最多有6种。
2.2 常用抗菌药物前10种排序情况分析其中:青霉素类使用率最高(有5个品种),其次是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再次是大环内酯类(无味红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有2个品种)。
拥有干糖浆剂型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3 讨论3.1 青霉素因其疗效高、毒性小,价格低廉等优势,仍作为革兰氏阴性及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首选药,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复方新诺明抗菌谱广,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一般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应用很多;头孢菌素类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都有作用,而且对耐酸金葡菌有良好抗菌作用,在临床上也很受欢迎。
儿科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

儿科中级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儿科学基本知识1. 儿科学的发展历程2. 儿童发育与生长的特点3. 儿童生理与病理的特点4. 儿科疾病的分类与特点5. 儿科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二、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 儿科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 儿科肾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6. 儿科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7.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8.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9.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0. 儿科皮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1. 儿科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2. 儿科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3.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4. 儿童营养不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三、儿童保健相关知识1. 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及干预2. 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3. 儿童心理健康及相关问题4. 儿童营养与饮食5. 儿童运动与体能发育6. 婴幼儿安全与保护知识7. 儿童卫生与预防接种8. 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与调理四、儿科护理与体格检查知识1. 儿童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技能2. 新生儿护理与常见问题3. 婴幼儿喂养与保健4.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5. 儿童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五、儿童药物知识1. 儿童用药的特点与原则2. 儿科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3. 儿科抗感染药物的应用4. 儿科抗病毒药物的应用5. 儿科抗真菌药物的应用6. 儿科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7. 儿科止痛药物的应用8. 儿科抗过敏药物的应用9. 儿科抗炎药物的应用10. 儿科抗发热药物的应用六、儿科典型病历分析与处理1. 新生儿窒息的救治与护理2. 婴幼儿肺炎的诊治3. 儿童肾炎的临床处理4. 儿童急性泌尿系感染的处理5. 儿童肠套叠的处理6. 儿童周围血管损伤的处理7. 儿童外伤的护理与处理8. 婴幼儿拉肚子的处理与护理9. 儿童哮喘的治疗与护理10. 儿童骨折的处理与护理七、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护理1. 儿童智力障碍的诊断与护理2. 儿童癫痫的诊断与护理3. 儿童脑部肿瘤的诊断与护理4. 儿童脑炎的诊断与护理5. 儿童脑瘫的诊断与护理6. 儿童小儿麻痹症的诊断与护理八、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与护理1. 先心病的诊断与护理2. 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护理3. 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护理4.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护理5. 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护理6. 心包炎的诊断与护理九、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护理1. 婴幼儿胃肠炎的诊断与护理2. 儿童胃肠道异物的处理与护理3. 婴幼儿腹泻的诊断与护理4. 婴幼儿便秘的诊断与护理5. 儿童胆囊炎的诊断与护理以上所列的知识点是儿科中级考试涵盖的主要知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调查

使用 口服剂型的处方 占5 .7 结论 5 %。 6
我 院儿科抗 菌药物 的使用率偏 高 ,且存 在部 分用药不合
理 的情况 ,需进一 步加强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 的管理。 【 关键 词 】 儿科 ;抗菌 药物 ;用 药情 况
Th e o n i i tc tt e p d arc ci i n o r h s tl DENG t d n ,ZHANG e us fa tb o is a h e i ti ln c i u o pia We — o g
4 8 41 . 0 - 5
o vs e seg l iJ NE gJ d 2 0 ,4 ( : fnai prio s ] nl ,0 2 3 76 i va l s [. Me )
4 08- 5. 4l
【 1 S b A Ab e— h a M. oio a oe A n w 1 a oJ , d l Ra m nS V r u z l: e l c
( 收稿 日期 :2 — ) 01 0 2 0 3 3
tao ni na[ . h n a f h r a o eay r zl atu gl ]T ean lo am c t rp , i e f J s p h
( 任校 对 :彭鹏旭 ) 责
我 院儿 科 门诊抗 菌药 物 用 药 情况 调 查
Ho g u F r t e p e Ho p t l f o h n  ̄ s a 2 0 0 C i a n -v . i P o l s s i o F s a , b h n5 8 0 , h n a
国际医药卫生 导报 2 0年 第 1 01 6卷 第 1 4期
I MHGN,J l 0 0 uy2 1 ,Vo.6 No1 11 .4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

THANKS。
后遗症及影响
肺功能受损
01
肺部真菌感染后,肺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呼
吸困难、运动耐量下降等。
支气管扩张
02
感染导致支气管壁破坏,引发支气管扩张,易反复发生呼吸道
感染。
肺纤维化
03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肺组织纤维化,影响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及时诊断和治疗
早期识别和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 实践专家共识
汇报人:xxx 2024-01-07
目录
• 引言 •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并发症与后遗症 • 专家共识与推荐意见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对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儿科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专家共识 ,提高广大儿科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进一步探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 感染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注儿童特殊群体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 的儿童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的 研究和治疗方案制定,提高治疗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 针对现有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问 题,积极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定义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 指真菌侵入肺部组织, 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的一类疾病。常见的致 病菌包括念珠菌、曲霉 、隐球菌等。
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性小儿腹泻的菌种分布特点及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性小儿腹泻的菌种分布特点及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研究(新疆阜康市中医院新疆阜康831500)【摘要】目的:了解与分析菌群失调造成的真菌性小儿腹泻其菌种的分布特点,讨论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方法并以此来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方法:选取本院近几年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共80例,将其粪便采用涂片镜检法进行检验,并且对有菌群失调且伴有发现真菌孢子及菌丝患儿的粪便进行真菌分离鉴定,给予其微生态调节剂来治疗。
结果:根据对80例小儿腹泻患儿的粪便检查发现,其中出现菌群比例失调的患儿共50例,可见真菌孢子与菌丝的患儿共37例,其中克柔氏假丝酵母菌患儿为9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患儿为15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患儿为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患儿为12例。
对这些患儿进行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后,其康复率较高。
结论:对于菌群失调引起的真菌性小儿腹泻而言,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感染居多,对真菌性小儿腹泻采用微生态调节剂,效果良好、方法简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菌群失调;真菌性小儿腹泻;菌种分布特点;微生态调节剂【中图分类号】r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87-01 腹泻是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特别对于小于6岁的儿童来说,发病率更高。
但因为小儿的身体抵抗力较差、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全,所以常常会因为一些外界原因而造成菌群失调,进而引起真菌性小儿腹泻[1]。
由于抗真菌药物对于小儿而言,副作用较大且剂量不便于控制,所以在临床上不推荐使用。
本文就菌群失调引起的真菌性小儿腹泻的菌种分布特点以及相应的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进行探讨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近几年来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共8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我国98年颁布的腹泻疾病诊断标准。
通过对其粪便进行涂片镜检后发现,其中有50例患儿具有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
80例患儿中1岁以下的18例,1-3岁的24例,大于3岁的38例,患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腹痛症状,通过血检得出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而影响钙剂、铁剂的吸收。
5 从妊娠禁忌方面进行分析有些药物对妊娠期妇女不利,易导致流产,甚至有致畸作用。
5.1 西药方面 动物研究表明,大剂量抗真菌药物可引起胚胎畸形,因而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建议不用[3]。
5.2 中药及成药方面 ①禁用药:大凡剧毒药、堕胎药、峻泻药以及作用峻猛的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范围。
如水银(朱砂)、马钱子、天仙子、轻粉、雄黄、巴豆、甘遂、芫花、牵牛子、商陆、藜芦、瓜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麝香,七厘散、九分散、活血止痛散、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等。
②慎用药:多为活血、行气、攻下等作用强、热性较强和芳香走窜的药物,如牛膝、红花、桃仁、姜黄、川芎、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关木通、红花,牛黄上清丸、龙胆泻肝丸等。
6 从联合用药方面进行分析6.1 药理拮抗 典型处方包括 ①庆大霉素与羧苄青霉素、青霉素G不宜联合应用。
后者可使庆大霉素失去活性,疗效降低;②红霉素不宜与青霉素、林可霉素合用,红霉素会干扰青霉素、林可霉素的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2];③硫糖铝与雷尼替丁联合用于溃疡患者,因硫糖铝要在胃酸的作用下水解才能发挥作用,若同时应用抑酸药雷尼替丁,则影响其疗效[3]。
6.2 毒副作用 典型处方:①复方新诺明与维C银翘片不宜合用,因后者含有维生素C,能使尿液呈酸性,在酸性尿液中复方新诺明片的乙酰化物溶解度降低,易析出沉淀,导致结晶尿、 血尿等,造成肾损害,应引起高度注意。
②头孢唑啉钠与硫酸阿米卡星联用,虽然2药联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但头孢唑啉钠药物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排泄,与对肾有损害的药物氨基糖苷类、利尿药合用,可加重肾损害。
③在用过肌肉松弛药后,如再用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要谨慎。
因上述抗菌药物可以加强肌肉松弛药的神经阻滞作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故二者不宜合用。
7 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正确解答患者的咨询医生与药剂人员应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当医生开具处方后,药房在配方、发药过程中,应告知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症状,并进行综合分析,使患者了解并能识别什么是药物的副作用、变态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等。
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

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中引起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诱因,对其临床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
方法:对院内收治的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治疗经验。
结果:所有患儿的感染诱因均为继发性感染,均伴有基础性疾病;真菌感染的最常见诱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深部真菌感染病原体中以白色念珠菌病原体居多,其次为热带念珠菌;易感部位新生儿时期为消化系统,≤3岁时期为呼吸系统。
结论:对于新生儿体质较弱者和长期、较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应格外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几率,同时应密切关注患儿住院病房内的环境清洁,尽量降低院内患儿感染情况。
【关键词】深部真菌感染;小儿;临床治疗在儿科疾病中,深部真菌感染患儿在临床就诊的小儿中不少见,此病可发于各个年龄阶段,多因小儿机体免疫抵抗力弱、或因先天免疫功能的缺陷、或因过度的医疗干预措施所引起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患儿体内繁殖,进而引发感染[1-2]。
本研究对院内收治的20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2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儿,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5d-12岁,经院内检查发现所有患儿的病理类型均为继发性感染,住院后均给予院内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等常规检查,同时进行痰或脑脊液的培养以发现菌丝或孢子为标准,所有患儿均行至少两次的检查,且检查结果均为阳性者纳入此次研究范畴。
1.3 治疗方法在患儿入院后,均给予3-4mg•kg-1•d-1的氟康唑,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分1次或2次服用;或给予100-150mg•kg-1•d-1的5氟尿嘧啶联合1mg•kg-1•d-1的两性霉素B1进行治疗,依据患儿实际临床症状每天分3-4次口服治疗。
若患儿病情较为严重,给予静脉输注治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