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常见心态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心理迷茫现象与应对措施

大学毕业生心理迷茫现象与应对措施一、心理迷茫现象部分大三学生急于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加社会活动过多,导致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业成绩下滑快。
一些原来大一大二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大三到了留级的边缘。
进入大三后,学生面临重大选择,考研、就业、考公务员、留学,只能选择其一。
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
学生并没有成熟到完全了解自己、看准目标和规划人生,在得不到其他力量指导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心理迷茫,无所适从,感觉苦闷、压力大。
有的学生不停的计划、规划,不停的变化、修正,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进入大三后,家长可能会将一些家庭责任分担在学生身上。
家长认为大三的学生都20多岁,长大了,有能力分担家长经济和情感上的负担。
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心智的成熟,难免产生矛盾。
大三学生由于在心理和生理进一步成熟,情感需求日益凸显。
因此,有人将大三戏称为“恋爱速成期”。
如果处理不当,必然导致情感纠纷、心理挫折,及对爱情观的偏激,甚至出现严重的犯罪问题[5-6]。
二、心理迷茫现象产生原因(一)学业调整过渡期高校教育的培养方案基本是从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和*基础课过渡到大三*课。
*课是基础课和*基础课的进一步应用和理解,部分学生大一大二没有学好,大三学习就更困难,导致*示、留级等。
(二)就业压力大三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了本*就业情况和就业方向。
由于掌握的就业信息同实际存在不对称,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和压力感。
一般大学生找工作是在大四第一个学期,但大三学生对工作实际情况不了解,尤其是参加了生产实习后,更加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对自己能否胜任实际工作有怀疑,对将来怎样从平凡岗位短时期得到重用和晋升有疑惑,对要不要在*领域工作产生犹豫。
(三)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大三学生基本上都过了20岁年龄,社会上其他人和家庭成员对大三学生有了更高的期望,认为20多岁了应该有能力处理好自己事情,能为其他人和家庭成员承担更多的责任。
如何应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

如何应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应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大学,但是,尽管我们了解这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方面,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仍不能避免毕业生在离校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常常是难以承受的。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面临着远离学校的环境和朋友的喜悦,还面临着寻找工作,处理家庭变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倍增。
这篇文章致力于探讨如何应对毕业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毕业的代价。
很多毕业生都会感到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他们感到失去了方向。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认识到毕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结果,毕业代表着你要接受更高水平的责任和挑战,你需要寻找自己适合的人生道路。
了解这一点,毕业生可以更自信地面对未来。
其次,沟通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毕业生需要就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交流。
当然,毕业生可能感觉不愿意分享他们的想法,并不想被别人理解,或者感到沮丧。
研究表明,这种感觉会加重心理压力,因此,毕业生需要发现并利用自己的社交资源,与他们账号较好的人进行交流。
心理医生也是另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他们会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建议,并帮助毕业生认识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毕业生应该积极寻找机会和尝试。
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需要新的机会,接受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可以使毕业生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磨砺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因此,毕业生可以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尝试新的领域和机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和能力。
最后,大学毕业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来缓解。
毕业生需要认识到毕业是一个过程,沟通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并寻找机会和尝试。
这样的方式并不仅适用于毕业生,也适用于其他人生阶段的人。
这些经验将无疑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策略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心理压力。
本文将从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原因入手,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
一、心理压力原因分析1.1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争夺有限的工作岗位,导致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
1.2 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与实际情况不符,一旦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1.3 家庭和社会期望家庭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期望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早日就业,社会也对毕业生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望会给毕业生带来压力。
1.4 自身能力和经验不足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以应对工作的挑战,这种自我认知的不足也会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
二、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2.1 情绪波动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的情绪常常会出现波动,时而兴奋,时而沮丧,情绪不稳定。
2.2 自卑感就业压力会让毕业生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缺乏自信心。
2.3 焦虑和抑郁长期承受就业压力会导致毕业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4 社交问题就业压力也会影响毕业生的社交能力,导致与他人交往困难,进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三、应对策略3.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理性对待就业压力,认识到就业是一个过程,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忧。
3.2 提升自身能力毕业生可以通过进修课程、实习经验等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3.3 寻求心理辅导面对心理压力,毕业生可以寻求心理辅导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倾诉内心的困扰,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3.4 保持积极心态毕业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前行的信念,不要被困难击倒。
3.5 合理规划未来毕业生可以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计划地前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当前,大学生们就业心理非常复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就业心理,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有可以规纳如下:1.攀比心理。
这类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单位发展情况,而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表现为攀比待遇、工作单位等。
由于此心理的作用,他们要么暂不就业等待好单位来临,要么朝三暮四频频更换工作岗位。
2.从众心理。
这类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对自己都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求职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在招聘会上看到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盲目签约,也随意毁约,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
3.急功近利心理。
许多大学生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对就业岗位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
为了找工作大跑招聘会,简历漫天投,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力,没有做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存有在找工作岗位中一步到位的天真梦想,缺乏对自身能力及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
没有长远的眼光和抱负,受眼前利益所驱动,急功近利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实现就业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4.好高骛远心理。
这类学生认为有了大学学历这个护身符,即可高枕无忧。
大学期间,他们放松了自我约束,蹉跎时光。
面对择业时,又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竞争能力,一味把良好的地域环境和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首选目标。
他们在遭遇大单位拒绝的同时,也错失了许多适合他们的就业单位。
看着周围的同学陆续落实单位,他们又容易从过度自信陷入盲目自卑的心理困境,以怀材不遇的愤慨偏激地对待人生。
5.依赖关系心理。
有一些高校毕业生,缺少那种积极主动寻找工作的心态,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国家和高校不会不管,会主动给自己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自己可以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不用那么费神和费力。
甚至有一些同学认为社会关系很重要,只要自己的父母托托人,找找关系,自己的工作问题也会解决。
毕业生探讨毕业生面对职场竞争的心态与策略

毕业生探讨毕业生面对职场竞争的心态与策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求职市场愈发竞争激烈。
以往毕业生乐观进入职场的心态逐渐被现实打磨得乌七八糟。
然而,面对职场的竞争,毕业生可以采取一些心态与策略的调整来更好地应对。
本文将探讨毕业生在面对职场竞争时应采纳的心态以及可行的策略。
一、保持积极的心态在面对职场竞争时,毕业生首先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毕业生通常面临着缺乏工作经验、求职困难等问题,这些困难容易让人感到失落和沮丧。
然而,消极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挫折感。
要想保持积极的心态,毕业生可以寻找支持和鼓励。
可以向身边的朋友、家人或老师寻求建议和帮助。
他们通常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建议,这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另外,毕业生需要从困难和挫折中找到积极的一面。
困难是职场成长的机遇,通过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毕业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二、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毕业生需要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
首先,毕业生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毕业后,学习并不会停止,相反,职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不断更新和进化的。
毕业生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参与行业讨论等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其次,毕业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毕业生在职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毕业生可以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此外,毕业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实践创新等方式丰富自己的履历和经历,使自己更具市场竞争力。
三、积极寻求职场机会在职场竞争中,毕业生需要积极寻求拓展自己的机会。
首先,毕业生应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毕业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自己的求职之路找到明确的方向。
其次,毕业生需要积极参与招聘活动。
可以通过招聘会、校园招聘、社交媒体等途径了解和参加招聘活动。
参与招聘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还能与潜在雇主建立联系,增加就业机会。
毕业生常见心态及对策

毕业生常见心态及对策【摘要】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是很多大学生入职初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他们常有的心态是迷茫: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担心自己的价值得不到发挥;焦虑:抱怨社会、抱怨领导、抱怨职业;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防患于未然,对未来毕业生的求职有所帮助。
【关键词】毕业生;心态;对策1.毕业生常见心态下表是北京市教委统计的2012年高职学生对求职困难的描述表1-1 调查对象求职困难的描述性统计(N=9168)图1-1 高职学生求职困难描述图对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经过高职学生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迷茫,害怕做出错误选择,对社会充满焦虑,觉得自己缺乏社会关系。
1.1迷茫1.1.1选择过多,担心出错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毕业生往往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但相对于这样的特定背景,他们并没有比前辈们接受到更多的关于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教育,他们直到毕业都分不清企业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区别;看不懂市场专员、设备工程师、产品安全工程师究竟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职业、行业、岗位的区别,所以,他们的迷茫是必然的。
1.1.2跑腿打杂,担心价值得不到发挥此外,很多大学生满怀热情的来到企业,本想能够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好像单位(尤其是知名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并不重视他们,往往将他们安排到打杂跑腿、不重要、重复性高、机械单调的工作上,想想在学校,老师用各种方式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学校的生活充实而忙碌,这种反差,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多多少少有些迷茫和失落。
1.2焦虑1.2.1对社会有情绪,但奋斗动力不足如图,有56.2%的学生抱怨说自己没有社会关系,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向上流通的渠道不畅通。
但当我们观察学生的业余生活时不难发现仅有1/5不到的学生选择周末在自习室读书、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宿舍睡觉、上网。
显然,就业难的压力和对社会的负面情绪没有化作动力,真正为之奋斗的学生并不多。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上的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上涨。
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摸清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与指导,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心理问题1.1 因竞争压力而产生的焦虑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
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如何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被自己心仪的企业拒绝怎么办……,这些都是毕业生面对现实问题。
为此,毕业生经常会在自己的预期和现实之间徘徊,进而出现焦虑情绪。
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学生向上的动力,但是如果学生存在过度的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由于对就业形势的恐惧,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对就业准备的不充分,高职毕业生极易出现焦虑心理,不能正确处理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反而因为就业中存在的焦虑心理,导致就业主动性不高,最终没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1.2 因缺乏独立而产生的依赖“95后”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新生力量,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整个家族的呵护下长大,也在学校、社会的关怀下成长,习惯大事小事听父母和学校的意见,在面对就业时也完全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帮助,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亲戚和朋友身上,靠社会关系找工作,很少关注就业信息。
这种依赖心理让自己变得懒惰和被动,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一旦没有靠依赖他人获取到就业机会就将责任推父母,责怪他们没给自己安排好工作,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
1.3 因学历门槛而产生的自卑当前一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将学历作为“敲门砖”,有意提高企业的员工整体学历水平。
而高职毕业生在就职时,面对学历门槛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许多毕业生发现自己的就业困难,甚至出现失业或就业不满意的情况。
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1 空想心理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追求高薪工作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但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却没有清晰的认识。
这种空想心理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阻碍其正常的就业步骤。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增加,一些毕业生会因为自己的学历和能力不足,而感到自卑和无助,从而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这种自卑心理会阻碍大学生积极面对挑战的勇气,甚至使他们错失良机。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期间会经历焦虑、紧张和不安等情绪,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不如自己期望的好。
这种焦虑心理会降低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效率,使其难以应对各种挑战。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甚至选择逃避现实面对就业问题。
这种逃避心理会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时间延长,从而增加就业难度。
2.1 调整心态大学生应该在找工作前对自己的条件进行明确的评估,对就业问题的现实进行认真的分析,同时要理性对待自己的能力和条件。
针对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如自我暗示、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
2.2 增强自信心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真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在自信心增强的基础上,可以更加积极地面对就业挑战。
2.3 勇于接受挑战大学生需要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认真对待招聘信息,积极投递简历,勇于面对各种面试场景,接受职业挑战。
虽然求职的过程中可能会失败,但是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自我提升。
2.4 制定实际的就业计划大学生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就业计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生常见心态及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心态;对策
1.毕业生常见心态
下表是北京市教委统计的2012年高职学生对求职困难的描述
表1-1 调查对象求职困难的描述性统计(n=9168)
图1-1 高职学生求职困难描述图
对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经过高职学生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迷茫,
害怕做出错误选择,对社会充满焦虑,觉得自己缺乏社会关系。
1.1迷茫
1.1.1选择过多,担心出错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毕业生往往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多的
选择机会。但相对于这样的特定背景,他们并没有比前辈们接受到
更多的关于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教育,他们直到毕业都分不清企业
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区别;看不懂市场专员、设备工程师、产
品安全工程师究竟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职业、行业、岗位的区别,
所以,他们的迷茫是必然的。
1.1.2跑腿打杂,担心价值得不到发挥
此外,很多大学生满怀热情的来到企业,本想能够学以致用,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好像单位(尤其是知名的国企、事业单位等)
并不重视他们,往往将他们安排到打杂跑腿、不重要、重复性高、
机械单调的工作上,想想在学校,老师用各种方式不放弃每一个学
生,学校的生活充实而忙碌,这种反差,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
多多少少有些迷茫和失落。
1.2焦虑
1.2.1对社会有情绪,但奋斗动力不足
如图,有56.2%的学生抱怨说自己没有社会关系,认为在现实生
活中,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向上流通的渠道不
畅通。但当我们观察学生的业余生活时不难发现仅有1/5不到的学
生选择周末在自习室读书、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宿舍睡觉、上网。
显然,就业难的压力和对社会的负面情绪没有化作动力,真正为之
奋斗的学生并不多。
1.2.2急着找工作,但找到工作又老是抱怨
很多学生面对就业季,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虽然无论从心理还
是知识上,都没有作好上岗的心理准备,他们不管自己适不适合,
先找了一份工作,但找了工作后,他们则开始抱怨工作环境差、工
作地点远、工资待遇低、领导老批评、老是加班等等。使得自己总
在找工作——辞职——找工作——辞职,这样的一个怪圈中循环。
2.对策
2.1积极乐观,克服职场“蘑菇期”
“蘑菇定律”是指组织对职场新人的一种管理方式。尤其是在的
企事业单位,职场新人被分配到不受重视的部门,或被安排到打杂
跑腿的工作,像他们自己所说的“吃的是杂粮、干的是杂活、做的
是杂人”,而且经常代人受过,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缺少对他
们必要的重视、指导和提携。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企业让一个
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负责很重要的工作,那不是器重,是对
企业品牌、消费着的不负责任,大企业讲究稳妥,希望大学生能在
历练之后,再开始做相应的工作。但“蘑菇期”对于职场新人有着
重要意义:从基层干起才能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整体运作,日后
工作中方能得心应手;从基层干起有利于积累经验、诚信和人气,
这是成功相当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基层干起可让员工经受艰
苦的磨砺和考验,体验不同岗位乃至于人生奋斗的艰辛,更加懂得
珍惜,企业也便于从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所以说“蘑
菇期”的经历对年轻人来说是成长必经的一步。
2.2理解社会,相信奋斗是人生的底色
我们发现,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
化,不让寒门弟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打破垄断行业、权利部门的
就业壁垒,防止近亲繁殖,尽可能实现就业公平。社会正朝着规范
化、公平化、法制化的道路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勤劳致富”
将成为劳动者可触摸、能实现、进而深信的事实。但是,无论怎样
的通道,都不会是笔直的。人人有上升的机会,不是人人必定上升。
任何时候,奋斗都是人生的底色。
2.3完善待就业毕业生心理辅导机制
面对毕业生在待就业期间表现出的焦虑、自卑等情绪反应,公共
就业服务机构、高校等通过建立心理咨询诊所、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等方式为待就业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
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开发自身潜能,在求职的过程中,充分展现
自身优势,正确对待挫折,调整就业心态,克服畏惧情绪和自卑心
理,以平常心态积极面对求职与择业。同时,要充分依托互联网开
展针对待就业毕业生的专项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掌握自我心理调
适方法,应对待就业过程中的挑战和考验,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
找到最能施展自己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舞台[1]。
2.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许多学生抱着“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就业价值观走向社会,
造成了为多个三、五百块钱毅然跳槽;为怀才不遇,没有更好的空
间而终日抱怨郁闷;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到沮丧、迷茫。(下
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其实,成长和蜕变是一种痛苦的过
程,总关注待遇、职务等这些别人赋予的“外职业生涯”,不如关
心一下“内职业生涯”,即从事一种职业的知识、观念、经验、能
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的过程,
在内职业生涯的不断探索中,我们的进步将会非常快。
3.结语
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们,他们在努力找寻心中的那个好
工作,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有利有弊,都有不同性格的人群去适应
它。但所谓的好工作有这样的一个标准,在职业生涯早期,对自己
锻炼最大的就是最好的工作;在职业生涯中期,经济收入最多的是
最好的工作;在职业生涯后期,实现人生价值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
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杨建义.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心态特点与教育引导[j].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2011,27:99-101.
[2]mycos_myjob,2011,11.issue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