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劳务工作办公室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创业发展能力,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发挥农村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高台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高台县辖136个村,农村总户数36966户,总人口130148人,有农村劳动力8.21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63.1%。就从业情况看,总体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全县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6.0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3%,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为73∶15∶12。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集中在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建筑装修、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一线产业,从业人员约1.69万人(其中建筑业1.3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1%。从文化结构看,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1.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1%,

初中文化4.12万人,占48.1%,小学文化及以下3.05万人,占39.8%。

二、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的劳务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就有相当一部分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不甘贫困,自发地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开始务工创业。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逐渐增多,自发外出打工的人员不断增加,如何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让长期滞留在农业上的富余劳动力及时转移到二、三产业或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新的就业空间,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通过各级党政组织的强势推动,共与北京、天津、浙江、深圳、山东、新疆等多个城市和地区以及本省的89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劳务输出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成效一年比一年好。2010年,全县劳务输出达3.0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575亿元,劳务收入成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从输出规模看,全年共输转人员3.0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37.3%。从输出形式看,有组织输出18272人,自谋输出12319人,政府组织输出占输出人数的59.7%。从输转去向看,省内输出19662人,省外输出10929人,其中:东部2264人,中

部2206人,西部4759人,其它1700人,境外就业200人。从劳务收入水平看,全年劳务收入2.575亿元,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输出总人数15%,5000-10000元的占输出总人数45.5%,10000-20000元的占输出总人数32.6%,20000元以上的占输出总人数6.9%,劳务人员年人均收入8415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551元高2864元。

三、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劳务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大,劳务输出的数量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全县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在整个劳务经济发展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劳务输出质量不高,劳动力素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我县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424人,只占12.7%,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71709人,占87.3%,而大多数劳动力未经培训,造成与当前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中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的要求还不适应,成为严重制约我县劳务产业发展的瓶颈。从近几年劳务输出的情况看,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属于“忙了在家种田,闲了外出打工”的类型,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技术工和普工的收入差距不大,导致了一些农民工安于现状,对参加

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输出质量不高。从市场需求看,现在市场急需的是技术工种,熟练工种更是供不应求,而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向西部输送,向东南沿海输出的比较少,况且从事的是体力型工作,技术含量低,收益不高,市场就业竞争力弱,而且容易失业。究其原因是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部分;二是没有专业技术,外出务工人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很少,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也不能长期站住脚;三是心理素质差,缺乏吃苦精神。部分外出务工者求安怕险,一到外面,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吃好、玩好,没有一种艰苦创业的意识,遇到一点困难,诸如饮食习惯的差异,气候的差异,老板脸色不好看,就受不了,就急忙回家,并且进行负面宣传,影响极坏。

2、品牌意识较差,缺乏就业竞争力。尽管“劳务品牌”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价值,呈现出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城乡职业教育也为之提供了品牌打造的技术平台,但目前,“劳务品牌”覆盖面窄、申请量少、界定标准缺失等问题,仍然制约着自身发展,而且很多农民工对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并不买账,原因是认为参加培训时间长,担误外出赚钱,而且参加培训后能否找到工作还不知道。不能很好的掌握一技之能,导致农村劳动力工作不稳定,就业竞争力低下。

3、输出渠道不畅通,劳务经济效益不显著。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较少,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近年来,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带动式输转劳务发展缓慢,多是靠地缘关系,亲缘关系为纽带,主要从事建筑、修路、矿山、种植、养殖等技术操作简单的行业和领域,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服务手段落后,规模小,层次低,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随着劳务大军的增加,劳务基地缺少,原有的劳务基地远远不能适应劳务产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劳务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4、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较差。务工人员外出盲目性大,全县外出的劳务人员分布在省内外各企业和建筑工地,除部分是统一组织输出外,绝大部分人员属无序、自发、盲目外出,既无较为稳定的岗位和工种,又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既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又缺乏一般的法律知识,不时发生务工人员上当受骗和工资克扣,拖欠工资的现象。而输出后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我县近几年劳务输出的人员中,只有部分用工单位实行工伤保险,个别用工单位为少量务工人员缴纳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如果出现意外伤害或患重大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救助。还有些务工人员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遇到家庭困难和后顾之忧,没有保障支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5、市场把握不准,创业能力较差。务工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保守,这是制约劳务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相当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