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地质灾害初步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10号)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10号)](https://img.taocdn.com/s3/m/07dd70fd04a1b0717fd5dd30.png)
国土资源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10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河南、湖北等省(市)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办事机构、移民局(办),南水北调工程各项目法人(筹备机构):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工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的重大决策a。
工程建设规模大,涉及地域广,建设周期长,用地情况复杂。
为进一步明确政策,保证工程建设依法、科学、集约、规范用地,根据《土地管理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暂行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现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用地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针对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的特殊性,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工程除已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单项工程外,可由国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项目法人,以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单位总整理用地预审材料,一次性向国土资源部申请用地预审。
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作为用地预审的依据。
国土资源部出具的用地预审意见,作为批准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必备材料。
在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之前需要开工的单项工程,可分别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南水北调工程已列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具体建设项目由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用地涉及家用地转用、占用耕地的,在项目法人报批用地时由国土资源部直接配给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在每年第三季度末将下年度开工专案用地计划报国土资源部,同时抄送有关省级国土资源部门。
因工程选线(址)原因,确实无法避开占用部分基本农田的,要在开展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补划相同数量的基本农田,保证当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南水北调中所的存在问题

南水北调中所的存在问题信息科学学院11物理教育班张本洲云南文山663000摘要: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一项历史性的重大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布局被设计为三条调水线路,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发展需要。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大水网。
其工程庞大程度史无前例,工程战线长、跨渠桥梁多、途经区域地质结构复杂,因此其无论是在工程规划,还是在施工建设中都难免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其中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过程中尤为突出和重要的,因此要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把生态环境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
关键词:南水北调;存在问题;安全问题;生态问题引言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
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规划调水规模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1 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各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而相关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突显,现在工程主抓的就是质量和安全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西线路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西线路方案一、西线路方案的实施必要性1.解决北方地区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西线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长江水调到黄河流域的重要通道。
由于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且以西北地区为主的黄河流域面临水资源极度短缺和水质严重污染的问题,西线成为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2.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苛刻,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这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水资源供应情况,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3.有利于促进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调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水资源的调剂和协调,改善流域水资源的配置状况,增加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国家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二、西线路方案的具体实施西线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技术难度最高的一条线路,由于地势复杂、气候恶劣,建设工程难度大,需采取一系列的合理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
1.建设输水通道西线的输水通道主要是指从长江沿线的水库中拦河蓄水,形成一个大型的调水池,然后通过输水通道将水输送到黄河流域。
输水通道需要经过大面积的山区和高原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加固和防渗措施,确保输水管道的安全和稳定。
2.建设输水泵站输水泵站是西线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输水泵站可以将长江水抽到调水池中,然后再输送到黄河流域。
由于西线输水距离远,所以需要建设多个输水泵站,以确保水资源的输送量和输送效率。
3.水资源调度西线输水量大,需有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方案。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地区的水资源需求情况,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供需平衡。
4.生态保护西线输水跨越了多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水源地,需要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水资源的输送和当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西线工程技术难度大,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一些新型的水利工程技术和装备,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南水北调工程

五解决方案
• 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中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东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输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中线工程输水安全保障 东线工程输水安全防护
中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上游规划措施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通过水污染防治、水土保 持、生态示范县建设及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措施,保障丹江口库区水体水质安全。 汉江中下游规划措施 针对汉江中下游各种生态环境影响,规划提出建立 汉江平原生态农业示范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渠;建 立污染防治区,控制城市与工业污染。 东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东线调水区主要关注长江口地区,通过划分生态功 能区,分区分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障长江 口地区生态安全及长江干流水质安全,其中重点是 上海水源区对于盐水入侵的预防,当大通流量小于 警戒水量时,应严格控制或停止东线调水。
• 中线工程输水安全保障 发挥在线水库的调蓄功能 设置节制闸实现干渠分段控制,减少输水 风险 • 东线工程输水安全防护 主要截污导流工程 截污导流工程与防洪排涝系统的协调
谢谢!
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是调水的主要受益地区,调水 工程的实施将不仅有利于改善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上 游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以及缓解黄河上、 下游争水的矛盾,还可减少拦蓄受水区当地地表径 流,使河流保持一定的入海流量,有利于减轻黄河、 海河等河道的泥沙淤积,部分恢复河流生态功能。 另外,调水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受水区灌溉用 水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争水的局面,提高灌溉保 证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为保障北调水 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对工程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局 部地段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水污染控制问题等, 可就有关科研结论和规划予以跟踪调查和验证。
中国古代的南水北调是怎么进行的

5
南水北调的历史意 义
THEME TEMPLATE
推动水利工程技术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推 动了中国古代水 利工程技术的发 展
南水北调工程促 进了中国古代水 利工程技术的创 新
南水北调工程提 高了中国古代水 利工程技术的水 平
南水北调工程为 中国古代水利工 程技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促进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
南水北调工程促进 了北方地区的经济 发展,吸引了更多 的人口向北方地区 迁移
南水北调工程使得 北方地区的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有利 于人口的健康和生 活质量
南水北调工程对北 方地区的城市规划 和建设产生了影响 ,促进了城市化进 程和人口分布的调 整
4
南水北调的局限性
THEME TEMPLATE
技术水平限制
农民收入提高:农 业的发展带动了农 民收入的提高,改 善了农民的生活水 平。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北方经 济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了北方地区 的农业生产水平
促进了北方地区 的工业发展和城 市化进程
改善了北方地区 的生态环境,提 高了人民的生活 质量
人口分布
南水北调工程使得 北方地区的水资源 得到补充,有利于 人口的增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了水资源的 利用效率。
南水北调工程带 动了沿线地区的 经济发展,促进 了地区间的经济 交流与合作。
南水北调工程为 北方地区提供了 充足的水资源, 促进了北方地区 的农业发展和工 业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还 促进了沿线地区 的旅游业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 的发展。
源分布不均
古代农业发展 需要大量水资 源,而北方水 资源不足制约
了农业发展
古代城市发展 也需要大量水 资源,而北方 水资源不足制 约了城市发展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讲义(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概况(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2)地域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3)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贫乏。
2.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1)位于我国的丰水区:流域广、水量大,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调水距离近{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靠近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思考南水北调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吗?正确的对策应是什么?答案不能。
正确的对策应是:大力发展节水技术,降低单位产值水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大力宣传,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管理,加大治污力度,杜绝浪费等。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1.西线工程(1)路线:位于地势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2)优点: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自流供水。
(3)不足: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2.中线工程(1)路线: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到华北地区。
(2)优点:可自流供水到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3)不足:挖掘河道工程量大,占用农田多等。
3.东线工程(1)路线: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沿京杭运河到华北地区。
(2)优点:有京杭运河可利用,工程量小。
(3)不足: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战略意义

南⽔北调西线⼯程是从长江上游调⽔⾄黄河上游的⼀项庞⼤的跨流域调⽔⼯程,是解决黄河流域⽔资源不⾜和我国西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旱缺⽔的重⼤战略措施。
⼀、南⽔北调的必要性 我国⽔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且与⼈⼝、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从全国⽔⼟资源来看,南⽅⽔多地少,北⽅地多⽔少。
南⽅各流域⽔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耕地只占全国的35.9%;北⽅各流域⽔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9.0%(包括内陆河,下同),⽽耕地却占全国的64.1%。
黄河为我国第⼆⼤河,但其⽔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位于七⼤江河的第四位。
黄河亩均占有⽔量315m3,相当于全国亩均⽔量1752m3的18%;⼈均占有⽔量789m3,相当于全国⼈均⽔量2670m3的30%。
华北地区缺⽔问题⽇趋严重。
整个华北地区⽬前年缺⽔量⾼达40亿m3,其中缺⽔量的是京、津、唐地区,平⽔年份缺⽔12亿m3,特枯⽔年份缺⽔多达53亿m3.⽆论现在和将来,华北和京、津、唐地区缺⽔问题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时候。
⽬前,以⼭西为中⼼的能源基地、黄准海平原、⽩洋淀和青岛等都已实施和即将开展从黄河跨流域调⽔,使得黄河⽔资源紧缺的⽭盾更为突出。
地处我国西北的青海、⽢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西六省区,黄河流域内的⼟地⾯积约68.59万km2、,耕地⾯积16485万亩,⼈⼝6627万,有40%的地区降⽔量在400mm以下,处于⼲旱地带。
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有⼤量可开垦的⼟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产潜⼒很⼤。
仅⽬前正在研究开发的⼤柳树灌区,涉及宁、蒙、陕⽢四省区的⼴⼤⼲旱地带,可开垦利⽤的⼟地在2000万亩以上,是我国将来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之⼀。
黄河中游⼭、陕两省的沿河⼲旱⾼原需灌溉的⾯积还有1000多万亩,都仰赖黄河提供⽔源。
预计到下个世纪前30年,黄河流域将建成煤炭、⽯油、化⼯、有⾊⾦属四⼤⽀柱产业和发达的林牧业,成为我国新的能源基地、化⼯基地和林牧业产品基地。
⽽⽔资源不⾜,已成为西北、以致华北地区进⼀步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制约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难度总结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其施工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规划到实施,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的难度。
一、地质条件复杂南水北调工程穿越的地域广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沿线地区地层结构多变,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位高,地质病害频发。
这给隧道开挖、衬砌施工和地质灾害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此外,工程沿线还存在大量的长大隧道、高精度控制测量和高压涌水等问题,使得地质条件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工程技术难度高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到的工程技术难题众多。
首先,工程隧道开挖断面大,施工通风、排水、衬砌结构设计等方面技术要求高。
其次,长距离隧道施工中的高精度控制测量和姿态控制技术是国内外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
此外,高压涌水处理、软弱地层加固、岩爆防治等技术问题也是工程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施工环境恶劣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环境复杂,施工条件恶劣。
隧道沿线地区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繁,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同时,隧道内部高温、高湿、有毒、有害气体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施工人员的作业安全和身心健康。
四、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巨大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巨大。
工程全长194.7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
工程静态总投资达到551.58亿元,是世界上投资最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
如此庞大的工程规模和投资,对工程的管理、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五、环保要求高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涉及到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确保工程建设的环保要求得到满足。
这无疑给工程施工增加了额外的难度。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施工难度极大,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高、施工环境恶劣、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巨大和环保要求高等多重挑战。
然而,我国政府和施工单位凭借着卓越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施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