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读文化苦旅有感1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因此,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在

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

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

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

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

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写到这里,我也可以发觉其实在苦中也可以寻求快

乐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

他的"文化苦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2

一直以来,很向往做个自由无拘的行者,像余老师那样,将对文化的追问与探索打进简单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赏,寻找浩瀚

历史与泱泱文化的铿锵足音,浏览内心深处绝美恬静的风景。这种

感觉,一定爽歪歪。读余老师的《文化苦旅》,给自己的心灵营设

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与水村山郭的悠然。你会陶醉其中,仿佛

沿着风景名胜的足迹倾听到了遥远浩淼的回想。心境是风景的亮。

喜欢在路上的感觉。珍藏这样一本书,绝对物超所值……

我开始了解《文化苦旅》源于初中时学的一篇课文《信客》,那也是我与余秋雨老师的第一次接触。开始读《信客》,只是把它当

作一篇虚构的小说,虽然对故事中的人物充满了敬佩、感动,甚至

有点无奈,但毕竟并不真实,以至于当看到这篇文章选自于《文化

苦旅》时,竟对这本书的名字感到有些诧异,似乎这份虚构不应出

现在似乎如此真是厚重的书中。然而当我真正真正接触这部书时,

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感觉是多么可笑,在这部书中,我们伴随着作者

的足迹,领略的并非只是那一个个令人称奇的名胜古迹,还有那一

个个饱含沧桑历史背后的那一份无奈……

读文化苦旅有感3

灯光昏黄,茶烟缭绕,盘旋而上,缕缕如丝,光影糅合。持一本《文化苦旅》在手,任茶由热转凉,遗留凄伤于心中。

三十七篇文化散文,一篇自序与后记,文字中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轻松,苍老后的年轻深深地映入眼帘中,刻

在脑海里,遗留于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唯有凄伤,苍凉与

苦涩。

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你离开故乡,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而你行行走走,到达了莫高窟。那大漠荒

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在夕阳西下,朔风凛冽中,更显得悲凉。当

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流泪地被卖到远离故乡的远方。“那里,一

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卷又一卷,一箱又一箱,一大车,

又一大车。经文书卷被几句现编的童话骗走,“我好恨!甚至想剜心

刻骨。”恨未早生一个世纪,决战于敦煌,任千帆过尽,这也只是

一抹泡影,时光苍茫,岁月的洪荒里,那些往事已为陈迹。

别离了敦煌莫高窟,你又苏州来了场相遇。“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美丽的古城中,你遥想苏州的委屈,困惑于苏

州的兴衰,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唯有此古城,才能给人一种真正的休憩。纵它背负着种种“欲加之罪,何患

无词?”的罪名,可它依旧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辞别了古城,兜兜转转,来到了天一阁。偌大的中国只留下一座藏书楼。藏书楼兴起于明代,由范钦所建。此楼被阮元说成:“范

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文化

人爱书的思想,收藏书籍的典范也由范钦而来。如此这般惜书爱书,想必范钦本人也被古籍、古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浓厚的书卷气息,

古旧的历史书卷,犹如一个历史老人屹立在藏书楼中。那封存已久

的文化内涵随天一阁门的开启而奔泻而出。文学者漫游于此,感受

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不幸的是天一阁一半图书被盗,那悠

久的文化因被偷而丧失于天地之中。

痛心于文籍的丧失,感慨于文人藏书的艰难历程。虽心痛哀伤了许久,然而按耐不住心中对苦旅的探求,我跟随你的脚步,到了笔

墨年代。那浓黑的墨挥洒自如于洁白的纸上,浓郁的墨香沁人心脾,惹人心醉。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

无可挽回地消逝了。当近代中国,外国的思想文化流传到中国来的

时候,毛笔之于中国人的地位动摇了。毛笔渐渐被碳素笔所取代,

流传之久的文化也随之而去了。时代之更迭,文化之兴衰,亦越来

越迅速。久久不能自拔的是,我们如今还剩下什么呢?

岁月是场旅行,文化在其中更显艰辛。借问灵山多少路?十万八

千有余零。这是风行的距离,也是漫漫文化之旅。

合上书扉,闭目小憩。久久之不能离去的,是心房里被填满的凄凉与苦殇。

读文化苦旅有感4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文化

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

心……

生态文明!人们走过了多少文化的弯路,终于灰头土脸、青头紫

脸地重新抱住了它。山河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只有在山河中找寻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文化

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争夺这河山,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态,一次次的无奈迁徙,一次次的荒野开拓,又一次次炊烟

升起,帝王们的雄心壮志,无论如何,还是会败给这自然的力量,

气候、环境的变迁,没有人能阻断,在这自然之前,人类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人们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荣,一切的

战争和侵略,最终还是漠于这天地之间。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

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

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

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