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的论文 精品

合集下载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红楼神话故事国际工商学院 12级工商管理专业张岱维学号:2012296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情憎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兴衰际遇来揭示封建制的黑暗、腐朽,说明封建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

他们最终的下场,必然是“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不论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还是“龙王来请”的王家;不论是“金陵住不下”的史家,还是“珍珠如泥金如铁”的薛家,他们尽管连络有亲、互相遮饰扶持,但终究逃脱不了“一损俱损”的厄运。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浓厚的感伤色彩是《红楼梦》的重要美学特征。

其“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和情思集中体现在文本的“石头”神话、“绛珠还泪”神话、“太虚幻境”神话中。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悲凉之雾”,便是《红楼梦》的整体氛围。

不少讲解红学的书中表明《红楼梦》之名,已传达出一种蕴含在书中的寻梦忆梦情绪。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寻梦之作,所谓“寻梦”,不仅是指曹雪芹对旧日繁华的追忆,更是指他对青春时代爱情理想和人生的执著追求。

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书中充满了“寻梦者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有三个层次上的含义。

首先,它是家族的失落感,家族败落;其次,它是爱情的失落感,美好的理想爱情的幻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然后,它是人生理想的失落。

正是这种理想的幻灭,这种人生中最美好、最有价值得的东西的被毁灭,使《红楼梦》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意义。

我认为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对于全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长期以来,《红楼梦》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价值和意义的争议。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楚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作者曹雪芹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在这个家族里,爱情、权力、财富无一不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贾府内部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斗争,人们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

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追求真善美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幻想。

林黛玉即是贾府中最有才情、最有灵气的女子,但她却因为与贾府众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备受排挤。

贾府内部的众多婚姻也充满了虚伪和利益的考量,以至于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也最终无法实现。

这些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不满和思考。

贾府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林黛玉、薛宝钗到迎、探春等,每个女性都有不同的命运和遭遇。

林黛玉作为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却因为性格不合、思想不同而被排挤,最终死于忧伤。

薛宝钗则是一个充满聪明才智的女子,但为了家族利益而被迫结婚,失去了自己的真爱。

这些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思考。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并启发了她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红楼梦》通过对于家庭、亲情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传统价值的崩溃。

贾府这个家族本应是一个封建家庭的楷模,但实际上却充斥着私欲、尔虞我诈。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精神,还进行了西方现代悲剧精神的融合。

从文章的整体写作角度来看,《红楼梦》以个人的爱情悲剧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又以家族的悲剧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所以,《红楼梦》从写作层次角度,对悲剧文化进行了创新,从而进行了现代悲剧文化的体现。

因此,国内的文学爱好者们有必要对《红楼梦》的悲剧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更好的进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新境界的解读。

一、《红楼梦》对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红楼梦》一书之所以能进行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与作者曹雪芹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家族变故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是由于家道衰落,使得曹雪芹早年的幸福生活在转瞬间变成了回忆,才使得曹雪芹对悲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红楼梦》对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是建立在明清之际的悲剧文学艺术的创作积累的基础之上。

因为,《红楼梦》之所以以情为整个故事的核心概念,是受到了当时《牡丹亭》一类的明清小说的影响。

所以,《红楼梦》实际上带有着深刻的时代特征,对明清悲剧文化精神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再者,《红楼梦》对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还可以从其透露的社会时代悲剧文化精神中看出。

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处在萌芽和被遏制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学作品总是以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主题。

而在红楼梦中,也深刻体现着这一主题。

此外,《红楼梦》中带有深刻的宿命解脱思想,也是对传统道家的悲壮气概的一种体现,从而展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红楼梦》对悲剧文化的创新《红楼梦》对悲剧文化的创新,就体现在其在多个层次上进行了悲剧文化精神的展现。

而具体来说,就是《红楼梦》主要从人的悲剧、家族的悲剧和社会悲剧这三个角度进行了悲剧文化的体现,从而展现了一种现代悲剧精神。

(一)人的悲剧《红楼梦》进行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进行人的悲剧的刻画。

而主要塑造的人物大致有三个类型,从而全面的进行人的情和欲的悲剧的描写。

首先,第一类人物是类似于贾宝玉、林黛玉一类的“情痴”悲剧人物。

论《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 论文

论《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  论文
代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思考和探索。本文选取这一视角、采取以微观进入宏观
的方式进行研究,对于《红楼梦》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希求本论文的研究对 更接近曹雪芹的内心世界,更明晰人类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具有启发和借鉴 意义。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在对《红楼梦》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进行深入 挖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生活和社会现象,提出了一些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 关系的一些新颖的观点。本论文的社会价值在于爱情、婚姻、家庭作为人类最重 要的情感关系,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曹雪芹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 的精神世界复杂而丰富,研究《红楼梦》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可以窥见古代 中国最深刻的意识资源,并为现代人的生活关系的建立提供借鉴。本论文通过这 一独特的视角来进入《红楼梦》营造的传奇世界,进入曹雪芹的情感领域,对《红 楼梦》研究具有开拓意义。
This paper selects this perspective,take
micro—enter the macro,”A Dream of Red
Mansions”iS

useful aRempt.the desirability of this research closer to Cao Xueqin。S
other characters love mode to explore and SOrt of understanding,perception and analysis of various forms of magiage.as well
as
all of the marital tragedy feudal to
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8页。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才造成了许多人向现实妥协以求得生存但心存遗憾。宝黛的爱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以下是一个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题目及其概述:论题:《红楼梦》中的爱情观研究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

本论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念,分析人物关系、情感表达以及爱情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展示小说对于情爱的独特见解。

论题:官场与情场:《红楼梦》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概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社会现实主义的作品。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官场和情场两个主题,探讨小说对于社会阶级、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揭示,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论题:形象塑造与文学意义:《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概述:《红楼梦》描绘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性格、背景和命运的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和奋斗。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几个主要女性人物,探讨她们的塑造方式、命运安排以及对于女性地位、婚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揭示出小说对于女性议题的重要意义。

论题:典籍与现实:《红楼梦》中的文化与文学意涵概述:《红楼梦》是一部以典籍为背景的小说,融入了许多古代典籍中的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典故、诗词以及对于古代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引用和拓展,探讨小说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化继承的重要意义。

论题:世俗与超脱:《红楼梦》中的人生观哲学概述:《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故事描摹,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生命、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社会伦理观念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在探讨中阐述小说对于人生观和哲学思考的洞见。

以上是关于《红楼梦》的几个论文题目及其概述,希望能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具体论文内容可以根据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挥。

红楼梦艺术论文模板(10篇)

红楼梦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摘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

本文试从晴雯的身世、性格以及与红楼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分析晴雯的艺术形象及她的悲剧命运。

晴雯的美和叛逆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黑暗的封建制度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纯洁美丽、风流灵巧、大胆叛逆、反奴性“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①一、晴雯的身世以及基本人物形象晴雯不但在丫环里出类拔萃,即使与小姐们纵向比较,她的美也毫不逊色。

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的美,“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

晴雯虽然模样像她,但却是一种健康的美,泼泼辣辣,富有生气的。

薛宝钗是个天生的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青春活泼热情的晴雯,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

晴雯的美丽,倘若说只是外表,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她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生气,没有任何的顾忌,可以说是漂亮到惊天动地。

二、晴雯的人物性格分析(一)天真纯洁、疾恶如仇。

晴雯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个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怡红女儿形象。

《红楼梦》中对她有过这样的描写:她“也不披衣服,只穿着小袄”,大寒冷天深更半夜跑到门外唬麝月一玩笑,又跑到宝玉被子里来渥渥(第51回);与芳官等“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玩笑(第64回),以及清晨早起,“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笔者注:芳官)身上”,又“和宝玉对抓”(第70回)。

还有私自将赖大娘送给宝玉的风筝放走(第70回)等等。

晴雯的心地纯洁善良,她的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

晴雯是很喜欢贾宝玉的,可宝玉要晴雯和他一块洗澡,她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不愿意有任何不纯洁的事情,就故意说今儿天凉她不洗澡了。

也正是由于晴雯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使她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和她一样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德育论文前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

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细腻而传神的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伏笔千里的妙用、浓郁的文化氛围、精妙的场面描写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的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也不同于以往长篇小说(《水浒》、《西游记》等)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故事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一个空间和时间,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已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创造,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思想内容的丰富,艺术成就的卓越和涉及范围的广阔是其它小说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红楼梦》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最突出的是作者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塑造的一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

曹雪芹以他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精神来描写人物的个性语言,以至于听到“林妹妹”我们就会联想到是贾宝玉在唤黛玉;听到“宝兄弟”就会想到是宝钗来了;听到“厄哥哥、爱哥哥”就知道是史湘云在说话;而“心肝儿肉”却又是贾母的声口了。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展现了社会阶级和家族命运的变迁。

本论文将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塑造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这种环境使得他对社会现象产生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虽然有些虚构,但却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创作出来的。

例如,《红楼梦》中描述了官场的黑暗和贾政、贾琏等角色的堕落,反映了作者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深刻认识。

其次,我们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塑造。

《红楼梦》中有一大批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三位主要人物最为突出。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

贾宝玉是一个文思敏捷、情感丰富的才子,他对爱情和美的追求体现了个人主义的精神追求;林黛玉则是一个既有才情又有情感的独立女性形象,她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反抗体现了女性解放的意识;而薛宝钗则是一个智慧、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对家族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了传统价值观的代表。

最后,我们来探讨《红楼梦》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揭示而被誉为“读史则明,读诗则通,读《红楼梦》则有风度”。

小说中对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和批判,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

同时,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小说也展示了家族命运的变迁和人情世故的复杂性,使读者对封建家族制度和传统社会的缺陷有了更多的认识。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塑造和社会意义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楼梦》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阅读和研究《红楼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还有助于发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贾探春人物分析姓名学号所在分校指导教师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制贾探春人物分析内容摘要:贾探春,贾府三小姐,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补天式”的出色人物,作者在书中给予其“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高度赞赏。

她有才干、有眼光、敢作敢为,是一个关注家族命运,富有忧患意识的大观园中的女“政治家”。

本文从形象、性格、才能、心理、结局五个方面分析了贾探春这一人物。

关键词:《红楼梦》、贾探春、形象分析《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探春是浓墨重书的人物之一。

她在十二钗正册排位第四,紧次于钗、黛和元春;她是一位妇女却没有妇女的悲天悯人;她又极强的理财、治家能力,却不能尽情发挥;她有自己的一丝政治豪情,但始终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的桎;她有着姑娘的尊贵体面,却又因庶出的身份处境尴尬;她是行将没落的侯门闺秀中的一个改革者。

在她身上凝聚着曹雪芹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更寄托了他对封建家族的期望。

一、贾探春的形象(一)见之忘俗的神采贾探春早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就与迎春、惜春一起出场。

一出场,作者就有意识的轻轻“点”了一笔,使她脱颖而出:当宝玉欲送“颦颦”二字为黛玉之表字时,探春便问“何处出典?”又道“只恐又是杜撰。

”短短一两句话,却适时突显出她的不同。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 这是作对探春的描述,也是探春留给黛玉的印象。

一样的妆扮,探春却能给黛玉留下“见之忘俗”的深刻印象。

黛玉进贾府时探春的年纪也应不大,于是这“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就愈发显出她的不寻常。

(二)他人眼中的探春贾府是个钟鸣鼎食的大家族,人物众多,关系纷乱复杂。

探春在王熙凤眼里是个臂膀,说她“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

” 平儿也说探春“二奶奶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怕他五分” 。

可见王熙凤对她是抱着赞赏的态度。

王夫人对探春的态度,书里也是借王熙凤之口说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

” 以王熙凤的玲珑剔透,对王夫人心理的揣摩还是较贴切的,重要的是之后她又说:“按正礼天理良心上论,咱们有他这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与太太的事也有益。

” 这一段话将王夫人的心理揭示的更准确,探春于王夫人来说,虽然乖巧、能干,最多却只是个“有益”之人,若说真心疼爱,除了宝玉却再无第二个了。

贾母对探春的感情在第四十回“两宴大观园”里有过表示:“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

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 这话里的感情色彩很是分明,探春的出众确实使她比别人好些,但肯定仍敌不过宝黛。

其他兄弟姊妹里,宝钗赞她聪敏细致,黛玉对她的“改革”也颇为赞同,并且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

虽然叫她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

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

” 宝玉也素跟她亲厚,说她“干了好几件事……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邢夫人对迎春说:“你是大老爷跟前的人养的,这里探丫头是二老爷跟前的人养的,出身一样,你娘比赵姨娘强十分,你也该比探丫头强才是。

怎么你反不及他一半!” 虽然是责备迎春之语,却也侧面体现出了探春在大家眼里的不一般。

二、贾探春的性格贾府的女儿们因为得到贾母的疼爱,都在大观园中供养,却又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探春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没有迎春的懦弱,没有惜春的孤僻,没有凤姐的贪婪,没有宝钗的圆润,和湘云一样具有男子性格,却不想湘云那么大大咧咧的不修边幅。

(一)聪明细致、考虑周全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母迁怒王夫人,在场的人谁也无法辩解,“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曲,如何敢辩;薛姨妈也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 这一段描述,不仅凸显探春的勇于出头,又足见其心思之缜密,各方面都考虑的很周全。

果然这一段话犹未说完,贾母便平息了怒气,这场风波也就此化解。

第五十七回中特从宝钗眼中写邢岫烟佩戴着探春赠予的碧玉珮。

岫烟家道贫寒,又因为自身性格娴静拘谨,在贾府中并不受重视,在姐妹中也默默无闻。

而此时的探春开始理家,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本该是忙到不可开交,却连佩饰这样一个细微末节的地方都注意到,难怪宝钗感发道:“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

这是他聪明细致之处。

”(二)严禁豁达、积极有为第四十回“两宴大观园”,补写秋爽斋的陈设,实际上也是对探春性格的侧面诠释。

从探春闺房的布置上看,与众姐妹有着明显的不同:“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 ,以此高旷开朗的气象反映探春的独具胸襟,更是借大理石坚硬的质地表明探春坚强的性格。

这种“事无不可对人言”正是源于探春的自律。

她对丫鬟的管教很严格,所以她的丫鬟从没有过什么毛病。

她用膳时“众媳妇皆在廊下静候,里头只有他们紧跟常侍的丫鬟伺候,别人一概不敢擅入……只觉里面鸦雀无闻,并不闻碗箸之响”试问贾府的当家老爷少爷们,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她让厨房做一道油盐炒枸杞芽儿,特意单拿出五百钱。

这样的严于律己,坦坦荡荡,真正是无不可言之事。

同样是庶出的女儿,探春却不同于迎春的懦弱不问世事,凡事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

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迎春房里的丫鬟媳妇们吵闹不休,她自己充耳不闻,反而是探春一到那里便问:“刚才谁在这里说话?倒像拌嘴似的。

” 庚辰双行夹批在此写道:“瞧他写探春气宇。

” 此后探春又说道:“我和姐姐一样,姐姐的事和我一般,他说姐姐,即是说我。

” 继而三两句话辖制住了那生事的媳妇,又找来平儿施压,迅速的解决了迎春的烦难。

芦雪庵联诗的时候,探春联了一句“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 ,这一句也充分表现了她勇于出头的性格。

(三)不图富贵、清新质朴《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复杂多样的,探春自然也不例外。

她既有着刚强激烈的一面,也有恬淡静仪的一面。

王昆仑先生就评价探春“不庸俗、不纤细、无脂粉气” 。

二十七回中写探春攒下几个月的零用钱,托宝玉买些玩意儿,不是什么“金、玉、瓷器、没处搁的古董、绸缎……”而是要“柳枝儿编的小篮子,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并且明确指出要“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 。

这一派质朴清新,才更显出探春的清丽不俗。

再有秋爽斋雅致的内饰,“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都表明他不图富贵,淡雅清逸的性格。

在第七十一回,探春更是说“倒不如小人家人少,虽然寒素些,倒是欢天喜地,大家快乐。

我们这样人家人多,外头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 这样的话来,与二十七回遥相呼应。

三、贾探春的才能探春作为贾府中庶出的女儿,虽有尊重体面,地位却不高。

如此,能得到王夫人的重用,在凤姐养病的时候暂替理家,探春的才能可见一般。

(一)组织才能与诗才大观园中热热闹闹的诗社活动使众姊妹的才情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是对每个人的才能、性格等方面最好的诠释,而这一活动的发起人却是探春,让人不得不认同她的组织能力和追求风雅的心。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送给宝玉的花笺上明显指出是“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

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

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

” 细看探春花笺里这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 果然体现出她不让须眉的高志,好一个探丫头,前面谦逊恭谨,是礼节所需,后面一个转折,就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不由得想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是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对李清照的评价,这与探春花笺里的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才上,探春虽然不及宝钗和黛玉,但也有其不凡的一套。

第三十八回作菊花诗里有这样一段“探春走来看看道:‘竟没有人作《簪菊》,让我作这《簪菊》。

’又指着宝玉笑道:‘才宣过总不许带出闺阁字样来,你可要留神。

’” 她选中了没有人做的题目,还特意警示宝玉“不许带出闺阁字样”。

佳句“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中的“短鬓”、“葛巾”,显然是指男子装扮,果然没有半点闺阁字样,末联“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又再次点明探春之不俗。

当然,正如王昆仑先生所说,结社只不过“是探春具有组织才能的一点侧面表现而已” 庚辰本回前评也写到:“结社出自探春意,作者已伏下回‘兴利除弊’之文也。

”(二)理家之才王熙凤病了,探春的理家开始了,从腼腆的小姐变成严厉的管家人,皆因探春是因在其位,必谋其政。

果然“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

” 探春在大观园里大刀阔斧的“改革”起来。

首先是排难,是一个“大管家娘子”吴新登媳妇给她出了个难题。

探春和贾环的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了。

他的身份是如此尴尬,贾府当赏多少银子呢?吴新登媳妇故意不说往例,不出主意,为难探春,结果是探春查明旧账,按照旧例,秉公办理,赏银二十两。

既指斥了吴新登媳妇的胆敢故意刁难,也不避免生母赵姨娘的当面冲突。

其次,她蠲免了宝玉、贾环、贾兰以上学的名义,实际上作为袭人、赵姨娘、李纨零花的月钱。

这两件事虽然涉及范围不宽,但已惊动了各方面,更引起凤姐和平儿的警惕,凤姐这样对平儿说:“……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

’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辨,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

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强,就不好了。

” 可见,这个向来无所畏惧的凤辣子对探春也有所畏惧,于细微之处看出她这个小姑子管家的能力与过己之处。

在凤姐有意退让的情况下,探春又提出了影响面比较大的节约和对大观园新的管理方案。

第一件是把每个姑娘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都免去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月银,另一件便是探春看了他家奴才赖大家花园的管理办法,引入了“承包大观园”。

处于闺阁之中的女孩儿,能用她所学到的、想到的一切,来挽救这个看似兴盛,实际上正在倾倒的家。

不管是不是有效,这份执着和用心,都让人感动。

蒙古王府本的脂批写到:“探春看得透,拿的定,说得出,办的来,是有才干者,故赠‘敏‘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