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书名是历史,而书的内容却超出了历史的范畴,更多的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东西,是中国政治的缩影。各面一点,简明提挈。斯人已逝,历史的伟大在于照出我们今天的影子。

万历十五年,一个平淡无奇的年头,无关紧要的这一年里各面发展无闪光之处却在各方矛盾和拉锯中将这个经过辉煌的王朝下滑的梯度拉大。种种最初提出的为巩固政权和王权的政策到这一代逐渐显现出其弊端,文官集团的膨胀,王权的掣肘,辅政的尴尬,法制的模糊。不紧不慢的行文节奏,读来十分舒畅。

《万历十五年》虽不是鸿篇巨制,但却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将整个中国历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读完这一年,顷刻间便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建构起清晰的历史脉络一般:一部书只写了一年 —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大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黄仁宇先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以知一叶而知全秋的写法,将整个中国历史映耀脑海,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的历史书,而是在品味历史小说,触碰哲学思想。书中所写的人物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其中缘由并非其个人所致,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他们只是制度的牺牲品。这就是读史明智的缘由,也是基于对长期历史演变的深刻理解而提炼出的历史性规律认知。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价值还在于,它教给了一种方法,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这个组织未来的兴衰,从而慢慢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

想看这本书很长时间了,最近几天才看完。在逐字逐句研读过程中,虽酣畅淋漓,但也有一些历史书的枯燥晦涩,完全是一种读课本的感觉,但是,既然一遍读下来了,还是要逼着自己写些什么,哪怕仅仅是记录阅读中的心路历程也好。

从历史上1587年这个点,扩展开来,延伸出去。自开朝到万历年间,200年的岁月为整个帝国及文官集团提供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让所有人都被裹挟在其中,心甘情愿地为其捍卫。以礼、道德控制下的明朝,滋生了政治里的阴与阳,前者是不断涌动的私欲,后者是立身处世的儒学传统。挣扎着想要割裂这种平衡的张居正,看透了此中三味却不愿为之绑架的万历皇帝,拼命想要和稀泥掩盖阴阳不调的申时行,靠着浩然正气想要贯彻道德却杜绝私欲的海瑞,作为非该集团一员的武将戚继光,用理论学说破坏着这一平衡的李贽,损坏着这一平衡的所有人,都被这庞大机器所碾碎。在这庞大的、积重难返的、已陷入泥潭的集体面前,官员、文人、理论界、武将,甚至皇帝,都迷茫、困惑与无可作为,只能在被包裹中与这个帝国一起被拖向深渊。因此,明朝覆灭的结局,从明朝建立之初便埋下祸根。万历十五年,离明朝覆灭还有近60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不过是通向灭亡的齿轮滚动中一枚枚螺丝崩坏跳出的一年。

以万历皇帝、张居正、戚继光等六个人物为中心展开他们各自在这历史中的际遇和结局从而揭开明代政治制度、官僚体系乃至社会风俗的腐朽衰败……

万历皇帝---即是皇权统治的无上存在,又悲哀到受到重重制约,象征精神存在,他的一生生活在礼仪的束缚下,早期深受洗脑,还很愿意履行皇帝的职务,青年时期就给自己修陵墓,成为活着的祖宗,礼法的最高象征。后来立储事件让他看到自己在文官势力下的无能为力,转而消极怠工,之后郁郁而终;张居正,褒贬不一,历史上改革家很少有善始善终的,改革期间的新政也会被废除,全书内容看书中对他描写并不多深,但通篇读完又可发现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和政治手笔,感觉他是串联着万历与申时行之间的纽带,一部分是张居正与皇帝的关系变化,另一部分是基于张居正前车之鉴而产生了申时行特有的政治手法;申时行,或者温和或者不强硬,但不能说没有政治手腕,接任张居正的职位,有前车之鉴,只敢谨慎行事,行中庸之道,调和阴阳,成效不明显,却也

问心无愧;海瑞,一个特立独行的官员,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和明初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皇权的统治,让人联想到现今社会的种种现象,敬佩他的刚正不阿,同时也对他的低情商表示无奈,“万年青草”之说真是太贴切了;戚继光,在官场制度,社会风俗,道德法律的限制下,总会有人会适应变态的社会做出一番成就,作者对他描写的很全面,他是一个英雄人物但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人物,我对他的结局感到悲凉,想到那一句:人生的悲哀无奈莫过于美人迟暮和英雄末路;李贽,坚持自我、特立独行,评价“上人”意为自己之“上上人”,所谓的“游戏三

昧”“和光同尘”也是一种独我,有着种种思考,却未能联系实际,不能形成一套不自相冲突的逻辑理论,包括最终的自刎,虽说作者评价他的死,说并没有从他的文字、著作中看出丝毫毁灭性,但是我却深切体会到他那句“七十老翁何所求”无以言表的深意,那不是一种悲壮,也不是一种毁灭,至于是什么……只有他知、我知、每一个自己用心解读的人知道了!

从上到下,从文到武,从政治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冲突无处不在,矛盾处处产生,想改变一件事就会触动无数人的利益,随之而来的就是压力,罢官甚至死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军事打击如果带不来经济利益或者政治利益,带来的只是国库的空虚,百姓的怨声载道,那么军事手段就会被束缚。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对于历史而言,我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也终将被掩埋的小人物,年轻的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容易融于表面,不及深层,生活的洗练会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看待历史,看书也是其中一种方法,愿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能让我们视野开阔,走得更长远些。但哪有怎样,我们活过来过爱过,在人间感受过幸福快乐悲伤。阅读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对于本书的大历史观我虽不胜理解,可能是阅历与磨砺太少,又或许是所读之书太少,总之在统揽文章而后我想我至少有一丝震颤,历史不忍细

看,万历十五年又何尝不是封建王朝的两千年,文极及衰是大明王朝之覆灭的隐症,孔孟之道在封建社会里形而上的存在,两千年来无数的读书人前仆后继的迈入其中追求人生的理想,至于明朝至于万历儒学的光芒已经照耀的太过刺眼,举国上下文臣已愈两万,而文官集团也早以是这个大帝国的主宰者了,文极则现张居正,对于其个人我不敢语论,在历史的大洪流里他是明帝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两百年里这个帝国里儒学体系创造出的最著名的读书人。诚然,历史是忧郁的,任何一个王朝都会由盛及衰接着另一个力量又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在不变的规律里向我们走来。读万历十五年,我最大的感慨无非是盛极必衰,所以我不敢也没有能力去品鉴任何一个在这个时代的人物或帝王,我只能说读过之后获益匪浅,一本好书,值得再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