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主人,掌握读书的方法,使学生驾驭语言的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走进古诗,从中欣赏美、发现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美以及挥洒才

情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教学,不仅

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古诗词也一直在

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不明,其教学被边缘化,教学研究也大多止于感性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为提升语文素养

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讲解,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

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

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教学中释词、

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1.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

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

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2.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

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

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

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3.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

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

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

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

慨叹,笑中有泪。

二、重视品读古诗词,在品读中感悟魅力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

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

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

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

的“之”,这里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

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

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

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

2.细读。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

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

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

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辙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

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

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

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

展的渠道有三种: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

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

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

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

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

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

3.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

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

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

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

于增加小学生的知识,促进小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它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郭江林;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浅谈;学周刊;2012(29)

[2]杨爱梅;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J];广东教育;201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