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2.教学难点:

(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一)趣味实验引入新课

用纸带悬挂一个重锤让它保持静止,然后突然向上提重物。

师:同学们猜想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老师演示)

师:纸带为什么断了?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超重与失重(板书)(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呈现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3)通过一些例子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

(1)实验内容

如图所示,在弹簧秤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钩码静止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

钩码运动状态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突然上升

突然下降

(2)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组内讨论交流。

(3)实验分析

请一组同学来回答实验结果:

生: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示数不变。

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大。

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小。

师:弹簧秤示数表示的是什么力?是钩码的重力吗?

生:不是钩码的重力,应该是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师: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示数基本不变,此时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大,说明此时拉力大于钩码的重力,好象物体变重了;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小,说明此时拉力小于钩码的重力,好象物体变轻了。

(4)实验结论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此环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2.实验探究——超重、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1)实验器材:砝码若干,DIS数据采集系统,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

(2)分组实验

学生利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钩码完成DIS实验,获得砝码向上运动时、向下运动时的弹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F-t图象)以及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V-t图象)。

(3)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根据F-t图象、V-t图象分析上升过程、下降过程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超重、失重情况,并把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4)教师引导整合

超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5)理论探究

以砝码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拉力,当加速度向上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g=ma ,即F=mg+ma> 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即物体超重;当加速度向下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 F=ma ,即F=mg-ma< 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即物体失重。

(6)师生达成共识

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加速度方向决定,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7)反馈应用巩固知识

让一位学生站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突然起立,分析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8)丰富现象回归实践

小组交流、讨论、举例生活实践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代表陈述。

(知识整合点:由于弹簧秤的示数变化不定,且瞬间即逝,难以全面观察,通过DIS系统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拉力变化情况,还可以清晰的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而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物体超重、失重的条件)

3.理论探究、实验演示——完全失重

(1)讨论:物体在失重的情况下,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引出概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3)产生条件:a=g 方向竖直向下。

(4)演示实验:把一个矿泉水瓶子四周戳一些洞,装满水,然后将它向上抛出,观察在上升、下落过程中水是否会流出来。(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完全失重。)

(5)观看录像“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当中的失重状态剪辑”。

(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科学的联系,感受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