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赏析——想得满分太容易

中考链接:

(201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2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答题方法:

中考古诗鉴赏中句子赏析是一个必考题型,一般鉴赏的角度有修辞、人物描写和词语运用三种。2014陕西中考古诗鉴赏题就是从修辞的角度考查句子赏析,如果加上散文阅读《又见核桃压枝低》中的赏析题,那么2014陕西中考仅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句子就占了6分。因此,掌握这个题型的做题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尤为关键。

那么如何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句子呢?

其实答题方法非常简单。下面我给同学一个公式:

①用了···修辞

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③表达了(作者等)···的感情

这个公式还可以简化为六个字:修辞+特点+感情(是不是很好记呢?)

例题精析:

那么这个公式到底好不好用呢?我们不妨来试一试。

例1:

比如上面的例子:“春风窈窕绿蘼芜”翻译过来就是“窈窕的春风吹动着绿色的蘼芜”。所以用了拟人的修辞;描写对象是春风,春风的特点要看“窈窕”二字,“窈窕”本指女子形体美好,这里只春风轻柔美好;而情感纵观全诗,是轻松愉快的。因此,按上面的公式组织答案:

“窈窕”原指女子形体美好,在这里形容春风,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轻柔美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是不是很好套呢?相比于中考的标准答案,我们的答案还多出了表示情感的最后一条,恭喜你,你已经将一个2分题,答出了3分题的水准,还用担心这个题不会拿满分吗?

例2:

(2013天津《清秋书简》)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分析:“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有排比也有比喻;描写对象是虫鸣;特点要从“大提琴”“竖琴”“风笛”“交响曲”中来看,不难发现共同点是悦耳动听,原文中的“此起彼伏响”本身也是个特点;感情从句子本身看作者应该是喜爱和陶醉的。因此答案组织为:

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鸣声的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了作者对虫声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练一练:

1、(2014陕西《核桃压枝低》)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

2、(2010陕西《农家望睛》)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参考答案:

1、“如鹤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站立姿势持久,执着的特点,表达了老人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绿浪”比喻层层翠绿的林木随风摇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木之多、色彩之浓;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林木”“小溪”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林木依山、小溪欢跃的动态之美;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尽显秦岭山水美景及文化内涵。

想一想:如何从人物描写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呢?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察——答题不能再简单

小考链接:

(2014铁一中入学真题《测谎仪》)

第1段中加粗的“可能”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测谎仪,英文为polyFaph,准确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这是一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如果有,那他可能是涉案人。测谎结果只提供辅助参考,而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

答题方法:

说明文阅读是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必考类型之一,主要考察题型包括信息提取、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语言特点,偶尔也会考到说明顺序和说明文题目或开头的作用,这些题型全都是客观题,答案唯一而确定,要想做对很容易,但不懂做题方法,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就必错无疑。

2014铁一中入学真题《测谎仪》的第3题考的就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问题,题设方式非常典型,这样的题有时候也会问成“第1段中加粗的“可能”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针对原题的提问方式,答题公式总结如下:

1、解释词意——可同义词替换;也可对词进行分类,有四类:限制、猜测、否定、强调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说还是不够形象,我们来套一下原题:

解释词意——“可能”,是也许的意思;(或者说“可能”表猜测)

带词解释句子——说明了他也许是涉案人,但不确定。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同学们现在明白公式的意思了吗?

如果是第二种提问方式“第1段中加粗的“可能”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答案永远是不能去掉。回答如下:

不能去掉,“可能”,是也许的意思;说明了他也许是涉案人,去掉以后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对比上一题,答案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不能去掉”及“去掉以后与事实不符”这两句话。同学们听懂了吗?

例题精析:

(某工大附中2014入学真题《无人机正在成为环保哨兵》)文中第二段划线词语“最高”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