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及世界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

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
第一言论 c
Hale Waihona Puke 。m m ent s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
中国模式对世界各国,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这是客观的. 也是积极的. 是中国对世界发 畏的贡献 各国如豫借 鉴中国模式 . 一定意 义i最重要的不 是看 中国怎么做 。 在 而是破除世界 发畏单一道路 的迷 信. 积极依照独特 的国情探 索 自身的发展道路
何在参与经济全球 化 中受益 ,中国模式无疑值得参考
和借 鉴 。

些转 型 国 家看 重 中 国有 效 转 型 的经 验 :在 2) (世
纪 未期 的 全球 化 和 市 场化 的 进程 之 中 ,不 少 国家 经 历
前的 中国有很 多相似之 处?古 巴和 中国在 国情 、 口、 人 经济力量等诸 多方 面也有许 多差别 ,古巴不能 完全照 搬 中国模 式 , 而是应该在积极 学习的基础之上 , 根据 国 情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
中国模 式 对世 界各 国 , 生这 样或 那样 的 影响 , 产 这是 客观的, 也是 积极 的 , 中国时世 界发 展 的贡 献 。 是 当然 , 中
了经 济 体制 等 方 面 的 转轨 然 而在 这 个过 程 中 , 多 国 很 家经 历 了磨 难 甚 至 失败 、 比如 俄 罗斯 , 转轨 中采 用理 论
是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 自新 中国成立 以来在革命和 建
设 中的重 大举 措 ,都 对 一 些 发 展 中 国 家产 生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影 响 、当今 大部 分 发 展 中 国 家的 首要 任 务 是 消 除
贫 困 、中国模式 回应 了发展 中国家有没有能 力;除 贫 肖
困的疑 问 现 在 对 中国模 式 感 兴趣 的发 展 中 国 家 , 要 主 是 那 些发 展 水 平 低 于 或 接 近 于 中 国的 国 家 , 那些 与 中 国保 持 良好政 治 经济 关 系的 国 家 :近 些年 , 国模 式在 中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

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

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

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

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表示“中国模式的崛起可以说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上的一件大事情。

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

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

7.引进外資的自由化 8.私有化 9.放宽规制
被 认为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长远发 展 的 正确 策 略
10.以成本获取产权的方法
约翰.威廉姆森为国际经济学研究所高級研究员
2019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2)中国模式问题的 提出是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的结果
* 拉美國家、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 于二十世紀末实践采用
• 中国模式指的是,在过去25年间成功地回应了 各种经济难题,保持了连续和快速的增长。
二、国内外“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综述---1)对 “中国模式”概念的论述
• 学者们关于“中国模式”概念的理解,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3、从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的角度来界定中国模式的含义,主要的观点

• 中国模式或北就共识实质就是中国作为 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 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 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
采用有关概念作国家 发展的結果:
贪婪与恐惧 缺乏监管 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后果 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厄运?
2019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3)乔舒亚.库伯.雷 默的《北京共识》拉开了世界高度关注“中国模 式”的序幕
• 北京共识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 顿共识,其核心价值正在全世界产 生涟漪效应,并将给 世界特别是广 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
• 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惊人的经济增 长速度、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拥有一个不断 扩大的市场,还在于采取审慎行事的循序渐进方 式适时推进政治改革、确保社会稳定、坚决捍卫 国家主权和利益。
• 中国模式开始作为一种软力量而对国际社会产生吸引力。 中国模式的经验有可能成为全世界获取发展和转型思想的 灵感宝库。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

我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一、我国式现代化的内涵1. 文化自信: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拥有自主的发展路径和文化认同,展现出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

2. 创新驱动:我国式现代化注重创新的驱动力,强调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3. 绿色发展: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活方式。

4. 社会和谐: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实现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5. 开放包容: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开放和包容,主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1. 探索一条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我国式现代化是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其他发展我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2.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国智慧: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开放合作、文明交流、多样发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为推动全球发展提供了积极助力。

3. 为世界注入正能量:我国式现代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世界注入正能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

4. 为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增添信心:我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全球和平与稳定增添了信心和正能量。

5. 为促进全球发展提供新动力:我国式现代化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机遇。

我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深远而重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希望我国式现代化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球发展进程,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公正、包容、普惠、有序的全球治理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随着我国的持续崛起和不断发展,我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意义也日益凸显。

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重要发展模式,以中国特色政治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内核,揭示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问题。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注重利用科学和技术,走都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一个急剧转变的动态过程。苏联模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但从长远和总体来看,存在严重弊病,不适合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更具普遍意义,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特点、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可从以下方面展开阐述:一、时代价值1.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证明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

中国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通过发展实现现代化,而不一定要按照西方的模式。

2.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和巨大的市场规模,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加强了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和地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3.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普惠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注重实现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的目标,重视实现普惠性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这一路径与以往西方模式下忽视不平等和社会问题的现代化方式有所不同,为解决贫困问题和推动社会公正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世界意义1.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方案,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合作和发展的新平台。

2.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全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了许多独特的挑战,如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等。

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为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世界各国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寻找适合自己国家条件的现代化道路。

3.中国式现代化为多极化世界提供了新模式。

传统上,现代化被认为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代表,这导致了西方化的一元化思维。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证明了多元文化对现代化的可行性。

中国的发展经验使得多极化世界成为可能,提供了一种与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不同的选择。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在于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模式,加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世界各国解决发展问题的新借鉴,并为多极化世界提供了新模式。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

“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称谓,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也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

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显示出其成功的发展经验,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发达国家的关注,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树立了榜样。

2004年5月,美国学者乔舒亚?库伯?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发表了他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之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就成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政要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全面客观地总结“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层理论阐释,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香港《信报》2004年4月20日刊登郑永年撰写的题为《“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的文章,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将对美国构成新威胁。

文章说,中国的发展经验早已被第三世界国家认可和借鉴,而今,“中国模式”概念在各国政治人物和决策者中间流行起来。

美国很多政治人物开始认识到,如果中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话,这种威胁并非来自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等方面,而是来自被忽视已久的“中国模式”。

现在,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似乎正在放弃美国民主模式而转向重视经济的“中国模式”。

我们且不论“中国模式”是否对美国构成威胁,至少它说明了“中国模式”对世界上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试图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又希望保持民族独立和本国政治选择的国家来说,中国提供了一条新路。

1 “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相类似,都面临谋求本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艰巨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道路不仅仅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对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以下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性意义: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历史上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成功走出了一条充分发挥优势、独立自主、适应国情的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示了“中国智慧”,即既要继承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又要注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象。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也为全球多极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传统上,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模式,其他国家只能模仿或者奉行西方的发展模式。

然而,中国的成功证明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又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的发展经验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的含义和路径,为全球多极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的发展路径注重国家主权和独立性,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等。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积极影响力和参与度,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思路。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也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成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勇气和信心,鼓舞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追求自身发展的动力。

中国的成功也改变了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认识和评价,使得世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更加积极和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到城镇,从沿海到内地,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日益全面,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占GDP的9.7﹪,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1738亿美元,是1978年的105倍,占GDP的比重达到62.8﹪,贸易总量由世界第22位跃居到第3位。

1978年到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了7600亿美元,据发展中国家第1位,世界第2位。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跃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的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 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8﹪,世界排名由第10位跃居到第4位。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的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6年的43.9﹪,工业化的水平由1978年的62.3﹪上升为2006年的72.3﹪。

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多万,1978年人均GDP仅为381元,2007年达到18 665元,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居民人均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医疗水平以及公共设施水平等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使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5.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步提升。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

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居世界第一。

钢、煤、电视、水泥、化肥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与和平崛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日益增强,“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受到全世界各方面人士日益广泛的关注。

二、对中国模式的不同解释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以平均10﹪的增长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是当之无愧的。

为了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国内外的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做了多方面的解释,包括: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需求、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高储蓄率和投资率、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有效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市场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技术的进步、二元结构的转换、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等。

但是,对于这些不同的要素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人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有人认为,中国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有人则认为,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国家指导是中国经济改革顺利推动的关键;有人认为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人则认为,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地方分权的广泛发展和经济上的联邦主义;有人认为,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和实现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基本经验,有人则认为,国有经济效率低,不能与市场经济兼容;有人认为,顺利实现转型必须整体协调、有计划推进,有人则认为,自上而下,摸石头过河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奥妙所在;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制度、技术和结构综合创新的结果,有人则认为,中国的增长同东亚增长的奇迹一样,完全是建立在要素投入的基础上,缺乏持久性;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模式和政策是一种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有人则认为,中国的成功是有利的初始条件(如二元结构)的产物,与制度和政策无关,等等。

三、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中国模式包括了改革模式、发展模式、开放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四方面的内容。

1.改革模式。

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引导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支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中所有的重点和难点,经验和特色,都来源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要求: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过程机构乘客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特色,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其中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和以人为本相结合,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提高效率和社会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相结合。

改革的过程与改革的目标是分不开的。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实现这一目标的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创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项利益关系;采取渐进式的转轨方式,实行双轨制的过渡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大胆试验、并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改革的方式内生于改革的目标,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别不是方式和方法的差别,而是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差别。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改革道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2.开放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总结中国30年来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可以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或四种模式: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建立经济特区为特征的试验探索模式;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世纪末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全面开放模式;从2001年到2006年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的体制接轨模式;2007年后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互利共赢模式。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开放模式有如下特点:国家主导的开放与市场调节的开放相结合;开放进程的渐进性;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开放与改革、发展的相互推动。

3.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其原因包括: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需求,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高储蓄率和投资率,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有效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市场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技术的进步,二元结构的转换等等。

概括的讲,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投入与资本积累均应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创新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不断提高经济制度质量和整体经济效率。

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最终实现国家的重新崛起。

从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的角度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由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或经济发展模式,这条道路或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够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

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关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自主创新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关于构建和谐经济的理论,等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国的对外开放模式,就是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融入全球化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就是以工业化对外开放和改革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形成的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

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中国模式的本质和精髓。

四.中国模式的意义综上所述,所谓的中国的经济模式,就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以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为内容,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模式,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