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合集下载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解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解读

《⽇常⽣活中的⾃我呈现》解读关于作者欧⽂·⼽夫曼(1922年6⽉11⽇~1982年11⽉19⽇),⼆⼗世纪最具影响⼒的美国社会学家,拟剧论的创⽴者。

早年毕业于多伦多⼤学,后来在芝加哥⼤学拿到博⼠学位,并先后执教于加州⼤学伯克利分校和宾⼣法尼亚⼤学。

⼽夫曼曾任第73届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获得过美国⼼理学会颁发的“库利-⽶德奖”。

1956年出版的英国⼤⽂豪莎⼠⽐亚的⼀句话来概括。

在莎翁著名的喜剧《皆⼤欢喜》⾥,主⼈公杰奎斯公爵有这样⼀句独⽩,他说“世界是⼀个⼤舞台,所有的男男⼥⼥都不过是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个⼈在⼀⽣中要扮演好多的⾓⾊。

”是⼽夫曼出版的第⼀本,也是最有名的著作。

这是第⼀本把⼈类的⾯对⾯互动作为社会学研究主题的书。

在这本书⾥,⼽夫曼运⽤戏剧类⽐的⽅法描绘⼈与⼈之间的社会交往,这些论述奠定了⼽夫曼戏剧理论,也称“拟剧论”的基础。

《⽇常⽣活中的⾃我呈现》曾获1961年美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年度图书奖——麦基弗奖,并且在上个世纪末被国际社会学会评选为⼆⼗世纪最重要的⼗本社会学著作之⼀。

主要作品:《⽇常⽣活中的⾃我呈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为》(1963)、《污名》(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谈⽅式》(1981)等。

核⼼内容本期⾳频中,我们将围绕三个主要问题,给你详细解读这本书的核⼼内容:第⼀个问题,为什么说戏剧的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常⽣活;第⼆个问题,在⽇常⽣活的戏剧舞台上,演员们是如何进⾏表演的;第三个问题,当⽇常表演陷⼊尴尬、危机或者濒临崩溃时,演员和剧组有哪些补救措施。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本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书名叫做《⽇常⽣活中的⾃我呈现》,它的作者是欧⽂·⼽夫曼。

这本书曾经获得过1961年美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年度图书奖——麦基弗奖,并且在上个世纪末被国际社会学会评选为⼆⼗世纪最重要的⼗本社会学著作之⼀。

社交平台中的自我呈现——读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社交平台中的自我呈现——读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3下新闻文化论坛30社交平台中的自我呈现——读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胡 玲摘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戏剧表演观点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表演框架、表演区域以及表演种类等进行了界定。

本文运用戏剧表演理论中的前台表演和观众隔离概念,对人们在网络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中的形象塑造和不同社交平台上的表演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戈夫曼;前台表演;观众隔离;社交呈现一、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使用的是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的戏剧表演观点,使用前人所做的正式研究和非正式的回忆录来做例证材料,同时利用自己对设得兰群岛一个佃农经济社区所做的为期一年的实地观察,从社会学视角切入来详尽叙述社会生活中参与者呈现在他人面前活动的戏剧学问题。

欧文·戈夫曼将角色内活动视为角色扮演或“表演”。

欧文·戈夫曼认为个体在他人面前会通过一系列动作影响他人对当下情境的印象,并影响其他参与者的互动。

“表演”由表演的种类和表演的框架两部分组成,表演框架又可分为表演主体、表演区域和表演剧本。

戈夫曼将表演主体分为表演者、观众和局外人:表演者一般是指“控制舞台设置的剧班”,剧班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维持特定情景的个体集合;而把互动中的另一个剧班称为观众;将两个剧班之外的个体称为局外人。

欧文·戈夫曼考察了三种有界限的区域:前台区域、后台区域以及局外区域。

表演者出现在前台和后台区域;观众只出现在前台区域;局外人被排除在这两种区域之外。

前台区域是表演正在进行的场域;后台区域是与表演相关,促成表演发生,但却不能在前台展露的场域;局外区域,又称剩余区域,是除前台和后台之外的地方。

前台又分为舞台的设置和个人的前台两部分,其中舞台设置是指为表演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舞台背景项目,比如医院;个人前台是由“外表”和“举止”这两类刺激组成的表达性装备。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一、概述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会,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自我表达和呈现的重要平台。

微博以其独特的短文本形式和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青年群体的参与。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还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媒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本研究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现象,旨在揭示其背后的动机、策略和影响。

拟剧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像舞台上的演员,通过符号和语言来塑造和展示自己的形象。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这种自我呈现的行为更加明显。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精心构建自己的个人主页、发布内容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以此展示自己的形象、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自我呈现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表达需求,还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策略性,旨在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本研究将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观察,了解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现状和特点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青年群体在微博中自我呈现的动机、策略和影响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媒介技术发展,对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深入解读和反思。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 背景介绍:简述微博在当代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当代社会中已经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其普及程度和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

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即时的互动性和丰富的内容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广阔舞台。

微博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关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渠道。

戈夫曼眼中的“自我”

戈夫曼眼中的“自我”

戈夫曼眼中的“自我”摘要:欧文·戈夫曼被柯林斯誉为“对理性进步贡献最大的”社会学家,他的戏剧理论更是其对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

本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其中“自我”与“互动”两个重要命题,从社会舞台的“角色自我”、互动中的“他人自我”、自我认同下的“建构自我”等维度探讨戈夫曼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自我角色自我他人自我建构自我真实自我1、米德的“自我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科学的重要人物之一,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

米德通过引入象征相互作用这一概念发展了库勒的观点,象征相互作用描述了人们之间是如何通过动作、面部表情、特别是语言这一象征符号发生交往的。

他透彻分析了我们如何将群体理解内化,理解作为社会交往产物的自己和其他人的内心世界互动。

米德认为,我们通过假装或实际扮演他人角色,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将自己当作被观察、被解释的客观对象进行自我理解。

米德对“自我”概念进行了划分。

一个是“主我”,近乎于本能的、非社会化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的自我;另一个是“宾我”,超越本能的、社会化的、明确意识到社会规范、价值与要求的自我。

最好把“主我”想作是一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对话”,语言作为一种媒介,促成了这一过程,并把我们自己视为一个“整体”;“客我”则指的是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行动中将来自群体的各种期待组合起来,根据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来对他人做出反应,并依照我们的日常例行居处的不同的社会框架不断做出调整。

社会化的自我渐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支配我们的行动,使我们不得不按照相应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行事,逐渐背离具有本能冲动的真实自我,虽然这种常受制于“宾我”的“主我”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上不服从管束的情况。

米德提出的“主我”与“宾我”是与戈夫曼确立的“后台”与“前台”的“自我”相对应的,即便“他宣称此概念过分简单地仅从他人的角色看待自我”。

在戈夫曼看来,“自我”是情境的产物,“自我”和拥有“自我”的躯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后者不具备产生“自我”的条件,社会设置才是根源所在。

第三讲 符号互动论(二)——欧文·戈夫曼

第三讲  符号互动论(二)——欧文·戈夫曼
• 后台:练习印象管理技能的、对观众关闭和隐藏 的地方。后台是演员们不需要进行印象管理的地 方,他们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三、印象管理
• 1、印象管理:个体引导和控制他人形成对 他或她的印象的方式。 • “一个日常生活中演员的自我修养。”
• 2、印象管理的方法 • 第一是理想化,也就是说要搞清楚自己所处 情境的预期,也即自己所在舞台的规则,严 格按照理想的标准去表演。 • 第二是“神秘化”,就是把后台藏好,不要 轻易被观众看到。 • 最后一点是好好挑选剧组伙伴和观众。所谓 “挑选观众”是指在不同的观众面前得表演 不同的剧目,如果难以选择,还可以通过隔 一段时间更换一批观众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
第三讲 符号互动论——欧文· 戈 夫曼
主要内容
• 一、关于日常生活中“表演” • 二、前台与后台 • 三、印象管理
欧文· 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
• 戈夫曼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 的曼威尔,在多伦多大学获 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 得硕士(1949年)和博士学 位(1953年)。在完成论文 后不久,戈夫曼与他以前的 老师赫伯特· 布鲁默加入了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那任 教至1969年。后入宾夕法尼 亚大学任教直至1982年去世。 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 的自我呈现》、《污名》、 《收容所》、《互动仪式》 和《框架分析》等。
• 拟剧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本书思想核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社会日常行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可 以被认为一种特定的表演行为;它们的出 现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在特定环境下存 在的产物,都带有浓厚的、迎合社会期望 的成分。为了达到这种社会期待,人们就 必须表演。戈夫曼用戏剧术语分析了表演 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印象管理的 实际操作策略。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拟剧理论解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拟剧理论解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拟剧理论解读作者:张舒帆来源:《智富时代》2014年第12期【摘要】戈夫曼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1959年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书中他提出了拟剧理论,即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的行动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表演。

本文就从表演框架和印象管理两大部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拟剧理论;表演;剧本;印象管理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写道“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欧文·戈夫曼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他倾其一生用戏剧透视的方法研究社会,于1959年完成了集大成之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书的序言中写道“当个体出现在他人面前时,他往往会有许多动机,试图控制他人对当下情境的印象”,“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就叫做“表演”。

这样看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表演,并且不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一位女教师在学校是学生们的老师、同事们的领导,在家里却扮演母亲或妻子的角色,在她的父母面前扮演女儿的角色。

一、表演框架从拟剧理论角度分析,表演的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剧本、表演主体、表演区域。

(一)剧本。

本书一开始就提到“不管个体心怀何种特定目的,也不管他怀有这种目的的意图何在,他的兴趣总是在于控制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他们应对他的方式。

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境定义而达到的”,由此可见,表演的依据,就是“情境定义”,它直接引导着交往活动的展开,规定者表演者选择怎样的角色,支配着表演者的表演方式和内容,对情境的定义要参照现存的社会规范、准则、惯例,不能是表演者随心所欲的行为。

如一位教师就应当对学生宽容慈爱,做到有教无类,不能随意辱骂、体罚学生;作为一名警察,就应当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处罚。

每一类角色都有特定的剧本,只有参照剧本才能把握表演的要领。

从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动对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框架性分析

从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动对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框架性分析

从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动对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框架性分析一、本文概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经典之作,它深入剖析了个体如何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角色表演来呈现自我,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认同。

本文旨在通过框架性分析的方法,探讨戈夫曼的理论如何从角色表演延伸到角色外活动,并以此来理解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地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

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中,角色表演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采用的一种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个体能够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

然而,这种表演并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互动,而是延伸到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包括角色外活动。

这些活动虽然不在直接的舞台表演中,但却对个体的自我呈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戈夫曼的理论出发,分析角色表演和角色外活动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呈现。

我们将回顾戈夫曼关于角色表演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如何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角色外活动在个体自我呈现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角色表演相互补充。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这种框架性分析的实际应用,并探讨其对于理解个体在社会中如何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的意义。

二、戈夫曼的理论框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经典之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人们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塑造和展示自我。

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主要围绕“戏剧理论”展开,将人们的社会生活比作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来展示自我。

戈夫曼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总是在不断地进行角色表演,以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接受。

这种角色表演并非简单的行为模仿,而是涉及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价值观、期望以及社会规范等多个层面。

在戈夫曼看来,角色表演是个体对社会期望的一种回应,也是个体自我认同的一种体现。

戈夫曼也注意到了角色表演之外的活动,即角色外活动。

老毕穿帮,成人没法不说谎

老毕穿帮,成人没法不说谎

老毕穿帮,成人没法不说谎作者:曾炜来源:《当代工人·精品C》2015年第03期“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

”这是莎翁的论点。

后来有一个社会学家,名叫欧文·戈夫曼,把这个论点发展成了一个社会互动理论,叫作戏剧理论。

欧文·戈夫曼基本上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演绎成了“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他把生活这个大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在前台,我们遵循社会角色规范所要求的一切,彬彬有礼而不失体统。

但在后台,我们放松下来,打嗝放屁说脏话,身心松弛,露出本性。

被穿帮的老毕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前台与后台分离,不能串了,一旦“穿帮”,会出大事。

毕福剑最近就“被穿帮”了,一个私底下饭局里的玩笑段子,被人发到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结果是,此前他在“前台”所建立起来的形象受到质疑,被嘲笑被批评。

这个事情闹得很大,还感觉不到舆论要怎么收场。

一方面,有人觉得他虚伪,恶意嘲弄、攻击领袖、人民军队和历史,应该出来道歉,受到道德的谴责,并接受相应的处罚;但另外一方面,如果真要这么做,又会陷入人人自危的局面,私人场合的玩笑、段子,被上纲上线,无限放大,不符合现代开放社会的原则。

事情出来后,央视微博很快发表了声明,表示毕福剑的言论造成了严重社会影响,央视将认真调查并做出严肃处理。

其实,抛开这事涉及到的“左右”分歧,对立的双方还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双方都觉得把饭局上的私人玩笑放到公共平台,是不合适的、不道德的。

一句话,公私要分明。

对立双方核心的分歧在于,如何理解公私之间存在的断裂和不一致。

也就是说,怎么理解老毕在台上老实巴交,扮演姥爷、亲民角色,台下却一副玩世不恭、犬儒主义的样子。

是把这种不一致,理解为道德上的虚伪,还是把这种不一致,理解为正常。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叫《大话王》。

金凯瑞演的主人公弗莱切,被自己的儿子施了魔咒,从此无法再撒谎。

结果,弗莱切在真实的生活中特别的狼狈。

他在电梯里,无法控制私念,盯着女人的胸部,说出了真实的欲念,被人扇了耳光;在公司开会的时候,把上司的假发给掀了,还大放厥词(虽然说的都是真话),差点丢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拟剧理论”或“戏剧理论”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


一、表演人生:
⑴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

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为前提的。

⑵表演本身又分两种。

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的表演。

⑶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本身就具有某种欺骗性,符号的基本属性就在于是其非是。

艾柯将符号学定义为“原则上是一门研究旨在撒谎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学科”,因此符号也就是“能用来撒谎”的事物。

符号能力的获得使我们永远地脱离了单纯的物理世界,“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

⑷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

二、印象管理: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表演?
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

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这就是所谓印象管理。

“连结戈夫曼著作的纽带,总是印象管理的各种变化形式。


⑴理想化表演。

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

“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⑵误解表演。

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都是误解表演的例子。

⑶神秘化表演。

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

⑷补救表演。

三、表演框架
戈夫曼所讲的“框架”,是指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世界的实际状况,而是关心这个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状况,即人们对它的定义。

“我所面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

”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就是所谓表演框架,人们是依据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来表演的。

框架被戈夫曼定义为“一种情境定义,它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入作出的”。

四、污名问题
“污名”:“当一个陌生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马上就有迹象表明他具有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使他可能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一种不大值得羡慕的人——总而言之,一种坏透了的,或一种非常危险的人,或一种非常懦弱的人。

他就是这样在我们心目中从一个没有缺陷的、正常的人贬低为一个有污点、被轻视的人。

这样一种属性就是污名。


一个人本身是否有缺陷或者有污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交往关系中被其他人视为是有缺陷、有污点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