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白云岩类(重点)
地质资料:20090426昌平虎峪野外工作小结

地质资料:2009-04-26昌平虎峪野外工作小结2009,04,26昌平虎峪野外工作小结一、工作计划人员:史晓颖,汤冬杰,裴云鹏,李涛,赵贵生时间:2009,04,26,星期日地点:北京昌平南口镇虎峪沟,雀儿涧任务:核查虎峪剖面,采集样品,补充上段地层及接触资料目标:解决制图中发现的问题,重点采集相关层位的样品和砂球构造预算:0.2万元,租车1辆二、野外实际观察(整合史晓颖、汤冬杰两人记录,大体至上而下记录):定点4:位于雀儿涧沟口向内(向西)约300m,并由此向外(向东)。
坐标:N:40?16?19〃;E:116?08?22”;H:24050m性质:大红峪组上部与高于庄组下部,两组界线清楚,可以看出其间的截然关系,但似为整合关系(原13、14、15层内容)。
观察内容:在这个地点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地层序列,(由下向上):1)中厚层,厚层白色石英岩化中粒石英砂岩。
相当于虎峪沟内的第13层。
厚>10m<,未向下观察,06年看过此层及以下地层。
2)大部分覆盖,草树多。
主要为黑,黑灰色含粉砂质泥岩和页岩,上部有暗褐紫色,泥岩为主,含细粉砂质条带。
最顶部为块状,风化后呈褐灰色,略带暗紫色,泥岩。
约16m.(14层)----------- 整合-------- DHY/GYZ界线 ------3)块状厚2.4m的一层含泥质白云岩,细腻,黑灰色,风化面灰黄色,很整齐。
4)黑灰色与灰黄色交互的相间的中层夹中厚层状细,泥晶白云岩,厚约5m.黑色部分似为泥质硅岩,硅质云岩,但很细。
5)中层夹薄层白云岩,多细纹层,藻席发育,间夹有中层状其内有低丘状叠层石。
其中发育有10,20Cm厚的黑色泥质硅质岩夹层出现。
在浅灰色泥晶白云岩中见有较多黄铁矿晶体。
总体很细,以潮坪环境为主。
厚约22m.6)约25,3Om厚,以深灰色厚层泥晶白云岩为主,具较多纹层和条带结构,风化面呈灰黄色。
能量较低,属潮坪为主的环境。
含有藻纹层和低状叠层石。
水化超级重点

基本概念:1.活度:校正后的浓度称为校正浓度,也称作活度。
(a=r * m)2.非全等溶解:矿物与水接触产生溶解反应时,其反应产物除溶解组分外,还有新生成的一种或多种矿物或非晶质固体组分,这种反应称为非全等溶解。
(钠长石、正长石)3.同离子效应:一种矿物溶解于水溶液中,如若水溶液中有与矿物溶解相同的离子,则这种矿物的溶解度就会降低,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同离子效应。
4.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量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在化学上称为盐效应。
5.CEC(阳离子交换容量):含义是每百克干土(岩)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数,其单位为meq/100g。
6.地下水污染: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朝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
7.泉华:开系统中的地下水以泉出露地表(从溶洞流出),CO2溢出,Pco2降低,SI =>1,在泉口附近形成CaCO3 or CaMg(CO3)2沉淀的现象称为泉华。
8.硫化:9.硬度:也称总硬度,指地下水中碱土金属的总和,一般以Ca2+、Mg2+的总和来计,包括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
计算方法:硬度(CaCO3mg/L)=50×毫克当量数(Ca2++ Mg2+)硬度(CaCO3mg/L)=2.5 ×CCa(mg/L)+4.1 ×CMg(mg/L) 1德国度=17.8mg/L (CaCO3)10.TDS(总溶解固体):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单位mg/L或g/L计算方法:∑阴、阳离子-(HCO3-)/2分类:淡水,TDS<1000mg/L微咸水,1000mg/L<TDS<2000mg/L咸水,2000mg/L<TDS<3500mg/L卤水,TDS>3500mg/L11.pHz:可变电荷为零时所对应的pH值。
12.SI(饱和指数):确定水与矿物处于何种状态的参数。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
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
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
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
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
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
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
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
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第6章 不良地质现象

6.2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是在河谷(道)中流动的常年水流。 河流 流水具有一定的流速(即具有一定的动能),该动能主 要消耗在下列方面: (1)水的粘滞性、水的紊 流、环流、波浪及涡流等;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19
河流地质作用:侵蚀作用;(搬运)沉积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 .
河流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并以携 河流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 带的泥沙和砾石作工具, 带的泥沙和砾石作工具,不断地破坏河床的过程 。 按侵蚀作用的方向分为两种类型: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按侵蚀作用的方向分为两种类型: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1)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岩石破坏,使河谷 )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岩石破坏, 加深、增长的过程。 加深、增长的过程。 其动力:河水等的重力,水的冲击,砂石的磨蚀。 其动力:河水等的重力,水的冲击,砂石的磨蚀。 其结果:河谷加深,横剖面为V字形 河谷增长。 字形, 其结果:河谷加深,横剖面为 字形,河谷增长。 下蚀作用的极限: 下蚀作用的极限:侵蚀基准面
20
(2)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对河床两岸的岩石进行侵蚀, )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对河床两岸的岩石进行侵蚀, 使河谷拓宽的过程。 使河谷拓宽的过程。 其动力:河水的横向环流,砂石的磨蚀。 其动力:河水的横向环流,砂石的磨蚀。 其结果:河谷加宽,河床弯道处曲率增大。 其结果:河谷加宽,河床弯道处曲率增大。
22
山口沉积作用:来自山区的河流, 山口沉积作用:来自山区的河流,携带着大量机械
搬运物到山口开阔的平地上, 搬运物到山口开阔的平地上,由于河床坡降明显减 水流又无地形约束而散开, 小,水流又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水动力突然大大 减小,机械搬运能力迅速降低, 减小,机械搬运能力迅速降低,搬运物就会山口沉 积下来。山口沉积物常形成扇状地貌—— 积下来。山口沉积物常形成扇状地貌——冲积扇。
《自然地理》期末考试重点归纳2012

2012《自然地理》复习题归纳(2013.01.04 shawe)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P19)①地球是一个两级比较扁平、赤道部分相对突出的椭球体。
自然地理意义:形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②地球半径6371110m,赤道周长40076604m ,总体积10833×108km3,总面积5.1×108 km 2,,总质量6.588×1027g。
自然地理意义:巨大质量保证大气不致逸散,形成大气圈、海洋、河湖、风和生物,维持地球温度。
2、什么是经线与纬线,如何确定某点的经度与纬度?(P31)①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
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②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
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区别地球自转的太阳日和恒星日。
(P24)①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即24小时。
②恒星日是恒星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约23小时56分4秒。
4、什么是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P28)①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位置称为近日点,日地距离147030000km;②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位置称为远日点,日地距离151870000km。
③影响。
5、什么是矿物?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P45)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形成有四种主要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及固体再结晶。
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P45)①形态:②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综合地质学考试重点

结合地质学结课提纲式复习考试重点(2016版)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的识别:一般是依据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来识别主要造岩矿物。
肉眼识别: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光线的反射,吸收及折射的效果,它包括:1矿物的颜色2矿物的条痕3矿物的透明度4矿物的光泽断口: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样的断面叫断口。
如石英的贝壳状断口。
主要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类、铁镁矿物、云母类、碳酸盐类矿物等。
普通角闪石:常见于闪长岩,辉长岩等岩石中•一般呈暗绿色至黑色,条痕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半或不透明•长柱状,两组完全解理,夹角56°•硬度(5-6)•主要化学成分有:Ca、Na、Mg、Fe、Al、Si、O•比重:3.1~3.3辉石:为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的主要矿物。
•常呈墨绿色。
•短柱状,•普通辉石二组完全解理,解理夹角为93°•硬度大于小刀•化学成分为XY[Si2O6]。
•其中Y=Mg,Fe2+,Mn,Al,Fe3+;X=Ca,Mg, Mg,Fe2+,Mn,Na,Al;•比重:3.1~3.6石英:无色透明,米黄色、烟灰色、黑色、蔷薇红色•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7•结晶程度较好的石英称作水晶•比重:2.65方解石:常见于各种碳酸盐岩中。
•结晶好的方解石呈无色,透明至半透明,透明的方解石称作冰洲石•玻璃光泽;•三组菱形完全解理,有双折射现象。
•硬度介于小刀与指甲之间。
•加稀盐酸强烈起泡。
石榴子石:•石榴子石的颜色各种各样,受成分的影响较大•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粒状,晶形为菱形十二面体,无解理•硬度大于小刀(6.5-7.5),性脆•为铁、镁、锰的铝硅酸盐等。
•透明而色彩鲜艳的为红宝石•比重3.5~4.2岩石的概念: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所组成的集合体。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新知学习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学法指导: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1.上游地区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第9章 烃源岩评价(2010年改)

2)K.E.Peters和M.R.Cassa(1994):
能够、将能够或曾经能够生油的沉积岩为烃源岩,而有 效烃源岩是正在生油或已经生油并排出原油的源岩。
3)郝石生等(1996):
根据沉积岩有无生烃能力划分为非生烃岩和生烃岩两大类; 在生烃岩中又按能否向外排烃而分为烃源岩和非烃源岩,烃 源岩中生烃产物的相态进一步分为油源岩和气源岩。
0
0.5
1.0
1.5
2.0
2.5
总有机碳(重量 % )
75 马家沟组 60 频 45 率 (%) 30 15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
泥灰岩
75 马家沟组 60 频 率 (%) 30 15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
J.M.Hunt(1979);
王捷等(1999); 梁狄刚等(2002)
有效烃源岩的不同概念
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1、有机碳含量 2、产油潜量 3、可溶有机质含量
1、烃源岩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Organic carbon): 是指岩石中除去碳酸盐、 石墨等无机碳以外的碳。
有机碳=总碳-无机碳
源岩原始有 机质的数量
高—过成熟阶段的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
下限值为 0.084—0.105%
国内外主要海相碳酸盐岩机碳下限标准
研究单位或研究者 美国地球化学公司 法国石油研究院 罗诺夫等 挪威大陆架研究所 下限值(%) 0.12 0.24 0.20 0.20 研究单位或研究者 陈丕济 傅家谟 郝石生 大港石油管理局研究院 下限值(%) 0.10 0.10,0.20 0.30 0.0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