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萧乾的创作与编辑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论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思想

言论独立 ,不受任何方面收买 ,不盲从 ) “ 四不”的办 决定 了报纸对读者的吸引程度和读者 的个人品位。2 0 世
纪初 的沈从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发表 了一系列阐述
沈从 文进 入 《 文艺 副刊 》是 “ 人适 、报适 、时适 、地 副刊对于报纸不可或缺的言论 。他强调 “ 许多报振声受教育部委托主要 从事华北中小学教科书 的编写 ,沈从文事实上承担起了
深 刻论 述 副: 的重 要 性 ,积 极营 造 《 文艺副刊 》组稿、处理来稿 、专栏安排、联系作者 、 读者至上 的副刊编辑观 答读者问等属于主编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 , 《 文艺副
1 9 3 3 年1 0 月,胡政之在杨振声引荐下邀请沈从 文和杨振 意义上缘于报业竞争……副刊的 ‘ 可读性 ’,一直是报 声一起主编 《 文艺副刊 》。此时的 沈从 文虽说生 活潦 纸 同业 间竞争的有力支柱 。” 在 报纸 的发展史上 ,副 倒 ,但 向往 文学创作 自由的追求不改 。他称赞 《 大公 刊以其 内容的深度 、品位、可读性和感染力获得 了广泛 报》 “ 不党 、不卖 、不私 、不盲” ( 即不受党派支配 ,
、
2 0 世纪3 O 年代初 , 《 公报 ・ 文艺副刊 》由 “ 学衡 刊 》 “ 固定读者大约二十万人” ,这个数 目在 当时的文
派 ”代表人物 、清华大学教授 吴宓主编 。吴宓思 想保 艺界相 当可观 。此后 , 《 文艺副刊 》改 由萧乾负责 ,但
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主编 的 《 文艺副刊 》学院气息浓 沈从文仍是副刊的主要撰稿人。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
论沈从文 《 大公报 ・ 文艺副刊 》的编辑思想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 163-
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标准观在翻译方法上也有所体 现。 萧乾先生主张:“不要硬译,译文要合乎中文语法。 我们 讲忠实,是忠实于精神,绝不仅是文字本身。 只忠实于原文 有时会闹出笑话的。 在翻译小说、戏剧等作品时,首先应该 掌握原作的内涵。 ”[6]萧乾先生反对“硬译”的译 法 可 以 在 其 翻译的小说、散文、诗歌中得到体现。 比如,萧乾先生译的 《好 兵 帅 克 》是 从 英 译 本 转 译 来 的 ,在 英 译 本 中 多 次 出 现 sir 这个单词。 萧乾先生在翻译时没有硬译成“先生”,而是译为 “报告长官”。 这种译法使军营的气氛跃然纸上,做到了忠实 于原作的精神,而不是死抠字眼的“硬译”。
萧乾先生的翻译工作始于 1931 年,他与美国人威廉.安 澜(William D.Allen)编辑《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翻译 了闻一多、徐志摩、鲁迅、沈从文、郭沫若等作家的诗歌和散 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 在 60 多 年 的 文 学 生 涯 中,萧乾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翻译遗产,其主要译作有 《大 伟 人 江 奈 生·魏 尔 德 传 》《好 兵 帅 克 》《莎 士 比 亚 故 事 集 》 《弃 儿 汤 姆·琼 斯 的 历 史 》《里 柯 克 作 品 选 》《培 尔·金 特 》《尤 利西斯》等。 在萧乾先生的所有译作中,《尤利西斯》的翻译 最受瞩目。 萧乾夫妇是在他年届 80 高龄时开始翻译这部世 界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流开山之作的,历时 5 年,才 完成了对该书的翻译。 其精神毅力,令世人为之叹服。 “该书 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又一项空白, 在国内 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
二、翻译风格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因此 作者个人的价值观、艺术观、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必然会影 响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 《辞海》中对风格的定义是:“作家、 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 具有 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主观方面是作家的创作追求,客观 方面是时代、民族乃至文体对创作的规定性。 ”[7]文学术语词 典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中 对 风 格 的 定 义 是 : Style is “the characteristic manner of expression in prose or verse; how a particular writer says things.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tyle involves examination of a writer’s choice of words, his figures of speech, the devices( rhetorical and otherwise), the shape of paragraphs—indeed, of every conceivable aspect of his language and the way in which he uses it.”[8] 翻译的风格不同于一般的作品风格,它 关注的是在对原文风格分析的基础上, 使译文风格适应与 原文风格。 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 问题的是泰特勒(Tytler. A. F)。 他在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了 “翻译三原 则 ”, 其 中 之 一 是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文具 有 相 同 的 特 性 )”[9]。 萧 乾 先 生 非 常 重 视 翻 译 的 风 格 。 他 在 1986 年 9 月 18 日 给 符 家 钦 的 信 中 指 出 :“写 作 应 有 个 人 风 格,译书则应表现原作风格。 所以语言、格调,得随作品而 异。 ”[10]在 1987 年 11 月 25 日致符家钦的信中写到:“我认为 既然是翻译,不是创作,即应尽可能地用中文表现原作的风 格(同时又符合本国语法)。 ”[11]萧乾先生在自己长期的翻译 实践中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翻译风格观。 “我译什么,不是 用自己的 style,而尽量表现原作的 style。 这是我很着重的一 点。 故莎剧中我尽量使用孩子语言,而译 Fielding 时,有时又 不能不文绉绉。 ”[12] 三、翻译题材观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是每位译者都要面对的问 题。 近代以来,在翻译题材的选择上,由于受到“文以载道”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译者主要关注作品是否能反映社 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比如“五四”时期,译者对意识形态
文以载道,教亦艺术地载道

语文世界教 师 之 窗2019年第4期71百家讲坛文以载道,教亦艺术地载道王兴和北宋文学家周敦颐曾提出文学创作要“文以载道”的观点。
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排也体现“文以载道”原则,所选作品文质兼美,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艺术地“载道”,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编辑的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艺术地统一。
笔者以最近观摩的《枣核》示范课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精设课堂导入,激发阅读情感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肺腑之“言”、感人之“情”中走进课堂,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求知热情。
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播放音频《一个枣核大不大》的童谣,让学生懂得一颗小小的枣核也有奥秘!然后导入: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的作家萧乾写的《枣核》,看看他笔下的“枣核”到底大不大,有没有什么奥秘。
教者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导入新课,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童年趣事中走进学习课堂。
二、巧设活动情境,体验阅读情感巧妙地创设语文活动情境,能让学生去阅读文本,去思考问题,去讨论问题,去感受真情,让生硬“高冷”的文字灵动温情起来。
教者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海外游子的爱国思乡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记者团跟随访美作者萧乾进行新闻报道:一组记者采访旧时同窗写信给作者要带几颗生枣核时的心情和作者收到航空信时的心情;一组记者在车站前接风,采访旧时同窗得到枣核时的心情和作者问枣核用途时的心情;一组记者在后花园采访旧时同窗为什么要试种枣核;一组记者采访作者与旧时同窗交谈后的感受。
通过模拟的新闻报道活动,既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又使报道语言与文本语言交融。
这样的课堂变得无痕而自然、灵动而精彩。
三、紧抓释疑时刻,内化阅读情感释疑要讲究时机和条件,才能增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学生在读完《枣核》这篇课文后,普遍产生疑惑:既然旧时同窗思乡爱国之情这么急切,为什么不早点儿回国报效祖国呢?教者抓住学生的这个疑惑,适时介绍萧乾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略说“京派”与“京派作家”萧乾

作者: 王嘉良
出版物刊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27页
主题词: 京派作家;萧乾;上海作家;文学观念;沈从文;文学流派;创作道路;文学派别;初期作品;
周作人
摘要: <正> 当人们把“京派”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研究时,多半是把萧乾归入其中的。
但有趣的是,萧乾本人却并不领这个情。
笔者曾同萧乾先生作过一次长谈,就“京派作家”等问题向他请教,他不但否认自己同习惯上所说的“京派”有很多联系,甚至认为把“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来研究“本身就不很科学”(详见《京师访萧乾》,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四期。
以下所引萧乾言论,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
这是颇耐寻味的。
注意到萧乾如是说“京派”,再细察他创作的主要倾向,这位作家的流派归属问题的确是值得重新讨论的。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寓意-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寓意?关键词:萧乾细节诗性摘要:作为一个作家,萧乾在小说中“实行了非常丰盛的诗的投入”。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绝少见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他总是以妙曼生辉的文字,把久贮于记忆中的一些印象片段、生活场景、思绪梦幻等细节组织起来,赋予小说浓郁的诗的格调,借以传递自己的主观情绪,体现自己的美学追求。
朱光潜曾经说过:“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这些故事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①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雅克・马列坦也说“伟大的小说家就是诗人”②。
在文学创作上,小说和诗歌分明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在优秀诗人和杰出小说家那里,二者却可以融会贯通。
萧乾就堪称是“现代小说界具有非常敏慧的诗人素质的一人”③。
他的小说总是在奔涌的创作灵感的驱动下,以幽丽俊逸的文字,把久贮于记忆中的一些印象片段、生活场景、思绪梦幻等细节组织起来,赋予小说浓郁的诗的格调,借以传递自己的主观情绪,体现自己的美学追求。
萧乾的这种审美创作风格,可以说深受“五四”时期许多小说的影响,如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鲁迅的《社戏》、叶圣陶的《寒晓的琴歌》、废名的《菱荡》、郁达夫的《离散之前》等。
在这些作品里,作家们描述的尽管只是一些生活画面或者得之于人生的几个印象、几缕情丝,但这些画面、印象、情丝却总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家们的笔墨情趣,感受到蕴涵在小说中的一种清新的诗趣。
另外,这些“五四”作家们还常把自己的主观感受都融会在他们精心选择的最富有诗意的细节里,所以尽管他们的小说故事情节性不强,没有宏大的构思,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惊心动魄、剑拔弩张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些小人物以及他们琐碎平凡的生活常事,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几句简单的对话等,但这些他们用自己敏慧的诗心精心选择并融入自己主观情感与审美体验的细节却并不简单。
“从读情节转为读细节,并于细节中品味出从前仅属于诗文的‘情趣’”④,这个共性使得此类“五四”小说比一般小说具有更诱人、更令人回味的特质――诗意之美。
忆萧乾先生阅读理解答案

忆萧乾先生阅读理解答案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名萧秉乾、萧炳乾。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忆萧乾先生》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忆萧乾先生》阅读原文每次走进萧乾先生的书房,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萧乾先生活得很潇洒。
一般的知识分子,活得没有那么潇洒,或者,反过来说,别的人差不多都活得挺苦,主要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绷得紧,生活也比较单调,漫什么乐趣。
但是,走进萧乾先生的家就不一样。
萧乾先生在外面永远是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一副绅士派头,但是在家里,爱趿拉着鞋,也就是说,一双老布鞋,不好好穿,踩着后帮,趿拉着走,舒服。
衣着也随便,以宽松为好。
并且强调,这是在自己家里,要着便装,怎么舒适怎么来。
他可以最洋,也可以最土。
萧乾先生的家,表面上看,极乱,极拥挤,到处是书,是东西,没有下脚的地儿。
但是,萧乾先生心中有数,要找什么书或者东西,手到擒来,一点都不费劲儿,准知道藏在哪儿。
政府一再劝他搬家,换一套大点的宽敞的公寓,建议了三次,都被萧乾先生拒绝。
不搬,坚决不搬。
搬一次家,少说一年之内,绝对找不着要用的东西,故而,到死也不搬。
地方小,不光不碍事,逢年过节,反而要张扬一下,拉几根绳子在头上,把世界各地朋友们寄来的贺年卡都张挂起来,五颜六色,像万国旗,客人一进门,先吓一跳,这就是萧乾先生的潇洒!萧乾先生有许多小发明。
譬如:书桌上有倾斜的板子,颇像制图版,省得老低头,防止颈椎病;把各种废药盒码在桌边的小板上,左右两行,放眼镜,放别针,放小工具;头上有专门的绳子挂着各种正在写的文稿,一抬头就能找着。
这么一来,萧乾先生的书桌很像一只大刺猬。
体积扩大了许多,张牙舞爪,处处都是机关,可是真实用啊。
文学类文本《“上”人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辽宁省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上”人回家萧乾“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
他说话不但熟练,词儿现成,而且四平八稳,面面俱到。
他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听起来不怎么具体,有时候还难免有些空洞啰唆;其二是民主性——他讲话素来不大问对象和场合。
总之,他满口离不开“原则上”“基本上”。
这些本来很有内容的字眼儿,到他嘴里就成了口头禅,无论碰到什么,他都“上”它一下。
于是,好事之徒就赠了他一个绰号,称他作“上”人先生。
这时已是傍晚,“上”人先生还不见回家。
他的妻子一边照顾小女儿,一边烧着晚饭。
忽听门外一阵脚步声,说时迟,那时快,“上”人先生推门走了进来。
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欢喜,赶忙迎上前去。
妻:今儿个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上:主观上我本希望早些回来的,但是出于客观上难以逆料、无法控制的原因,以致我实际上回来的时间跟正常的时间发生了距离。
妻(撇了撇嘴):你干脆说吧,是会散晚啦,还是没挤上公共汽车?上:从质量上说,咱们这10路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数量上,它还远远跟不上今天现实的需要。
妻(不耐烦):大丫头还没回来,小姐子直嚷饿得慌。
二丫头,拉小妞子过来吃饭吧!(小妞子刚满三周岁,怀里抱着个新买的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过来。
)妞:爸爸,你瞧我这娃娃好看不?上:从外形上说,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
不过,嗯,(他扯了扯娃娃的胳膊)不过它的动作还嫌机械了一些。
妞(撒娇地):爸爸,咱们这个星期天去不去公园呀?上:原则上,爸爸是同意带你去的,因为公园是个公共文娱活动的地方。
不过——不过近来气候变化很大,缺乏稳定性,等自然条件好转了,爸爸一定满足你这个愿望。
妻(摆好了饭菜和碗筷):吃吧,别转文啦!(正吃着饭,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推门走进来,这就是“大丫头”,她叫明,今年上初三。
)明:爸爸,(随说随由书包里拿出一幅水彩画,得意地说)这是同学送我的,听说是个青年女画家画的。
萧乾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探索与成就

萧乾就出版了《莎士比亚故事集》、《大伟人江 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关键是要符合 惊叹,并表现了其将西方文学的优秀作品介
奈生·魏尔德传》及《好兵帅克》等西方文学名 对原著感情上的真实,而不在于文字与结构, 绍给中国的美好愿望与追求。1998 年底,萧
著。萧乾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不但忠实于原 要注重“神”,而不是“形”。1955 年,萧乾不满 乾病重住进了医院,就是在病房里他仍然坚
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撰写了 300 多万字的散 图本的方式对原著的句法与结构进行了相 生异化的情况下,萧乾坚持直译与意译相结
文、特写及翻译作品等。萧乾在对西方文学作 应的更改与重新划分,并将其中的人物对话 合,并能够始终保持归化的西方文学作品的
品翻译的选择与探索上有着其独特的视角, 通过小的段落来展现,这就让读者阅读起来 翻译策略,这也彰显了其作为一个自由知识
事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并在 1955 年被中国 典雅的语言有一定的出入,这实际上也是翻 《里克科小品选》等,特别是在其八十岁高龄
作家协会吸纳为成员,在这期间萧乾主要从 译规范制约的结果。萧乾归化的翻译思想基 时还翻译了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鸿篇巨著
事的还是国外文学的翻译工作。在 1956 年, 本上适应了其灵活、意译的翻译观。萧乾认为 《尤利西斯》,这令当时世界及中国文坛为之
赏。三是直译和意译的关系。直译和意译一向 是翻译界一桩无头公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 有理。在朱光潜看来,翻译的语言和创作的语 言差不多,很多时候就凭的是一种感觉,既要 体会原作者的意思,又能用最精确的语言和
参考文献 [1]刘全福.美学翻译家朱光潜[J].外语教学,2005(3). [2]李斌《. 悲剧论》:朱光潜在国内最早介绍其悲剧 理论之文[J].现代中文学刊,2010(2). [3]侯敏.朱光潜译介西方文论的三大特色[J].天中学 刊,2005(4).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 而被誉 为“ 京派 ” 的代表作 家之 一 , 2 0世纪 4 J D 年代 萧乾作 为< 大公报》 驻英 特派员兼 战地随军记者亲赴欧洲战场 , 成为 当 时西欧 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 独特 的人 生体 验和战地经历使 得 萧乾 的创作机具个 人 的风格 和气质 。在文学 创作上 萧乾继 承 了文学研究会主张“ 为人生” 的创作态度 , 强调作者的心理感 受, 使文学创作具有生气和灵魂 ; 在编辑工作 中萧乾提 出要 “ 重 视编者 、 作者 以及读者 之间 的互 动 , 坚 持进步的编辑方 针和 以 创新之举措增强刊物的功效” 的方法 。然 而纵观萧乾的创作历 程 便会发现他的创作思想和编辑 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 , 他 的 变 化是多元 的, 你无 法准确地说 出他 的变化所在 , 但却 可 以在 变 化中发现他的特点所在。
的 线 索 和脉 络 。
[ 关键词 ] 萧乾 ; 创作 ; 编辑
[ 中图分类号]1 2 0 6
[ 文献标识码]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1 2 — 0 7 8 2 0世纪 3 O年代的 中国文坛 上 , 萧乾的作品以其独特的“ 京
不矛盾 。
方面 , 萧乾 的这类作品深刻的反映社会 现实 。萧 乾 由于 其 自身多重身份的原 因, 在散文创作和新 闻特写 中时 常相互渗
一
透形 成独特 的创 作风格 , 其作 品大都深刻 的反 映了社会现 实。 在他的特写作品中 , 无论是如实报 道鲁西和苏北 的水灾情 形还 是真实 的反 映岭东 的抗 战 的情景 , 都 真实 地展 现出社 会 的面 貌 。萧乾的散文大都属 于抒情散文 , 然而 即便是抒发 内心 情感
湖北函授 大学学报( 2 o 1 3 ) 第2 6卷第 1 2期
试论萧 乾 的创作 与编辑
蒋芝芸
( 湖北 民族学院文 学与传媒学 院 , 湖北恩施 4 4 5 0 0 0 )
[ 摘 要】 萧乾先 生是 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 他的 多重身份不禁让人赞叹他 的才情 , 它不仅有作 为 文学家他 才华横 溢、 翻译 家的睿 智理性 , 还 有作为记者的深刻冷静、 编辑 的细致缜 密。他异 于同时期作 家的个人 经历 以 及充满传奇 色彩 的人 生为其成为“ 文学奇才” 创造 了前提 , 萧乾 独特的人 生思想和创作 态度深刻地影 响着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的发展 。本文将就 萧乾先 生的创作与编辑进行分析 , 发掘其深刻 的思想价值、 探 寻其特有 的 创 作方法 , 发现其创作
萧乾并非所有 的作 品都具有“ 京派 ” 的特 征, 之所以称其为 “ 京 派” 小说的代表作家在于 , 2 0世纪 3 0年 代萧乾进 行小说创 作, 而其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 与其他“ 京 派” 作家的作品相近或 相似 , 上世 纪 3 O年代前期到 3 0 年代中期是“ 京派” 发展的高峰 时期 , 也是萧乾小说创作 的过 渡期 , 因而将其称 为“ 京派” 小 说 的代表作家。 萧乾童年的生活是伴随着成长的苦难而来 的 , 在 他的内心 世界里渴望一个纯粹 的童年 , 因而在其 为数不多 的小 说作 品中 出现 了以儿童视 角来 观察世界 的作 品。无论 在作品< 篱下> 中 孩子们所表现出来 的崇 尚自然的天性 , 《 邓 山东》 中的孩子们诚 实仗义的品质 , 《 雨夕 》中的孩子不 带杂 质 的是 非观 , 还 是< 放 逐》 中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羞 耻感都 是 自然天 性 的流露 , 没有 任何 的杂 质 , 他们 的心如此 的清澈 明亮 , 这一 种渴望 自然 的表 达正是“ 京派 ” 作家 们 所特 有 的方式 。然 而萧 乾不 同 于其 他 “ 京派” 作家 的独特之处 在于他萧 乾并 不是简单 地将孩子 的天 真无邪的稚 趣来 取胜 , 而 是透 过孩 子 的天真 表 现 出人生 的忧 患, 他 的语言优美 , 透露出一丝的苦涩 , 这 大概和他童 年的经历 有着莫大的关 系。 “ 京派” 作家远离政治和都是, 偏爱自 然与乡土的情结似乎 是作家创作 的生命所在 , 在他们 的眼里 乡村是一个远 离尘 嚣的 精神净土 , 灵 魂可 以在 这里 洗涤 , 道德 可 以在 这里 找 到归宿 。 萧乾虽没有像沈从文那样鲜明的描绘 出乡土田园气息 的景象 , 但是他对旧北平 的描 写也如 同乡村世 界一样 的古朴 纯真。在 其代表作《 蚕》 和《 俘虏》 中, 无 论是 对生命 的敬畏还 是对 爱情 懵懂的渴望 , 都真实地表现出人性 之美 。又如《 花子与老黄》 中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1 2 — 0 1 4 4 — 0 2 [ 本刊 网址 】h t t p : / / w w w. h b x b . n e t
正实现 了情景交融 的境界 。在 内容 的表 达上来 看萧 乾的新 闻 特写类似于新闻报道 , 而从表达效 果和感染力 上来 说却处处彰 显 出较强 的艺术 表 现力 , 可谓是“ 用 文艺 笔 法 写成 的新 闻报
一
道” 。以萧乾较为 著名 的一 篇特写 < 潮 汕鱼米 乡> 来说 , < 潮汕 鱼米香》 讲述 了潮汕人 民英 勇抗击 日寇的事件 , 是一篇不 折不 扣的新闻特写, 但是, 萧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将潮汕的景致 进行描写 , 对潮 汕人 的生 活进 行深入 的刻 画 , “ 鱼米 乡” 景致 的 描绘 , 其充斥 的情感也可以将其视作一篇精致的散文。
( 二) 萧乾和“ 京派” 小说
、
萧乾 的文学创作
( 一) 萧乾的散 文和特 写创作
萧乾说 : “ 在我的概念 中, 散 文和特 写还是应 当有所 区别 : 前 者艺 术性较高 , 着 眼于创造一 个完整 的意境 或形象 , 后者却 比散文更贴近现实, 因为它往往是 新闻报道的副产品。 ” 散文创 作 和新 闻特写虽然存 在本 质上 的不 同 , 但是在萧 乾先 生的作 品 中却 时时看到两种 创作方法 相互融合 、 相互交织 的现象 , 这或 许 和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着莫大 的关 系 , 然 而这种创作 的方法并
的文章也如实地再现了时代的面貌, 萧乾的散文并不是“ 无病 呻 吟” 而是彻底的“ 缘事而发 ” , 大多是其旅途的所见所闻。 另一方面 都是一个天然的结合体, 萧乾深刻的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所 在, 其作 品重视 艺术 的描写 , 甚至在某 些作品 中可 以发 现充满 诗 意的表达方法 。萧 乾的抒情 散文创 作缘 自其 内心丰 富的情 感 和饱满的创作热情 , 而充满艺术的表现方式则让他 的作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