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哲学是科学的、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可能是松散的甚至会有错误存在.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式.因而一个人的世界观未必是哲学,但哲学必然是世界观. 或者简单地说,哲学是比较高级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一般来说,一定的世界观是与一定的方法论相对应的.这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即“一致性” .

哲学是系统化的,所以哲学在是系统的的世界观的同时,必然也包含着系统的方法论.

不是每个世界观都是哲学的世界观,同样也不是每种方法都属于哲学的方法,所以哲学虽然同时涉及世界观和方法,却并不包含全部世界观和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因此可以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 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

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②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结构性,空间具有三维性(可逆性)③原因:因为时间和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的计量单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物质决定意识及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表现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如实地反映,错误的意识是歪曲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们在意识

的指导下通过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使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具体形态发生改变.比如:大楼的设计蓝图是意识,在蓝图的指导下,人们使用工具,作用于原材料,使原材料的形态发生改变,变成一栋大楼.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哲学上的“物质性”是指“客观性” ,即:“客观实在”性。所以,我们也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

量的生产力上

6、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尽管它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8. 实践的含义、特征、形式。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

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9、实践在意识产生、认识过程(第二章)、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10、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对应,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及其关系。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

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例: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外受列强欺凌,内部积弱不振,中国人民面临着重大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

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并且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走上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11、唯物辩证法对联系、发展的理解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正是由于事物

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没有联系,

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即外因,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12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

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 13、质量互变规律(即质变与量变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数量的增减,是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 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两者相互渗透,在量变的过程中有着部分的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有着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意义:坚持适度原则,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认清事物的质,不至于混淆不同事物,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注意事物量的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注意事物发

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一无所知到学识过人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4、否定之否定规律(即肯定与否定及其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 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3 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

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

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事物就不会发展

和前进;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又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

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即既克服又保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简言之,辩证的否定就是包含肯定因素的

否定.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

出认识的新课题;实践给解决新课题提供经验资料,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性活动的方向.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 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理性认识:第一,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 第二,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