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设计-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用环丙沙星治疗肺炎患者时, 与治愈率明显相关。 用环丙沙星治疗肺炎患者时,AUIC与治愈率明显相关。 与治愈率明显相关 必须>125,才能保证疗效(此时,微生物学治愈率高于80%) ,才能保证疗效(此时,微生物学治愈率高于 必须 ) 若AUIC<100,则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逐日增加,最终几乎全部耐药。 , 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逐日增加,最终几乎全部耐药。 AUIC可以反应耐药菌株产生的一般规律,其曲线特征为倒“ 型或 AUIC可以反应耐药菌株产生的一般规律,其曲线特征为倒“U”型或 可以反应耐药菌株产生的一般规律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鹰嘴型,大剂量时耐药菌株明显下降。 鹰嘴型,大剂量时耐药菌株明显下降。
静脉
口服
计和完善给药方 案。
时间
多数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符合二 室模型,药物先进入血供丰富的中央室, 室模型,药物先进入血供丰富的中央室,然 后进入血流缓慢的周边室。 后进入血流缓慢的周边室。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可反 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可反 映抗菌药物吸收情况(利用度)及吸收速度。 映抗菌药物吸收情况(利用度)及吸收速度。 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出,也可经肝脏 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出, 代谢、肠道排泄、肺呼出等而被清除。 代谢、肠道排泄、肺呼出等而被清除。
优点: 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
制订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 制订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 判断耐药非常重要的参数。 判断耐药非常重要的参数。
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与血中游离的药物浓度 一般呈平行关系。 头孢类抗生素,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如肺组 织或肌肉组织中)低于血中药物浓度; 喹诺酮类,某些组织中(如肺组织中)药物浓 度可能高于血药浓度。 对抗生素进行剂量设计时仅基于血中药物的浓 度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等信息是不够的,血浆 蛋白结合率和组织分布情况,尤其是组织中游离的 药物浓度才是真正重点关注的内容,要正确认识和 理解血药浓度、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和组织游离浓度 三者的关系。
五种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孢他定 蛋白结合率( ) 蛋白结合率(%) 17~26 血峰浓度( 血峰浓度(g/ml) ) 80 静注1g后 静注 后 Ccr>90 > Ccr<10 < 主要排泄途径 尿内排出(%) 尿内排出 胆汁排出(%)或浓 或浓 胆汁排出 度 炎症时进入脑浓度 体内代谢 1.8 2.5 肾 75~90 40g/ml峰 值 + - 头孢氨噻 肟 30~38 42 1.1 2.5 肾 55~90 0.01~0.1 + + 头孢哌 酮 87~90 153 1.9 2.5 胆 25 75~80 ± - 头孢三嗪 83~96 150 8 12 肾胆 60 11~30 (40) + - 羟羧氧酰胺 菌素 50 60 2.3 19 肾 60~90 >1 + -
缺点: 缺点:
不能说明杀菌活性的时间长短 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
MBC:杀菌活性率,不能表示是否提高浓 :杀菌活性率, 度→杀菌效率 MIC: 不能提供是否有抗生素接触后产生 : 的持续抑制作用
PAE (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
药效学参数
①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的浓度保持高于MIC 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的浓度保持高于MIC 的时间( 的时间( T > MIC) ;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的峰浓度和MIC ②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的峰浓度和MIC 的比值 (Cmax/ MIC) ; ③浓度依赖性或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的血药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和MIC 的比值 (Auc/ MIC) 。
也称强度指数( 也称强度指数(intensity index, II) 强度指数 )
通常采用给药后24,72小时的 小时的AUC/MIC值,即II(24,72) 通常采用给药后 小时的 值即 ( ) 来判断疗效, 来判断疗效,
轻中度感染: 为宜(AUC0-24h/MIC大于 大于125); 轻中度感染:以100~300为宜 ~ 为宜 大于 ; 严重感染: 严重感染:应 >300。 。
吸 收 过 程
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 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 一般口服1~ 小时 小时, 一般口服 ~2小时,肌注后 0.5~1小时药物吸收 ~ 小时药物吸收 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 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 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 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 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 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 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 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 ~ 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 ;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 苯唑青霉素类可被胃酸破坏, 苯唑青霉素类可被胃酸破坏,口服后只吸收给药 量的30%~40%; 量的 ~ ;
抗菌药物根据杀菌活性分类 第一类: 第一类: 时间依赖杀菌作用
无或轻、 (持续后效应------无或轻、中度) 持续后效应 无或轻 中度) β-L Abx(P、Cef、氨曲、碳烯类),克林和 ),克林和 ( 、 、氨曲、碳烯类), 大环 (红、克)、四环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药物浓度维持于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以上的时间对 病原体的清除非常重要 药物浓度在MIC的4-5倍,其杀菌作用即处饱和状态; 药物浓度在MIC的 MIC 其杀菌作用即处饱和状态; 再增加剂量并不提高疗效 没有或少有抗生素后效应 要求:药物血清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超过给药间隔 要求:药物血清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超过给药间隔 MIC 时间的40%(青霉素类) 50%(头孢菌素类) 时间的40%(青霉素类)至50%(头孢菌素类) 40%
重度感染则应>300) 重度感染则应>300) >300
血清药峰浓度(Cmax) 血清药峰浓度(Cmax) / MIC 比值
要求达8 10倍 要求达8-10倍。 由于峰浓度与单次用药剂量平行, 由于峰浓度与单次用药剂量平行,调整每次用药剂量以 达到期望的Cmax 达到期望的Cmax
时间曲线下面积AUIC (AUC/MIC) 时间曲线下面积
抗菌活性
主要参数:最低抑菌浓度( 主要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s;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最低杀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s;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
MIC50、 MIC90 MBC50、MBC90
实际上也有例外情况
假如药物对靶致病菌的效价甚高,则可减少给药次数。 假如药物对靶致病菌的效价甚高, 则可减少给药次数 。 如头孢噻肟,只需每隔 12 小时给药就足以治疗下呼吸 12小时给药就足以治疗下呼吸 如头孢噻肟 , 只需每隔12 道感染。 此外, 长的β 道感染 。 此外 , t1/2 长的 β 内酰胺类具有较高水平的 血清蛋白结合力,使药物消除缓慢, 血清蛋白结合力 , 使药物消除缓慢 , 延长药物浓度超 过MIC的持续时间,允许有较宽的时间间隔。 MIC的持续时间,允许有较宽的时间间隔。 的持续时间
Cmax/MIC
氨基糖苷类
每8小时给药 次的值为 ;以充分的每日剂量每日 次投药为 。 小时给药1次的值为 次投药为10。 小时给药 次的值为3;以充分的每日剂量每日1次投药为 资料表明,此值在8-10,杀菌有效率达 资料表明,此值在 ,杀菌有效率达90%。因此,此值在 。因此,此值在10-12 以上,才能取得理想抗菌效果。 以上,才能取得理想抗菌效果。 由于氨基糖苷与肾脏细胞刷状缘的结合呈饱和动力学,故低浓度 由于氨基糖苷与肾脏细胞刷状缘的结合呈饱和动力学, 比高的间歇性浓度摄取多。因此,每日1次给药有潜在的降低与 比高的间歇性浓度摄取多。因此,每日 次给药有潜在的降低与 其肾毒性和耳毒性。 而且,有利于抑制耐药菌的产生。 其肾毒性和耳毒性。 而且,有利于抑制耐药菌的产生。
药物动力学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梁 文 权
成功的抗菌药物治疗: 成功的抗菌药物治疗 抗菌谱 抗菌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 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 剂量 给药间隔 疗程 给药途径 疗效、 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
临床药代动力学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
血浆 药物浓 度 (mg/L)
药物在人体内吸 收、分布、代谢、 分布、代谢、 排泄,应用药代 排泄, 动力学的原理设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24h曲线下面积 曲线下面积( MIC比值 比值。 AUIC:即24h曲线下面积(AUC0-24h)与MIC比值。
免疫健全患者至少要求> 25~30; 免疫健全患者至少要求> 25~30; 免疫抑制患者要求> 100; 免疫抑制患者要求> 100; 一般要求在125或以上。(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宜在100-300; 一般要求在125或以上。(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宜在100 300; 100125或以上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杀菌效应及其后效应与其血浓度峰值有关,只需1/4 其杀菌效应及其后效应与其血浓度峰值有关,只需1/4 时间在MIC以上疗效最佳, 时间在MIC以上疗效最佳,故无需在任何时间都使其血 MIC以上疗效最佳 浓度保持在MIC以上; 浓度保持在MIC以上; MIC以上 这一类药物体内浓度越高,病原体清除越快; 这一类药物体内浓度越高,病原体清除越快; 提倡一日一次给药。此法比分次给药疗效好,不良反 提倡一日一次给药。此法比分次给药疗效好, 应小,如静滴要在2h内滴完。 应小,如静滴要在2h内滴完。 2h内滴完 由于AUC0-24h与每日用药总量平行,调整每日用药量以 由于AUC 与每日用药总量平行, 达到期望的AUC 24h。 达到期望的AUC0-24h。
增加一个t1/2
某抗生素符合单室模型,表观分布容积为10 10L 例 某抗生素符合单室模型 ,表观分布容积为10L , 消除速率常 数为1 它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 μg/ml, 数为 1.0 h-1 , 它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0.1μg/ml , 如单剂静脉注射 100mg mg, 为多少?如剂量增加至400mg, 400mg 为多少? 100mg,teff为多少?如剂量增加至400mg,teff为多少?如剂量增加 1000mg mg, 为多少? 至1000mg,teff为多少? 1 t = ( ln 100 - ln 0.1 × 10 ) = 4.61h 当剂量为100mg时 100mg 解 当剂量为100mg时 1.0
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的关系 C=Coe-k t Ceff=Coek teff
(单室模型)
Ceff: 最小有效浓度
teff:作用持续时间
将Co=D0/V代入上式,得:

teff=1/K(lnDo-lnCeff V) teff=1.443 t1/2(lnDo-lnCeff V)
可以发现:teff与t1/2成正比;剂量增加1倍, teff
eff
当剂量为400mg时 当剂量为400mg时 400mg
当剂量为1000mg时 当剂量为1000mg时 1000mg
t eff =
1 (ln 400 - ln 0.1 × 10) = 5.99h 1.0
t eff =
1 (ln 1000 - ln 0.1 × 10) = 6.91h 1.0
剂量增加10倍时, 增加的百分率为: 剂量增加10倍时,teff增加的百分率为: 10倍时
第二类 浓度依赖杀菌作用药物 氨基糖苷类丶利福霉素类、阿奇霉素、 氨基糖苷类丶利福霉素类、阿奇霉素、 和喹诺酮类, 和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投药目标达到最大药物接触,药 投药目标达到最大药物接触, 投药目标达到最大药物接触 物浓度越高, 物浓度越高, 杀菌率及杀菌范围 也越大 24小时 小时AUC/MIC、峰浓度 小时 、峰浓度/MIC 是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6.91 4.61 ×100% = 50% 4.61
这个例子说明,剂量翻两翻,作用持续时间增加了两个半衰期; 这个例子说明,剂量翻两翻,作用持续时间增加了两个半衰期; 当剂量增加了10 10倍 作用持续时间仅增加了50% 50%。 当剂量增加了10倍,作用持续时间仅增加了50%。
不适当地增加此类抗生素剂量以及减少给药 不适当地增加此类抗生素剂量以及减少给药 次数都是非常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