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论文摘要]: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新的理念、宗旨和环境要求教师进行历史性的转变,适应新形势和新期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教师冠以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给老师带来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也期待着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亟待教师必须为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和有效促进者,新课程的创造性执行者和积极开发者,教育实践的积极研究者和努力开拓者,终生学习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新的理念、宗旨和环境要求教师进行历史性的转变,适应新形势和新期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现象之一:

某些课堂的活动小组讨论时,学生未经独立思考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高见,各说各的;全班交流时,“老师,我来,我来……”喊声震天,没被叫到者则垂头丧气,不再听讲……

在我们的某些课堂中,常会看到上面的现象。然而,有些教师却认为这是课堂“活”的表现。其实,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是要讲规范的,活要有“度”。超越一定的“度”,课堂教学将不能有序进行,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无法形成。课堂不是“茶馆”,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和秩序,这是有效开展数学活动的前提。

现象之二: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四册、《液体的浮沉》一课。有的教师拿到课本竟然不知所措,只十几分钟就告诉学生结论从而“解决了问题”,而在剩下的时间里觉得没事可做。事实上,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十分茫然,更别谈日后在生活中能巧妙运用,加深认识了。

这说明这些教师关注的依然只是自己的教,并试图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材设计者的本意却是以学生的活动、实验和讨论为主,以教师提供器材并组织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为辅来完成这节课的。现象之三:

某校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内容是讲八个方向、位置的,这节课教师比较好地组织了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数学情感,课堂上学生不但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还在教师的鼓励下,主动走到黑板前,向同学讲解或向同学提问,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学生面对街区方位示意图问另一个小学生:“你能不重复地从东北角的书店走到西南角的医院?”教师没予理会,问题不了了之。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问题!尽管这不是有关本节课的问题(属于一笔画问题),但若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或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将会极大地促进小学思维水平的发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从而使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可惜的是这位老师没能做到。

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教师冠以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给老师带来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也期待着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新课程亟待教师必须为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和有效促进者,新课程的创造性执行者和积极开发者,教育实践的积极研究者和努力开拓者,终生学习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一、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

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被真正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首先需要积极的情感支持。没有情感参与的认知活动是枯燥乏味的,也是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首先考虑让学业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也是调动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常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时,我上课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做一个数学游戏”,学生一听做游戏,精神大振,我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任意一个多位数,老师都能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倘若不信,请同学们在自己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多位数计算一下,然后说给老师。”此时学生们心里都装着一个迷,于是有的算呀算,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想试一试老师说的真假,有的想“难”住老师……结果老师不仅说的快而且说的对!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学习知识的过程,使课堂始处于积极探索、寻求答案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怎能再觉得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呢?

(二)设计问题,巧妙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问题,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少给学生结论,多给学生问题。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8页《多位数加减法》“360+470、520-380”时,在学生提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并揭示课题后教师并不急于教学新知,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几十几加减几十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以及几百几十几加减几十的口算方法推想出几百几十几加、减几百几十几的口算方法。顿时学生思维发散,气氛热烈起来,随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推想,学生的推想到底如何呢?这时让学生看书自学,并要求将所学的新知告诉同桌,不懂的划下来,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一般方法,接下来讨论探索360+470、520-280两题的其它口算方法。(要求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三人讨论,一人执笔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的讨论式学习,真正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走进了知识解决的过程中去。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三)创设活动,深化认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有效地发展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首先应保证参与的面,最好人人能参与。比如,学习“量长度”时,这了让学生体验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我先让每个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学生选择的测量工具多种多样,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甚至有个学业生拔掉自己的一根头发,用头发量……测量工具的个性化导致测量的结果并不统一,有的说课桌有5本数学书那么大,有的说课桌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有的说课桌大约有10枝铅笔那么长(短铅笔),有的说课桌用头发测量真不方便,课桌比30根长发还长一些……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自然产生了体验:对同一个长度,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可以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虽然这些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描述具体的长度,应选择统一的长度单位。这个时候,再认识直尺、教学厘米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和有效促进者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积极的引导和有效促进者。(一)通过合理的问题,积极引导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和有效促进者,课堂设计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但实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其间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况,及时调整施教导向,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张驰自如,不能听任学生信马由僵,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设计的两个过程是:两个连续性的基本应用题->一题两问的连续性应用题->两步应用题。

(1)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同学们一共做了多少只风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