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发展之得失解读
明代移居海南的概况

浅谈明代移居海南的概况摘要: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移居海南的人主要体现在官吏落籍入琼、戍守军人落籍入琼、商贾迁琼、苗族迁琼、疍民大量迁琼和流民入琼等方面。
关键词:明代;海南;移民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海南岛的黎族也是从其他地方移居而来,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五代以后,中原战乱频繁,大批中原人纷纷南下,其中有不少迁到了海南岛。
到了明代,大陆移民进人海南岛的人数达到了高潮。
据统计,明代是海南人数骤增的时代,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载,明代海南的大陆移民增至33万多。
现从史料梳理明代海南的移民状况,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是正。
第一,官吏落籍入琼。
明代是大陆官员在琼任职最多的朝代,万历《琼州府志》载有明代在海南的官员多达300余人。
这些官员任职期满后,因久于官,乐其风土,遂居于琼。
据统计海南109个姓氏的170多位迁琼先祖中,就有123位是官员出身,占72%。
以福建莆田人为例,如。
杨乃文,洪武二年(1369)到海南任职,后落户会同县。
伍宗德,景泰年间到海南任琼州府学教授,任职满后落居在琼山县府城甘蔗园村。
蒋廷芳,任澄迈县教谕,其子蒋鼎贤,官至儋州知州,任满后,父子落籍琼山风华都。
第二,戍守军人落籍入琼。
明代海南建立卫所、实行屯田制。
自从海南改隶广东省、成立海南卫后,于洪武七年,陆续增兵,添加前、中、后三所。
此后,又陆续在澹、万、崖各州和清澜、昌化、南山设立了6个守御千户所作为外围。
到正德年间,海南卫内外各11千户。
这些军人主要是“南、恩、藤、梧、高、化之征夫”,与民杂居,且耕且守,其中有不少人服役期满后,留了下来,成为当地的居民。
史载:明初而吾边郡卫所之设,周繁尚如此,则规模之度越前代。
当时军士已万数千人,继又迁配,数目倍增。
至正统间,军尚以千计,巡捕也三百人,武并肯输劳者,凡膺勾当俱足任使。
如,钱春,河南汝阳人,明初从军入琼任千户,后来定居琼山前所徐家屯、沙港村。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一、选择题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
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
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
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
《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
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
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
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这一举措()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5.图1是《东坡笠屐图》。
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
《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被演绎的主要原因是()图1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南海争端

浅谈南海争端摘要: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与重要的海上地位而越来越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进一步复杂化、国际化的南海争端已经逐渐陷入了既打不得,又谈不拢,更拖不起的被动局面。
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在网上查询的资料,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南海争端的由来、影响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由此使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肩负着建设强大中国,贡献自我力量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南海争端由来依据解决方法海洋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边界、国防和海洋权益。
近代,清王朝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所有中国人忽略海防将导致怎样的结果。
直到今天,东海钓鱼岛、南海争端、台海问题,仍在折磨着每一个中国人。
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弱势显而易见,没有航母并不是最大缺憾,领土不完整才是中国最大的痛。
放眼南眺,祖先留下的蓝色海洋现在还好吗?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有争议的有150万,其中相当部分已经被外国实际控制或蚕食分割,丢失的海洋国土面积相当于上世纪沙俄从中国割去的陆地疆域的总和。
一半海疆被明抢,中国什么时候变成了唐僧肉?这其中,情况最严峻的要属南海诸岛。
一、南海争端的由来大量翔实的史实证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国际社会开始建立大陆架制度,当时主要是指水深200米以内的海底区域,这是美国提出的。
1958年,联合国制定了《大陆架公约》。
与此同时,拉美国家又提出了200海里海洋权的要求。
1973年开始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讨论了大陆架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大陆架按照大陆的自然延伸原则确定,同时,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位于领海以外,不是沿海国领土的一部分,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以及对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建设人工岛等事项的管辖权,被认为是沿海国管辖海域的一部分。
黎族文化的变化1

浅谈海南黎族文化的变化——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中国的55个多彩的少数民族,他们分别分布在神州大地的各处,而在海南,则是以黎族为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点,是这个岛屿上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
黎族也不例外,它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每一种风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
黎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特有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下,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黎族的文化也受到了冲击而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黎族文化的变化。
1、黎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筑的变化。
在最早的时期,黎族人民的建筑很是奇特,其居住的房屋主要是船型的茅草屋。
由于这类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状,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
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转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
当你达到深山中的黎寨,最能引发对族群的神秘感,无疑是由一座座默默无言的船型屋。
它令人在茂密的山林中联想起海岛上是海洋文化的传承。
他们是利用简单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用自己民族的独特方法建造的,即能避风挡雨,隔热御寒,又能防避瘴疬和野兽毒虫的侵害。
住宅的外形结构和屋面处理非常有利用抵挡海南强烈的阳光照射,台风和暴雨的袭击,充分地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原始建筑材料非常简单,多数是竹干、大树的侧干、茅草和棕叶等,这样小规模的取材对原始林的破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从样式上分船型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
船形屋的整个屋顶共如船只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置物的场所,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浅谈中国南海争端问题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一、南海的历史与现状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濒临中国大陆和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和柬埔寨。
南海诸岛分在我国海南岛以南和以东的南中国海上,按其分布形势,分为四大群岛,即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目前西沙群岛归中国大陆管辖,东沙群岛归中国台湾管辖,中沙群岛基本处于海平面以下,最大岛屿黄岩岛由菲律宾控制。
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中分布最广、位置最南的群岛。
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总面积24.47万平方海里,现属海南省辖区。
南沙西邻越南东濒菲律宾南临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向北是西沙、中沙群岛与海南岛相望,是中国传统海疆的最南端。
从历史上看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最早可上溯至秦汉时期就已经发现并命名南海诸岛,汉朝中期中国人已经发现了经南沙群岛到印度洋的航线。
此后,历代政府不间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实际管辖。
唐朝时南沙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
到清朝时中国人民在南沙海域捕鱼并居住,清政府将南沙群岛划入中国版图。
从最早发现到拥有主权,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都远远早于其它国家,对此我们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中就包括南沙群岛。
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它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日本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
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实践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法、美、苏等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以及各种文献和权威的百科全书均清楚地将南沙群岛标属于中国。
目前南海诸岛的现状是,被越南强占的岛屿有29个,占据最多;菲律宾有8个,占据最早;马来西亚占据了5个。
还有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分别抢占了2个和1个。
实际上,被中国控制的岛礁只有9个(大陆8个,台湾1个)。
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海南黄道婆文化解读

内容摘要
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藏书丰富,涵盖了人类走过的每一步。它让我们 得以了解我们的过去,从中吸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历史是前人的镜子,让我 们看到他们的得失、悲欢、矛盾与困扰,也让我们理解他们的伟大、勇气和毅力。 历史是一部永恒的交响乐,汇集了人类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高潮与低谷,所 有的成功与失败。
内容摘要
总体来说,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创新性的创作理念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这些节目让观 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增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自 信。
内容摘要
然而,面对未来,我们仍需不断努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 们需要不断创新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 应加强媒介融合,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节目的传播 效果和质量。
内容摘要
文艺演出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让年轻一代更 易于接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则通过竞技 形式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内容摘要
在传播方式上,原创文化类节目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一 方面,通过电视台、电影院等传统媒体平台播出,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另一方 面,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如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扩大了节目的影 响力和覆盖面。同时,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也促进了观众的参与感和粘性,使文化 记忆的传播更加高效和深入。
内容摘要
原创文化类节目作为近年来备受的文化现象,通过多种类型和主题的呈现, 对中国“文化记忆”进行了有效传承和重构。这些节目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传播 方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和讨论,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海南发展机遇作文

海南发展机遇作文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的发展机遇作文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几篇相关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的发展机遇作文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几篇相关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海南发展机遇》海南,这个美丽的海岛,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特区,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蓝天、碧海、沙滩、热带雨林等,这些资源为海南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海南还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产品资源,如橡胶、椰子、槟榔等,这些资源为海南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海南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渔业、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资源为海南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海南的发展机遇不仅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还体现在政策支持方面。
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支持海南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政策等,这些政策将为海南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海南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海南也将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海南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城市。
海南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海南的发展,为海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海南发展机遇》海南,这个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海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海南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拥有美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温暖的气候和丰富的热带农产品。
先行者的得失

,
.
家 审批 制
来
。
资模 式 将 无 效 了 在海南省的
一
即 国家开 发银行对
凡 省 内 燃 油 经 营 企
.
次理 论研 讨会 上
一
.
海 南 交 通 厅 财 务 状 况 及 还 贷 能 力进 行
。
经 省 交 通 规 费征 稽局 审批
.
取 得
海 南省交通 厅 提交 的
进 份报告 《
”
一
~
评 估 时认 为
”
目前 我 们还 没 收 到 上 级 部 门正
.
“
行政 的效能提高
”
,
降低 了执 法
后
,
最 真接 的改变是
。
,
所 有公路 收费 乱 收费
“
一
式通 知
海 南燃 油 附加 费征 稽
”
工
作仍
的成 本
琳 称
,
。
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
站卡被撤销 款现 象被 踩到底
“
乱设卡
、
.
乱罚
在继续
。
1 2
月
4 日
.
海南省交通 规
。
只 取 消养路 费 等 六 费和
。
改革 的省份
。
夜之 间
海 南 大 大 /卜
。
1 9 9 3
二
级 公 路 收 费
那 么对 于 海 南 而言
:
.
小的公路 沿线收费站卡全 部取 消
同 时
.
有
1
2
亿 元
到
2 4
1 9 9 4 ~F
-
实行燃 油 附加 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发展得失与展望系列--转载至天涯论坛一、先天禀赋优劣并存,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就一省而言,海南是中国第一海洋大省,扼“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坐拥无尽的海洋资源和蓝色国土,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近傍粤港澳,遥望宝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地理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拥有优质绵长的海岸资源和国际高标准的远景规划,这一切都说明了海南省目前具备的先天禀赋优越。
而周围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雷州半岛,东南亚及邻国等这些优良的发展要素加持,使得海南省犹如镶嵌在祖国南端的一个夺眼明珠,光芒万丈。
但是海南的区位劣势也很明显,首先便是经济腹地的缺失。
同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对比起来,你会发现,海南经济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这使它在资源要素的获取和发展经济方面缺乏纵深和广度,在对内对外经济竞争时毫无竞争力可言。
其次就是缺少工业支撑。
虽然官方和民间口径一致认为海南岛在改革开放以前是国防前线,工业水平发展落后,经济产业主要是橡胶渔业加工食品等少数几个行业而导致建省后经济发展慢,但是我们想说的是,1988年海南建省前,内地绝大部分省份和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以此为海南发展现状来作解释显得不专业且太幼稚,自己不努力发展竟然去怪罪历史原因,作为对海南历史熟悉的人都清楚的感同身受,海南全省的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赶不上内地一个地级市的工业发展(注意:是一个省PK 不过一个内地市),而工业为利润之源,为税收之重头,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在现代社会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海南省重点发展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虽然很时髦,但旅游业兴起一个城市快,摧毁一个城市也快,这同旅游业高度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是分不开的。
第三,海南的劳动力资源不具有优势,不客气的说是劣势,就人口绝对数量来看,放在国内比较,海南省只能算人口小省,虽然在人口统计上属于人口净流入的省份,但是流入的人口结构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具有显著不同,据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16年最新报告来看,流入海南的人口主要是休闲养老,享受消费类人口,其中候鸟老人占比高达75%,这些新流入的人群不可能为海南提供廉价劳动力,更别说紧缺的高端知识技能型人才,没有廉价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榨取,任何一个城市也难以兴旺发达,这话虽然说得有点伤人,但是实情,是中国最大的现实。
你看帝都北京,魔都上海之所以能霓虹璀璨,灯红酒绿,除了大量资金流入积淀外,外来人口前赴后继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到春节的时候,京沪两地的户口优越感就面临生活便利性下降的困扰。
古人讲,一将功成万骨枯,城市也是如此,一城繁华万漂泪。
是北漂和海漂铸就了城市繁华。
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洪流中,海南仍旧没有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摸着石头摸了30年,就是上不了岸,我们不由得要疾呼,海南何时才能看到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天。
第四,过度押注和发展第三产业,使得海南产业发展越来越脱实就虚,从官方各种政策文件可以看到,旅游、房地产、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度假休闲、会展经济等概念的鼓励政策长篇累牍,制造等实体产业却鲜有提及,我们知道,所谓服务业支撑起一个城市是因为有工业的基石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城市,高端服务业很容易塌陷,不,是绝对塌陷。
我们虽然不能说海南抛弃了工业发展,但是从海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数据来分析,结合海南各市县招商引资的成效来看,工业发展已经逐渐不被海南接纳了,特别是在全国对绿色GDP的重视,对环保的重视下,海南更加没有了工业发展的推动力,海南剩下的就是和大陆比绿色、比环保、比低碳,因为海南比不了能源,比不了机械制造,比不了制造,更加比不了信息产业,任何有附加值的产业,海南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积贫积弱,所以我们认为,海南才是中国真正应该进行产业扶贫的省份。
二、脱离城市群和都市圈,封闭的经济更加封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发展规划均已相继落地,海南虽然有几个城市纳入北部湾城市群规划,但隔着琼州海峡这一天然屏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显然是无法和域外地区顺畅通行,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这一障碍的存在注定了海南无法有效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大版图,不论从地理空间还是民间历史来看,海南更应该纳入珠三角洲城市群,所谓纳入北部湾城市群,明显就是甩锅,我们认为的甩锅就是珠三角不带你海南玩了,你自己找乐子玩,内幕在此不多表述。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迈向更高级的城市群竞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过去相邻的城市往往是相互竞争的经济体,而现在相邻的城市发展成为抱团发展的城市狼群,资源和要素在城市群中自由流动,优势互补,产业互通,形成一个大的独特的都市经济圈,从当前对于城市群的融入来看,海南没有融入任何一个城市群,前景堪忧。
三、发展形态落后,产业链缺失这里有两个数据比较玩味,一个是海南省政府发布的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房地产及相关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72%;另一个是2016全年,海南房地产销售买家中,82%为非海南省户籍人口。
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管中窥豹,一探海南经济的基础和脉搏,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仍旧牢牢占据着海南经济的主体,患上了房地产依赖症,虽然海南省政府从十二五时期就开始调转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重的问题,但是7年过去了,仍旧没有扭转房地产经济在海南省的控制性地位,就像是吸毒上瘾的人,叫嚷着戒毒缺总是戒不掉,可以说海南省与房地产现在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房地产繁荣,海南省经济就好过,房地产衰败,海南省经济就萧条,海南经济完全被房地产绑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区完全依靠房地产能发展繁荣的先例,如果有,请自海南始,实际上,国内金融界和投资界,甚至许多产业界大咖人士普遍看衰海南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前景。
2018年4月,海南将迎来建省办特区三十周年的好日子,这是一个苦涩的日子,也是一个隆重的日子,怎样向国家有个交代,交付一个什么样的答卷,已经开始考验着现任海南省各级政府。
有人说届时国家会给予海南新的政策利好,但是,但是我们别忘了,国家已经给予了海南两次重大政策,一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二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有政策又能怎样呢。
我们认为,任何重大利好,相信大陆城市都提前实践过,况且以海南省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水平,最多只是利好而已,不可能对海南经济有任何实质改变。
利好的也仍旧会是房地产投资,而不是海南发展真正急需的基础产业和产业链。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说到海南,总是那么一句话,我们有全国最好的自然条件,有中国独一无二的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椰风海韵,可能大家听习惯了觉得无所谓,可是我们认为,正是这些所谓的先天条件严重束缚了官方和民间的眼光和建设热情,总是躺在自然条件上吹牛逼,侃大山,认为我有什么什么好的祖上宝贝,资源,资金流、人流自然会统统过来,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海南社会当前的现实写照。
政府现在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海南全省主导产业,以此来发展壮大海南经济,以此为出发点,谋划海南全省各产业的开篇布局,说好听点,高大上,不好听点,我们认为简直是痴心妄想。
不好意思说的比较尖锐,其理由有三:1、旅游与服务业虽然高大上,但不是随便一个城市就能发展好的,特别是旅游业,没有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要素的集中,海南要发展现代旅游业,无异于猴子捞月,并且服务业意味中就业机会少,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个初来海南的青年,很难在海南找到一份正当工作。
以最新发布的旅游数据来看,2016年全年,海南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69.62亿元,接待游客6024万人次,横向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下图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海南全省的旅游收入远远低于大陆一个城市的旅游收入,遑论海南做旅游大省,简直是打脸吧。
此外,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中明确列出了海南为国内旅游欠发达地区,所以不论是从数据还是从报告来看,海南旅游等第三产业是很落后的产业,甚至低于国内成都市一年的旅游收入。
图1. 2016年各省区旅游收入成绩单2、房地产经济占比过重,严重制约了海南经济良性发展。
海南是典型的房地产热,商业冷,这样的现状实际上严重限制了人、货、资金的流动,现代社会只有通过商业活动才能形成财富的位移和资金的正向流动,而房地产恰恰相反,会造成资金的水泥化,固定化,不利于社会资金的正向流动,从侧面上造成社会的活力不够。
2016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7.71%,占GDP总量的44.2%,这样的高比例,放在世界来看,可以冠绝亚洲。
3、政府执政水平不及内地,从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建设大部分时间是属于自然资源掠夺性的,不管政府还是民间投资活动,永远是想着利用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来做建设,没有制造业,没有轻工业,没有批发业,连最基本的劳务输入输出都做不了,更何况是高新技术人才,人才也一直是海南建设的短板,这些沉积海南虽然正视过,但仍旧无所作为,好像海南除了利用资源,就没有可倚靠的发展路径了。
我们看同样是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不然只有深圳一枝独秀,但是其他特区发展的也不差,可是到了海南特区,基本上没人好意思再说海南是特区,因为特区不特,反而成了国家级贫困特区。
4、 2009-12-31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定位海南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到2020年海南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可是8年过去了,海南发展成了旅游地产岛,中国养老岛,国际旅游岛的国际游客每年不超过75万人次(按旅行护照计算不超过60万人),其中俄罗斯游客占比超9成,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年,约21亿元人民币,官方总结竟然是再创新高,这样的成绩和效果,我们感到比较失望,所以我们认为国际旅游岛到目前为止的建设基本是失败的,没有达到中央当初的期望和设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个充斥炒作和泡沫的省份/城市吸引的仅仅是投机者,投机者是冷血和薄情的,一旦繁华谢幕,他们不会有一丝留恋和怜悯。
所以海南要想谋得长远的发展,仅仅依靠房地产、旅游、候鸟经济是远远不够的。
海南经济发展的对策、出路与建议一、顶层设计,谋划全局从顶层设计开始,补足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的短板,优化当前海南投资发展结构,形成一二三产业合理的布局空间和占比,实现经济和社会正向良性循环的产业体系;优先发展中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食品饮料加工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教育与医疗产业,每个产业都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建制突破,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不要贪大求全,在策略上可以单点突破,集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