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鹅口疮的方法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

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2020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药外治疗法的7大方法”,详情如下:1.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蒸、擦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
如夏日高热无汗,可用香薷煎汤熏洗,发汗退热;麻疹发疹初期,为助透疹,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汤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
2.涂敷法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如用鲜马齿苋、青黛、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滞颐等。
3.罨包法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
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
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治疗积滞;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罨包脐内,治疗盗汗等。
4.热熨法是将药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的一种外治法。
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中寒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褽脐周围及小腹,治疗尿闭等。
5.敷贴法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
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治疗哮喘等。
6.擦拭法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如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等。
7.药袋疗法选用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豆蔻、沉香、檀香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袋、肚兜、香枕等。
经常佩戴使用,其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温脾理气、防病治病等作用。
【小儿用药5大原则】2020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2020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证书:月经先后无定期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月经先期的针灸推拿治疗手法”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细辛敷脐治口疮

细辛敷脐治口疮
薄国荣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3(011)012
【摘要】@@ <素问>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上下相召,升降相因."<灵枢>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用针如此,用药亦然.故前人治疗口疮牙疳,用吴萸,或附子,或川椒,或天南星为末,醋调贴脚心,或生硫磺末水调涂手足心等方,古方甚多.用细辛敷脐为其中之一.<本草纲目>载:"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薄国荣
【作者单位】河北省围场县中医院,068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
【相关文献】
1.细辛粉敷脐治疗鹅口疮 [J], 孙爱丽;李霞
2.细辛敷脐治口疮 [J], 薄国荣
3.细辛敷脐治疗鹅口疮 [J], 王进才
4.细辛敷脐饼治小儿口舌生疮 [J],
5.细辛敷脐治鹅口疮 [J], 刘芳;谭君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A.凉膈散B.泻黄散C.清热泻脾散D.泻心导赤散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鹅口疮ppt课件

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 眠
及时治疗其他疾病,如感冒、 口腔溃疡等
预防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餐后漱口 婴儿奶瓶、奶嘴及时消毒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 出现鹅口疮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04
鹅口疮的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 增强信心:相信通过治疗可以治愈鹅口疮 避免紧张和焦虑:减轻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情绪,缓解焦虑 配合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和清洁口腔
刷牙前要洗手,避免细菌传播
饭后漱口,减少食物残渣在口 腔中的滞留时间
避免滥用抗生素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 染引起的口腔炎症
抗生素会破坏口腔菌群平 衡,增加感染风险
避免滥用抗生素可以减少 鹅口疮的发病机会
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需 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
增强免疫力
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
治疗方法比较
西医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酮康唑等 中医治疗:使用中草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 局部治疗:使用口腔清洁剂,如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等 全身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等
03
鹅口疮的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
每日刷牙两次,使用软毛牙刷 和氟化物牙膏
定期更换牙刷,避免使用旧牙 刷
轻度:口腔粘膜出现白斑,无疼 痛等症状
重度:口腔粘膜白斑伴有出血、 糜烂等症状,疼痛剧烈难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度:口腔粘膜出现大片白斑, 进食时伴有疼痛感
极重度:口腔粘膜大面积白斑、 出血、糜烂等症状,疼痛剧烈难 忍,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鹅口疮如何预防复发?
增强体质,加强锻炼,减少感 染机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20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200例临床分析摘要: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的实例,临床观察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鹅口疮,疗效较好,不易复发。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鹅口疮病例分析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97【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217-02中西医结合治疗鹅口疮,临床已获良好效果。
本研究自2011年~2012年积累一组婴幼儿难治性鹅口疮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今将追踪随访的疗效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1.1 一般情况。
200例患儿,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0个月-3岁。
经西医治疗后反复发作。
1.2 本组病例诊断标准:1.2.1 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不少患儿多次反复发作。
1.2.2 哭闹增多、吃奶减少为主要症状,部分患儿无明显症状。
1.2.3 体征:口腔黏膜可见白色附着物,不易拭去。
1.2.4 一般经西医治疗后反复出现。
1.3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方案。
1.3.1 剂量和疗程。
第一组用100万单位制霉素洗涂口腔,4次/d,连用7天为一周期。
第二组用自拟中药方(儿茶1克、灯芯草1克、茯苓、淮山、白术、过江龙各5克,每日一剂,浓煎代茶频饮,14d为1个疗程。
第三组制霉素治疗7天后在加自拟中药方治疗(剂量根据情况调整)共治疗21d为1疗程。
治疗后运用观察口腔白色附着物的消退、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小板,肾功能,肝功能,免疫五项的变化)变化等方面变化来观察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和人体的免疫能力。
1.3.2 疗效观察。
良好:追踪随访半年,患儿未再复发(32例);有效:追踪随访半年,复发一次,同方案又治疗一疗程后未再复发(156例);无效:追踪随访半年,仍反复发作,同方案又治疗一疗程后后依然反复发作(12例)。
1.3.3 服药期间副反应。
尚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 讨论与分析2.1 病因分析。
口疮

写在课前的话口疮分为广义的口疮和狭义的口疮。
一般来说,广义的口疮是指的在口腔内任何性质的口腔溃疡,常见的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扁平苔藓,及创伤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癌性溃疡,都归在广义口疮的范围之内。
引起口疮的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还不能定论。
由于狭义的口疮其表现临床表现与广义的口疮有类似的地方,所以需要与进行鉴别。
通过本节学习,旨在使大家能够了解口疮这个疾病,能够诊断疾病,并做好鉴别诊断,避免贻误病情。
什么是口疮?狭义口疮和广义口疮是如何界定的?它是如何引起的?临床都有哪些表现?一、概念口疮分为广义的口疮和狭义的口疮。
一般来说,广义的口疮是指的在口腔内任何性质的口腔溃疡,常见的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扁平苔藓、创伤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癌性溃疡,都属于广义的口疮。
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口疮,指的是狭义的口疮。
也就是西医的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是指反复发作的、疼痛的、原因不明的口腔内溃疡。
一般好发于青壮年。
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因为经常复发,可以出现此起彼伏的特征,病史可以几年,或者二十几年。
二、病程1、初期散在小水泡。
2、一天后破溃成圆型或椭圆型,直径约0.1~2厘米;边缘有充血带,或周围红肿高起,中央凹陷;底部有由坏死组织形成的黄白色假膜,灼热疼痛。
3、本病有自愈倾向。
轻型和口炎型一般在7~10天自愈。
4、可能继发感染。
三、病因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很复杂,个体差异也非常大,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障碍等有关,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便秘、睡眠不足、疲劳、精神紧张、月经周期等各个方面有关,但是原因还不能定论。
四、诊断1、根据口腔溃疡的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征。
2、根据病程的自限性。
3、根据临床表现:红——溃疡边缘充血。
黄——中央黄色假膜。
凹——溃疡中央凹陷。
痛——疼痛明显。
五、临床表现及分型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溃疡的分型,一般分成轻型、口炎型和重型。
溃疡发病的过程当中,各型可以互相转换,重型的口腔溃疡,有可能继发感染。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外治是一种医学概念,外治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就有关于外治概念的说法,其中提到了“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理论。
中医外治中的内容十分丰富,经过详细的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百余种方法,例如针灸、熏洗、按摩、针刀、膏药、敷贴、足疗、脐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
被常用于中医儿科中的药物外治方法较多,最为常用的以以下十种为主,下面内容将针对十种中医儿科常用的药物外治10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熏洗疗法熏洗疗法也就是熏蒸法,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气对皮肤进行熏蒸,对患者局部或全身进行熏蒸、浸泡、洗涤、沐浴等,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的药物外治法。
将药物煎煮,降低药液温度达到温热状态后,通过洗涤和浸泡局部,或是通过先熏后洗,实现对患者身体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治疗。
使用大量的药液进行沐浴,可用于治疗全身的瘙痒症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浴法。
二、蒸气及气雾吸入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指的是利用雾化装置雾化气雾后,经由患儿的呼吸道吸入药物,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
目前常用于儿科的雾化装置以超声雾化器为主,这一方法能够治疗小儿咳嗽、哮喘、肺炎、喘嗽、感冒、鼻渊等肺部疾病,使用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药物,利用雾化装置对患儿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气雾吸入法将鱼腥草注射液运用其中,可以达到清肺解毒的治疗效果。
三、热熨疗法热熨疗法是加热器材、药物和相应的材料后,通过熨敷的方式治疗患儿的局部机体,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
例如小儿腹痛时可以炒热食盐,并将食盐装入到布袋中对患儿的腹部进行热熨,如此可治疗患儿腹痛、痹症、哮喘、泄泻、积滞等。
四、涂敷疗法涂敷疗法是将药物制作成药糊、药液等,在人体的体表局部或穴位处进行涂抹湿,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涂敷疗法主要可治疗小儿烧伤、湿疹、遗尿、腹痛、哮喘、发热、泄泻等病症,常用于涂敷疗法中的药物以利尿摄尿、止咳平喘、活血消肿、温中止泻、清热解毒以及燥湿收敛等功效的药物为主。
五、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将药物做成油膏或膏药,也可以将药物进行加工做成药饼、药膜等自然薄型药源等进行治疗的方式,将制作好的药物贴敷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中医辩证治疗口腔炎

中医辩证医治口腔炎1.风热袭表主症:唇舌、两颊部出现红疹,有时迅速演变成疱疹,逐渐形成溃疡,红肿、疼痛、流涎。
次症:常伴发热,或恶寒,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别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风热外袭,口疮初起,起病急,病情较轻,口疮红肿,可见溃疡形成,但无溃烂融合成片,且全身热毒不盛,均提示为风热之邪外束肌表所致。
医治原则:疏风清热。
方药运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板蓝根、薄荷、甘草梢。
发热重者加柴胡;小便黄赤者加通草、车前草;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天花粉。
咽痛者加射干、虎杖。
2.脾胃积热主症: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多啼烦躁。
次症:牙龈红肿,口臭涎多,或发热面红,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指纹紫滞。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别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过饮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内伤,食积化热,灼伤口、唇,故见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
食积于内则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医治原则: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方药运用:凉膈散加减:黄芩、黄连、栀子、生大黄(后下)、连翘、竹叶、薄荷、芒硝、甘草、蜂蜜。
口渴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小便缺少者,加生地、通草;溃烂不收口者,加人中白、五倍子;大便不实者,可选用清热泻脾散清泻心脾积热。
3.心火上炎主症:口腔、舌上溃疡或糜烂,色红赤,疼痛剧烈,进乳食困难。
次症:烦躁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边红,苔少,脉细数。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别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心之本系于舌,心之脉布于舌上。
心火上炎,灼伤脉络,则舌上溃疡或糜烂,色红,心烦不安,舌尖红。
心火下移,则见小便短赤。
医治原则:清心泻火,引热下行。
方药运用:泻心导赤汤加减:黄连、生地、竹叶、通草、白茅根、灯芯草、车前草、甘草。
热盛者,加栀子、黄芩;热伤津液,口干欲饮者,加芦根、麦冬、天花粉;烦闹多啼者,加黄连、珍珠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鹅口疮的方法
1、脾胃积热型口疮症:见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软腭等处有黄白色、
大小不等的溃烂斑点,小则12个,多则5~6个,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微突起,色红,疼痛不能进食,烦躁口渴,小便赤,大便干,
舌红、苔黄,脉数。宜用清热解毒,通便泻火之药膳治疗。番茄汁:
将番茄数个洗净,用沸水浸泡,剥皮后,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将
番茄汁含口内,尽量多含一些时间,每日数次。番茄性微寒,味甘、
酸,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作用,适用于脾胃积热型口疮。糖渍西
瓜肉:将西瓜肉去籽后切成条,暴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腌渍,再
暴晒至干,再加白糖水少许即可。西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常食
可治口疮以及目赤、热病等。薄荷叶3g,僵蚕5g,连翘6g,赤芍
10g,石膏10g,没药6g,牡丹皮6g,食盐1匙,煎水含漱。
2、心火上炎型口疮:见舌上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进食困难,
烦躁常哭,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赤、苔薄黄,脉数细。宜用
清心泄热之药膳治疗。荷叶冬瓜汤:每次用鲜荷叶1块,鲜冬瓜
500g,加水煲汤,食盐调味,饮汤食冬瓜。本药膳清热利尿,生津
止渴,对心火上炎之口疮有效。竹叶灯心乳:用淡竹叶6g,灯心草
1.5g先煎,取汁10ml,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日数次,不拘多少。本
药膳能清心火、利湿热,适用于小儿鹅口疮、小儿夜啼等症。冰片
1g,硼砂1.5g,煅石膏3g,青黛1.5g,若便秘加玄明粉0.5g,共
研细末,撒于糜烂处。板蓝根50~100g,煎浓汁,涂搽患处。
3、虚火上浮型口疮:见口腔溃烂,斑点较少,表面色黄白,周
围颜色淡红,且反复发作,神疲颧红,虚烦口干,舌红、少苔,脉
细数。宜用滋阴降火之药膳治疗。冰糖银耳羹:将银耳10~12g洗
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银耳为度,泡浸1小时左右,待
银耳发胀后拣出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适量,放蒸锅内蒸熟,一
顿或分顿食用,食银耳饮汁,每日1次。本药膳里银耳滋阴润肺、
养胃生津,冰糖和胃润肺,可治口疮,对虚热型尤宜。吴茱萸30g,
碾为细末,加入蛋清适量调和为丸,如蚕豆大,敷于足底涌泉穴,
隔天换药1次。适用于小儿口腔糜烂,啼哭不安,吮乳困难者。
患鹅口疮的小儿,其乳母要注意:忌食辛辣香燥动火食物,如烟
酒、大蒜、胡椒、辣椒、油煎熏烤等食物,以防热毒经母乳进入婴
儿体内,蕴于心脾二经,积热上熏致病情加剧。另外,过量用抗生
素也会引起鹅口疮,故乳母在哺乳期要过量用抗生素,必须使用大
量抗生素时,婴儿可代用人工喂养为好,以防婴儿发生鹅口疮。
如见小儿发热、痴呆、吵闹等症状,应忌食牛奶,少哺人乳,更
应忌食海鲜、鸡鸭、牛羊肉及其汤类。乳母在哺乳期,更应注意忌
上述食物。如不注意忌口,则易生湿热,湿热交阻,使病情加重或
经常复发,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因此凡患鹅口疮的婴儿的乳母一是注意自己的忌口,多吃新鲜蔬
菜、水果,二是注意小儿的饮食忌口,如暂时人工喂养。
护理要点1: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
婴儿鹅口疮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疾病,在宝宝患病期间,妈
妈要十分注意喂奶前后的乳头清洁,勤更换内衣,每次给宝宝喂奶
后,需要给婴儿食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杜绝宝宝痊愈后有再复
发的隐患。
婴儿鹅口疮护理要点2:控制喂奶时间
在宝宝患婴儿鹅口疮期间,妈妈要注意控制喂奶时间,每次不要
超过20分钟,同时需要避免宝宝使用安抚奶嘴,防止宝宝再次接触
真菌。
婴儿鹅口疮护理要点3:哺乳妈妈的饮食宜清淡
宝宝的营养来源全部为妈妈的乳汁,在宝宝患病期间就需要尤其
注意自己的饮食,不可以食用辛辣刺激与多脂油腻的食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