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中医
中医儿科学鹅口疮

合理安排喂养时间
合理安排婴儿的喂养时间,避免过度频繁喂奶,减少乳汁在口腔内的停留,以降 低鹅口疮发生的风险。
保持用具清洁
确保所有喂养用具如奶瓶、奶嘴定期高温消毒,避免使用共享或未消毒的喂养用 具,以防真菌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的科普教育
LOGO
强化家长的知识普及
通过医疗机构或儿童保健中心的宣教资料,向家长 普及婴儿鹅口疮的相关知识,增强其预防意识。
外用药物主要是利用中药的清热、解毒、生肌等作 用,如用黄连粉、白芷粉等外敷患处,以缓解口腔 黏膜的炎症反应和疼痛。
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LOGO
食疗调养方法
针对鹅口疮患儿,可推荐适宜的食疗方案,如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汁或蔬菜汤, 帮助增强机体抵御力,辅助口腔黏膜的修复。
针灸与推拿疗法
适用于部分体质虚弱、反复发作的鹅口疮患儿。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刺激特 定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强壮身体的作用,辅助提高治疗效果。
一
中医儿科学概述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程
LOGO
古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
中医儿科学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独立学 科。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儿科疾病的相关论 述,为后世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演变
进入现代后,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学相互借鉴, 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治疗体系, 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三
鹅口疮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鹅口疮的临床特征
LOGO
口腔白斑
鹅口疮在患儿口腔黏膜上形成白色或乳酪状斑点,轻 微刮擦可见红痕但不易脱落,严重时可融合成片。
疼痛与不适
患儿表现为吸吮困难,哭闹不安,甚至拒食,影 响婴儿的饮食和睡眠。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A.凉膈散B.泻黄散C.清热泻脾散D.泻心导赤散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20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200例临床分析摘要: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的实例,临床观察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鹅口疮,疗效较好,不易复发。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鹅口疮病例分析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97【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217-02中西医结合治疗鹅口疮,临床已获良好效果。
本研究自2011年~2012年积累一组婴幼儿难治性鹅口疮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今将追踪随访的疗效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1.1 一般情况。
200例患儿,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0个月-3岁。
经西医治疗后反复发作。
1.2 本组病例诊断标准:1.2.1 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不少患儿多次反复发作。
1.2.2 哭闹增多、吃奶减少为主要症状,部分患儿无明显症状。
1.2.3 体征:口腔黏膜可见白色附着物,不易拭去。
1.2.4 一般经西医治疗后反复出现。
1.3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方案。
1.3.1 剂量和疗程。
第一组用100万单位制霉素洗涂口腔,4次/d,连用7天为一周期。
第二组用自拟中药方(儿茶1克、灯芯草1克、茯苓、淮山、白术、过江龙各5克,每日一剂,浓煎代茶频饮,14d为1个疗程。
第三组制霉素治疗7天后在加自拟中药方治疗(剂量根据情况调整)共治疗21d为1疗程。
治疗后运用观察口腔白色附着物的消退、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小板,肾功能,肝功能,免疫五项的变化)变化等方面变化来观察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和人体的免疫能力。
1.3.2 疗效观察。
良好:追踪随访半年,患儿未再复发(32例);有效:追踪随访半年,复发一次,同方案又治疗一疗程后未再复发(156例);无效:追踪随访半年,仍反复发作,同方案又治疗一疗程后后依然反复发作(12例)。
1.3.3 服药期间副反应。
尚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 讨论与分析2.1 病因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鹅口疮32例

外科 杂志 ,9 9 1 ( )4 9 1 9 ,97 :0 [ ] 崔 祥 滨 .肝 脏 损 伤 的 外科 治 疗 [ ] 3 J .肝 胆 外 科 杂 志 ,0 0 8 3 : 2 0 , ( )
2 7 0
主 要 手 段 l 。对 一般 情 况 差 或 基 层 医疗 条 件 有 限 或 右 肝 顶 端 8 ] 放 射状 破 裂 , 术无 法 缝 合 的 暴 露 不 好 的 部 位 的严 重 肝 损 伤 手
预 防胆 汁外 渗 , 不仅 消 除死 腔 , 可 以 让新 生 血 管 长 人 缺 血 肝 还
染 , 最 有 效 、 靠 的方 法 。 是 可
[ 参 考 文 献 ]
[] 徐 忠 立 .严 重 肝 外 伤 的 外 科 治 疗 进 展 [ ] 1 J .普 外 临 床 ,9 2 7 19 ,
止 血效 果 优 于 明胶 海 绵 , 防止 缝 合 时 切 割 肝 实 质 , 为 可利 用 大 网膜 衬 垫缝 线 下 , 有效 防止 因 打结 所 引起 的肝 组 织 割 裂 ; 可 清 创 后 , 口深 、 大 的裂 伤 , 人 带 蒂 的 大 网膜 , 可 止 血 又 可 裂 腔 塞 既
[] 高经 谋 , 8 田亚 杨 , 自卫 东 , 等 严 重 肝 外 伤 综 合 手 术 治 疗 [] J .中
华 外 科 杂 志 ,98 3 () 8 19 ,6 2 :8
鹅口疮-中医儿科学

【学习目标】
●1.了解鹅口疮、口疮的发病特点及临床 表现。
●2.熟悉鹅口疮、口疮的病因病机及诊断 要点。
●3.掌握鹅口疮、口疮的辨证论治。
●4.具有运用中医四诊及现代医学检査手 段对鹅口疮、口疮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的能力。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与其他治疗 病案训练与练习题
(3)口疮
●多发生于初生婴儿或体弱久病的婴幼儿。以口腔及舌上、齿龈等 处满布白屑,周围红晕为特点。一般无疼痛流涎。
(4)手足口病
●是由柯萨奇病毒或肠道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 于4岁以下小儿。除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溃疡外,还伴有手、 足、臀部皮肤的斑丘疹、疱疹。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②口疮:初起口腔内黏膜发生红肿或散在黄白色小疮,继而糜烂, 形成溃疡,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3)辅助检查
●①鹅口疮: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显微镜下, 可见白色念珠芽弛及菌丝。
●②口疮: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2.鉴别诊断
●执考提示 ●口疮与鹅口疮的鉴别
(1)白喉
●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2〜6岁儿童,为咽、扁 桃体甚则鼻腔、喉部形成的灰白色的假膜,坚韧,不易剥离,强 力擦除易致出血。多有发热及全身虚弱症状,病情严重。鹅口疮 之白膜洁白,松浮较易剥离,而且发热及全身症状较轻。
(2)残留奶块
●其外观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棉棒沾温开水轻轻擦拭,即可除去, 其下黏膜正常,易于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
●①鹅口疮: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有长期使用抗 生素或激素史。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儿科学第五章: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儿科学第五章:脾系病证一、鹅口疮1.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导赤散B.泻黄散C.泻心汤D.清胃散E.清热泻脾散2.治疗鹅口疮虚火上浮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益黄散B.知柏地黄丸C.六味地黄丸D.沙参麦冬汤E.养胃增液汤3.鹅口疮好发于A.新生儿B.婴儿C.学龄前儿童D.学龄儿童E.青春期儿童4.患儿ꎬ10天ꎮ啼哭不安ꎬ不欲吮乳ꎬ口舌满布白屑ꎬ唇舌俱红ꎬ小便短赤ꎮ治疗应首选A.导赤散B.泻黄散C.竹叶石膏汤D.知柏地黄丸E.清热泻脾散5.患儿ꎬ6个月ꎮ泄泻10多天ꎬ经用抗生素治疗ꎬ泄泻已止ꎬ但口舌出现散在白屑ꎬ红晕不著ꎬ口干不渴ꎬ手足心热ꎬ舌红苔少ꎮ治疗应首选A.导赤散B.泻黄散C.竹叶石膏汤D.知柏地黄丸E.清热泻脾散(6~7题共用备选答案)A.口舌白屑满布B.口舌白屑散在C.舌如草莓D.舌起芒刺E.恶寒发热6.鹅口疮心脾积热证证见7.鹅口疮虚火上浮证证见二、口疮1.治疗口疮风热乘脾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导赤散B.泻黄散C.清胃散D.凉膈散E.银翘散2.治疗口疮心火上炎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导赤散B.凉膈散C.泻心汤D.泻心导赤散E.黄连解毒汤3.治疗口疮虚火上浮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六味地黄丸加吴茱萸B.六味地黄丸加肉桂C.知柏地黄丸加附子D.右归丸E.大补阴丸4.患儿ꎬ2岁ꎮ起病1天ꎬ发热ꎬ口颊、齿龈见多个溃疡点ꎬ周围焮红ꎬ口臭流涎ꎬ舌红ꎬ苔黄ꎮ其证候是A.心火上炎B.风热乘脾C.心脾积热D.虚火上浮E.肝胆湿热5.患儿ꎬ4岁ꎮ昨天外出游玩ꎬ今天舌边尖溃烂ꎬ色赤疼痛ꎬ饮食困难ꎬ心烦不安ꎬ口干欲饮ꎬ小便短赤ꎬ舌尖红ꎬ苔薄黄ꎮ其治法是A.疏风散火ꎬ清热解毒B.滋阴降火ꎬ引火归元C.清心凉血ꎬ泻火解毒D.疏风解表ꎬ泻火解毒E.消食导滞ꎬ清热解毒6.患儿ꎬ3岁ꎮ形体消瘦ꎬ冲疲颧红ꎬ口舌溃疡ꎬ反复发作ꎬ周围不红ꎬ疼痛不甚ꎬ口干不渴ꎬ舌红ꎬ苔少ꎮ治疗应首选A.沙参麦冬汤B.养胃增液汤C.益黄散D.六味地黄丸加肉桂E.知柏地黄丸加附子(7~8题共用备选答案)A.疏风散火ꎬ清热解毒B.消食导滞ꎬ清热解毒C.清心凉血ꎬ泻火解毒D.疏风解表ꎬ泻火解毒E.滋阴降火ꎬ引火归元7.口疮虚火上浮证的治法是8.口疮风热乘脾证的治法是三、泄泻1.小儿泄泻的病因很多ꎬ其中最重要的是A.风B.寒C.热D.湿E.食2.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A.肝ꎬ胆B.心ꎬ小肠C.脾ꎬ胃D.肺ꎬ大肠E.肾ꎬ膀胱3.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A.清肠化湿B.消食化积C.祛风散寒D.运脾化湿E.健脾化湿4.患儿ꎬ7个月ꎮ病起1天ꎬ发热ꎬ泄泻9次ꎬ大便稀薄如水ꎬ泻下急迫ꎬ恶心呕吐ꎬ阵阵啼哭ꎬ小便短黄ꎮ治疗应首选A.保和丸B.平胃散C.参苓白术散D.藿香正气散E.葛根黄芩黄连汤5.患儿ꎬ6个月ꎮ今晨起啼哭不安ꎬ阵阵捧腹啼叫ꎬ已解清稀大便3次ꎬ便多泡沫ꎬ臭气轻ꎬ可闻肠鸣ꎬ指纹淡红ꎮ其证候是A.湿热泻B.风寒泻C.伤食泻D.脾虚泻E.脾肾阳虚泻6.患儿ꎬ2岁ꎮ昨晚吃鸡腿3只ꎬ夜间阵阵哭闹ꎬ呕吐2次ꎬ至今晨大便3次ꎬ便稀薄ꎬ便后哭闹减轻ꎬ不思进食ꎬ舌苔垢腻ꎮ其治法是A.消食化滞B.清肠化湿C.祛风散寒D.健脾益气E.温补脾肾7.患儿ꎬ11个月ꎮ泄泻2周ꎬ起病时每日泻十多次ꎬ经治疗大减ꎬ但近日仍日行3~4次ꎬ大便稀溏色淡ꎬ每于食后作泻ꎬ神疲倦怠ꎬ舌质淡ꎬ苔薄白ꎮ其病机是A.风寒伤脾B.湿热蕴肠C.食伤脾胃D.脾气虚弱E.脾肾阳虚(8~9题共用备选答案)A.大便稀薄ꎬ夹有残渣ꎬ泻后痛减B.便下急迫ꎬ便色黄褐ꎬ气味秽臭C.大便稀溏ꎬ色淡不臭ꎬ食后易泻D.大便清稀ꎬ完谷不化ꎬ澄澈清冷E.便稀多沫ꎬ臭气不重ꎬ肠鸣腹痛8.伤食泻证见9.脾肾阳虚泻证见四、厌食1.除脾胃外ꎬ还可引起厌食病变的脏腑是A.心B.肝C.胆D.肾E.肺2.厌食的主要病机是A.脾胃虚弱ꎬ纳化无权B.脾失健运ꎬ乳食不化C.暑湿内伤ꎬ脾为湿困D.脾胃不和ꎬ纳化失职E.肝郁气滞ꎬ乘脾犯胃3.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A.消食导滞B.运脾开胃C.健脾助运D.理气醒脾E.养胃育阴4.治疗厌食脾失健运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不换金正气散B.保和丸C.健脾丸D.异功散E.平胃散5.治疗厌食脾胃气虚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保和丸B.异功散C.四君子汤D.补中益气汤E.参苓白术散6.患儿ꎬ2岁ꎮ体重11kgꎬ自入秋以来食欲不振ꎬ食而不化ꎬ面色少华ꎬ倦怠乏力ꎬ大便偏稀ꎬ夹有不消化食物ꎮ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A.厌食B.积滞C.疳证D.疰夏E.泄泻7.患儿ꎬ4岁ꎮ素喜煎炸食物ꎬ近两月来不思进食ꎬ食少饮多ꎬ皮肤欠润ꎬ大便干结ꎬ舌质红ꎬ苔花剥ꎮ治疗应首选A.增液汤B.养胃增液汤C.沙参麦冬汤D.养阴清肺汤E.增液承气汤8.患儿ꎬ3岁ꎮ体重13kgꎬ自入幼儿园2个月来ꎬ食欲不振ꎬ面色少华ꎬ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ꎬ恶心ꎬ精神尚可ꎬ二便调ꎬ舌苔薄腻ꎮ其治法是A.消食导滞ꎬ理气行滞B.健脾益气ꎬ开胃助运C.滋脾养胃ꎬ佐以助运D.疏肝开郁ꎬ理气助运E.调和脾胃ꎬ运脾开胃9.患儿ꎬ5岁ꎮ3个月前曾患肺炎ꎬ病愈后一直不思进食ꎬ食而不化ꎬ大便稀薄ꎬ夹有不消化食物ꎬ形体较瘦ꎬ乏力肢倦ꎬ舌质淡ꎬ苔薄白ꎮ治疗应首选A.肥儿丸B.枳术丸C.异功散D.保和丸E.四君子汤(10~11题共用备选答案)A.厌恶进食ꎬ多食饱胀ꎬ精神尚可B.不欲饮食ꎬ脘腹胀满ꎬ烦躁多啼C.不思进食ꎬ食而不化ꎬ形瘦肢倦D.不思进食ꎬ食少饮多ꎬ便干烦躁E.食欲不振ꎬ大便稀溏ꎬ完谷不化10.厌食脾胃气虚证证见11.厌食脾胃阴虚证证见五、积滞1.积滞的病变脏腑主要是A.胃、小肠B.胃、大肠C.脾、小肠D.脾、大肠E.脾、胃2.治疗积滞乳食内积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健脾丸B.七味白术散C.枳实导滞丸D.肥儿丸或疳积散E.消乳丸或保和丸3.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ꎬ应首选的方剂是A.肥儿丸B.健脾丸C.保和丸D.疳积散E.资生健脾丸4.患儿ꎬ8个月ꎮ因一次食入2个鸡蛋ꎬ并饮用一大杯牛奶而致呕吐ꎬ不思进食ꎬ腹胀ꎬ啼哭不安ꎬ大便酸臭ꎬ舌苔厚腻ꎮ其诊断是A.厌食B.积滞C.呕吐D.疳积E.腹痛5.患儿ꎬ2岁ꎮ平素喜进肉食ꎬ5天前因过食虾仁而出现腹胀嗳气ꎬ食欲减退ꎬ口臭ꎬ大便3日未行ꎬ舌质红ꎬ苔黄厚腻ꎮ其治法是A.消食导滞B.健脾化积C.清热和胃D.运脾开胃E.理气和中6.患儿ꎬ2岁4个月ꎮ平素形体消瘦ꎬ萎黄ꎬ乏力食少ꎬ近日过食甜点后ꎬ进食更少ꎬ且稍食则饱胀ꎬ腹满喜按ꎬ大便溏、酸臭ꎬ夹有不消化食物ꎬ舌淡红ꎬ苔白腻ꎬ指纹淡滞ꎮ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保和丸B.消乳丸C.健脾丸D.八珍汤E.肥儿丸(7~8题共用备选答案)A.面色少华ꎬ精神尚好B.脘腹胀满ꎬ舌苔厚腻C.形体消瘦ꎬ精神萎靡D.腹痛拒按ꎬ嗳气泛酸E.神疲肢倦ꎬ大便不调7.积滞的主要症状有不思乳食ꎬ伴见8.疳证的主要症状有不思乳食ꎬ伴见六、疳证1.口疳的病位是A.心脾B.肝脾C.脾胃D.脾肾E.心肝2.疳气的发病机制是A.脾胃虚损ꎬ积滞内停B.脾胃失和ꎬ纳化失健C.脾胃虚衰ꎬ津液消亡D.脾胃阴虚ꎬ津液内耗E.肝气郁结ꎬ脾气虚弱3.干疳的主要治法是A.养血柔肝B.补益气血C.滋阴生津D.健脾温阳E.调脾健运4.疳肿胀的病位是A.脾肾B.肝脾C.心脾D.脾肺E.脾胃5.患儿ꎬ1岁6个月ꎮ体重9kgꎬ纳呆ꎬ面色少华ꎬ性急易怒ꎬ大便干稀不调ꎬ舌质淡ꎬ苔薄微腻ꎬ指纹淡ꎮ其诊断是A.厌食B.疳气C.疳积D.干疳E.积滞6.患儿ꎬ10个月ꎮ于出生4个月添加辅食时出现泄泻ꎬ纳差ꎬ形体日渐消瘦ꎬ面色萎黄ꎬ毛发稀疏发黄ꎬ烦躁哭闹ꎬ夜眠不安ꎬ腹大如鼓ꎬ喜揉眉挖鼻ꎬ吮指磨牙ꎬ舌质淡ꎬ苔腻ꎬ指纹紫滞ꎮ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肥儿丸B.八珍汤C.六君子汤D.四君子汤E.资生健脾丸7.患儿ꎬ1岁ꎮ体重7.2kgꎬ面色无华ꎬ精神萎靡不振ꎬ不思饮食ꎬ腹膨如鼓ꎬ一身浮肿ꎬ双踝肿甚ꎬ按之凹陷ꎬ舌质淡ꎬ苔薄白ꎬ指纹淡ꎮ其治法是A.补益气血ꎬ佐以运脾B.养血柔肝ꎬ活血化瘀C.滋阴生津ꎬ养血安神D.健脾温阳ꎬ利水消肿E.调脾健运ꎬ开胃进食8.患儿ꎬ1岁9个月ꎮ极度消瘦ꎬ貌似老人ꎬ毛发干枯ꎬ面色白ꎬ精神萎靡ꎬ腹凹如舟ꎬ大便溏ꎬ舌质淡嫩ꎬ苔薄少ꎬ指纹淡ꎮ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肥儿丸B.八珍汤C.六君子汤D.六味地黄丸E.资生健脾丸(9~10题共用备选答案)A.脾胃失和ꎬ纳化失健B.脾胃虚损ꎬ积滞内停C.脾胃虚衰ꎬ津液消亡D.脾胃阴虚ꎬ精血不足E.脾胃阳虚ꎬ运化无力9.疳积的主要病机是10.干疳的主要病机是一、鹅口疮1.E2.B3.A4.E5.D6.A7.B5.【解析】辨证为鹅口疮之虚火上浮证ꎮ治法:滋阴降火ꎮ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ꎮ二、口疮1.E2.D3.B4.B5.C6.D7.E8.A6.【解析】辨证为口疮之虚火上浮证ꎮ治法:滋阴降火ꎬ引火归原ꎮ方剂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ꎮ三、泄泻1.D2.C3.D4.E5.B6.A7.D8.A9.D4.【解析】辨证为湿热泻证ꎮ治法:清肠解热ꎬ化湿止泻ꎮ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ꎮ6.【解析】辨证为伤食泻证ꎮ治法:运脾和胃ꎬ消食化滞ꎮ四、厌食1.B2.D3.B4.A5.B6.A7.B8.E9.C 10.C11.D7.【解析】辨证为厌食之脾胃阴虚证ꎮ治法:滋脾养胃ꎬ佐以助运ꎮ代表方剂:养胃增液汤ꎮ五、积滞1.E2.E3.B4.B5.A6.C7.B8.C2.【解析】乳食内积证治法:消乳化食ꎬ和中导滞ꎮ代表方剂:乳积者ꎬ选消乳丸ꎻ食积者ꎬ选保和丸ꎮ6.【解析】辨证为积滞之脾虚夹积证ꎮ治法:健脾助运ꎬ消食化滞ꎮ代表方剂:健脾丸ꎮ六、疳证1.A2.B3.B4.A5.B6.A7.D8.B9.B 10.C6.【解析】辨证为疳积证ꎮ治法:消积理脾ꎮ代表方剂:肥儿丸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第一节鹅口疮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
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外治法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 1—2次。
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
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 +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吴朱萸(口疮鹅口疮)第三节呕吐证治分类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全身症状):发热、呕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第五节小儿腹泻脱水的性质液体补液疗法1.口服补液:适应症:适用于中度以下脱水,呕吐不严重.轻度累计损失量:50—80ml/kg;:中度累计损失量: 80—100ml/kg;继续损失量根据实际补给.频频喂给,8—12小时服完.2.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原则: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三先(先糖后盐、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见抽补钙)(1)定量:轻度90—120ml/kg 中度120—150ml/kg 重度150—180ml/kg(2)定性: 低渗性 2/3张等渗性 1/2张高渗性 1/3—1/5张(3)定速 : 总量1/2在头8—12h补完, 速度 8—12 ml/kg/ h;余量12—16h补完, 速度 5ml/kg /h;休克,首先扩容2:1液或1.4%NaCO3 10—20ml/kg于30—60分钟静脉注入.★1.湿热泻证候:起病急,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第一节鹅口疮

四 、讨论范围
•
西医学具有相同病名,鹅口疮是 白色念珠菌侵犯口腔粘膜所致的一种 霉菌性传染病。
[病因病机]
•
本病以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 为主要病因。孕母体内蕴积热毒遗于胎儿,或生 后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柔嫩粘膜易于破损,秽 毒之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或因疾病用药不当, 正气受损,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液暗耗,虚火 内生,上熏口舌而成。鹅口疮的病变部位在心脾, 病久可影响到肾。脾开窍于口,脾络布于舌下, 口腔粘膜有赖于脾气煦养;心开窍于舌,心脉布 于舌上。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秽毒 外侵,致使口腔舌上产生白屑。若因婴儿先天禀 赋不足,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肾阴不足,水 不制火,虚火上浮,内熏口舌,亦可导致口腔舌 上出现白屑,且绵延反复。
2.虚火上浮
• 证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 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 或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指 纹淡紫。 • 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 久病久泻,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 故见面白颧红,手足心热,白屑稀散,周围红 晕不著。若真元不足,脾虚不运,可见大便溏。 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均为 阴虚虚火内生之象。虚火是无根之火。
[鉴别诊断]
• 1.口疮 : 口颊、舌上散在或满布黄白 色溃疡点,疼痛流涎。 • 2.滞留奶块:口腔滞留奶块,其状虽 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 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 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红、粗 糙。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 1.辨轻重:鹅口疮轻证,除口腔舌上出现白 屑外,并无其它症状。重证,白屑可蔓延至鼻 腔、咽喉、食道,甚至白屑叠叠,壅塞气道, 妨碍吮乳,啼哭不止。若见脸色苍白或发灰, 呼吸急促,哭声不出者,为危重证候。 • 2.辨虚实:凡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 红,烦躁多啼,便干尿黄,舌红者,属心脾积 热之实证。病程长,口腔白屑散在,周围不红, 形瘦颧红,手足心热,舌光红少苔者,多属虚 火上浮之虚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26
6
《 幼 科 类 粹 ·耳 目 口 鼻 门 》 : “小儿初生口内白屑满舌上,如鹅 之口,故曰鹅口疮。此乃胎热而心 脾最盛重,发于口也。用发缠指头 蘸薄荷自然汁拭口内,如不脱,浓 煮粟米汁拭之,即用黄丹煅过出火 毒,掺于患处。”指出了本病之病 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
2020/5/26
2020/5/26
9
三、诊断:
1.临床表现 (1)主症及体征:口腔内、舌上满 布白屑,周围无充血,不易擦去,强 行擦去易出血。重者蔓延至咽喉,影 响吸奶及呼吸。 (2)多见于初生儿,尤其早产儿或 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 素者。
2020/5/26
10
2.辅助检查:
取白屑涂片检测,可见霉 菌丝及念珠菌孢子。
2020/5/26
20
2.外治法
(1)冰硼散:吹敷口腔,每天 3~4次,用治本病各型,起去腐 生肌之功效。
(2)肉桂、附子等量研末,加 面粉适量,以酒调成饼状,敷贴两 脚心,每天1次,用于虚火上炎型, 起引火归元之功。
2020/5/26
21
3.穴位按压法 : 双手指尖按压人中,双侧
下关、颊车,按压时间为1分 钟,每天早晚各1次,1~5 次为1疗程。
2020/5/26
22
4.小儿推拿法
补肾水法:即在双子指掌面 从掌端推向末端,双手各推10 分钟。推时可于掌面撤布少量 滑石粉,动作轻柔,每天1次。 1~3次为1疗程。
2020/5/26
23
(六)辨证施食
本病多发于初生儿或婴幼儿,处 于哺乳期,食疗针对乳母。
本证病因为先天胎毒及口腔不洁 或体虚感邪,以不洁与体虚感邪 多见,故乳母宜食高营养又不滋 腻、不燥热之品,不宜过食辛厚 温补之物。
2020/5/26
14
(二)治疗法则
根据临床证候的表现,本病 可分为心脾积热与虚火上炎两类。 前者治当清热泻火,以解心脾积 热;后者治宜滋阴潜阳、引火归 元。
2020/5/26
15
(三)分型用药
1.心脾积热 主证:口腔满布白屑,周围见红晕, 面赤唇红,烦躁多啼,吃吮时甚,大 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白浊, 指纹青紫或脉滑。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
2020/5/26
3
2020/5/26
4
2020/5/26
5
3.古代认识:
《 诸 病 源 候 论 ·鹅 口 候 》 中 论 述 :
“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 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
《外科正宗·鹅口疮》对本病的特征 性表现作了进一步描述:“鹅口疮皆心 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 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 叫。”
3.累及消化道口服制霉菌素,每 次5~10万单位,每天3次,共 10~14天。
4.补充VitB、VitC。
2020/5/26
18
2020/5/26
19
(五)其他疗法
1.辨证使用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每次0.5~1 片,每天1-3次,功能清泄心脾积 热。 (2)口腔炎喷雾剂用于本病各 型。 (3)口服六味地黄丸:助滋阴 降火,用于虚火上炎型。
2020/5/26
26
2.本证西医治 疗,一般不能使 用抗生素或激素, 否则易致病灶扩 散,加重病情。
2020/5/26
27
3.患儿家长一般不要以 硬物(如汤匙)刮口腔或舌 面上白屑,否则易致出血, 更易引起感染。
2020/5/26
28
4.因本证患儿年龄幼小, 抗病力低,故用药治疗时不 宜攻伐太过,否则易伤阳气, 令体质更弱,影响发育。
7
二、病因病机:
病因:有虚实之分。实证因孕母 体内积热,热伏胞中,遗于胎儿, 复加初生时口腔不洁,感染秽毒, 内外合邪,热积心脾,火热上炎口 舌以致发病。口为脾之窍,舌为心 之苗,脾脉络于舌,故发病以口腔 舌上多如早 产儿生长发育尚未完善,皮肤娇嫩, 容易损伤皮肤粘膜,引起本病。又 因久病、久泻,损伤脾胃,气阴皆 伤,虚火循经上炎,而致鹅口,白 屑散在稀疏,舌红,口干,烦躁。
2020/5/26
32
2020/5/26
24
1.黑豆、花生、红糖加水共煮 成糖水饮用,功能养血补虚、托毒 生肌,用治本病各型。
2.苹果瘦肉汤:起健胃和脾、 生津养肌之功,用于虚火上炎型。
3.白果腐竹粥 :起清热除湿, 佐以养胃之功。用于本病各型。
2020/5/26
25
六、临证心得
1.鹅口疮在新生儿多见, 为餐具感染或乳母奶头不洁所 致。故本证防治,当积极宣传 卫生观念,做好餐具消毒及乳 母喂奶前消毒奶头。
鹅口疮
2020/5/26
1
授课内容
一、概述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辨证施治 六、临证心得
2020/5/26
2
一、概述:
1.临床特征:鹅口疮是以口腔、舌 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因其 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
2.发病情况:多见于初生儿,尤其 是早产儿以及久病体虚,久泻的婴幼 儿,或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或激素。
2020/5/26
11
2020/5/26
12
四、鉴别诊断
1.口疮:两颊、齿龈、舌上等处散在 或满布黄白色溃疡点,周围充血红肿, 疼痛,一般伴发热,多流涎。
2.残留奶块 3.白喉:白喉假膜多起于扁桃体,渐 次蔓延至咽、软腭或鼻腔等处。
2020/5/26
13
五、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细辨虚实,是治疗关键。凡病 程短,口腔白屑堆积成片,周围 红晕者多属实证;病程长,口腔 白屑散在,周围不红者多属虚证。
2020/5/26
29
5.食疗配合外用疗效佳。
2020/5/26
30
6.婴幼儿口腔粘膜嫩薄, 故进行口腔清洁时动作要轻 柔,以免损伤口腔粘膜。对 久病久泻婴幼儿,更应积极 注意口腔的合理护理,多喂 温开水。
2020/5/26
31
7.转诊: 注意原发疾病,排除深部
真菌感染者:真菌性肺炎, 真菌性肠炎。
2020/5/26
16
2.虚火上炎 主证:口腔粘膜白屑散在,周 围红晕不甚,形体消瘦,颧红, 手足心热,口干不多饮,舌红、 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2020/5/26
17
(四)西医治疗
1.保持口腔清洁,餐具消毒及寝 室卫生。
2.以1%小苏打液清洗口腔粘膜, 后以1%龙胆紫外涂,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