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脾胃系疾病---鹅口疮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宝宝这种情况可能是鹅口疮引起的,需要去医院检查确诊。
鹅口疮为白色念珠状真菌感染所致。
这种真菌常寄生在正常皮肤、粘膜上,当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口腔卫生较差时即可致病,也可因使用抗生素较久,抑制了其他细菌因而使真菌生长迅速而致病。
宝宝的鹅口疮在一般情况下,可使用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漱口,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再涂制霉菌素液(制霉菌素50万单位加5毫升冷开水)。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如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
由于鹅口疮复发率很高,所以症状改善后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防复发。
另外,应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及饮食的营养,积极提高其自身抵抗力。
------------------------------------------------------------------------------- 用制霉素和开塞露,混合搅拌后涂在宝宝口腔,一天两到三次,药物治疗局部用药: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鹅口疮又称雪口疮,属白色念珠菌感染,常发婴儿营养不良,身体衰弱者,可因此使婴儿拒食、哭闹。
取吴茱萸10克,研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儿双侧涌泉穴,外贴伤湿止痛膏,24小时后取下。
一般敷贴1次即有效。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局部涂抹10-20万U /ml制霉菌素溶液,每日2-3次,严重病例需口服制霉菌家,每日5-10万U/kg。
分3-4次。
可给予微生态药物,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
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饮食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
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
鹅口疮

2 虚火上浮 口腔内散在白屑绵绵不 休,,周围红晕不著 手足心热,颧红,
舌质红,苔薄白,脉滑 舌红,少苔,脉细或指 或指纹紫。 纹紫。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加减。
[其他治疗] 中药外治: 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外涂患处。
吴茱萸,胡黄连,大黄,生南星,研末醋调外涂涌泉穴。
西医外治: 1。2%碳酸氢钠溶液,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2.制霉菌素 局部涂抹10~20万U/ml,每日2~3次。 3.1~2%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2~3次。
2.鉴别诊断 (1)白喉:假膜起于扁桃体,不宜拭去, 全身症状重(发热、喉痛、疲乏等)。 (2)残留乳快:易于拭去。
[治疗]
1、治疗原则: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证清泄心脾积热,虚证滋肾养阴降火。
3。分证论治
1 心脾积热 主症:口腔满布白屑, 周围掀红较甚 面赤,唇红,口干,发 热、烦躁,大便干,小 便黄
鹅口疮
周静冬 上海市中医医院 儿科
[概述]
一、定义 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 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西 医也称鹅口疮。 二、特点 多见于初生儿,以己久病体虚婴 幼儿,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南方 多于北方。
[病机]
孕母积热,胎热遗患 饮食炙煿,脾胃蕴热 口腔不洁,秽毒内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脾积热, 邪热循经上炎
熏灼口舌 鹅口疮
禀赋不足,素体阴虚 大病热病,灼伤阴津 久病久泻,伤阴耗液
肾阴亏虚, 虚火上炎
病位:主要在心脾,病久及肾。
现代医学认识: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诊断]
1.诊断要点 ( 1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 激素的患者。 (2)表现: 部位:轻者口疮粘膜表面覆盖白色如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 可逐渐融合成大片。重者全部口腔均被白色覆盖,并可向咽 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等。 特点: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 血。不痛、不流涎。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 有低热、拒食。 (3)检查: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碳酸氢钠一滴,在 显微镜下可见到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单选题]1.鹅口疮的主要病变部位为A.心、肝、脾B.心、脾、肾C.肝、脾、肾D.脾、胃、肺E.心、脾、(江南博哥)胃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鹅口疮的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肾,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少阴之脉通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
掌握“鹅口疮”知识点。
[单选题]2.鹅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A.口腔内满布红色溃疡B.咽喉部白色假膜C.齿龈满布白色疱疹D.口腔周围满布白色小红点E.口腔舌面满布灰白色乳凝块样白膜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鹅口疮临床特征主要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白膜。
初起呈点状和小片状,微凸起,可逐渐融合成大片,白膜界线清楚,不易拭去。
掌握“鹅口疮”知识点。
[单选题]3.引起鹅口疮的病原是A.流感杆菌B.葡萄球菌C.白色念珠菌D.柯萨奇病毒E.链球菌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掌握“鹅口疮”知识点。
[单选题]4.治疗疱疹性口炎虚火上炎证的首选方为A.凉膈散B.六味地黄丸C.知柏地黄丸D.清热泻脾散E.泻心导赤散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疱疹性口炎之虚火上炎证。
证候:口腔溃疡较少,呈灰白色,周围色不红或微红,口臭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掌握“疱疹性口炎”知识点。
[单选题]5.治疗疱疹性口炎心火上炎证的首选方为A.凉膈散B.六味地黄丸C.知柏地黄丸D.清热泻脾散E.泻心导赤散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疱疹性口炎之心火上炎证。
证候:舌尖、舌边溃烂,色赤疼痛,烦躁多啼,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掌握“疱疹性口炎”知识点。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脾常不足、肾常虚。
历史文献《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阳气 暴脱 ;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 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
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 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 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 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
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
五脏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 肾常不足
状 去较易,不易出血
难擦脱,脱后出血
部 口腔内,舌上,多在两 多于扁桃体、咽、 位 颊内侧,少见于咽喉 腭或鼻腔处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
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则清热泻火 虚则滋阴潜阳 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二)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面红赤,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
片状物,并可向咽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 等。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 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有低热、拒食 。 鉴别:白喉(全身症状重)、残留乳块。
鹅口疮课件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 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 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若体虚邪盛者,鹅口疮白屑蔓延,阻碍气道 也可影响呼吸,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鹅口疮的发病 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 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 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现代研究表明,本病系感染白色念珠菌所致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示意图
心
胎热内蕴 口腔不洁 感受秽毒之邪
心脾积热
脾 肾 虚火上浮 循经上炎 熏灼口舌 鹅 口 疮
病因病机
心脾积热
可因孕妇平素喜食辛热炙煿之品 胎热内蕴,遗患胎儿 或因出生后不注意口腔清洁 黏膜破损,为秽毒之邪所侵 秽毒积热蕴于心脾,熏灼口舌 出现鹅口疮实证证候
病因病机
虚火上浮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心脾积热 治法 清心泻脾 方药 清热泻脾散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心泄热;黄芩、石膏散 脾经郁热;生地清热凉血;竹叶、灯心清热降 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泄热 口干喜饮者,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虚火上浮 证候 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 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 脉细或指纹紫 辨证 此为鹅口疮虚证 以白屑散在,红晕不著,舌红苔少,时发时止, 绵绵不休为特征 偏于肾阴虚者,面白颧红,手足心热 偏于脾阴虚者,神疲困乏,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其他疗法
西医疗法
2%碳酸氢钠溶液 哺乳前后清洗口腔 制霉菌素甘油 涂患处 1日3~4次
什么是鹅口疮?宝宝鹅口疮怎么办?

什么是鹅口疮?宝宝鹅口疮怎么办?*导读:什么是鹅口疮?宝宝鹅口疮怎么办?……*宝宝鹅口疮高发,如何捍卫宝宝健康刚出生的婴儿,因身体各器官的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外来致病性微生物的抵抗能力较为薄弱,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形形色色各种病菌的侵害,导致发生各种感染。
其中鹅口疮是宝宝在免疫力低下时容易感染的常见疾病之一。
何为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症状为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在口腔内粘膜表面形成斑片白膜,多数发病见于婴幼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时。
*鹅口疮的感染原因1.新生儿诞生,通过产道时接触到母亲感染霉菌的分泌物;2.母乳喂养是宝宝最天然的食物,但母亲奶头不清洁又或是宝宝的奶瓶奶嘴并未彻底消毒,也是感染的源头;3.6~7个月的婴幼儿开始长牙,由于牙床伴有轻微涨痛感,宝宝们爱咬东西,像手指或是玩具,此时若接触到有感染白色念珠菌的玩具、食物等,便易于将病菌带进口腔,造成感染;4.偶尔的幼儿园团体生活也会因交叉感染引起鹅口疮;5.抗生素的长期服用,不恰当地使用激素治疗,导致宝宝体内各菌群比例失调,影响身体免疫力,使得霉菌有机可乘,造成鹅口疮感染。
*如何预防鹅口疮1.准妈妈应保持阴道的清洁,若有霉菌感染,更要及时治疗,为宝宝能健康出生作好准备;2.哺乳期的妈妈应勤洗澡,保持内衣物的干净,且在喂乳前用温水清洁乳晕,另外妈妈应保持饮食清淡,为宝宝提供健康的母乳;3.家长应该经常性地带宝宝进行些户外活动,让宝宝呼吸多点新鲜空气,增强他们的抵抗力;4.无论何时,宝宝的用品都应该与其他人的分开处理,并定期进行消毒;5.若有必要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请先咨询医生。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若婴幼儿不幸感染鹅口疮,不用惊慌失措,小编教你为宝宝进行治疗。
1.碱性环境下,绝大多数病菌难以生存,念珠菌也不例外。
可以用棉质的软布沾上浓度为2%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宝宝患上鹅口疮的口腔,每天四到五次。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需再加温开水洗口,宝宝会因为药物的苦味加大唾液的分泌,若宝宝自动吐出口水,更是个清洁口腔的好方法,记得用软毛巾为宝宝擦拭口水。
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1)

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1)第一节鹅口疮一、填空题1.鹅口疮以,为特征。
2.鹅口疮的治疗原则,实火证应治以,虚火证应治以。
二、选择题(一)A型题13.鹅口疮心脾积热证的首选方剂是()A.导赤散B.泻黄散C.泻心汤D.清胃散E.清热泻脾散4.鹅口疮虚火上浮证的首选方剂是()A.益黄散B.知柏地黄丸C.六味地黄丸D.沙参麦冬汤E.养胃增液汤5.鹅口疮病位在()A.心脾肾B.肝脾胃C.脾肝肾D.心肺肾(二)A型题26.患儿,20天。
啼哭不安,不欲吮乳,口舌满布白屑,唇舌俱红,小便短赤。
治疗应首选()A.导赤散B.泻黄散C.竹叶石膏汤D.知柏地黄丸E.清热泻脾散7.患儿,6个月。
泄泻10多天,经用抗生素治疗,泄泻已止,但口舌出现散在白屑,红晕不著,口干不渴,手足心热,舌红苔少。
治疗应首选()A.导赤散B.泻黄散C.竹叶石膏汤D.知柏地黄丸E.清热泻脾散型题(三)B1A.口舌白屑满布B.口舌白屑散在C.满口糜烂D.舌起芒刺E.齿龈红肿8.鹅口疮心脾积热证证见()9.鹅口疮虚火上浮证证见()A.清泻胃火B.清心泻脾C.清心泻热E.滋阴降火10.鹅口疮心脾积热证的治疗原则是()11.鹅口疮虚火上浮证的治疗原则是()(四)X型题12.鹅口疮多见于()A.初生儿B.早产儿C.婴幼儿D.久病体虚婴儿E.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者13.形成鹅口疮心脾积热证的原因有()A.胎热内蕴B.口腔不洁C.使用温药D.感染秽毒E.饮食不节三、改错题14.鹅口疮是口舌小疾,不会危及生命。
四、简答题15.试述鹅口疮的辨证要点。
五、问答题16.鹅口疮白屑与残留奶块如何鉴别?六、病案分析题17.患儿,1岁。
近3个月来反复感冒,时有发热、泄泻,5天前因发热、咳嗽又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治疗,现热退咳减,但患儿神疲颧红,手足心热,胃纳欠佳,口舌白屑散在,红晕不著,舌红,苔少。
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①口腔、舌上满布白屑;②状如鹅口。
鹅口疮-中医儿科学

【学习目标】
●1.了解鹅口疮、口疮的发病特点及临床 表现。
●2.熟悉鹅口疮、口疮的病因病机及诊断 要点。
●3.掌握鹅口疮、口疮的辨证论治。
●4.具有运用中医四诊及现代医学检査手 段对鹅口疮、口疮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的能力。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与其他治疗 病案训练与练习题
(3)口疮
●多发生于初生婴儿或体弱久病的婴幼儿。以口腔及舌上、齿龈等 处满布白屑,周围红晕为特点。一般无疼痛流涎。
(4)手足口病
●是由柯萨奇病毒或肠道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 于4岁以下小儿。除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溃疡外,还伴有手、 足、臀部皮肤的斑丘疹、疱疹。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②口疮:初起口腔内黏膜发生红肿或散在黄白色小疮,继而糜烂, 形成溃疡,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3)辅助检查
●①鹅口疮: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显微镜下, 可见白色念珠芽弛及菌丝。
●②口疮: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2.鉴别诊断
●执考提示 ●口疮与鹅口疮的鉴别
(1)白喉
●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2〜6岁儿童,为咽、扁 桃体甚则鼻腔、喉部形成的灰白色的假膜,坚韧,不易剥离,强 力擦除易致出血。多有发热及全身虚弱症状,病情严重。鹅口疮 之白膜洁白,松浮较易剥离,而且发热及全身症状较轻。
(2)残留奶块
●其外观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棉棒沾温开水轻轻擦拭,即可除去, 其下黏膜正常,易于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
●①鹅口疮: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有长期使用抗 生素或激素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聆听
要点:口腔白屑多,面红唇赤,舌质红,苔黄稀散,形体怯弱,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可伴 低热,虚烦不安,舌质嫩红,苔少。
要点:口腔白屑散在,舌质嫩红,苔少。 治法:滋阴降火。
心脾积热的证候
虚火上炎的证候
三、治疗及调理:
心脾积热调理思路:清心泻脾
西医:抗菌治疗,然后用小苏打水清洁 口腔,局部涂药,适量增加维生素。
中医:实证:清泻心脾积热; 虚证:滋肾养阴降火。
辩证思路:
一、虚实辩证 1、实证:体壮儿,起病急,病程短,口腔
白屑较多或堆积成块,周围黏膜红,伴有发 热、面赤、心烦口渴、尿赤黄、便干或便秘 。
2、虚证:早产、久病体弱儿、大病之后, 起病缓,病程长、延迟反复,口腔白屑稀散 ,周围黏膜色淡,常有消瘦、神疲虚烦、脸 色白、颧红或亦低热。
毒; 3、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口腔黏
膜; 4、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 5、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护理:
1、注意患儿饮食卫生,营养全面,适当补充富 含维生素食物,多饮温开水;
2、及时清洗患儿口腔,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蘸小 苏打水或2%硼酸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 ,每日2~3次;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影响吞咽或呼吸困难 ,应立即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处理。
二、轻重辩证
1、轻症:白屑较少,有轻热或无发热。
2、重症:白屑堆积,甚至蔓延到鼻腔、咽 喉、气道、肠胃,常有高热、烦躁、吐泻、 气促及吸乳困难等。
分证论治:
一、心脾积热证(实证)
证候:口腔舌面布满白屑,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多啼,口 干或渴,或伴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
主穴:清心经、清天河水、清胃经、清小肠 、退六腑、掐揉总筋、捏挤板门。加减:清 肺平肝、水底捞月、推天柱骨、请脾经、推 下七节骨、清大肠、捣揉小天心、掐揉四横 纹、摩腹、点涌泉、揉三阴交、补肾经、揉 二马、捏脊、推三关。
初期多实,以清为主。后期多气阴两虚,以 阴潜阳。
四、预防及护理
预防:
1、加强孕期卫生保健,阴道真菌病患者及时治疗; 2、注意小儿饮食卫生和口腔清洁,喂奶器具及时消
发病特点:
(1)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年龄: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及 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久泻、长期使用 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小儿。
(3)预后:本病症状一般较轻,经积极 治疗,预后良好;若邪盛正虚,白屑堆积, 可蔓延至鼻腔、咽喉、气道、胃肠,影响吮 乳、呼吸、消化,甚至危及生命。
鹅口疮
提纲
一、鹅口疮概念及病因 二、鹅口疮的辩证诊断 三、鹅口疮的治疗及调理 四、鹅口疮的预防及护理
一、鹅口疮的概念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散在或者满布白色屑状 物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白屑形状如鹅 口、颜色白如雪片,故老百姓常常称之谓“鹅 口、雪口”。
西医也称为鹅口疮,认为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 引起的口腔炎症反映。
虚证:虚火上炎
原因:先天体质、体魄不足,素来体阴虚;或者热 病之后灼伤阴津;久泻伤阴,以致肾阴亏虚,阴虚阳亢 ,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蒸口舌所致。因先天禀赋不 足,或生后喂养护理不当,或久病体质虚弱。
鉴别诊断
与残留奶块区别:用棉签沾温开水轻轻擦拭, 轻易擦拭去,且口腔黏膜正常,即为残留奶 块。
中医西医治疗思路
鹅口疮病因
小儿患鹅口疮,与小儿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 病久泻,和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物有关。 常见于刚出生婴儿、早产儿。
常见病因:主要是由于胎热内藴,或体质虚弱, 或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二、鹅口疮的分型
实证:心脾积热
原因:孕妇平素喜食辣、热气、烧烤一些食品,热 留脾胃,儿在胎中承受其母热毒,积在心脾;或出生时 孕母产道秽毒侵入口中;或者喂养不当,喜欢给一些肥 甘厚味食物,脾胃积热;或者护理不当口腔不洁,使秽 毒之邪侵入,内外和邪,热毒积聚心脾。因心脾积热反 复烧灼口舌而引起。
症状调理方案 连翘药浴+清肝、消积、散结外敷+小儿推
拿+退热贴 体质调理方案 滋阴药浴+清肝、消积药敷+小儿推拿
虚火上炎调理思路:滋阴降火
症状调理方案 滋阴药浴+健脾、滋阴、清肝药敷+小儿推拿
体质调理方案 滋阴药浴+健脾、清肝药敷+小儿推拿
常用推拿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