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程(新)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程(新)

常见病诊疗规程一、小儿肺炎1、目的:确保小儿肺炎患儿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有效治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2、围:肺炎。

3、职责:按各级医师职责、值班医师职责、管房医生职责对患儿诊疗负责。

4、诊疗规程4.1 诊断要点:1、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咳嗽和气促等症状。

2、体征鼻翼扇动、三凹征、口唇和鼻唇沟及趾指端发绀。

3、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变粗或稍减低,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

4、重症患者常有其他系统体征或症状,如呕吐、腹泻、抽搐、心音低钝、心率快等。

5、常见的并发症为肺气肿或肺不,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性脑病。

6、辅助检查(1)血象及细菌培养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细菌性肺炎血白细胞大多数增加,病毒性肺炎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

(2)胸部X线片可见非特异性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中带较多,少数可融合成大片浸润影,并可伴有肺不或肺气肿。

并发脓气胸、肺大疱时可见相应的改变。

4.2 鉴别诊断1、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肺部呼吸音粗糙或有不固定的干湿罗音。

婴幼儿全身症状重,因气管狭窄,易致呼吸困难,有时与肺炎不易区分,应按肺炎处理。

胸片可帮助诊断。

2、肺结核婴幼儿活动性肺结核的症状及X线影像改变与支气管肺炎有相似之处,但肺部罗音常不明显。

应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和X线胸片及抗生素治疗后的反应加以鉴别。

3、支气管异物吸入异物可致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导致肺气肿或肺不,易继发感染、引起肺部炎症。

但根据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及胸部X线检查可予以鉴别,必要时可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

4.3 治疗1、一般治疗保持室空气流通、相对湿度60%;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

2、病原治疗(1)抗生素:轻症肺炎可在门诊治疗,首选青霉素G、羟氨苄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

备选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如头孢克洛或头孢丙烯等。

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654第二十五章儿童保健第一节营养不良【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完成病历。

2. 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史。

3. 相关疾病史(急慢性感染、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消化功能紊乱等),病情发生发展过程。

4. 合并症及治疗经过。

【检查】1. 入院后1小时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检查外,应注意皮下脂肪减少部位、程度、水肿、精神状态及心肺功能。

2. 实验室检查: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作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等相关检查,针对原发病作相关检查及心电图、肝脏超声、X 线检查,有条件者可作血游离氨基酸、血清酶、血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含量测定。

【诊断】1. 根据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和程度(轻、中、重)。

2. 尽力找出原发疾病。

3. 寻找可能的合并症。

【治疗原则】1. 迅速纠正严重合并症:如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严重感染等。

2. 及时处理各种原发疾病。

3. 调整饮食,合理喂养。

4. 可选用各种消化酶、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补充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

5. 病情严重、血浆蛋白过低或有严重贫血者,可输全血或血浆。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或转上级医院。

【疗效标准】1. 治愈:体重增长至相应身高体重标准第三个百分位以上,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好转:体重增长,各项化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各种并发症好转。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张芳蓉)第二节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喂养史、疾病史。

3. 抽搐发作状态、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喉鸣及意识障碍、有无发热等诱因。

4.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1. 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面神经征、腓反射、止血带征。

第二十五章儿童保健6552. 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等电解质及碱性磷酸酶。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小儿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一、细菌性痢疾-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 进食不洁食物及饮料史。

2.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

3. 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或昏迷等中毒性痢疾表现。

4. 与之鉴别的其它腹泻。

检查1. 全身检查:疑毒痢时应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培养及药敏试验。

3. 器械检查:必要时作乙状结肠镜检。

诊断1. 依据进食不洁食物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症状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依靠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 本病需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肠炎、病毒性腹泻、阿米巴痢疾等鉴别。

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 抗菌药物治疗。

3. 中药治疗。

4. 中毒性菌痢治疗:包括抗休克扩容、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防治肺水肿等措施。

二、小儿败血症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 高热及全身不适:如头痛、纳差、苍白、婴幼儿可惊厥、吐泻。

2. 皮肤粘膜伤口感染史、皮肤疔疖、脓肿史、胃肠道症状及尿路感染史。

检查1. 全身检查,重要的生命体征。

2. 专科检查:皮肤感染病灶、出血点、肝脾有无肿大。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加药敏试验,局部病灶分泌物的培养及涂片及其他有关检查。

诊断1.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血象可初步做出诊断。

2. 确诊需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毒痢及粟粒性肺结核相鉴别。

治疗原则1. 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及维生素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抗菌药物治疗: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3. 中毒症状严重者需加用激素治疗。

4. 脓性病灶切开排脓。

5. 免疫疗法。

6. 严重者转上级医院三、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医院儿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和操作规范.doc

医院儿科诊疗规范指南规范和操作规范.doc

XX人民医院儿科疾病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科室:住院病人诊疗规范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4)新生儿颅内出血 (4)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5)感染性疾病: (6)先天性感染 (6)新生儿败血症 (7)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7)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治 (8)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9)小儿出血性疾病: (1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 (1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12)血友病 (12)血尿诊断与鉴别诊断 (13)急性肾小球肾炎诊治 (14)慢性肾炎综合征治疗 (17)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常规 (18)先天性心脏病 (20)一、室间隔缺损 (20)二、房间隔缺损 (21)三、动脉导管未闭 (21)四、法洛四联症 (22)五、大动脉转位 (23)六、主动脉缩窄 (24)七、肺动脉瓣狹窄 (2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6)儿童期糖尿病 (27)川崎病 (30)心肌炎的诊治 (31)哮喘的诊治 (32)小儿结核的诊断 (34)操作规范:气管插管术 (34)腰推穿刺 (36)腹腔穿刺 (36)胸膜腔穿刺抽液 (37)胸膜腔穿刺抽气 (37)胸骨穿刺 (38)住院病人诊疗规范1、诊断规范(1)医师熟练掌握本专科疾病疾病诊疗规范和诊疗指南。

(2)诊断依据必须符合诊疗规范。

(3)一般病例由主管医师诊断,疑难病例由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确诊。

(4)重大疾病或特殊病人须会诊讨论确诊。

(5)死亡病例应全科讨论确立最后诊断和死亡原因。

(6)非本科疾病诊断不明时,须由专科医师会诊确定。

(7)特殊或有创检查须副主任以上医师批准,诊断性治疗由科主任审批。

(8)普通病例三日内确诊,疑难病例原则上7日内确诊。

(9)禁止滥用检查手段和过度检查行为,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10)有创检查需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认可。

(11)按时完成入院常规检查:必须做的常规检查入院后三天内完成,必须的特检五天内完成,危急重病人的必要检查急诊完成。

常见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儿科疾病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包括厌食、消瘦、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反酸、反复上腹部疼痛、呕血及便血史。

3. 有关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的家族史。

4. 以前的检查、治疗经过及疗效情况。

【检查】1. 全身体检,重点检查腹部情况。

2.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 有条件可作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检查。

4. 有条件可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IgG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13-C素呼吸试验等。

【诊断】1. 具有上消化道疾病的症状,钡餐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的结果即可诊断。

2. 注意与应激性溃疡、胃泌素瘤所致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相鉴别。

【治疗原则】1. 饮食治疗。

2. 并发症治疗,如溃疡出血等。

3. 抗酸治疗,包括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

4. 保护胃粘膜,如胶体铋。

5. 根除HP治疗。

6. 病情复杂,医疗条件欠佳者,需请专科医师或转上级医院医治。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愈合。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缩小。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病情好转、并发症控制后可出院门诊治疗。

小儿腹泻病【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 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1. 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 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1. 合理饮食。

2. 控制感染。

3.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 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1. 儿科诊疗常规规范1.1 门诊就诊流程- 患者到达门诊后,需先进行登记,提供相关信息;- 拍照存档;- 医生进行初步询问病情;- 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给予诊断意见和建议治疗方案;- 医生开具处方单、医嘱等。

1.2 住院病人诊疗流程- 患者入院后,在接待处进行登记,完善住院资料;- 医生进行详细询问病情;- 医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住院病人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医生定期进行病情查房,调整治疗方案。

1.3 诊查项目规范- 门诊常规项目:体温测量、血压测量、心率测量、呼吸频率测量、身高测量、体重测量等;- 住院病人常规项目:上述门诊常规项目外,还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X光检查、超声检查等。

2. 儿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2.1 静脉采血- 洗手消毒;- 选择采血部位,通常选择手背静脉;- 婴幼儿可先使用无痛针头;- 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进行局部麻醉;- 使用无菌针头进行静脉穿刺,采血;- 采集血液样本后,用消毒棉球进行止血,并固定伤口;- 标本送检。

2.2 鼻胃管置入- 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给患儿及家属;-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鼻胃管;- 用生理盐水湿润鼻孔,将鼻胃管插入患儿的鼻腔,并经硬腭进入胃内;- 确认鼻胃管位置,用胶布固定鼻胃管;- 鼻胃管插入后,注射适量的空气判断管腔是否通畅;- 鼻胃管锚固好后,将管腔用盐水冲洗,然后迅速封死;- 鼻胃管使用后每天护理干净,防止感染。

2.3 小儿吸痰- 协助患儿取合适的体位,如俯卧位或半俯卧位;-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护目镜、口罩、防护衣穿戴齐全;-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并用生理盐水湿润管嘴;- 将吸痰管插入患儿口腔或气管;- 通过负压吸引法进行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 吸痰后,及时清洗吸痰管。

2.4 小儿注射-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选择注射部位,一般在大肌肉处,如臀部、大腿外侧;- 捏起注射部位皮肤,以快速、匀速的手法插入针头;- 确认无血液反流后,缓慢注射药液;- 缓慢拔出针头,用干净的棉球轻压注射部位,防止药液外渗;- 处理废弃注射器和针头。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参考和指导。

在儿科领域,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常见病之一:感冒2.1 病因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

2.2 临床表现感冒的典型症状包括鼻塞、咳嗽、喉咙痛、轻度发热等。

2.3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合病史判断是否患有感冒。

2.4 治疗治疗感冒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适当服用退烧药等。

三、常见病之二:腹泻3.1 病因腹泻常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源也会导致腹泻。

3.2 临床表现腹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胀气、腹痛、腹泻、恶心等。

3.3 诊断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配合实验室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腹泻。

3.4 治疗治疗腹泻主要包括止泻药物使用、腹泻饮食调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四、常见病之三:发热4.1 病因发热常常是由于感染、炎症、药物反应或其他疾病引起。

4.2 临床表现发热的典型症状是体温升高,常伴有头痛、全身倦怠、畏寒等。

4.3 诊断通过测量体温、询问病史等方式,来判断是否患有发热。

4.4 治疗治疗发热主要包括使用退烧药物、适当休息和及时就医治疗等。

五、结论本文档介绍了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包括感冒、腹泻和发热等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该规范为儿童提供准确和科学的诊疗服务,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

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新生儿肺炎【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

【诊断】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治疗】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

4. 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 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 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 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TORCHM清学检测及基因诊【诊断】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确诊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的致病原因。

2. 需与生理性黄疸鉴别,以及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及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病因鉴别。

【治疗】1. 光照疗法。

2. 药物治疗: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

输白蛋白、血浆、纠正酸中毒。

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原发病。

肝泰乐、胆酸钠保肝、利胆。

中药退黄。

3. 一般治疗:保温、供氧,尽早开奶,尽快排出胎便,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竟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竟争结合位点的药物。

4. 胆道闭锁确诊后手术治疗。

小儿腹泻病【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断(PCR) 6.碱性磷酸酶、B型超声、同位素扫描、CT等。

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 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1. 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 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1. 合理饮食。

2. 控制感染。

3.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 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 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急性喉炎【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发热、咳嗽、声嘶、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

3. 治疗经过及反应。

【检查】1. 入院后15 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

2. 应作血象检查,必要时可作直接喉镜检查,但对有严重呼吸困难者要慎用。

有条件者可作分泌物培养,严重喉梗阻者应作血气分析。

【诊断】1. 根据急性起病、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可作出诊断。

但注意与咽后壁脓肿等疾病相鉴别。

2. 按呼吸困难的程度,将喉梗阻分为4 度,可据此掌握气管切开的时机。

【治疗原则】1.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雾化吸入以利分泌物排出。

2. 控制感染,及时静脉输入足量抗生素。

3. 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制剂有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宜与抗生素合并使用。

4. 对症治疗,烦燥不安宜用镇静剂。

5. W度喉梗阻,或川度喉梗阻经治疗无缓解者,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幵术6. 病情严重,处理困难者,应请上级医师或相应专科会诊。

【疗效标准】1. 治愈:体温正常、喉炎症状和体征消失。

2. 好转:体温正常,气促及犬吠样咳嗽和喉鸣减轻。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有加重。

支气管肺炎【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2. 发热,咳嗽、气促及并发症的表现3. 治疗经过及其疗效。

【检查】1. 体检注意呼吸频率,有否鼻扇、紫绀、三凹征,肺部细湿罗音及合并的气胸、脓胸体征。

须注意有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其它脏器功能受累而出现的症状。

2. 入院后应作血象及胸部X 线检查,有条件者应作病原学检查,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积分等。

危重病例应作血气分析。

【诊断】1. 典型的支气管肺炎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紫绀、肺部有较固定的细湿性罗音,结合X线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同时辨别病情轻重,及有无心衰、呼衰等并发症和脓气胸等合并症。

2. 可疑病例应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等鉴别。

【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

重症病例可酌情应用血浆或新鲜全血等。

2. 病原治疗: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3. 对症治疗:(1) 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祛痰剂,雾化治疗等。

(2) 氧疗。

(3) 防治水、电解质失衡。

4. 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

严重肺炎,喘憋不能缓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5. 防治并发症及合并症:及时纠正心衰、呼衰、肠功能衰竭、脓胸及脓气胸等。

心律失常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无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晕厥等伴随症状。

3. 既往心律失常用药情况;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经过。

【检查】1. 一般心律失常病例,入院后1 小时完成体格检查,严重心律失常或继发、并发其它严重疾病的病例,入院后15 分钟完成并做好相应监护;重点检查心脏大小、心音强弱、心率、心律、血压、有否气促、紫绀、肝脏进行性增大。

2. 一般心律失常诊断须有12导ECG超声多普勒检查,有条件者可做HOLTER 疑难复杂病例须有HOLTER查,必要时行心电生理检查;做好有关基础疾病和诱因检查;心肌炎病例,强调早期心肌酶谱检查。

【诊断】根据心电改变,可明确心律失常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诱因和病因;注意判别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治疗原则】1. 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疾病,防治并发症。

2.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监护、饮食、休息、活动。

3. 抗心律失常治疗:(1) 早搏:按早搏的性质和程度,可适时、适当选用抗心律失常药。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通过提高迷走神经张力方法刺激转律,亦可选用ATP洋地黄、心律平等药物律;必要时可选用超速抑制转律或电转律。

房扑, 房颤:控制心室率与转律相结合,药物和电转律相结合。

(2) 室性心动过速:视情采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转律或电转律。

室扑、室颤:立即抢救,尽快除颤。

(3) 缓慢性心律失常:视情采用药物或起搏的方法提高心率。

4. 射频消融:适合部分心律失常病人的根治。

5.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须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

【疗效标准】1. 异位心律失常:(1) 显效:异位心动过速消失,早搏消失;(2) 有效:异位心动过速发生减少,早搏减少50%以上;(3) 无效:异位心律无变化,早搏减少不足50%。

2. 缓慢性心律失常:(1) 显效:心率正常稳定,症状消失;(2) 有效:心率大致正常、基本稳定,症状明显缓解;(3) 无效:心率不正常,症状无缓解。

【出院标准】显效或有效病例,生命体征稳定,再结合相关疾病的康复情况而定。

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前驱感染:发病前1~3 周有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史。

3. 水肿、高血压、尿量、尿色情况。

4. 既往有无浮肿、血尿史。

5. 有无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检查】1. 物理检查:判断水肿程度及性质,测血压,寻找脓皮症、扁桃体红肿、龋齿等感染病灶,及时详细检查有无循环充血的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沉、测ASO CRR血清蛋白定、血清补体测定,必要时查乙肝二对半、尿FDP、24h 尿蛋白的定量、血脂等。

【诊断】1. 具有前驱感染的病史,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2. 对不典型病例需与尿路感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进性肾炎、病毒性肾炎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1. 卧床休息:起病1~2 周内应卧床休息。

2. 调整饮食:对水肿、高血压者限盐及蛋白质。

3. 控制感染。

4. 高血压及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5. 少尿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处理:严格控制液体入量、纠正代谢紊乱、透析治疗等。

6. 循环充血的治疗:积极利尿、可用硝普钠静点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一般不用洋地黄类药物。

重者可透析治疗。

【疗效判断】1. 治愈:水肿、少尿、高血压、血尿消失,血生化正常,尿常规检查转阴,并保持 3 月以上。

2. 好转:临床症状及重症并发症消失, 尿常规检查仍有少量红细胞、肾功能正常【出院标准】病情好转、并发症控制后可出院。

定期随诊。

肾病综合征【病史采集】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2. 水肿3. 过去有无类似浮肿史及当时情况。

4. 过去用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剂量、疗程、效果。

5. 询问有无血尿、高血压及氮质血症之表现。

【检查】1. 全身水肿的程度及性质,测量腹围,有无腹水征,测血压,心脏体征,肺部体征。

2. 辅助检查:尿常规、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补体、血沉、胸部x 线检查。

【诊断】1. 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临床表现可诊断单纯性肾病,若同时伴有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补体持续降低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可诊断为肾炎性肾病。

2. 本病应与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相鉴别,必要时查抗核抗体、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等,并需详尽参考病史及有关家族史除外狼疮肾炎、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紫癜肾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