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婡妃之子头部生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方,许多方剂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学方面各有特长, 其中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凉法治疗 小儿热性病,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 攻下,李果重视调理脾胃。朱丹溪 对于儿科尤有建树,著《幼科全 书》,治疗痘疹时,折衷了钱乙善 用抱龙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 凉与陈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 等之温燥,取解毒、发表、和中三 者兼用,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儿 科折衷学说。
元代~建国前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 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 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 疗胎怯;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候”,提出 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 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提出了“惊风三发便 成痫”“瘀血成痘”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 有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 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 411种病证的方药,具有临床实 用价值。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 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己见, 内容厂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 的学术著作
清代儿科医家秦昌遇是儿科折衷学说具 有代表性的医家,因虑"幼科诸书,非 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 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 撰《幼科折衷》专著以详述,夏禹铸著 《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 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01
中医儿科学的 萌芽期
02
中医儿科学的 形成期
目录
CONTENTS
03
中医儿科学的 发展期
04
中医儿科学发 展的新时期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 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学科。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小儿体格发育
囟门------囟门有前囟、后囟。后囟关闭时间在出 生后2~4个月(部分出生时已关闭),前囟为 额骨和顶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大小约1。 5~2 (对边中点连线),6个月时逐渐缩小, 12~18个月时关闭。
囟门早闭见于小头畸形,晚闭多见于佝偻病、呆 小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见于颅内压增高者,是 婴儿脑膜炎、脑炎的重要体征。囟门凹陷常见于 脱水及极度消瘦小儿。
小儿诊法概要
中医诊断小儿疾病,同样采取望、闻、问、切四 诊的方法,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作 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小儿有其特有的 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病理反应均与成人 有不同之处。且婴儿不会言语,有时较大儿童也 不能正确反映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 影响脉息气息,给诊断带来困难,所以历代儿科 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但是重视望诊,不等于单 凭望诊就可以诊断疾病,而是应该四诊合参
部、颏部。五部与五脏的关系。
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嗅觉诊察病情的方法。 听声音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言语等, 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大小便臭气等。
口气臭秽,多属脾胃积热;口气酸腐,多属乳食 积滞;口气腥臭,有血腥味,多系血证出血;口 气腥臭,咯痰脓血,常为肺热肉腐。
大便臭秽为肠腑湿热;大便酸臭为伤食积滞;便 稀无臭为虚寒泄泻。小便臊臭短赤多为湿热下注 膀胱;小便少臭清长多为脾肾二脏虚寒。矢气频 作臭浊者,多为肠胃积滞。
望诊
1.五色主病: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 又称五色诊。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可见于疳证、 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 水湿停饮。

儿科发展简史

儿科发展简史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1. 宋设“太医局”设小方脉“ 2. 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公元1032-1119?)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专业儿科40余 年,《小儿药证直诀》为学生阎孝忠所编,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1)首创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 等五脏补泻方剂)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7)“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8)方药方面,首先,对剂型的改革,丸散膏丹为主;其次,善于 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 六味地黄丸,益黄散等。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中医儿科学发展 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 诊治的一门学科。儿科学成熟较晚,它经历了漫长 的萌芽时期、积累奠基时期,直至宋代,学科体系 才逐步形成,至明清逐渐走向成熟发展时期。 儿科素称“哑科”,是指婴幼儿不能自述病情,或 能而不全,而且就诊时往往哭闹拒查;加之经脉细 微难以按循,因而使医家常感为难,故有“宁治十 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莫治一小儿”之 叹。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黄帝内经》的著成,从理论上为儿科学的建立提供了 原则性指导,《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问世,对儿科 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灵枢逆顺肥瘦篇》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灵枢论疾诊尺》“婴儿 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PPT课件
3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PPT课件
7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1. 世医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 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对小儿喂养、调护、 疾病的预防、养胎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如:
1) 小儿五脏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
2) 急惊风的转归“成痫“”成瘫“喑不能言”。
2. 清夏雨铸《幼科铁镜》中重视望诊,提出“有 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观点。惊风的治法“豁 痰”“祛风”“解热”“祛邪”。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 20卷,共论证200余种。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 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 骨伤科病证70余种,辨证用药精当,内治为主, 配合外治,必要时手术兼施,为中医小儿外科 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 儿科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 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 《片玉痘疹》13卷等,其学术成就对后世影 响很大。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提出了 “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 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的“育婴四法”。
宋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的 主要时期,钱乙、董汲、陈文中等医家对于 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宋钱乙(1035~1117年),字仲阳, 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小儿医,他专业儿科40余 年,学术造诣精湛,对于中医儿科学体系的 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因而被后世称为“儿 科之圣”。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学生阎孝忠 整理集中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之中。
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 (元朝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金元时代是祖国医药学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繁荣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有所长。 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 朱震亨的学术思想,不仅促进了整个中医药 学的发展,而且对儿科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
刘完素认为:“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 冷少也。”主张用寒凉泻热法治疗小儿热性病, 并将凉膈散灵活运用于儿科;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代乾 隆年间“敕编钦定”的,该书把清初以前的 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 精当,条理分明,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 教学。
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重要 的麻疹专著,对麻疹各个阶段的辨证与治疗, 均作了详细介绍。他认为,麻发于六腑,其 证多实热而无寒,麻以透密为佳,以凉血解 肌为妙。书中对麻疹合并症也有比较全面的 论述,如并发气促发喘鼻煽胸高者,与肺热 不清有关,“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 人参、甘草主之”。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诊治麻、痘、斑、疹,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

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大胆提出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为痘疹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陈文中不仅是一位治疗痘疹的专家,对小儿杂病的证治,亦皆收奇效,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两书传世。

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儿科影响很大,儿科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温补与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温补与寒凉的学术争鸣,开始局限于痘、麻范围,以后扩展到儿科各个领域。

这种学术急诊对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与基理论的深入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如巢元方、孙思邈、王怀隐、钱乙等医家的学术经验,咸悉摘录,并注明引证出处,附有己见。

书中还收集了不少民间医生的验方、单方、遗佚方,内容详尽,取材广博,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

此外,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书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这种方法不仅具有消毒作用,且为初生儿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总之,宋代医学的小儿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已形成独特的体系。

金元四大家大多一专多能,各科兼长,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儿科的有关论述,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至今仍为儿科广泛应用。

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法,为小儿治疗热性病采用上病下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成就 1.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2.曾世荣著《活幼口议》及《活幼心书》 ①详论初生诸疾, 议证论候翔实。 ②首倡急惊风之“四证八候” ,并提出镇惊、截风、退热、 化痰诸法,所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 今。提出“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 性的观点。 ③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 便于理解记诵 和普及。
②《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治外感病、以 脏腑辨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 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许多名方,如麻 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至今为 儿科临床所常用。 4.儿科医案 儿科医案:西汉淳于意以“下气汤”治婴 儿科医案 儿“气鬲病”。 5.儿科著作 儿科著作: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徐 儿科著作 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 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 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宋代)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 宋代
(一)隋唐 ▲医学教育: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少小科。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 ②疾病分类与辨证: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 以脏腑辨证为主。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 衣,……宜时见风日…… 。
▲夏禹铸《幼科铁镜》 夏禹铸《幼科铁镜》 ①重视望诊,从望面色、审苗窍辨脏腑寒热虚 实。 ②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 并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 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之惊风治法,对后 世影响较大。 ③擅用推拿。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麻疹专书,详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 辨证和治疗。首先提出“肺炎喘嗽” 病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 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 • “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 • “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用药注意点 • 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
33
明清时期痘疹专著
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 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
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 20卷,共论证200余种。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 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 伤科病证70余种,为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 了重大贡献。
26
明代名医万全,字密斋,有《育婴家秘》4 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 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
张从正善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 “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喜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 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 养阴法见长。
24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 书》3卷、《活幼口议》20卷。
其学术特点:
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
17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钱乙创立了异 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临床用药以成药 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丸剂71方、 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汤剂仅6方。
18
学术观点的对立
寒凉派 山东省东平县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总结了用寒凉法治疗麻、痘、斑、疹的经验 私淑钱乙,钱乙为《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序
40
中医儿科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在剂型改革方面研制出了一批新剂型 儿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41
• 1983年9月,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成 立(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对于促进中医儿 科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医儿科学发展,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
• 2009年10月成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 专业委员会,促进了全世界中医儿科工作者的团 结和学术交流,有利于中医儿科为世界儿童服务
扁鹊¨¨¨闻秦人爱小儿, 即为小儿医”
6
•最早的有关儿科疾病记载 《五十二病方》 “婴儿病间(痫)方”——雷尾(雷丸)药浴 “婴儿瘛”的病证
7
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七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 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世称为“儿科之圣”。其学生阎季忠整理出版《 小儿药证直诀》
15
钱乙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 面:
①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药证直诀· 原序》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诊断学,四诊中尤重望诊,并总结出 “目内证”,“面上证”的面部望诊经验。提出了 麻疹与天花,惊风与痫证,急惊与慢惊等的鉴别诊 断要点。
36
四、中医儿科学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校历史上的七个第一(请 37 加一链接符号)
临床疾病谱的改变: “痘”(天花)已经消灭 “痧”(麻疹)已成强弩之末的散发性疾病 “惊”(惊风)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疳”(疳证)逐渐减少,其中的干疳、疳积也较
为少见。 由于广泛开展了预防接种工作,控制了传染病的流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把清初以前的 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既适用于 临床,又适用于教学。
30
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重要的麻 疹专著,对麻疹各个阶段的辨证与治疗,均作了 详细介绍。“如肺炎喘嗽”。
31
陈复正,号飞霞,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 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
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力辟惊风之说,促进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倡导 胎教学说,重视“胎禀”、“护胎”;辨证突出八纲,治疗善顾脾胃 ;广集治疗之法,尤重外治方药,全书共收外治方法20多种,外治 方180余首,用于外治的药物150多味。
并校正刊行。
19
温补派 陈文中,字文秀,南宋医家,著《小儿病源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陈氏力倡固养小儿元阳, 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
20
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南宋初,还有刘昉等编著 的《幼幼新书》40卷,如主张3岁以内小儿可以 观察指纹代替切脉,并叙述了虎口三关指纹的察 看方法,就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小 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 学学科。
2
儿科与内科的基本区别
生理病种病因 Nhomakorabea疾病发展
易脏形脏 趋气气腑 康清未娇 复灵充嫩
3
解胎(古 颅怯痧代 、、、儿 五胎痘科 迟黄、四 五、惊大 软脐、要
28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 结合阐明已见,内容广博,辨析透彻,条理清晰 ,博而不杂,详要分明。
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 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 常不足”,“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29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重 视望诊,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 、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治疗上重视推 拿,并以“灯火十三燋”法治疗脐风、惊风等证 ,有其独到之处。
小儿体质特点
《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先天因素致病---《素问·奇病论》
“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 发为颠疾也。”此外,还有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的记载。
8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惜已 失传 早期儿科医案记载 ----仓公(淳于意)
行,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38
新理论: 五十年代 “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 辨证论治 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 八十年代运脾学说
39
医学教育方面 20世纪50年代 中医学中等及高等教育 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 8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 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
风疳证 )
急肺 性脾 病病 居证 多较

容病 易情 康变 复化
迅 速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目的: 1.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熟悉著名儿科医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4
一、中医儿科学起源期 (远古~南北朝)
起 源: 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 “人” ——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
5
第一位儿科医师------扁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经考试合格后才 能做儿科医生 最早的“儿科系”
11
隋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书中论及小儿杂病诸候凡 6卷,255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腑脏之气软弱” 等 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 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确立了多种儿科病名如惊、痫、解颅、胎疸、夜 啼、遗尿、脱肛、鹅口、口疮、脐疮等等 论述了其病因及证候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汉初仓公(淳于意)25则医案,其中 包括婴儿气鬲病用下气汤治疗的案例
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疗2岁小儿下利病
9
张仲景 对后世中医儿科学临证体系的 建立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他创 立的许多名方至今为儿科临床 所常用
10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 (隋唐 ~ 宋朝)
隋唐 政府对儿科的认证
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记载,在明代隆庆 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 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
34
张琰《种痘新书》(1741年)记载用“ 佳苗”人工接种。这种“佳苗”即是“熟苗”, 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疫苗。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 先驱。
35
汇通学派: 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 恽铁憔《保赤新书》 顾鸣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 近代名医: 徐小圃擅用温阳药回阳救逆
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 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的“育婴四法”。
27
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五 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
在治疗上“首重保护胃气”,强调“人以脾 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 理也。”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 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 矣。” 对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3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考历代史
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 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因此“疑是唐 末宋初人所为”
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的证治作 了较详细的论述
14
宋代 北宋钱乙(1032~1117年),字仲阳,后
12
唐代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妇人方》3卷和《少小婴孺方》2卷)
列儿科用方达320余首,又特别重视小儿养育,从怀妊逐月养胎, 小儿出生拭口、洗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到伤寒,咳嗽等 许多疾病的治疗,分为九门,都一一加以叙述,为宋代中医儿科学体 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
21
南宋时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是又一部重 要的儿科著作
• 指出初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 伤风是同一种疾病
• 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条件下预 防脐风的一种措施
• 书中还记载了小儿先天性畸形的“胎内十二证”,如骈指、缺唇等, 提出其中部分是可以用手术矫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