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方,许多方剂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学方面各有特长, 其中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凉法治疗 小儿热性病,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 攻下,李果重视调理脾胃。朱丹溪 对于儿科尤有建树,著《幼科全 书》,治疗痘疹时,折衷了钱乙善 用抱龙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 凉与陈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 等之温燥,取解毒、发表、和中三 者兼用,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儿 科折衷学说。
元代~建国前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 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 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 疗胎怯;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候”,提出 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 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提出了“惊风三发便 成痫”“瘀血成痘”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 有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 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 411种病证的方药,具有临床实 用价值。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 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己见, 内容厂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 的学术著作
清代儿科医家秦昌遇是儿科折衷学说具 有代表性的医家,因虑"幼科诸书,非 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 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 撰《幼科折衷》专著以详述,夏禹铸著 《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 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01
中医儿科学的 萌芽期
02
中医儿科学的 形成期
目录
CONTENTS
03
中医儿科学的 发展期
04
中医儿科学发 展的新时期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 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学科。
儿科发展简史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1. 宋设“太医局”设小方脉“ 2. 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公元1032-1119?)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专业儿科40余 年,《小儿药证直诀》为学生阎孝忠所编,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1)首创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 等五脏补泻方剂)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7)“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8)方药方面,首先,对剂型的改革,丸散膏丹为主;其次,善于 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 六味地黄丸,益黄散等。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中医儿科学发展 简史
概
述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 诊治的一门学科。儿科学成熟较晚,它经历了漫长 的萌芽时期、积累奠基时期,直至宋代,学科体系 才逐步形成,至明清逐渐走向成熟发展时期。 儿科素称“哑科”,是指婴幼儿不能自述病情,或 能而不全,而且就诊时往往哭闹拒查;加之经脉细 微难以按循,因而使医家常感为难,故有“宁治十 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莫治一小儿”之 叹。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黄帝内经》的著成,从理论上为儿科学的建立提供了 原则性指导,《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问世,对儿科 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灵枢逆顺肥瘦篇》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灵枢论疾诊尺》“婴儿 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PPT课件
3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PPT课件
7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1. 世医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 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对小儿喂养、调护、 疾病的预防、养胎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如:
1) 小儿五脏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
2) 急惊风的转归“成痫“”成瘫“喑不能言”。
2. 清夏雨铸《幼科铁镜》中重视望诊,提出“有 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观点。惊风的治法“豁 痰”“祛风”“解热”“祛邪”。
中医儿科学

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易发生脾胃疾病,如婴儿泄泻、积滞 呕吐。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
幼儿期——1周岁~3周岁——脾胃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 时行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合理喂养,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病因单纯、少七情之害。
几个重要学说-纯阳说
首见于《颅囟经》 1. 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
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 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 欣向荣 2. 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 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 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 3. “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万全-----三有余,四不足。 清吴鞠通-----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颅囟经》-----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因上---六淫、疫戾之邪、伤食、易受惊 恐、易受外伤、先天疾病。 易于传变---脏腑传变,并病。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体格发育
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 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生后半年增加8
cm ,后半年增加4cm ,第二年内又增加 2cm ,约为48cm ,5岁时已接近成人。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 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平均为32 cm ,1周岁时头围于胸围基本相等,平均为 46cm 。1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1/2~2/3。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钱乙,字仲阳,北宋名医,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 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归纳小儿的生理病 理特点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和“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清代: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 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等。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陈复正是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 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病广录论述,明确新生儿脐风 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 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元朝--新中国成立)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因
天
花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
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
继 位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
的
类专著之始。
康 熙
皇
帝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知识链接: 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 麻子,天花”由此得名。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 首都内罗毕举行庆祝仪式,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到目前为止, 是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成就 1.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2.曾世荣著《活幼口议》及《活幼心书》 ①详论初生诸疾, 议证论候翔实。 ②首倡急惊风之“四证八候” ,并提出镇惊、截风、退热、 化痰诸法,所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 今。提出“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 性的观点。 ③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 便于理解记诵 和普及。
②《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治外感病、以 脏腑辨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 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许多名方,如麻 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至今为 儿科临床所常用。 4.儿科医案 儿科医案:西汉淳于意以“下气汤”治婴 儿科医案 儿“气鬲病”。 5.儿科著作 儿科著作: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徐 儿科著作 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 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 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宋代)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 宋代
(一)隋唐 ▲医学教育: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少小科。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 ②疾病分类与辨证: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 以脏腑辨证为主。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 衣,……宜时见风日…… 。
▲夏禹铸《幼科铁镜》 夏禹铸《幼科铁镜》 ①重视望诊,从望面色、审苗窍辨脏腑寒热虚 实。 ②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 并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 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之惊风治法,对后 世影响较大。 ③擅用推拿。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麻疹专书,详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 辨证和治疗。首先提出“肺炎喘嗽” 病名。
中医儿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今天上午热又起而来诊。 证见身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咽不红,口不渴,脘腹胀满,呕吐酸
腐,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请按上述病情回答以下问题 1中医诊断(病名,证型)(2分) 2症候病机分析(4分)
第二节 咳嗽 ★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黄黏稠,+风热表证(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发热恶 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 第三节 肺炎喘嗽 一、肺炎喘嗽主要特征:是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壅
(热、咳、喘、痰) 二、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外因风邪或他病传变 ;内因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1. 胎儿期:男女生殖之精相合受孕,直至分娩断脐(40周)。 2. 新生儿期:出生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满28天。 3.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一周岁。 4. 幼儿期:1-3岁。 5. 学龄前期(幼童期):3-7岁。 6. 学龄期7周岁-青春期来临(女12,男13)。 7. 青春期:女11-12至17-18;男13-14至18-20. 胎龄: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为40周,共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 月。 妊娠早期12周的胚胎期: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影响。 围生期:胎龄满28周—出生后7天。 胎儿期死亡率最高-------围生期。 出生后死亡率最高-------新生儿期 小儿生长发育最快时期-----婴儿期 小儿非脾肾不足时期-------婴儿期 第3节 小儿生长发育 一、体重 初生:3kg 前半年:0.7kg/月,后半年:0.5kg/月 。 1岁以上:2 kg每年。波动范围±10%,低于标准15%以上时为营养不 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二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四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1、历史时期 远古 → 南北朝 2、特点 未形成独立的儿科学理论、专业和体系 有儿科医事活动 小儿疾病的文献记载
《史记》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 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颅囟经》
第一部儿科著作
1、首创“纯阳”理论:其以小儿三岁以下,呼为 纯阳为定论; 2、论述了小儿脉法、证候及治法与成人同; 3、反对巫而提倡用药物治疗; 4、重视辨证; 5、讲究护理; 6、提倡乳母调摄,包括饮食宜忌; 7、讲究卫生,重视预防;
《小儿药证直诀》有以下特点:
①、在生理病理上的创见。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小儿杂病诸侯 唐设少小科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重视小儿疾病的护理 和治疗。 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成书于唐末宋初,提出婴 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钱乙 -“儿科之圣”的诞生(北宋),主要著作《小 儿药症直诀》
北宋山东名医董汲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 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
科研创新与中医儿科新成就 剂型改革方面:传统--丸、散、膏、丹等;现在--冲剂、口服 液、滴鼻液、栓剂、膜剂、注射剂及外治剂型。 诊疗水平提高
学术交流更广泛开展
思考题
1、简述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为什么说中医儿科学主要形成于唐 宋? 3、列举5位对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有重大 成就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其代表著? 4、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有哪些新 发展?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1、历史时期 金元 → 民国
2、特点 儿科理论更为丰富 诊断儿科疾病的方法更多、实用 儿科疾病病谱和诊疗方法认识更深刻 传染性疾病的诊疗 儿科疾病预防新突破 优生优育新认识
三、中医儿科学中的发展期
2、特点
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
儿科理论更为丰富 明万全《幼科发挥》《育婴家 秘》,五脏二有余三不足。
《灵枢》和《素问》均记载有关小儿体 质特点、疾病诊断、预后判断。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 西晋王叔和《脉经》“小儿之脉快疾,
一息七、八至曰平”。
二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1 、历史时期
隋朝 → 宋朝 2、特点
儿科系统的理论体系形成、较系统的儿科疾病
诊治方法、有名医涌现、形成儿科专业和体系。
至清代先后流传至亚欧许多国家,是世界免疫学 发展的先驱。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是儿科名著。 清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解儿难》
四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政府大力支持,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的成立;全国各省市建立了中医 儿科专业学会。
医学教育方面 建立中医院校;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参考资料、各类题库。
预防、治疗护理方面 优生优育-----生育指导、产前检查 预防保健-----预防保健网建立、计划免疫; 治疗、护理---探索治疗护理规律。
科学全面总结。
三、中医儿科学中的发展期
2、特点
传染性疾病的诊疗、儿科疾病预防新突破 温病学派对小儿传染性疾病诊疗的帮助 十六世纪(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至清代先
后流传至亚欧许多国家,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特点
优生优育新认识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重视护胎养胎。
“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但 愿妊娠之母能节饮食,适寒暑。”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时期 刘河间著的《保童秘要》。 朱丹溪的《幼科全书》。 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等,都是研究儿科的珍贵参 考书。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全面
明清时期 明代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和《幼科发挥》。 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幼科》。 明周于藩著有《小儿推拿秘诀》 明张介宾著有《景岳全书.小儿则》 十六世纪(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对清初以前儿科学全面总结。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特点
诊断儿科疾病的方法更多、实用 夏禹铸《幼科铁镜》在望面色、审苗窍诊病
更为丰富的经验。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望指纹诊病的总结。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特点
儿科疾病病谱和诊疗方法认识更深刻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全面 明清时期在麻痘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突破 肺炎喘嗽病名确立与诊疗 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对清初以前儿
中西医儿科学
儿科学与任务
儿科学
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 的一门学科。它分为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用中医的方法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 和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 中西医。
研究对象 胎儿期 青春期儿童
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易寒易热” ; 诊治上的“五难”之说。
②、重视望诊与切脉。 ③、创立了小儿疾病以五脏辨证的证治原则。 ④、提出了痘疹是天行疾病。 ⑤、阐明惊风有急惊风与慢惊风之分。 ⑥、对惊风与痫证进一步加以区别。 ⑦、详细论述了小儿疳证的病因证治。
《幼幼新书》
书中特别提到了儿科的指纹, 现存的儿科书有指纹记载的要算 《幼幼新书》为最早,其载指纹形 有13种。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钱乙的学生阎季忠收集了他的遗作和经验撰成《小儿 药症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
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理 论。
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有独到的见解。面上证、目内 证。
创立五脏辨证体系。 创立名方。 对小儿疾病诊疗的论述,尤其是对儿科四大要证(麻 痘惊疳)的详细论述。
研究任务 1、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 2、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疗。 3、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 4、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和方法。
总论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概况及 有影响的医家和医著。 3、掌握宋代以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