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的发展

中医护理的发展

中医护理的发展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

萌芽时期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

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

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

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

”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这一时期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和“塞因塞用”的反护原则,而且还提出了中医观察病人的方法和生活起居、饮食、情志、服药等一般护理。

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

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

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定义及地位医起源于护,而护理又起源于生活实践。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医护理学,历史更为久远。

可以说,在医疗技术与知识萌芽产生之前,他们对疾病的简易护理措施早就出现了。

但是由于时代、社会、人民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中国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医、药、护不分状态。

然而中医护理方法、经验和理论,却大量散载于浩瀚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出现了具有护理涵义的多种名称。

例如“将护”、“侍候”、“侍疾”等。

因此,在当时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护理学科或护理专业,却不能否定护理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

中国的护理学专业开始是由西方传入,一直以来形成了欧美式的中国护理专业,这种护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民的健康护理需要。

于是人们便对散于各种医学着作的护理实践、经验、进行不断的整理、研究,现已逐渐升华为理论,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护理学中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美容、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护理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并充分完善自己,更全面、系统、科学地服务于人类,在中医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基本任务中医护理学基础既是一门古老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对中医护理各临床专科及系统的患者、健康人群进行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及服务。

它既是中医护理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又是患者及健康人群最需要的护理活动。

中医护理学基础全书包括三大部分,共十八章。

第一部分是中医护理总则,包括绪论、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中医一般护理、中医康复护理、中医养生保健概要、中医美容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原则等;第二部分是施行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掌握的经络腧穴;第三部分是最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部分,共38项护理技术,是本教材的中心内容,除传统的自然疗法外,还收集了近10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发展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发展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这⼀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专科护理开始全⾯发展时期。

东晋葛洪的《肘后救急⽅》是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伤科等的总论述,书中⼴泛涉及了护理要求。

另外,巢元⽅在《诸病源候论》中主要阐述了病源学,同时也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如外科、妇产科护理等。

 可见在中医护理学⽅⾯已有了⼀套较全⾯的论述。

孙思邈与《千⾦⽅》 孙思邈认为“⼈命⾄重,有贵千⾦,⼀⽅济之,德逾于此”,因⽽将⾃⼰的两部著作冠以“千⾦”,《千⾦要⽅》和《千⾦翼⽅》。

孙思邈有着多⽅⾯的贡献,主要有: 1.⾼尚的医德; 2.重视妇、⼉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3.重视⾷疗。

4.重视着养⽣。

5.重视⽣活起居,预防疾病。

6.重视⽤药护理。

总之,两部《千⾦⽅》不仅全⾯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且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外台秘要》与病情观察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对于临证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很有创见。

如对黄疸病的观察曾指出:“每夜⼩便⾥浸少许帛,各书记⽇,⾊渐退⽩则瘥。

”即⽤⽩帛每夜浸在病者的⼩便⾥以染⾊,然后按⽇期顺序记录下来,对⽐每⽇帛上黄⾊之深浅,以此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如果黄⾊渐退为⽩,则表⽰病愈。

这⼀记载,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验观察法,也说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开始有了简单的护理记录。

另外,还注意到了消渴病⼈的尿是甜的,并对消渴病治疗采取饮⾷疗法和⽣活起居禁忌的调护。

出现了⾷疗专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唐代出现了⼏部有关饮⾷疗法和护理的专著。

其中孟诜的《⾷疗本草》收录了可供实⽤⼜兼有治疗作⽤的⽠果、蔬菜、⽶⾕、鸟兽、⾍鱼以及加⼊制品等200余种,系统总结了⾷疗治病之效,不仅内容丰富,⽽且⼤都切合实⽤,对中医营养学及饮⾷护理的发展具有重⼤影响。

《理伤续断⽅》与创伤护理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中医⾻伤科专著,乃唐代蔺道⼈所著,书中记载了创伤的护理。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 金元时期)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 (3)叶天士:《温热论》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建国到至今)
关于《内经》
1、《黄帝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
2、《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4、华佗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1、孙思邈
• • • • • • • • •
(1)医德高尚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 (3)重视食疗 (4)饮食护理 (5)生活起居 (6)用药护理 (7)精神调养 (8)老年人养生 (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外治秘要》
4、专科护理发展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中医护理学一、中源自护理学★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 -春秋时期)
• 1、个人卫生保健 • 2、改善环境卫生 • 3、饮食方面 • 4、重视情志 • 5、认识疾病方面等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战国-东汉时期)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开始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例如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学制度建立等。

又如早期病因学说及疾病诊疗的产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 任何⼀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照料他、看护他。

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全⾯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

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

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样,⾮⼀时⼀⼈之⼿笔,⼤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东汉时期,才最后加⼯整理成书的。

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

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护理对疾病的作⽤,并创建⼀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针灸等,以外科著称。

⾸创⿇沸散,创编了“五禽戏”。

其在古代⽓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兰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周梅琳概述中医护理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外科精义》■《侍疾要语》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贡献■《千金方》等在妇儿科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之展望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并不断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形成了极为系统、缜密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与养生保健手段,其属生命科学范畴,独具中国医学特色。

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但必须以人类求生本能为先导,而中医理论的形成,必脱胎于医疗经验。

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则可发现,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哲学思想为依托。

“医学经验”与“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及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中医护理学基础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及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三个基本特点,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

各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贡献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

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

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

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

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

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医起源于护,而护理又起源于生活实践。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医护理学,历史更为久远。

能够讲,在医疗技术与知识萌芽产生之前,他们对疾病的简易护理措施早就显现了。

然而由于时代、社会、人民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阻碍,中国医药学在其进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医、药、护不分状态。

然而中医护理方法、体会和理论,却大量散载于浩渺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显现了具有护理涵义的多种名称。

例如“将护”、“侍候”、“侍疾”等。

因此,在当时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护理学科或护理专业,却不能否定护理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

中国的护理学专业开始是由西方传入,一直以来形成了欧美式的中国护理专业,这种护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民的健康护理需要。

因此人们便对散于各种医学著作的护理实践、体会、进行不断的整理、研究,现已逐步升华为理论,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护理学中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美容、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管,并施以专门的中医护理技术,以爱护、坚持、复原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护理体会,同时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并充分完善自己,更全面、系统、科学地服务于人类,在中医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差不多任务中医护理学基础既是一门古老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对中医护理各临床专科及系统的患者、健康人群进行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及服务。

它既是中医护理中最差不多的技术操作,又是患者及健康人群最需要的护理活动。

中医护理学基础起到了中医差不多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差不多理论与技术,是作为一名中国护理人员必须把握的差不多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

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

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

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

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

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

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

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

”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

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
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和“塞因塞用”的反护原则,而且还提出了中医观察病人的方法和生活起居、饮食、情志、服药等一般护理。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医籍的护理精华,结合实践确立了临床护理学和辩证拖护的原则。

如他以六经、脏腑辨证,提出包括理、法、方药、护一体的辩证施护原则。

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但有丸、散、膏、丹等服药护理,还有洗、浴、熏、滴耳、吹鼻等外用药护理。

他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护理,也是辩证施护重要内容。

张仲景确立的辩证施护原则,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三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华佗等对护理理论体系的确立也有很大的贡献。

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造的“五禽戏”,至今仍广泛应于护理实践。

向纵深发展时期从晋到五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医护理学也向纵深发展。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一书,深入阐明了脉理,将脉、证、护相结合,把脉象归纳为28种,为中医护理观察病情提供了可靠依据。

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对各种病证从病因、病理到治疗护理等内容描述得有相当的深度。

如在“漆疮候”中提到:“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毒……”。

说明当时已认识到疾病与过敏体质的关系,为后世提出共物过敏及进敏试验打开了思路。

晋唐医学兴盛,最重要表现在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名著中。

这本书不仅是医学的巨著,而且也是护理的经典。

书中有护理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内容。

他很重视医德,强调未病先防。

“避瘟”篇中记载了井水消毒和空气消毒的方药,首创了葱管导尿方法,对消毒技术、疮疡切开引流术和换药术等护理操作均有很详细的记载。

高潮时期宋元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业的兴起,给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金元时期,战争频发,疾病流行,客观促进了各医家的学术研究,涌现出金元四大医家。

随着医学的分科,护理学也由纵深向高潮发展,主要体现在分科护理方面。

内科:内科辨证施护在宋元两代发展尤为突出,如《圣济总录》的“诸风”专著中,对中风的急救、开关、预防已有详细记载;宋代张锐《鸡峰普济方》中,根据水肿起始部位的特征,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分别给相应的施护;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中还记载一位瘀血痰积的病人,先通过精心护理,后以药治愈的例子,强调了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外科:宋元时间由于战争频发,外伤科护理发展尤为迅速。

如在病理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护理上重视扶正祛邪;治疗上重视内治外治相结合。

如李迅的《集验背祖方》、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著作,对外科疾病的辩证、护理、用药等都有系统的论述。

妇儿科:妇产科护理到宋代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杨子建的《十产论》,
详细记载了横产、碍产、倒产等各种难产及助产法。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对妇科常见病及孕期、分娩及产后护理都作了详细论术。

儿科: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病的辩证施护都有独特的创见。

刘�P的《幼幼新书》,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视和护理,对小儿脐风以烧灼脐带预防之法为世界之首创。

发展新趋势时期继宋元护理学高潮时期之后,明清时期的中医护理又出现了新发展趋势。

李进珍《本草纲目》的产生,赵学敏《本草拾遗》等著作的出现,人痘接种法的推广,温病学及护理的发展均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李时珍是药学家,他不但能医和药,而且也会护。

在他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详细记载了16世纪前的护理经验,为后世研究饮食、服药等护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了对温病采用察舌、验齿以辨别斑疹、白的护理方法。

同时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外感热病的发展途径和传变规律。

根据卫气营血四个发展阶段作为辩证施护的纲领,是明清护理发展一大成就。

叶氏对老年病强调:“颐养功夫,寒喧保暖,摄生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和饮食应“薄味”,力戒“洒肉厚味”等防护知识。

在护理技术方面,胡正心的“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之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的蒸气消毒法。

到清代,已知温热病人进行口腔护理的物理降温等方法。

在养生护理方面,清代钱襄《待疾要谱》,是我国最早一本养生专著;流传民间的“十叟长寿歌”表达十位百岁老人延年益寿,防病防老的经验,是一本具有中国持色的保健常识。

从医护不分到形成中医护理专业队伍中医护理发展到清代,虽趋向成熟时期,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长期处在医护不分的状态,使中医未能形成一支专门的护理队伍。

建国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护理有了很大发展。

主要表现在:1、初步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专业队伍
目前,在全国XXXX多个中医医疗机构中,有6万余名护士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成为发展中医事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专业队伍。

其中还涌现出一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中医护理技术骨干。

2、中医临床护理逐步发展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

3、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与在职教育已初具规模从50年代开始,为了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开办了中医护士学校、中医护士班。

直到XXXX年,全国已有7所中医护士学校,在25所中医药学校中开设了中医护理专业。

据统计,XXXX年上述学校培养了1513名护士。

80年代中期,南京、北
京等中医学院增设了高级护理班和护理系,培养高级护理人才。

4、中医护理学术活动生机勃勃随着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中医护理学术活动也搞得十分活跃。

自XXXX~XXXX年间,共组织了六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

对外学术活动也有所开展,先后接待来自欧、美、亚、澳等洲一些国外护理代表团体的参观记问。

在XXXX、XXXX年两次国际学术会上,中医护理方面的论文受到国际护理界的关注与好评。

5、中医护理研究已经起步近年来,部分省、市级中医医院相继建立了中医护理研究室(组),不少单位已开展护理科研工作。

各地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护理内涵、概念、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北京、南京、上海、江西、陕西等地相继出版了有关护理的专著,其中有的著作已获得部级科技术成果奖。

总之,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护理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