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方,许多方剂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学方面各有特长, 其中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凉法治疗 小儿热性病,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 攻下,李果重视调理脾胃。朱丹溪 对于儿科尤有建树,著《幼科全 书》,治疗痘疹时,折衷了钱乙善 用抱龙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 凉与陈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 等之温燥,取解毒、发表、和中三 者兼用,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儿 科折衷学说。
元代~建国前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 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 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 疗胎怯;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候”,提出 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 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提出了“惊风三发便 成痫”“瘀血成痘”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 有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 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 411种病证的方药,具有临床实 用价值。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 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己见, 内容厂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 的学术著作
清代儿科医家秦昌遇是儿科折衷学说具 有代表性的医家,因虑"幼科诸书,非 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 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 撰《幼科折衷》专著以详述,夏禹铸著 《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 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01
中医儿科学的 萌芽期
02
中医儿科学的 形成期
目录
CONTENTS
03
中医儿科学的 发展期
04
中医儿科学发 展的新时期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 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学科。
儿科发展简史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1. 宋设“太医局”设小方脉“ 2. 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公元1032-1119?)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专业儿科40余 年,《小儿药证直诀》为学生阎孝忠所编,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1)首创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 等五脏补泻方剂)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7)“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8)方药方面,首先,对剂型的改革,丸散膏丹为主;其次,善于 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 六味地黄丸,益黄散等。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中医儿科学发展 简史
概
述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 诊治的一门学科。儿科学成熟较晚,它经历了漫长 的萌芽时期、积累奠基时期,直至宋代,学科体系 才逐步形成,至明清逐渐走向成熟发展时期。 儿科素称“哑科”,是指婴幼儿不能自述病情,或 能而不全,而且就诊时往往哭闹拒查;加之经脉细 微难以按循,因而使医家常感为难,故有“宁治十 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莫治一小儿”之 叹。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黄帝内经》的著成,从理论上为儿科学的建立提供了 原则性指导,《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问世,对儿科 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灵枢逆顺肥瘦篇》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灵枢论疾诊尺》“婴儿 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PPT课件
3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PPT课件
7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1. 世医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 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对小儿喂养、调护、 疾病的预防、养胎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如:
1) 小儿五脏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
2) 急惊风的转归“成痫“”成瘫“喑不能言”。
2. 清夏雨铸《幼科铁镜》中重视望诊,提出“有 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观点。惊风的治法“豁 痰”“祛风”“解热”“祛邪”。
中医儿科学

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易发生脾胃疾病,如婴儿泄泻、积滞 呕吐。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
幼儿期——1周岁~3周岁——脾胃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 时行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合理喂养,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脏器轻灵,易趋康复。 病因单纯、少七情之害。
几个重要学说-纯阳说
首见于《颅囟经》 1. 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
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 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 欣向荣 2. 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 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 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 3. “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万全-----三有余,四不足。 清吴鞠通-----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颅囟经》-----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病因上---六淫、疫戾之邪、伤食、易受惊 恐、易受外伤、先天疾病。 易于传变---脏腑传变,并病。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体格发育
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 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生后半年增加8
cm ,后半年增加4cm ,第二年内又增加 2cm ,约为48cm ,5岁时已接近成人。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 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 ,平均为32 cm ,1周岁时头围于胸围基本相等,平均为 46cm 。1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1/2~2/3。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钱乙,字仲阳,北宋名医,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 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归纳小儿的生理病 理特点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和“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清代: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 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等。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陈复正是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 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病广录论述,明确新生儿脐风 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 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元朝--新中国成立)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因
天
花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
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
继 位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
的
类专著之始。
康 熙
皇
帝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知识链接: 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 麻子,天花”由此得名。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 首都内罗毕举行庆祝仪式,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到目前为止, 是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成就 1.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2.曾世荣著《活幼口议》及《活幼心书》 ①详论初生诸疾, 议证论候翔实。 ②首倡急惊风之“四证八候” ,并提出镇惊、截风、退热、 化痰诸法,所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 今。提出“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 性的观点。 ③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 便于理解记诵 和普及。
②《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治外感病、以 脏腑辨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 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许多名方,如麻 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至今为 儿科临床所常用。 4.儿科医案 儿科医案:西汉淳于意以“下气汤”治婴 儿科医案 儿“气鬲病”。 5.儿科著作 儿科著作: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徐 儿科著作 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 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 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宋代)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 宋代
(一)隋唐 ▲医学教育: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少小科。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 ②疾病分类与辨证: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 以脏腑辨证为主。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 衣,……宜时见风日…… 。
▲夏禹铸《幼科铁镜》 夏禹铸《幼科铁镜》 ①重视望诊,从望面色、审苗窍辨脏腑寒热虚 实。 ②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 并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 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之惊风治法,对后 世影响较大。 ③擅用推拿。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麻疹专书,详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 辨证和治疗。首先提出“肺炎喘嗽” 病名。
中医儿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今天上午热又起而来诊。 证见身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咽不红,口不渴,脘腹胀满,呕吐酸
腐,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请按上述病情回答以下问题 1中医诊断(病名,证型)(2分) 2症候病机分析(4分)
第二节 咳嗽 ★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黄黏稠,+风热表证(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发热恶 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 第三节 肺炎喘嗽 一、肺炎喘嗽主要特征:是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壅
(热、咳、喘、痰) 二、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外因风邪或他病传变 ;内因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1. 胎儿期:男女生殖之精相合受孕,直至分娩断脐(40周)。 2. 新生儿期:出生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满28天。 3.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一周岁。 4. 幼儿期:1-3岁。 5. 学龄前期(幼童期):3-7岁。 6. 学龄期7周岁-青春期来临(女12,男13)。 7. 青春期:女11-12至17-18;男13-14至18-20. 胎龄: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为40周,共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 月。 妊娠早期12周的胚胎期: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影响。 围生期:胎龄满28周—出生后7天。 胎儿期死亡率最高-------围生期。 出生后死亡率最高-------新生儿期 小儿生长发育最快时期-----婴儿期 小儿非脾肾不足时期-------婴儿期 第3节 小儿生长发育 一、体重 初生:3kg 前半年:0.7kg/月,后半年:0.5kg/月 。 1岁以上:2 kg每年。波动范围±10%,低于标准15%以上时为营养不 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名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 儿科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 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 《片玉痘疹》13卷等,其学术成就对后世影 响很大。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提出了 “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 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的“育婴四法”。
宋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的 主要时期,钱乙、董汲、陈文中等医家对于 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宋钱乙(1035~1117年),字仲阳, 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小儿医,他专业儿科40余 年,学术造诣精湛,对于中医儿科学体系的 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因而被后世称为“儿 科之圣”。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学生阎孝忠 整理集中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之中。
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 (元朝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金元时代是祖国医药学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繁荣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有所长。 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 朱震亨的学术思想,不仅促进了整个中医药 学的发展,而且对儿科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
刘完素认为:“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 冷少也。”主张用寒凉泻热法治疗小儿热性病, 并将凉膈散灵活运用于儿科;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代乾 隆年间“敕编钦定”的,该书把清初以前的 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 精当,条理分明,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 教学。
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重要 的麻疹专著,对麻疹各个阶段的辨证与治疗, 均作了详细介绍。他认为,麻发于六腑,其 证多实热而无寒,麻以透密为佳,以凉血解 肌为妙。书中对麻疹合并症也有比较全面的 论述,如并发气促发喘鼻煽胸高者,与肺热 不清有关,“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 人参、甘草主之”。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 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和祖国医学,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育 小儿和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具有自己独特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儿科与内科的基本区别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 19卷,惜已失传。
关于儿科医案的早期记载,《史记·扁 鹊仓公列传》载有汉初仓公(淳于意)25则 医案,其中包括婴儿气鬲病用下气汤治疗的 案例。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疗2岁 小儿下利病。
张仲景作为一位伟大的医家,他虽未曾 专论儿科,但是,他所建立的脏腑论杂病、 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后世中医 儿科学临证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他创立的许多名方,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 三承气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 牡蛎汤、乌梅丸、肾气丸等,至今为儿科临 床所常用。
唐代的医学巨著中,分别搜集了大量的
儿科资料。突出者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 方》,将《妇人方》三卷和《少小婴孺方》 二卷列于卷首。书中提出“夫生民之道,莫 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其大”。 书中列儿科用方达320余首,又特别重视小 儿养育,从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 洗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到伤寒, 咳嗽等许多疾病的治疗,分为九门,都一一 加以叙述,为宋代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建立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南宋初,还有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 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专著。该 书汇集了此前诸家的学术经验,包括已散佚 的古代医著论述及民间方药,取材广博,内 容详尽。如主张3岁以内小儿可以观察指纹代 替切脉,并叙述了虎口三关指纹的察看方法, 就一直沿用至今。
南宋时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是 又一部重要的儿科著作,该书对自初生至儿 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 别类,详细收录。如指出初生儿脐风、撮口 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 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 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条件 下预防脐风的一种措施。书中还记载了小儿 先天性畸形的“胎内十二证”,如骈指、缺 唇等,提出其中部分是可以用手术矫治的。
张从正善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 运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喜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 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以养阴法见长。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 书》3卷、《活幼口议》20卷。
其学术特点:
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
现存古籍有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儿科医师 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扁鹊 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 为小儿医”。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 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帝内 经》。《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 (痫)方”,用雷尾(雷丸)药浴治疗,又 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陈复正,号飞霞,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 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
④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补泻治 则,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又对若干病症提出 了治疗大法,如“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等。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钱乙创立 了异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临床用 药以成药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 丸剂71方、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 汤剂仅6方。
《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载。关于
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 七岁,肾七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 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 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 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关于小儿体质 特点,《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 血少、气弱。”关于先天因素致病,《素问·奇 病论》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 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 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 发为颠疾也。”此外,还有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 后判断的数处记载。
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先驱。我国在南
北朝时代已经有国立医学校,唐《六典》记 载:“元嘉20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丞 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
(隋唐 ~ 宋朝)
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 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经考 试合格后才能做儿科医生,这可算是世界上 最早的“儿科系”。
1092年冬,山东省东平县天花流行,当 地名医董汲以白虎汤获验,撰《小儿斑疹备 急方论》,总结了用寒凉法治疗麻、痘、斑、 疹的经验。他治疗出疹类时行疾病以寒凉法 为主的思想私淑钱乙,钱乙为《小儿斑疹备 急方论》写序并校正刊行。
陈文中,字文秀,南宋医家,著《小儿病 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陈氏力倡固养小 儿元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首创 痘疹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不 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厣,不 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 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证, 乃由于毒盛阳虚而不发者,并进而将温补法用 于其它多种病证。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 主温补,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成书
年代向有争议。巢元方说是中古巫方所作, 王叔和认为系张仲景弟子卫汛所作,比较可 靠的似为《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 “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 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 卷”,因此“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书中 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为 后世沿用和争鸣。对小儿惊、痫、癫、疳、 痢、火丹等的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本书 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的影响。
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 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 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 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 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在治疗上“首重保护 胃气”,强调“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 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并认为 “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 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对 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 意义。
③在疾病发生的原因上,由于小儿“肺脏 娇嫩”、“脾常不足”等生理特点,所以容易外 感六淫,内伤乳食,以肺脾二经的病证较多。相 对来说,临床上小儿疾病以急性病居多;小儿发 病的病因也较成人单纯,少七情影响。
④在疾病的发展上,小儿患病后,易虚 易实、易寒易热,病情变化较成人迅速,如 果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会导致 轻病变重,重病变危。但是,小儿比起成人, 脏气清灵,活力充沛,只要辨证正确,治疗 及时,又很容易康复。
钱乙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 要方面:
①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药证 直诀·原序》(阎孝忠)说:“脏腑柔弱,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诊断学,四诊中尤重望诊,并总 结出“目内证”,“面上证”的面部望诊经 验。提出了麻疹与天花,惊风与痫证,急惊 与慢惊等的鉴别诊断要点。
③儿科辨证学,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 领: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 主虚,在这第一层次辨证之下,又以虚实辨 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 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一直有效 地指导着儿科临床。
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
是当时最完备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 中论及小儿杂病诸候凡6卷,255候。书中专 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之气软弱, 易虚易实”,“小儿阴阳之气嫩弱”等,论 述了变蒸学说,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 见风日”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对多种儿科 病证,如惊、痫、解颅、胎疸、夜啼、遗尿、 脱肛、鹅口、口疮、脐疮等等都确立了病名, 论述了病因及证候,成为后世对这些儿科病 认识的基础。
由于以上种种特点,所以临床上不能简 单地将儿科与内科等同起来。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