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的检测方法
土工膜检测的方法

土工膜检测的方法土工膜是一种用于防渗、防水、隔离、保护、增强等目的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建筑、交通等领域。
为了保证土工膜的质量和使用效果,需要对其进行检测。
本文将介绍土工膜检测的方法。
1. 目视检测目视检测是一种最为基础的土工膜检测方法,通过人眼观察土工膜外观、表面平整度、颜色等方面进行判断。
这种方法在施工现场比较常见,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来鉴别土工膜的表面是否平整、是否有破损、是否有变形等情况。
但目视检测只能检测到表面的缺陷,无法检测到土工膜内部的情况。
2. 拉力试验拉力试验是对土工膜拉伸性能的检测方法,通常用于检测土工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参数。
此方法通常使用牵引机或拉伸试验机对土工膜进行水平拉伸或竖直拉伸,以测量土工膜的拉伸性能。
拉力试验可以检测土工膜的物理性能,可以判断土工膜的强度好坏。
3. 滴水检测滴水检测是通过测量土工膜的防水性能来判断其质量的方法。
检测时,将一定量的水倒在土工膜表面,并维持一段时间,观察内部情况是否有水渗漏。
如果土工膜表面出现渗漏,则说明土工膜的防水效果不佳。
这种检测方法通常用于检测土工膜的防水性能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4. 电子检测电子检测是一种用电场、热场和机械场等方法对土工膜进行检测的方法。
通过在土工膜两侧加上电压,在土工膜内部形成电场,测量电场中阻抗的变化,从而确定土工膜的缺陷情况。
电子检测可以检测到土工膜内部的情况,可以判断土工膜内部的完整性。
5. 光干涉检测光干涉检测是一种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土工膜检测方法。
将一束光射向土工膜表面时,反射的光与未反射的光之间形成了干涉条纹,通过观察这些干涉条纹的形状和数量来判断土工膜的质量。
光干涉检测可以检测到土工膜表面的微小变形和裂纹等缺陷,可以用于检测土工膜的表面平整度。
总结以上是目前常用的几种土工膜检测方法,不同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工膜质量检测需求。
在实际的土工膜检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检测方法进行。
测膜仪使用方法

测膜仪使用方法
测膜仪使用方法
一、安装使用
1、安装测膜仪:将测膜仪放置在平坦、干燥的底座上,将量杯安装至测膜仪上,并将测膜仪接至相应的电源线上,接通电源,灯光指示电源已经打开;
2、设定参数:需要根据需要设定好膜的厚度值,设定好该值后可以开始检测膜的厚度。
二、使用方法
1、校准:按文档中的说明,根据所检测物料的厚度设定校准值;
2、检测:按照检测步骤,首先根据所检测物料的厚度设定参数,如果参数设定正确,则可以开始检测,将检测物料放入测膜仪中,根据指示灯的亮灭确定检测的厚度是否处于正常范围,检测完毕后,记录检测结果,如果检测结果不正确可以重新检测;
3、清理:检测完毕后,将检测物料清理干净,并将测膜仪保养好,以备下次使用。
以上就是测膜仪的使用方法,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及时联系相关技术人员咨询。
- 1 -。
汽车膜的检测标准

汽车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玻璃上的保护膜,它可以有效地阻挡紫外线、减少车内温度、提高隐私性、增加安全性等功能。
为了确保汽车膜的质量和性能,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
下面将介绍汽车膜的检测标准,以供参考。
一、外观检测首先,外观是评估汽车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外观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膜的平整度:检查膜表面是否平整,无气泡、起皱或其他明显缺陷。
1.2 膜的透明度:通过观察膜的透明度来评估其光学性能。
膜应该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不应有模糊、浑浊或色差等问题。
1.3 膜的颜色:根据客户需求,检查膜的颜色是否与要求相符,是否均匀一致。
1.4 膜的粘附性:检查膜与玻璃之间的粘附情况,确保膜能够牢固地附着在玻璃上,不易脱落。
二、光学性能检测汽车膜的光学性能对驾驶者和乘客的视野及行车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光学性能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可见光透过率:测量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即能够通过膜的可见光的比例。
通常要求可见光透过率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驾驶者和乘客的视线清晰。
2.2 紫外线阻挡率:测量膜对紫外线的阻挡效果,以评估其对皮肤的保护作用。
一般要求紫外线阻挡率在90%以上。
2.3 红外线阻挡率:测量膜对红外线的阻挡效果,以评估其降温效果。
一般要求红外线阻挡率在80%以上。
三、力学性能检测力学性能检测是评估汽车膜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手段。
力学性能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膜的抗拉强度:测量膜在拉力作用下的抗拉能力,以评估其强度和耐久性。
3.2 膜的撕裂强度:测量膜在受到撕裂作用下的抗撕裂能力,以评估其耐久性。
3.3 膜的划痕抗性:检查膜表面是否容易被划伤,以评估其抗划痕性能。
3.4 膜的耐候性:将膜暴露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如高温、阳光等,观察其性能变化,以评估其耐久性。
四、环保性能检测汽车膜的环保性能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环保性能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含铅量检测:检测膜中是否含有铅等有害物质,以保证产品的环保性。
薄膜检测标准与方法简介

薄膜检测标准与方法简介塑料薄膜抗冲击性能试验冲击强度是材料重要的机械力学性能之一。
冲击性能试验是在冲击负荷作用下测定材料的冲击强度,以用来衡量高分子材料在经受高速冲击状态下的韧性或对断裂的抵抗能力,也称冲击韧性。
不同材料或不同用途可选择不同的冲击试验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摆锤式冲击试验、落镖冲击试验、落球冲击试验等。
自由落镖法冲击试验落镖和落球法冲击试验是把落体(包括落镖、砝码和锁紧环)或钢球由已知高度自由落下对试样进行冲击,测定试样冲击性能的方法。
落体或钢球的下落高度、质量直接影响试验结果,而且落体冲头的形状尺寸也会对结果影响很大。
在软包装行业中通常使用落镖冲击法,相关标准有GB/T 9639,I SO7765-1,AS TM D 1709-01等。
采用具有半球状冲击头的落镖,尾部提供了一个较长的细杆用来固定砝码,适用于厚度小于1mm的塑料薄膜或薄片在给定高度的自由落镖冲击下,测定50%塑料薄膜或薄片试样破损时的冲击质量和能量。
抗摆锤法冲击试验使摆锤式薄膜冲击试验机的半球形冲头在一定的速度下冲击并穿过塑料薄膜,测量冲头所消耗的能量。
以此能量评价塑料薄膜的抗摆锤冲击能量。
摆锤式冲击试验机塑料薄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试验拉伸强度(纵/横向)是塑料薄膜在一定方向上、通过拉伸夹具以一定的试验速度拉伸直至断裂所表现出的承载能力。
可用拉断力(N)或拉伸强度(M pa)表示。
断裂伸长率是塑料薄膜在一定方向上(纵/横向),一定拉伸力下,断裂时伸长量占原长试样形状和尺寸有四种类型可选,Ⅰ、Ⅱ、Ⅲ型为哑铃形试样。
Ⅳ型为长条型试样,宽度10~25mm,总长度不小于150mm,标距至少为50mm。
试样可根据不同的产品或按已有的产品标准的规定进行选择。
一般情况下,伸长率较大的试样不宜采用太宽的试样。
透气膜检测标准

透气膜检测标准透气膜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功能性材料,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防水性。
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透气膜的质量检测非常关键,因为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制定透气膜检测标准非常必要。
透气膜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透气性能检测透气膜的主要特点是透气性能,因此透气性能检测是透气膜检测的重点。
透气性能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静态法和动态法。
静态法是指将透气膜置于一定条件下,测量其透气量;动态法是指将透气膜置于一定条件下,测量其透气速率。
2. 防水性能检测透气膜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防水性能。
防水性能检测主要包括水压试验和喷淋试验。
水压试验是指将透气膜置于一定深度的水中,观察其是否渗水;喷淋试验是指将透气膜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喷淋测试,观察其是否渗水。
3. 物理性能检测物理性能检测是指对透气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等进行测试。
这些物理性能对于透气膜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化学性能检测化学性能检测是指对透气膜的耐酸碱、耐油、耐热等化学性能进行测试。
这些化学性能对于透气膜在特殊环境下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5. 外观质量检测外观质量检测是指对透气膜的表面平整度、色泽、印刷质量等进行测试。
这些外观质量对于透气膜的美观度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就是透气膜检测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类型的透气膜需要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
同时,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并进行标准化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透气膜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要求。
非硅离型膜测试方法

非硅离型膜测试方法
非硅离型膜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检测:检查非硅离型膜的表面是否光滑、整洁,没有明显的杂质、颗粒、气泡等缺陷。
同时,要检查非硅离型膜的颜色、厚度是否符合要求。
2. 物理性能检测:包括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热收缩率等,这些性能指标可以通过拉伸试验机、撕裂试验机等设备进行测试。
3. 粘附力检测:非硅离型膜需要具有一定的粘附力,以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紧密地贴合在基材上。
可以通过胶带法、划格试验等方法进行测试。
4. 耐温性能检测:非硅离型膜需要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性能,因此需要进行耐温性能检测。
可以将非硅离型膜放置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观察其变化情况。
5. 光学性能检测:非硅离型膜的光学性能也是重要的检测指标,包括透光率、雾度等。
可以通过光学性能测试仪进行测试。
6. 阻隔性能检测:非硅离型膜需要具有一定的阻隔性能,以防止气体、水汽等透过。
可以通过阻隔性能测试仪进行测试。
7. 耐化学性能检测:非硅离型膜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化学性能,以防止酸、碱、油等物质的侵蚀。
可以通过耐化学性能测试仪进行测试。
总之,非硅离型膜的测试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性能指标进行选择和组合,以确保其性能和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膜厚检测记录范文

膜厚检测记录范文一、检测背景膜厚是指薄膜材料在一个特定位置上的厚度,是薄膜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膜厚的准确度对于保证薄膜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进行膜厚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二、检测方法膜厚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光学显微镜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本次膜厚检测采用了光学显微镜法。
三、检测仪器本次膜厚检测使用的仪器是XX牌光学显微镜,该仪器具有高分辨率、高放大倍数和高精确度的特点,能够对薄膜进行准确的膜厚测量。
四、检测样品本次膜厚检测的样品为一种透明薄膜材料,材料厚度在10μm左右。
样品尺寸为10mm x 10mm。
五、检测步骤1.将样品放置在检测台上,并确保样品平整无褶皱和气泡。
2.使用微调装置调整显微镜的焦距,确保图像清晰可见。
3.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得样品的图像适合观察。
4.在膜片的几个不同位置上进行测量。
选取代表性位置进行测量即可。
5.使用显微镜测量软件进行膜厚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六、检测结果经过测量,测得样品的膜厚如下:位置1:12.3μm位置2:11.8μm位置3:11.9μm位置4:12.1μm位置5:12.0μm平均膜厚:12.02μm七、检测结论根据本次膜厚检测的结果,样品的平均膜厚为12.02μm,符合设计要求。
膜厚测量的结果可靠,可以保证样品的质量和性能。
但仍需注意,在生产过程中应对膜厚进行频繁的监测和测量,以确保薄膜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八、检测记录时间:XXXX年XX月XX日检测人员:XXX检测仪器:XX牌光学显微镜检测结果:位置1:12.3μm位置2:11.8μm位置3:11.9μm位置4:12.1μm位置5:12.0μm平均膜厚:12.02μm检测结论:经检测,样品膜厚符合设计要求,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以上便是本次膜厚检测的记录,检测结果表明样品的膜厚符合要求,可实现预期的功能和效果。
膜厚检测的重要性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膜厚测试标准方法与标准

膜厚测试标准方法与标准
膜厚测试是一种用于测量薄膜材料厚度的方法,通常用于质量控
制和研发过程中。
以下是膜厚测试的标准方法和标准:
1. ASTM D1003-13:薄膜透明度测试标准方法。
该标准规定了使
用透射法测量薄膜的透明度的测试程序和仪器要求。
2. ASTM E252-19:金属和金属薄膜厚度测量的标准试验方法。
该标准规定了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量金属和金属薄膜厚度的测试
程序和仪器要求。
3. ISO 4593:塑料薄膜和薄片测量厚度的标准方法。
该标准规
定了使用压缩机测量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的测试程序和仪器要求。
4. ISO 1667:涂层薄膜测量厚度的标准方法。
该标准规定了使
用磁感测厚仪测量涂层薄膜厚度的测试程序和仪器要求。
这些标准方法和标准确保了膜厚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便
正确评估薄膜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膜材料类型,可以选择适合的标准方法进行膜厚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处理设备中各种膜元件的执行标准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6-2-20 17:48由于我国分离膜行业发展较晚,出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较少,其中膜与膜组件标准有21项,与膜产品相关的装置标准有24项,全部为推荐性标准,除5项为国家标准外,其他均为行业标准,主要是海洋行业标准,为27项。
标准作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起着肯定已有成果、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因此相关标准的制定对促进膜产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引导膜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推动膜技术广泛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1. 膜产品技术指标膜产品的相关性能指标繁多,主要有分离透过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三大类,其中分离透过性能包括:产水量、水通量、纯水透过率、截留分子质量(切割分子质量)、截留率、脱盐率、回收率、最大孔径、平均孔径、孔径分布、孔隙率、气密性及完整性等;膜物理性能有:结构性能(外观、膜面积、膜厚、膜丝内外径)、机械性能(拉伸强度、爆破强度、弯曲强度、柔润指数、断裂伸长率)、电性能(荷电性、Zeta电位)、亲水性(接触角)及耐热性(最高操作温度)等;膜化学性能有:化学稳定性(化学相容性)、耐氧化性(短时余氯耐受限度、过氧化氢耐受限度)、耐酸碱性(运行及清洗pH范围)及耐污染性能等。
膜分离透过性能反映了滤膜的适用范围,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反映了滤膜的使用条件。
膜分离透过性能是膜产品最重要的技术指标,相关研究和测试方法较多,也是现有膜产品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膜物理和化学性能指标除结构性能外,相关标准还是空白。
2. 膜与膜组件标准分析膜产品按膜分离过程分类为微滤(MF)膜、超滤(UF)膜、纳滤(NF)膜、反渗透(RO)膜及离子交换膜等;按膜组件型式分类可分为平板膜、卷式膜、中空纤维膜(柱式、帘式)及管式膜、碟管式膜等。
2.1 通用标准通用标准包括《膜分离技术术语》(GB/T20103—2006)和《膜组件及装置型号命名》(GB/T20502—2006)。
其中GB/T20103—2006标准界定了膜分离领域包括电渗析、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气体分离膜及离子交换膜的常用术语,对膜分离技术领域的221条术语进行了定义,适用于膜与膜材料、膜组件、液体分离、气体分离及其他膜分离过程。
GB/T20502—2006标准规定了膜组件及装置型号的命名规则,适用于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气体分离膜、电渗析及电去离子装置。
2.2 反渗透(RO)膜标准反渗透膜标准有4项:《中空纤维反渗透膜测试方法》(HY/T049—1999)、《中空纤维反渗透技术中空纤维反渗透组件》(HY/T054.1—2001)、《中空纤维反渗透技术中空纤维反渗透组件测试方法》(HY/T054.2—2001)和《卷式反渗透膜组件测试方法》(HY/T107—2008)。
HY/T049—1999标准规定了中空纤维反渗透膜除盐率和水通量的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适用于进水为自来水、苦咸水及海水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的测试。
在测试前要进行试样制备,将膜丝用环氧树脂粘结于尼龙管或橡皮塞上,然后将固化的膜样装入测试管中在测试装置上进行测试,但对样品的制备及测试管的要求没有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或说明。
水通量的测定用量筒和秒表测量,不要求恒温,测得的数据查表换算成25℃时的数值。
标准附录A给出了中空纤维反渗透膜测试装置流程图,附录B给出了醋酸纤维素膜的水通量温度校正因子表。
HY/T054.1—2001标准实施要求与HY/T049—1999标准和HY/T054.2—2001标准配套使用,规定了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的技术要求,适用于纤维素材质膜,对产品规格和尺寸(包括接口尺寸)做出了规定。
技术要求中,规定了进水水质和水温。
对3种膜(自来水膜、苦咸水膜和海水膜)的初始除盐率和初始产水量(校正到25℃)做出了要求,且产水量允许有±10%的误差范围。
HY/T054.2—2001标准等效采用了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的标准《反渗透组件性能测试方法》(ASTMD4194:1995)。
标准规定了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的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其中自来水和苦咸水膜组件测试的回收率为(60±2)%,海水膜组件测试的回收率为(30±2)%。
标准附录A给出了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测试装置流程图。
HY/T107—2008标准规定了卷式反渗透膜元件脱盐率、回收率、产水量、水通量、密封泄漏点及气密性6个参数的测试方法。
脱盐率可按氯化钠浓度法或电导率法计算。
目前,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已很少见,工程中应用的几乎全为卷式反渗透膜,但是缺乏对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性能技术要求做出规定的标准,质检机构只能根据厂家的标称值进行质量检验,评判尺度不统一。
由时代沃顿公司承担起草的海洋行业标准《卷式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元件》发布实施后将解决这一问题。
2.3 纳滤(NF)膜标准纳滤膜标准有1项,即《纳滤膜及其元件》(HY/T113—2008)。
该标准规定了纳滤膜及其元件的分类与型号、要求、检测、检验规则等。
技术要求规定了在标准条件下纳滤膜对于一价离子及二价离子的水通量和脱除率,脱盐率可按重量法或电导率法测量。
一价离子以500mg/L的NaCl为测试液,脱除率应不小于30%;二价离子以2000mg/L的MgSO4为测试液,脱除率应不小于90%。
4 超滤(UF)膜标准超滤膜标准有3项:《中空纤维超滤膜测试方法》(HY/T050—1999)、《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HY/T062—2002)和《超滤膜及其组件》(HY/T112—2008)。
HY/T050—1999规定了纯水透过率、截留分子质量及截留率的测定方法。
所用标准物质聚乙二醇测试液浓度定为5000mg/L,操作上不易实现,应该给出一个允许误差范围;所用标准物质牛血清蛋白测试液浓度为1000~3000mg/L,范围太宽,不科学。
关于纯水透过率的测试条件,对测试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测试液温度及回收率,标准中未做出规定,缺乏严格性。
HY/T062—2002规定了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的分类与型号、要求、试验方法等。
其中试验方法均要求按HY/T050—1999的规定操作,但这两项标准有不对应的地方,例如在HY/T050—1999中找不到“外观检测”和“渗漏检测”的规定;另外所用术语也存在不统一,例如HY/T062—2002中“纯水通量”指标在HY/T050—1999中以“纯水透过率”表述。
HY/T112—2008规定了对超滤膜的技术要求,专门规定了用于海水预处理的超滤膜组件的技术要求。
纯水通量及截留性能试验方法要求按HY/T050—1999的规定执行。
另外,规定了完整性检测、渗漏检验及耐压性能试验的方法,但后两者按厂家标称的最大工作压力测试,无统一确定的测试压力规定。
耐压性能试验要求在标称的最大跨膜压差下运行12~24h,测试周期过长。
2.5 微滤(MF)膜标准微滤膜标准有6项:《微孔滤膜孔性能测定方法》(HY/T039—1995)、《中空纤维微孔滤膜测试方法》(HY/T051—1999)、《微孔滤膜》(HY/T053—2001)、《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HY/T061—2002)、《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HY/T065—2002)及《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HY/T110—2008)。
HY/T039—1995标准规定了最大孔径、平均孔径、孔径分布及孔隙率等性能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该标准适用于测定平均孔径为0.1~20靘多孔膜的最大孔径(也可用泡点压力表示)、平均孔径、孔径分布及孔隙率,测试对象为膜片。
测定装置采用HY/T038—1995规定的CTL-D型膜孔径测定仪,该装置为杭州水处理中心自制,不具有通用性。
HY/T051—1999标准规定了用泡点压力法测试中空纤维微孔滤膜最大孔径的方法及水通量(又称纯水透过率)测试方法。
HY/T053—2001标准规定了微孔滤膜的产品标记、要求、试验方法等。
规定了膜的厚度范围、亲水性和疏水性微孔滤膜泡点压力及通量值。
泡点压力测定按HY/T039—1999规定执行,通量是将湿润的直径为47mm的膜片装在过滤器上在0.09MPa的负压条件下测得,不要求恒温,根据实测水温时的通量值,用温度校正因子换算成25℃的通量。
HY/T061—2002标准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渗漏检测的测试压力,技术要求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技术指标,不利于检验判断。
外观检测、渗漏检测、纯水通量和起始泡点压力测定均按HY/T051—1999进行,但HY/T051—1999中没有渗漏检测,纯水通量是以纯水透过率表示。
存在标准不对应和术语不统一的问题。
HY/T065—2002标准适用于气体净化用的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
过滤精度分为0.01靘和0.3靘两种,性能要求中规定了空气通量、孔隙率和截留率指标值。
过滤精度与截留率采用气溶胶和完整性试验方法测定,孔隙率用汞压仪测定。
HY/T110—2008标准规定了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产品的分类及型号、要求、试验方法等。
分别规定了疏水性膜和亲水性膜的最大孔径、孔隙率、气体通量。
对膜丝的平均直径和壁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最大孔径、纯水通量按HY/T051—1999规定执行,孔隙率按HY/T065—2002规定执行,标准还规定了膜丝平均直径、壁厚和气体流量的测量方法。
2.6 帘式膜标准帘式膜标准有1项,即《中空纤维帘式膜组件》(GB/T25279—2010)。
该标准适用于中空纤维帘式微孔滤膜组件和中空纤维帘式超滤膜组件两类。
规定了膜组件的分类与型号、要求、检测方法、检验规则等。
对外观、外形尺寸、无渗漏性及产水量做出了具体要求。
产水量的测试条件:自来水,25℃,-0.02MPa。
2.7 陶瓷微孔滤膜标准陶瓷微孔滤膜标准有3项:《管式陶瓷微孔滤膜元件》(HY/T063—2002)、《管式陶瓷微孔滤膜测试方法》(HY/T064—2002)及《陶瓷微孔滤膜组件》(HY/T104—2008)。
HY/T063—2002标准规定了管式陶瓷微孔滤膜元件的外观、尺寸公差、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
性能要求包括:最大孔径、平均孔径、孔隙率、纯水通量、弯曲强度及耐酸碱性能。
性能测试方法按HY/T064—2002标准进行。
HY/T064—2002标准与HY/T063—2002配套。
HY/T104—2008标准规定了陶瓷微孔滤膜组件的分类与型号、要求(包括主要尺寸、使用条件等)、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
2.8 离子交换膜标准离子交换膜标准有1项,即《电渗析技术异相离子交换膜》(HY/T034.2—1994),该标准规定了电渗析异相离子交换膜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
指标包括外观、含水率、交换容量、面电阻及选择透过率。
3. 总结①虽然我国膜技术标准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标准仍然滞后于行业发展,标准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