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发展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方,许多方剂至今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学方面各有特长, 其中刘完素主张用辛苦寒凉法治疗 小儿热性病,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 攻下,李果重视调理脾胃。朱丹溪 对于儿科尤有建树,著《幼科全 书》,治疗痘疹时,折衷了钱乙善 用抱龙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 凉与陈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 等之温燥,取解毒、发表、和中三 者兼用,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儿 科折衷学说。
元代~建国前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 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 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 疗胎怯;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候”,提出 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 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提出了“惊风三发便 成痫”“瘀血成痘”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 有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 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 411种病证的方药,具有临床实 用价值。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 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己见, 内容厂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 的学术著作
清代儿科医家秦昌遇是儿科折衷学说具 有代表性的医家,因虑"幼科诸书,非 偏寒偏热之误,便喜补喜泻之殊,予故 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 撰《幼科折衷》专著以详述,夏禹铸著 《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 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01
中医儿科学的 萌芽期
02
中医儿科学的 形成期
目录
CONTENTS
03
中医儿科学的 发展期
04
中医儿科学发 展的新时期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 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学科。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时代的儿科成就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方面的贡献:
刘完素认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寒
凉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
张从正重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
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善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
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幼科》,集众家之长,又参以 已见,内容广博。
■明清时代的儿科进展 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 清•夏禹铸的《幼科铁镜》 重视望诊,提出“有诸内而形 诸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 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 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医学教育方面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和高等教育, 全国各地建立了中医院校,发展了中医儿科教育。 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80年代开始 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 医师的继续教育。 编写出版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参考资 料、各种类型的题库,整理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 著作。 ——建立起来的这种完整教育体系,为中医儿科界 输送了大批人才,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促进了中医儿科事业蓬勃发展。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则治法,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 补泻方剂; *所用制剂以丸、散成药为主,方便小 儿用药,切合临床应用。 *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 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宜 凉泻,慢惊宜温补”的治疗大法,以及 “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对儿科临床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宋代的儿科医家及其著作 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
儿科发展史

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 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年。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小 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唐代杰出的医学家 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 妇孺方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为九门, 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载方75首,共 400首,其书理论较精,方法多效,总结了 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 历史文献。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论述小儿多种先天
性畸形,明确指出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 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 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同 时烧脐带的预防方法。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主张痘 疹宜于温补,是治痘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又著《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治痘疹主 温补与钱乙、董汲主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 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明清时期,由于天花、麻疹等时行疾
病流行,当时儿科医家十分重视痘疹 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为人类 消灭天花和预防传染病开辟了新的道 路,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王 (孟英)等温病学大家完整地创立了 温病学体系,对小儿热性病的治疗产 生深刻影响,丰富传染病防治理论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
口议》,提出“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二分 饥与寒”,丰富儿科学学术思想内涵。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 要》20卷,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 了重大贡献。提出“烧灼法断脐”以预防 “脐风”。倡导乳儿用药“若用汤药,宜疗 乳母”.
明代儿科世医万全,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
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
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 治婴儿“气鬲病”,还有东汉名医华佗曾 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 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 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 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医儿科学__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相传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首创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这是儿科辨证中最重要的方法。
他善于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明代万全,著作颇丰。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陈复正:善于指纹诊法。
“风轻、气重、命危”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分7个阶段:胎儿期:40周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新生儿期:生后满28天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千克。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乳牙(20颗)。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视感知的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将头转向生源;运动发育: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语言发育: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7~8个月会发复音;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生理主要表现:脏腑娇嫩,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名)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名)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署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气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名)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

二、形成期(宋朝~金)
•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学的 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科著作的 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 北宋改进医事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 局把小儿科列为独立的专科。
北宋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 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由其弟子阎 季忠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唐) 二、形成期(宋朝~) 三、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 四、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萌芽期(远古~隋唐)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 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我国历史上明确记载最 早的儿科医生。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痫 ”、“婴儿瘛 ”的记述。 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黄帝内经 》为最早。
• • • •
•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 鲁伯嗣《婴童百问》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提出“有诸于内而形 诸于外”,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 别脏腑的寒热虚实;他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等证。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广泛搜集清代以前有关儿科的 证治经验。
万全的学术成就 1.在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 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2.在朱丹溪提倡养阴的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 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 3.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 ,慎勿犯胃气”。他的处方用药精练而切合病情,并将推拿 疗法用于儿科。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各历史时期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秦汉以前―秦汉时期)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城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蟲”(寄生虫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痕”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个时期西汉淳于意《诊籍》25个病案中有“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的记录,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医案记录。
2.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至唐代,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培养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侯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儿科发展史

精选ppt
7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1、历史时期 远古 → 南北朝 2、特点 未形成独立的儿科学理论、专业和体系 有儿科医事活动 小儿疾病的文献记载
精选ppt
8
《史记》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 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灵枢》和《素问》均记载有关小儿体 质特点、疾病诊断、预后判断。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
精选ppt
26
叶天士,《幼科要略》
首先提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 病最多,”
重点论述了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等 四时温热疾病,及痧痘的证治法则与方药。
在治疗上选方平正,用药精当,论述精详, 且多秘旨,
精选ppt
27
万全的学术思想特点:
重视小儿的胎养(孕期预养)、蓐养(初生护养)、 以及鞠养(婴幼儿调养);
精选ppt
16
三、中医儿科学中的发展期
2、特点
传染性疾病的诊疗、儿科疾病预防新突破 温病学派对小儿传染性疾病诊疗的帮助 十六世纪(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至清代先
后流传至亚欧许多国家,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精选ppt
17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特点
优生优育新认识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重视护胎养胎。
精选ppt
23
《小儿药证直诀》有以下特点:
①、在生理病理上的创见。
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易寒易热” ; 诊治上的“五难”之说。
②、重视望诊与切脉。 ③、创立了小儿疾病以五脏辨证的证治原则。 ④、提出了痘疹是天行疾病。 ⑤、阐明惊风有急惊风与慢惊风之分。 ⑥、对惊风与痫证进一步加以区别。 ⑦、详细论述了小儿疳证的病因证治。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1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隋朝 ~ 宋朝)
北宋钱乙是“儿科之圣” ,有《小儿药证直诀》传 世
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在四诊中尤重望诊 面上证、目内证、出疹性疾病鉴别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详论儿科治法 五脏补虚泻实
创立大量儿科方剂 134方,以中成药为主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隋朝 ~ 宋朝)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痘疹专著之始
刘昉《幼幼新书》 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收录各类疾病。提出烧炙法断脐
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倡固养元阳,擅用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扶正见长 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主寒凉两种学术观点
形成了中医儿科学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时期 刘河间著的《保童秘要》。 朱丹溪的《幼科全书》。 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等,都是研究儿科的珍贵参 考书。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全面
19
明清时期 明代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和《幼科发挥》。 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幼科》。 明周于藩著有《小儿推拿秘诀》 明张介宾著有《景岳全书.小儿则》 十六世纪(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1、历史时期 金元 → 民国
2、特点 儿科理论更为丰富 诊断儿科疾病的方法更多、实用 儿科疾病病谱和诊疗方法认识更深刻 传染性疾病的诊疗 儿科疾病预防新突破 优生优育新认识
13
三、中医儿科学中的发展期
2、特点
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
儿科理论更为丰富 明万全《幼科发挥》《育婴家 秘》,五脏二有余三不足。
科学全面总结。
16
三、中医儿科学中的发展期
2、特点
传染性疾病的诊疗、儿科疾病预防新突破 温病学派对小儿传染性疾病诊疗的帮助 十六世纪(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至清代先
后流传至亚欧许多国家,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17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特点
优生优育新认识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重视护胎养胎。
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对清初学的发展期
2、特点
诊断儿科疾病的方法更多、实用 夏禹铸《幼科铁镜》在望面色、审苗窍诊病
更为丰富的经验。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望指纹诊病的总结。
15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特点
儿科疾病病谱和诊疗方法认识更深刻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全面 明清时期在麻痘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突破 肺炎喘嗽病名确立与诊疗 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对清初以前儿
11
钱乙的学生阎季忠收集了他的遗作和经验撰成《小儿 药症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
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理 论。
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有独到的见解。面上证、目内 证。
创立五脏辨证体系。 创立名方。 对小儿疾病诊疗的论述,尤其是对儿科四大要证(麻 痘惊疳)的详细论述。
12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2
《颅囟经》
第一部儿科著作
1、首创“纯阳”理论:其以小儿三岁以下,呼为 纯阳为定论; 2、论述了小儿脉法、证候及治法与成人同; 3、反对巫而提倡用药物治疗; 4、重视辨证; 5、讲究护理; 6、提倡乳母调摄,包括饮食宜忌; 7、讲究卫生,重视预防;
23
《小儿药证直诀》有以下特点:
①、在生理病理上的创见。
一息七、八至曰平”。
9
二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1 、历史时期 隋朝 → 宋朝
2、特点 儿科系统的理论体系形成、较系统的儿科疾病
诊治方法、有名医涌现、形成儿科专业和体系。
10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小儿杂病诸侯 唐设少小科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重视小儿疾病的护理 和治疗。 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成书于唐末宋初,提出婴 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钱乙 -“儿科之圣”的诞生(北宋),主要著作《小 儿药症直诀》 北宋山东名医董汲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 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易寒易热” ; 诊治上的“五难”之说。
②、重视望诊与切脉。 ③、创立了小儿疾病以五脏辨证的证治原则。 ④、提出了痘疹是天行疾病。 ⑤、阐明惊风有急惊风与慢惊风之分。 ⑥、对惊风与痫证进一步加以区别。 ⑦、详细论述了小儿疳证的病因证治。
至清代先后流传至亚欧许多国家,是世界免疫学 发展的先驱。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是儿科名著。 清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解儿难》
20
四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政府大力支持,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的成立;全国各省市建立了中医 儿科专业学会。
医学教育方面 建立中医院校;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参考资料、各类题库。
预防、治疗护理方面 优生优育-----生育指导、产前检查 预防保健-----预防保健网建立、计划免疫; 治疗、护理---探索治疗护理规律。
7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1、历史时期 远古 → 南北朝 2、特点 未形成独立的儿科学理论、专业和体系 有儿科医事活动 小儿疾病的文献记载
8
《史记》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 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灵枢》和《素问》均记载有关小儿体 质特点、疾病诊断、预后判断。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 西晋王叔和《脉经》“小儿之脉快疾,
科研创新与中医儿科新成就 剂型改革方面:传统--丸、散、膏、丹等;现在--冲剂、口服 液、滴鼻液、栓剂、膜剂、注射剂及外治剂型。 诊疗水平提高
学术交流更广泛开展
21
思考题
1、简述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为什么说中医儿科学主要形成于唐 宋? 3、列举5位对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有重大 成就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其代表著? 4、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有哪些新 发展?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概况及 有影响的医家和医著。 3、掌握宋代以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重大成就
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和医著。
6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二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四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研究任务 1、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 2、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疗。 3、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 4、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和方法。
4
总论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授课老师 夏贞莲副教授 13877123815
5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中西医儿科学
1
儿科学与任务
2
儿科学
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 的一门学科。它分为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用中医的方法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 和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 中西医儿科学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 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
3
研究对象 胎儿期 青春期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