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60页PPT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 三段七级
•
蒙养学堂
•
初等教育段 初等小学堂
•
高等小学堂
学校系统 中等教育段 中学堂
•
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
•
高等教育段 分科大学
•
通儒院
10
•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延 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高等 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
11
• 初创的山东大学堂,设总办1员,相当于校长,总理学堂一 切事务;设总教习1员,总理择聘教习人员和核定课程(即 教务长);设监督1员,负责督饬学生。学堂聘用中学教习 6名、西学华人教习6名、西学洋人教习3名。另外聘有司 事等管理人员、夫役等服务人员。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
17
• 1919年“五四”运动后
• “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
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 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
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 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 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
• 大学堂分为备斋、正斋、专斋督课
• 备斋(相当小学)习浅近各学,两年毕业,主要学习中国 经史、国朝掌故大略,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舆地、 算术各项初级浅近之学。
• 正斋(相当于中学)习普通学,四年毕业,分政学、艺学 两门。
• 专斋(相当于大专和大学)习专门学,两年至四年毕业
• 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 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务各实事求是,力 戒虚浮,节为明体达用之材,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 至意。”
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院
大学预科、本科和大学院
中国大学百年

中国大学教学 2005年第10期18中国大学百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 陈平原家都知道,学校和时装相反,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老越好,可以说,一般而言,老大学,一个800年的大学,比一个18年的大学,一般来说都要强。
不否认有的大学江河日下,也不否认有的异军突起,但总的来说,大学的年龄和它的声望是成正比的。
可按照中国人的观念来定,也许我们中国大学不是百年,而是千年。
我今天晚上想从这个地方开端,就是说中国大学是百年,还是千年?两种大学史的叙述背后隐含了我们对大学的想象,什么是大学?大学应该怎么办?一百多年的中国大学之路,走得顺还是不顺?我先讲第一个问题,关于两种大学史。
外国人写中国大学史,一般来说都从西学东渐说起,这样一来,肯定是百年上下;可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叙事,那就是中国大学不是百年,是四千年。
我读过很多中国教育家、教育史家写的关于中国大学的著作,大体上是后面这个叙述思路。
其中很有名的教育史专家毛礼锐先生,为《中国高等教育史》写序,特别强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高等教育居于世界教育史上的领先地位,而且批评别人把创立于11世纪末、有12 000学生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学。
毛先生认为,这样说是不对的,中国大学应该从殷周算起,最少也应该从战国算起,再退一万步吧,也必须从汉武帝设立太学算起,那么,中国是公元前124年便无可置疑地有了正式的大学。
这是毛礼锐先生作为教育史家的思路。
我们这么说,我承认西周时中国确实有高等教育,从西周到现在,确实有很长的历史。
但是这样一来,假如这么叙述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大学”概念可能瓦解。
为什么呢,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文明古国,都有属于自己的高等教育,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事业,都有高等、中等、低等之分,那这样以后,大学岂不成了一个伪问题?同样是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教学体制,组织结构,以至发展方向,其实是不一样的。
,一般从中世纪说起,最多在精神university ,也不好意思把它追到西周。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有的说是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 有的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实际上,1903年改制前的岳麓书院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 何特征,湖北自强学堂虽有高等学堂的性质但仍不属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则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 的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 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 学模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 体,有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三、1922--1949的大学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开始了 百年发展历史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型。1922年新学 制的制定最终主要参照美国教育体系来完成构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 国内形势趋向稳定。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 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浙 江)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南 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一、文化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文化大革命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大学和学院被关闭,教育体制遭到摧毁。
文化大革命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大量教师和学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这段历史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7年,高考恢复,为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得以快速扩张。
1999年,教育部提出了“211工程”,将部分重点高校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改革,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同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型。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数量持续增加。
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学科涌现出来。
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
中国大学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提高国际化水平。
同时,高等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高等教育的挑战和问题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线城市的高校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校资源相对匮乏。
其次是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再者是高等教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些学校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另外,高等教育的营销化问题也备受关注。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二、中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基 本性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由 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 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所促成的。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这条路走得对吗?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902年颁布,其价值取向依然停留于对欧美日 本学制的原则参照,并无直接的比附。提出要 把京师大学堂办成一个拥有“全学”的、培养 “通才”的大学。办学宗旨:“激发忠爱,开 通智慧,振兴实业”,并要“谨遵此次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强调凡有“明倡异说, 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相违背者,查有实据, 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加强了对师生思想的 控制,已抛弃上一章程中的学术精神,完全以 国家意志为主导。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 和《专科学校组织法》,同年教育部公 布《大学规程》,1931年公布《专科学 校规程》。 1935年公布《学位授与法》。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教 员资格条例》,1941年行政院通过了《教 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
中国大学发展史 PPT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的 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于 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 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有 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一、古代的“大学” 二、1870-1922年的大学 三、1922—1949年的大学 四、1949—1978年的大学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溯流而上,纵向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中国古代高 等教育有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其虽没有“大学”之形,但 却有“大学”之实。
二、1870-1922的大学
北洋大学堂(1895年由天津中西学堂改办)是中国近 代官办最早的大学,今天的天津大学。
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严复),1898年在戊戌变法应运 而生,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最高学府,是政府设立的第一 所国立大学。
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洋、山西三所国 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 京师四大优级师范学堂。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
宋代书院的出现意谓 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 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 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 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中国大学》课件

# 《中国大学》PPT课件大纲
大学的定义和历史
大学的定义
大学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机构。
大学的历史
从古代大学到近代大学再到现代大学,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
中国大学发展历程
1 中国古代的大学
国子监、太学和书院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大学。
2 近代中国大学
2Hale Waihona Puke 新型大学的建设构建具有自主权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大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
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
国际化办学将帮助中国大学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声望和影响力。
结束语
通过本课件,我们回顾了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特点和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这份《中国大学》PPT课件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国大学的丰富内涵和发展现状。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是近代中国的著名大学。
3 现代中国大学
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推动了现代中国大学的发展。
中国大学的特点和问题
特点
•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社会服务
问题
• 教育质量 • 学科布局 •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
1
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大学发展史 PPT

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 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 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 “东方的康奈尔”。
南洋大学
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 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 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后改为上 海工业专门学堂。
南洋公学因为地处上海租界,较少受战火 侵扰。当时教学所用全为麻省理工学院的 原版教材,时称“东方MIT”。
三大特点
学生自学 学术自由 师生融洽
自学
“教学相长”如何解释?
书院中山长虽然也有讲课,但一个月也就 固定的几次,大多数时间是靠学生自己来 完成功课的,不过古代书院为了指导学生 的自学,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学规》和 《学程》,在《学规》中会对学生求学的 意义、程序和要点等做出指导。
二、近现代著名大学
千年学府——湖南大学1926年(岳麓书院) 北洋大学堂1895年——天津大学1951年 京师大学堂1898年——北京大学 圣约翰大学1879年——解放后解散
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人盛宣怀
北洋大学堂创建后,由盛宣怀亲自任督办 兼名誉校长,他以“科教救国,实业兴邦” 为宗旨,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出任总教 习。北洋大学堂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 学为蓝本,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 制规划,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
中国古代大学
中央官学:太学、国子监 书院:著名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学规》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 过。 处事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 求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