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分析 (5)

合集下载

论素朴的和感伤的诗

论素朴的和感伤的诗

论素朴的和感伤的诗引言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之一,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的世界中,素朴和感伤是两种常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素朴的和感伤的诗,并对它们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素朴的诗定义和特点素朴的诗指的是那些简单朴素、质朴真实的诗作。

它们通常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

素朴的诗作往往直击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表现手法1.直接的表达:素朴的诗作常常直接而简单地表达情感和思想,没有花哨的修辞和复杂的句法结构。

2.自然的景象:素朴的诗作常常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简单、自然的场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3.生活的细节:素朴的诗作常常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展示人们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读者内心。

作用素朴的诗作能够直接触动人们心灵的深处,引发共鸣和思考。

它们能够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发现其中的美和哲理。

素朴的诗作也常常承载着对现实的反思和揭示,引发社会对问题的思考。

感伤的诗定义和特点感伤的诗指的是那些悲伤、忧郁的诗作。

它们常常通过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哀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感伤的诗作往往带有一种深刻的悲凉氛围。

表现手法1.情感的宣泄:感伤的诗作常常通过抒发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哀伤来宣泄情感。

2.暗示和隐喻:感伤的诗作常常使用暗示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3.对生活的消极描绘:感伤的诗作常常通过对生活的消极描绘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作用感伤的诗作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激发读者对人生痛苦和哀伤的思考。

它们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痛苦,进而寻找生活中的希望和力量。

素朴与感伤的诗的联系和区别共同点1.人性的表达:素朴与感伤的诗作都是在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2.引发共鸣:素朴与感伤的诗作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区别1.表现手法:素朴的诗作通常直接而简单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感伤的诗作常常使用暗示和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痛苦和哀伤。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的美学思想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的美学思想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的美学思想作者:张玉能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3期[摘要]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以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对立统一辩证发展观为指导,建构了西方美学史上最为独特的文学类型论。

它根据素朴诗人的创作方法一致与感伤诗人的创作方法不同,把素朴的诗作为文学的一个大类,与感伤的诗相对立;再把感伤的诗分为讽刺诗、哀歌诗两小类,又把讽刺诗划分为激情的讽刺诗和嬉戏的讽刺诗,而把哀歌诗划分为狭义的哀歌和广义的牧歌。

席勒的这种文学类型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它的意义在于,这种分类的依据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条件,更主要的是诗人(文学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及其创作方法,突出了文学艺术的人性、主体性、创造性。

尽管席勒的文学类型论并没有成为文学史的共识,但是,它却给文学类型论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实践本体论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文学;类型[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37-19The aesthetic thought in On the Simple and Sentimental Poetry—on the theory of literary typeZHANG Yu-neng(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On the Simple and Sentimental Poetry, written by Schiller, takes the concept of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as the instruction, in which finding a place with the poem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 to constructing the most unique literary theory of type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method between simple poet and sentimental poet, the simple poem serves as a large class of literature, and the opposite is sentimental poem; then the sentimental poem is divided into satirical poem and elegiac poem, and the satirical poem is divided into the passion satirical poems and the play satirical poem, and the elegiac poem is divided into narrow elegy and the broad pastoral. Schiller‟s literature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history is unprecedented and unrepeatable.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at the ba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is not merely on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of literary works; what is more important,the attitude of poet (writer)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reation methods of poet highlighting the human nature, subjectivity, creativity in art and literature.Although the theory of Schiller‟s literary types does not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literature history,it opens the space to develop wider practical ontology for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type.Key words:On the Simple and Sentimental Poetry;literature;type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以人性美学思想体系为根基,在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对立统一辩证发展观指导下,建构了西方美学史上最为独特的文学类型论。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简析 (5)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简析 (5)

期末作业:运用席勒《论朴素的诗与伤感的诗》,分别举出“朴素的诗”和“伤感的诗”一首,比较二者的艺术特色。

《论朴素的诗与伤感的诗》举例陶渊明爱好自然,这使他成为朴素的诗人,他的诗是朴素的诗。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典范,被文学家推崇,陶渊明主张任性自然,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朴素表现为清丽自然的风格。

如《饮酒》(其五)中末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真意”指什么,为何不能言。

言意之辨涉及魏晋玄学,陶渊明在本诗中没有明说,其实这里的“真意”就是自然,返回自然,顺从自然。

他强调“抱朴含真”,推崇回到朴素的原始本真社会状态之中,反对人为干预,在《感士不遇赋》、《连雨独饮》中也总流露出这样的志向。

他将真性情这种原始的状态表现于作品中,将亲眼所见“鸡鸣”、“狗吠”、“桑麻”这样自然的事物原封不动地写入自己的诗作,这就是席勒所说的“朴素”。

陶渊明朴素的诗还体现在他白描手法的运用,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淡雅的田园气息,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真情实感,诗人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个性。

这首诗包含了很多田园生活场面如“开荒”、“造屋”、“栽柳”、“种榆”、“植桃”、“树李”、“做饭”、耕作”等,每一个场面都是一幅幅充实而生动的生活画卷。

这些生活画卷完全可以浓墨重彩,但除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外陶渊明却都轻描淡写不过又尽显神韵。

诗句中仅用“开荒”、“守拙”来概括自己的弃官归隐、躬耕荒野的人生转折。

对于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也仅用“十余亩”、“八九间”来描述“方宅”、“草屋”的数量用“荫”字、“罗”字来概括“榆柳”、“桃李”的形态,用“吠”字、“鸣”字来描绘“狗”、“鸡”的声音。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评析 (1)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评析 (1)

运用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这一篇文献的理论,分别举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首,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

答:一、素朴的诗相对于李白一生饱览名山大川,写出那些豪放逸丽的诗来说,《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则显得极为素朴自然。

但它歌颂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和苦难,诚以待人的美德,慷慨无私的奉献,无不令人感动。

更是透露出了李白谦恭的可贵品质。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点出了李白这首诗是寄宿在五松山下的一个农家时所写。

同时也写出了李白的寂寥,没有什么能够引起诗人的欢乐。

三四句则描写了李白寄宿在农家时的所见所闻,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

秋天本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李白的这首诗里,却用了“秋作苦”。

可见农家不仅付出了劳动的幸苦,更多的是因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内心的苦。

农家白天收割,晚上舂米,显得十分凄凉。

五六句“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跪坐在那里,主人将做好的饭端来给他,显出农家主人的热情好客。

而古时的雕胡饭对于农家来说,就是大餐。

所以李白看见农家的主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被深深感动。

因此,才有了结尾两句的“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里借用了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

表达了主人如此诚恳地款待李白,对于一个路人来说,李白很过意不去,觉得很是惭愧,便再三地推辞致谢。

综观李白的这首诗,写得极为朴素自然,有的只是李白夜宿山村的过程,只是他亲身经历的感受。

这里没有以往李白的高傲,没有他“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地桀骜不驯。

有的是李白对普通农家的谦恭,由此可见李白难能可贵的品质。

而这样心地善良、热情好客的劳动妇女,所代表的形象,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读来为之感动。

二、感伤的诗在杜甫的诗中,感伤的诗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然而,要说到哪句是最伤感的,还真难以抉择。

我选择其中几句来欣赏:第一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是出自于《月夜忆舍弟》。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简析 (3)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简析 (3)

运用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这一篇文献的理论,分别举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各一首,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在西方很多语言中,包括德语,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除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二是人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所以当席勒提及自然时,他便同时考虑到了这两方面。

要讨论自然,实际上也就是要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而关于这种关系,席勒的经典阐述是:“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

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

”其实席勒的诗的概念可以拓宽到文学。

席勒在他的论文中会经常轮流使用以下几对不同但意义上却相对应的词: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古代的诗和近代的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席勒认为,所谓素朴,也即是指纯朴的自然状态,是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状态。

这种状态只有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才有可能。

素朴的诗只要摹仿现实,而且这个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是自然的、感性的、活生生的,而到近代,自然成了不可实现的失去的理想,因此出现了感伤的诗用理性的观念来表现理想。

因此席勒说:“古人自然的感受,而我们感受自然》”素朴的诗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

本首诗写诗人夜间漫游触景生情而写下的。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评析 (4)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艺术特色评析 (4)

期末运用席勒《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这一篇文献的理论,分别举出“素朴的的诗”和“感伤的诗”各一首。

席勒认为,所谓“素朴的诗”即是“模仿自然”的诗。

此时,诗人与自然是一种原始的和谐的素朴关系。

而所谓“感伤的诗”则是“表达理想”的诗。

此时,诗人失掉了自然,所以在作品中千方百计地寻求自然,对自然的态度就像成人失去了童年一样,是依恋的、感伤的。

我选择李白的《静夜思》,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席勒说“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

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

“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论早期新诗的抒情问题

“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论早期新诗的抒情问题

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论早期新诗的抒情问题李蓉摘要:’白话诗”之后, 抒情”成为新诗的核心问题。

主情论者”大都认为诗歌来自 迫切的人的情感”,然而,他们对 情”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由此也引发了对于抒情与理性、道德、技艺等关系的论争,这些问题都直接与抒情中的感伤主义相关。

正是由于认识到诗歌的情感 来自 迫切的”生理冲动,容易引发精神上的热病,周作人选择将 并不迫切”的日常事物纳入写作的视野,通过客观的方式传递一种宁静的人生哲学。

虽然周作人的 素朴的诗”祛除了感伤主义的滥情和自我伤害,但因其 返古”却不能代表新诗的发展方向。

早期新诗或躁动或冷静,都还不具备将情感和情绪转化为具有现代性的诗歌艺术的能力。

关键词:早期新诗;抒情;感伤;身体;周作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新诗的身体'现代性研究” Q4BZW126)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按通常的看法,诗歌和抒情几乎是同义词,没 有抒情,诗不成其为诗。

在新诗中,这种看法仍然 被大多数人所赞同。

白话诗”作为新诗的开端,它的偏于写实、说理是对僵化的古典抒情模式的反叛,然而它的弊端却为郭沫若、周作人、朱自清等 人所诟病。

中国诗歌有着深厚悠久的抒情传统,所谓 言志缘情”,同时,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也在新诗中发生着影响,新诗回归抒情势所必然”新诗的抒情是逐步确立并成型 的,朱自清在回顾早期新诗的发展时说, 民国十四年以来,诗才专向抒情方面发展”①,朱自清在 这里指的是到了新月派诗歌才真正有了理想的抒情”②,这样看来,1920年代初期是抒情逐渐成形 的阶段,在这一过程当中,新诗的抒情特质是如何确立的?早期新诗的写作暴露出哪些问题?相对于 古典诗歌,它是如何认知 现代的抒情”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王德威指出: 在革命、启蒙之外, 抒情’代表中国文学现代性一尤其是现代主体建构一的又一面向。

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是诗歌中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朴素的诗通常选择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而感伤的诗则更多地聚焦于情感和内心的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两种诗歌表达形式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

朴素的诗,几乎可以被视为现代诗歌的代表形式。

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诗歌需要一种更加贴近大众和读者的表达方式。

朴素的诗通过选择最日常、最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简单、精准的语言风格,展现出现代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朴素的诗歌,它的语言特征主要是平实,真实而又自然。

这种诗歌更偏向于简洁而真实的表达。

他们没有华丽的词汇,也不会采用太过生僻的用词或语法。

同时,诗歌又强调语言的感性和形象,让读者更加容易地产生共鸣,感受到生活点滴中的温馨和快乐。

而感伤的诗,则强调了情感的表达能力,使读者更能够理解和共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它更加倾向于通过表达情感来打动读者,使读者深入体会诗人所赞美或厌恶的事物。

感伤的诗通常是深情、唯美、含蓄的。

它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情感,而不是仅仅通过理性思考达到共鸣。

感伤的诗经常引用一些华丽的修辞手法和富有感染力的意象,以表达诗人所感受到的内心情感。

朴素诗与感伤诗有这很大的不同,他们在表达风格上有着显着的差异。

朴素诗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和真实面貌,他们注重的是最普通的生活现象,也往往能用最平凡的话语来表达最真实的情感,而感伤诗则更加倾向于表达情感与内在暗示的内容,强调的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与感伤。

不论是朴素的诗还是感伤的诗,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读者,朴素的诗歌生动地描绘出日常生活的点滴,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情。

而感伤的诗,则更加聚焦于情感体验,营造出一种深刻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产生共鸣。

总之,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价值,都是对于生活和内心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每种诗歌形式都有其闪耀的光芒,以及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这一篇文献的理论,分别举出“素朴是诗”和“感伤的诗”各一首,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

答:
席勒说:“因为素朴的诗人满足于素朴的自然和感觉,满足于摹仿现实世界,所以就他的主题而论,他只能有一种单一的关系;在处理主题的方式上,他没有选择的余地。

”历史上作诗比较素朴的要数陶渊明了。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生气盎然。

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狭窄的小路被齐腰深的蒿草封盖着,晚上挂的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

“衣沾不足惜”一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恰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

这里的“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白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带月荷锄归”,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粉饰。

然而正是这自然平白的诗句创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

而“感伤诗就完全不同了。

感伤诗人沉思客观事物对他所产生的印象;只有在这一沉思的基础上,方才奠定了他的诗歌的力量。

结果是感伤诗人经常都要关心两种相反的力量,有表现客观事物和感受它们的两种方式;就是,现实的或有限的,以及理想的或无限的;他所唤起的混杂感情,将经常证明这—来源的二重
性。

”对于感伤诗,这里以白居易的感伤诗为例。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并以《长恨歌》和《琵琶行》为感伤诗的代表作,这里以《琵琶行》做重点分析。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在这一曲隐喻很强的音乐演奏里,弹者满怀凄凉,沉落江湖,孤身空船;邀者情殷,听者入港;夜江寂静,秋月如鉴,都在绵绵不尽的余韵之中。

它真实地把读者引入了音乐所展示的意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甚至似乎都有亲临其境之感了。

尤其“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