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701-762)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成就深刻,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
李白不仅把诗歌发挥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还融入了大量的艺术特色,使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以《李白诗歌中的艺术特色》为标题,通过对李白的具体作品的研究,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写作形式上,李白的诗歌更加多样化。
他擅长运用五言、七言、五言双句等诗词格式,把诗的形式融入到诗歌之中,使整首诗更加有节奏感。
例如,《望庐山瀑布》采用五言绝句,笔调苍润持久,动静结合,抒情细腻。
《赠汪伦》双句五言,把现实与浪漫融合,运用节奏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言辞,表现出诗情的真挚与传神。
其次,李白在语言上,注重抒情性。
他的诗歌中大量使用多变的风格,并富有节奏和抒情,表达丰富的情绪。
例如,《静夜思》运用抒情手法,在简洁而传神的语言中,把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是“七分情,三分术”。
这首诗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深刻地折射出静夜和思念的默默之情。
此外,《望庐山瀑布》中,李白运用“谓以用兴”的叙写方式,把舞蹈的旋律改编成瀑布的声音,把特定的生活场景抽象化,使诗歌具有抒情性。
另外,李白的诗歌还有激情澎湃的抒发和浪漫情怀。
他善于把激情和浪漫两者融为一体,让诗歌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将进酒》,李白在宴饮的场景中展现了抒发和浪漫的情感,用充满活力的品酒歌谣,表达满怀激情的生活情怀。
另一方面,《秦楼月山中小屋暮钟半夜行》,李白用意挥洒的语言,写出一景情思的缠绵,浪漫的情怀令人眼前一亮。
最后,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多种寓言比喻手法,揭示出其对社会和人生的本质见解。
例如,《行路难其一》,李白以“行路难”为主题,乘坐大船展示出人生的行程,把人生的道路比喻为航行路途,用优美的比喻古今之间阐释了道路之艰辛和人生之不易。
此外,《关山残雪》也体现了李白把自然与精神对比的见解,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告诉人们要坚持追寻理想。
总之,李白的诗歌博大的情调、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文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及主题分析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及主题分析
一、李白的艺术特点
1.奔放豪放: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激情澎湃的意境,表现出他浪漫
而不受拘束的个性。
2.自然写景:他善于描绘山水之美,以独特的笔触展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字里行间仿佛能闻到花香和听到鸟鸣。
3.借物抒怀:通过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以及历史人物等事物的描写,李白
能够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4.想象与夸张:他不拘泥于现实,常常运用夸张手法和幻想元素来创作,使
诗歌充满了畅怀与幻想。
二、李白诗歌的主题分析
1.壮志豪情:李白将个人理想和宏伟抱负融入了他的诗歌中。
比如《将进酒》
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期许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2.爱国思想:李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登金陵
凤凰台》中寄托了他对唐朝繁荣昌盛的希冀。
3.人生哲理:通过对人生、世事和命运的思考,李白在他的诗中探索了人生
的意义和价值。
如《静夜思》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展现了他对时间流逝和
人生短暂性质的感悟。
4.抒怀与自嘲:李白常常以幽默、轻松的口吻和自嘲式的写作风格,表达个
人心境和情绪。
比如《月下独酌》中自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凸显出豪放不羁的个性。
综上所述,李白诗歌具有奔放豪放、自然写景、借物抒怀、想象与夸张等艺术特点,并涵盖了壮志豪情、爱国思想、人生哲理和抒怀与自嘲等多个主题。
李白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个人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这些特点和主题使得李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风格的伟大诗人之一。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其创作和鉴赏都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形式、语言、意境等方面。
下面将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首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
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音调、停顿等元素的有机组合,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和词语的重音和轻音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感。
通过合理运用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使诗歌在朗诵时更具有韵律美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通过比喻和拟人,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和思想境界,而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运用的具体形象和符号。
通过意境和意象的营造,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内在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诗歌的结构和布局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体裁、韵律、格律等方面,而布局则是指诗歌中各个部分的排列和组合。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布局,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整体的美感和艺术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韵律和节奏、修辞手法、意境和意象、结构和布局等多个方面。
这些艺术手法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在美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诗歌鉴赏有所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韵律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韵律的运用和声韵的美感。
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诗歌在音韵上呈现了独特的美感。
古人讲究“声律之美”,通过对字、音的精细处理,使诗歌既有韵律感,又能产生美妙的音乐效果。
意象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通过丰富的描写和意象隐喻,诗歌能够将世界万物和作者内心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意境。
这些意象通常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富有想象力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感表达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内容。
古人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精炼的词句和细致的表达,将自己的情
感和心境真实地展现出来。
这种情感表达常常是含蓄而深沉的,给
人以共鸣和思考。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等艺术
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分析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丰富多样,包括意境深远、形式独特、情感真挚等。
本文将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1. 意境深远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艺术特点就是意境深远。
古代诗人借助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通过独特的方式把握住了生活中的瞬间和永恒。
他们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丽、人生的哀愁、社会的变迁等各种主题。
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描写令人仿若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表达则让人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2. 形式独特古代诗歌的形式也是其艺术特点之一。
古代诗歌主要有五言、七言、律诗等不同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五言绝句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它由四个句子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快,能够限制诗人的表达,使诗人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言诗则相对来说更加宽松,每句七个字,更适合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五言和七言,律诗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律诗要求在每个句子的音节和平仄上都有一定的限制,不仅要求格律规则符合,还要求内容表达完整,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这种形式的限制给了诗人巨大的创作挑战,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和难度。
3. 情感真挚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真挚是其艺术特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人的心灵独白,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古代诗人常常从自身的经历出发,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与外界联系起来,创造出真实而感人的艺术作品。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通过对亲人离世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巍峨高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富强和文化繁荣的向往。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比兴艺术创作手法,在《诗经》中已经得到了确立,但是,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离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离骚》的比兴都是虚构、想象之辞,是诗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比兴的发展;《离骚》的比兴,不只是以具体的事物比具体的事物,而且以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内涵极为丰富复杂;而且一系列的比兴,相互联缀,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一种诗的艺术境界,有机地表现出全诗的内容,因而给人以整体的美的享受。
特别是诗人创造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艺术传统。
值得特别研讨的,是屈原首创的“两性喻”和“芳草喻”以及《离骚》的比德艺术。
下面就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一、两性喻历史意识是属于理性的、刚性的东西,当诗人带着他的历史意识返回现实世界的时候,必须使之与情感的、柔性的东西相搭配,相融合,以期创造一种刚柔和济、情理互通的美学机制。
于是出现了《离骚》中的“两性喻”: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是元代著名诗人,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诗风闻名于世。
他笔下的诗歌抒情饱满,情节跌宕起伏,形象丰满,生动感人,因而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赞誉和推崇。
在元代的文学历史上,李白的诗歌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诗歌,它以六言短句的形式呈现,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篇章,共有十二句,像一首十二行诗。
诗歌以“潺潺来水绕庐山”开场,终结于“山不厌高,流不厌深”,使得诗歌在丰富的内容中流畅游走,形成有节奏感的张力,营造出活跃的情感气氛。
其次,李白诗歌重视生活感染力。
《望庐山瀑布》以李白的远游感慨为基础,把自然的景物和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融入人的情感,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紫烟”和“挂前川”既有着诗意的象征,也有着生活的质感,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让读者分享诗人的感受,安静地走进诗人的心灵。
此外,李白诗歌中还具备影像性和诗情画意的特色。
《望庐山瀑布》以“望庐山瀑布来”开场,清新的笔调将自然的山水、翠绿的山叶以及瀑布的喧嚣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诗歌赋予了一副完整的诗画形象,比喻地貌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境界。
此外,“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碧波万顷”中的“碧波”,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飞流”,更像一种象征,将自然应和人性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深刻而庄严的境界。
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重视生活感染力,以及影像性和诗情画意的特色,使之成为元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赞誉和推崇。
通过以《望庐山瀑布》为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分析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表现力。
它通过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结构,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传递给读者。
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
一、诗歌的艺术特色1. 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是其独有之处。
通过押韵、节奏和音调的运用,诗歌能够创造出和谐的音韵效果。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句子的平仄平仄和谐,给人以动听的感受。
2. 紧凑性:诗歌在表达语言的时候要求简练精确,用字的浓缩和密度很高。
通过有限的文字,创作者能够营造出丰富而独特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安静而清新的夜晚景象。
3. 意象丰富:诗歌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意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感受。
意象不仅可以是视觉上的,还可以是听觉、嗅觉、触觉等等,通过感觉上的共鸣使得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中。
例如,《早梅》中出现的“湿罗敷血,凝絮成玉”,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对逝去的思考。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1. 比喻: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得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危楼高百尺》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通过将起舞比作在人间,表现出作者对于自由境地的向往。
2. 比拟:比拟是通过对两个相似或有共同点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某种特征或感受。
比拟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例如,《红豆生南国》中“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通过将红豆比作爱情,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珍视。
3. 换喻:换喻是通过使用一个不同于原本意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以达到修辞、表现的目的。
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愿作比翼鸟,从此南飞翔”通过将和平比作“比翼鸟”,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4. 对比:对比是通过对两种事物或情感进行对照,以凸显其中的差异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
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
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
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