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鉴赏之艺术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

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

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2020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表现技巧

2020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表现技巧

2020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方法解析:表现技巧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它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

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技巧指要]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上文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鉴赏-艺术手法类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艺术手法类答题技巧

一个文学作品,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在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名词搞得不知所措。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概念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写作艺术==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现方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也就是作品怎样表达感情或怎样描写的。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艺术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在鉴赏阅读中,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修辞手法: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过程.它针对的常常是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如比喻、借代、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语、设问、反问、顶针、互文、通感、叠词等。

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抒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④狭义的表现手法——描写(写景)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白描与渲染(铺陈)、以乐景写哀情、用典。

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仰视、俯视、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⑤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明褒实贬、重章叠句、意象组合、铺垫(伏笔)等。

⑥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作者:王建红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17期诗言情,古代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志向,但大多数并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为三种: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下面我就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部分古诗简单谈谈常用的艺术手法。

一、修辞手法(1)比喻。

朱熹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比比皆是。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以“梨花”喻“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以“风飘絮”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坎坷的政治命运(《过零丁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中用具体可感的“丝缕”比喻抽象的“愁”,形象地表现了愁思的纷繁、难以解开(《相见欢》)。

(2)拟人。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月”和“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3)夸张。

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由此可见,诗歌中采用夸张手法,可以使诗歌形象特征鲜明突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给予读者深刻的印象。

二、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

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你看,在暮色茫茫中,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痛苦到了极点。

(2)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景物来抒发。

生活中的松、竹、溪流、古道、落日、明月、清风及大江都可以成为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一直把友人送上船,船已扬帆而去,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中考题型: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

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

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

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

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鉴赏-艺术手法类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艺术手法类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在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名词搞得不知所措。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概念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写作艺术==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现方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也就是作品怎样表达感情或怎样描写的。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艺术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在鉴赏阅读中,艺术手法包括:一表达方式二表现手法三修辞方法四结构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我们重点考查抒情和描写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抒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描写(写景)方法——也称为狭义的表现手法(二)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二、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不同于修辞。

描写(写景)方法——也称为狭义的表现手法(二)三、修辞手法: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过程.它针对的常常是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如比喻、借代、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语、设问、反问、顶针、互文、通感、叠词等。

比喻:突出、化虚为实拟人:形象生动对偶:整齐含蓄对比:鲜明突出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双关:含蓄委婉、趣味夸张:浪漫、突出醒目借代:简练含蓄互文:言简意赅反问设问:承启深化、强调反复:强调突出四、结构技巧: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明褒实贬、重章叠句、意象组合、铺垫(伏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视听结合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 典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
4.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虚实结合
5.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以声衬静
四、判断下列诗篇运用的艺术手法(结构技巧)
1.《蒹葭》 2.《次北固山下》
重章叠句 卒章显志
修辞
互文、反复、 手法
借代、通感
艺术手法
侧面描写、化静为动、
表达
以声衬静、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结合
方式 抒情类: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用典抒情、
托物抒怀、以乐衬哀、
对比、衬托、 象征、想象、
表现 手法
联想、渲染、
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借古抒怀、以小见大
结构 技巧
移情于物 记叙、议论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重章叠句
古诗词赏析之艺术手法
考情分析
永州市历年中考诗歌鉴赏考查情况统计
年份
题型
分 值
涉及手法
2017年
选择、简答
7
2018年 2019年
选择、简答
7
选择、简答
7
渡荆门送别 李白
2017年永州中考卷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托物言志,
诗人借赞美秋海棠,表现了自己的高洁情操,淡泊情怀。
北京中考题
练习2.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 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表现对 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 怎样抒发内心情感的。(4分)
3.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B )(3分)
A.《春夜喜雨》颔联以拟人手法写雨,其中“潜”“润”“细”字生动地写出了雨的“好” B.《春夜喜雨》尾联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所见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C.《春雨》写春雨,但诗人并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写雨后情形。 D.《春雨》这首小诗并不咏春雨也不绘雨景,而是写春雨所带来的“喜”意。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 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 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 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设问
二、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古抒怀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以小见大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衬托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托物言志 象征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想象
三、判断下列 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营造了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渡荆门送别 李白
2017年永州中考卷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最后两句表达了渡诗荆人门对送故别乡的思念之情。 运用拟人手法,写李故白乡水依依不舍送我,衬托我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故月乡下的飞不天镜舍,,云含生蓄结地海表楼。达仍对怜故故乡乡的水思,万念里之送情行。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
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
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
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
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选择题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有提到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
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
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
小试身手
一、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拟人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夸张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4.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借代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பைடு நூலகம்酒家 互文
6.东边日头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 双关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反问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
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简答题
1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要用到
知识梳理
描写类:虚实结合、白描、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比喻、拟人、
夸张、双关、 反问、设问、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 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牛刀小试 秋海棠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1.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第三、四句分析。
拟人手法,寓情 于景,借明月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友谊不受 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
春夜喜雨
春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耒lěi)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真题演练
例题: 折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歌的最后两句情感动人,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方法归纳
答题格式:手法+内容+效果、情感
1.准确找出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或词语)阐释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3.运用这种手法 如何,表达了怎样的 怎样的 ,包含了什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