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告别贫困奔小康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告别贫困奔小康》是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对于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也有待进一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让学生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2.调查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具体的贫困地区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贫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调查。

3.准备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引发他们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汇报调查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国家政策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课件-3.3告别贫困奔小康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课件-3.3告别贫困奔小康 人教新课标


3.人生的目标不应是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

4.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着我们。

5.给时间一点时间,一切都会过去。

6.痛苦对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一种磨练,一番考验。
账。这可是全家赖以生存的粮食啊,
家里兄弟姐妹六人,父
够吃,每次捱不到发粮票, 母亲总要
去同事家先借点以渡难关
么能够空手回家呢?于是她在粮店里理
论争吵,当时粮
果闹到七点多,粮店还没下成班,最
后是把片区的
不得不拿出偷的20斤 粮票才了事。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中国,
绝对不是特例。如
时候,很多人都乐于回忆
当时的故事:有些
人民教育出
当今结婚四大件
过去结婚四大
教师展示
同一片天空下 不一样的生活
人民教育出
他们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走向共同富裕
人民教育出
我们一起富裕起来!
课后作业
你愿意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做些 什么?
人民教育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了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

2.别让过去的悲催,或者未来的忧虑,毁掉自己当下的快乐。
地攒粮票;有些人用粮票包红包,
也是很受欢迎的礼金;有些
可不掏钱,但必须掏粮票;那时缝纫机票之类的工业票更是珍贵的,一个单位一
谁头上谁都跟中奖了一样兴奋。
生活小调查
生活的变化
人民教育出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人民教育出
出行有地铁
听演唱会
今非昔比
话谈小康
人民教育出
我眼中的小康 是……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省级精品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省级精品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基本认识。

2.引导学生知道幸福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3.鼓励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认识“小康”。

2.难点:理解幸福生活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学生这首歌主要歌唱的人物是谁,引出改革开放的话题,进而导入本节课主题——告别贫困奔小康。

2.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0分钟)(1)展示各种票证的图片或实物(如粮票、布票等)。

(2)请学生分享课前了解到的票证背后的故事,以及从长辈那里听到的关于票证的经历。

(3)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需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生活的困难。

3.活动二:今昔对比(15分钟)(1)展示过去人们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描述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状况及感受。

(2)展示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或资料,组织学生讨论现在人们的生活情况。

(3)对比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生活发生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所反映的问题。

4.活动三:深入探究(10分钟)(1)学生阅读《两代人的账本,两种生活滋味》或类似材料。

(2)分组交流汇报阅读后的感受,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党正确领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5.活动四:向小康生活迈进(8分钟)(1)阅读“向小康迈进”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前调查,分组讨论除了吃、穿、用,人们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2)介绍国家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让学生了解到强国富民之路任重道远。

《告别贫困奔小康》腾飞的祖国PPT课件三

《告别贫困奔小康》腾飞的祖国PPT课件三

•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并进 行小组讨论.
• 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 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 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 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 盖上有一些瘪塘。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 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 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 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 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 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 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 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下面请观看《票证的故事》
饥馑
• 早上去买菜,得带上一种购菜卡, 根据卡上的购菜限量标准,每人可 买上二两或四两。很多小学生也挤 在菜店前的长长队伍里,伸长颈脖 对那些售货员大喊:“爷爷”“姑 姑”······他们竞相讨好售货员,无 非是为了在买菜时能多得到一个小 萝卜或一根小苋菜。
• 过去,人们在描述油”。现在 这些愿望早已变成了现实, 人们有了更新更美的生活。
•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 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 量供应。因此,那时候,买一些商品 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比如买布 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 买副食品要副食本,买日用品要工业 券······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一块棉花糖就能使人高兴半天,一条胡同里 只有1台的黑白电视成了连接邻里的纽带,小 学生的一朵小红花能让家长孩子都脸上有光。

《告别贫困奔小康》腾飞的祖国3精品 课件

《告别贫困奔小康》腾飞的祖国3精品 课件

一块棉花糖就能使人高兴半天,一条胡同里 只有1台的黑白电视成了连接邻里的纽带,小 学生的一朵小红花能让家长孩子都脸上有光。
家徒四壁,墙壁上糊的是纸,屋里地上那 是没有砖的,土地,一下雨就泥泞的不行。 吃的高梁米饭加咸菜,偶尔吃顿炒土豆丝那 就简直太不错了。孩子们可怜的捡到街上的 烂水果,还要好的那部分吃掉。
•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 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 量供应。因此,那时候,买一些商品 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比如买布 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 买副食品要副食本,买日用品要工业 券······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 60——80年代大多数 出行都是自行车,许多 人连公交车都坐不起, 有汽车的更是少而又少。
• 请大家默读《两代人的账本 两种 生活的滋味》。
? • 谈谈你看了这篇报道的感受
• 分析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阅读我国居民消 费水平的变化。
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03年每人每年消费水平比1952年 实际提高了53倍多。人们对消费品的 购买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四 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 八十年代的“新三件”电视机,洗衣 机,电冰箱。到九十年代的电脑,小 汽车,商品房,消费档次有了极大的 提高。
• 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 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 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 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 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 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 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 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 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 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 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 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 只能稀释了。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3告别贫困奔小康》7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3告别贫困奔小康》7

《辞别贫穷奔小康》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我国不一样期间人们的生活情况,感觉人们生活水平易生活质量的不停提高,知道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感情。

3、仔细学好各门文化课,确实打好知识基础。

在学习中弘扬勤奋勤苦的精神教课要点:使学生领会到,在生活中真是地体验到我们已经告别贫穷,迈向小康社会。

教课难点:鼓舞学生关怀社会祖国建设,发奋长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队列中去。

教课准备:、检查、咨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童年的生活;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童年的生活。

要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认识并做好记录。

2、采集用过的粮票、面票、油票、肉票、布票等票证。

教课过程:活动一认识票证一、运用实物1、展现人民币和票证师:假如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生:零食、课外书、玩具、美丽的衣服师:购物方便吗?生:特别方便。

师:你知道在25多年前买东西不单需要钱并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咨询粮票的用途。

不不过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课件展现各样各样的票证,在展现察看中认识票证的用途和有关知识)学生经过与尊长沟通、采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一些风趣的故事,认识各样票证的用途2.举案例: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生:我这个故事是听妈妈说的,那个时候买布需要布票,很不简单。

她就只能长久捡哥哥、姐姐的衣服穿。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自己听到的故事?生:我听爸爸说:“他年青的时候,吃糖就是一件很豪侈的事情,不过得了病人材能凭医院的证明吃到一点供给的白糖。

”设疑:国家为何要刊行这样的票证?指引学生感觉票证的出现,是过去物质缺少,一些生活必要品知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给。

小结:票证在我国有4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计划经济期间极具时代特点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月渐渐消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活动二今昔对照二、师生学习,沟通感觉(一)此刻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对照父辈和自己生活的年月衣食住行、家用电器的变化,讲讲自己家的故事要求:对照图册上不一样期间人们的生活图片。

六年级上册品德课件-3.3告别贫困奔小康 人教新课标 (共29张PPT)

六年级上册品德课件-3.3告别贫困奔小康 人教新课标 (共29张PPT)

小记者在行动
•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并进 行小组讨论.
过去的生活
• 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 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 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 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 盖上有一些瘪塘。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 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 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 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 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 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 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 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 梅雨季节时,满目的花尼龙伞,却大多是残败 的。或是伞骨折了,或是伞面脱落下来,翻了一 半边上去,雨水从不吃水的化纤布面上倾泻而下, 伞又多半很小,柄也短,人缩在里面躲雨。过去, 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 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 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 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 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 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 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 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 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 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 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 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 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 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家徒四壁,墙壁上糊的是纸,屋里地上 那是没有砖的,土地,一下雨就泥泞的不 行。吃的高梁米饭加咸菜,偶尔吃顿炒土 豆丝那就简直太不错了。孩子们可怜的捡 到街上的烂水果,还要好的那部分吃掉。
食品
红薯面窝窝、 玉米面窝窝 头、饸饹、 捞水饭、小 米粥、面条、 土豆、白菜。

告别贫困奔小康

告别贫困奔小康

告别贫困奔小康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三课叶子豪走出紧缺的时代两代人的账本,两种生活滋味向小康迈进粮票的故事◆粮票——这个伴随了我们三十年的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收藏品,被放进了纪念册里。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天灾人祸,出现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一些地区甚至饿死了人。

◆记的1960年,当我走进中学时,老师让我们登记粮食定量。

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

当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不到二十市斤(十公斤)。

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即大米、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米票”来区分。

另外,对食用油、白糖、肉、鸡蛋、牛奶、肥皂等副食和日用品,也要定量供应。

◆在北方,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儿、花生,只能等到春节来临的时候。

即使是“人人有份”,也要排起长龙,耐心等待,凭本供应。

对于买到手的几条冷冻带鱼和发黑的花生、瓜子,人们绝对没有挑毛病的闲心,只会当作宝贝似的收藏起来,准备用来款待前来拜年的客人。

◆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

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

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和“外汇”,仅用本地粗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配米票、面票和油票,才能换到,而且还需要单位开证明!◆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可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

◆记得一次,母亲发现我生病发高烧,情急之下把刚刚领来的粮票塞进一本杂志中。

等我们从医院回来,她却怎么也想不起粮票的去处了。

这可是全家一个月的粮票啊!没有了粮票,食堂不能去,饭馆里的主食也不能买。

也许您会说,不吃粮食没关系,多吃副食一样能活,还能减肥呢!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粮食,也就没有多少副食可以买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目标
1.懂得以往生活的艰辛,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2.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感受生活发生的变化。

3.认真学好各门文化课,切实打好知识基础。

在学习中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不怕困难。

教学过程
一、运用实物,激趣导入
1.票证展示(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
2.举事例:讲讲关于票证的来历和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二、小组学习,交流感受
(一)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质量、数量、颜色、款式等。

要求:
1.对比图册上三个不同时期人们的服装。

2.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

(二)“两代人的帐本”和“我家今昔小调查”
1.通过两代人的收入和支出消费对比,感受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刚维持温饱到小康)。

2.调查自己家祖孙三代人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完成调查表。

3.你对怎样看待过去的生活?
三、畅谈向小康迈进
(一)师: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眼中的小康生活各有不同。

1.谈谈你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
2.生活条件改善后,人们的平均寿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二)生活改善了,我们周围的人们都在进行那些文化活动?(生自由回答)
四、情感升华拓展交流
1. 对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域经济差异,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
2. 你们心中的理想是什么呢?可以说说你对未来的构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