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 奔小康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告别贫困奔小康》是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对于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也有待进一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让学生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2.调查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具体的贫困地区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贫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调查。
3.准备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引发他们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汇报调查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国家政策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11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3.告别贫困奔小康课题:3.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目标:1.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知道当前我们正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2.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3.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种票证。
学生准备:了解票证背后的故事,调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和我们今天比起来都有哪些不同。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导入:1.播放课件:歌曲《春天的故事》2.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首歌主要歌唱谁?3.小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那以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歌中的这位老人——邓小平,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步步从贫困奔向了小康。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进行讨论。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二)活动二:票证的故事1.播放课件:中国现行的一些票证2.我们先看看这是什么?(播放现在的一些票证)3.我们现在有飞机票、火车票、门票,你们听过以前要用票来买东西吗?4.播放课件:中国过去的一些票证5.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票证,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关注票证上的各种区域标志,了解这些票证的用途。
)6.交流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非得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物资紧缺,实行计划经济。
)7.你能说说从长辈那里还听到的票证故事吗?通过讲票证背后的故事,从回忆中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困难生活。
(三)活动三:今昔对比1.播放课件:过去人们的生活我们再来看看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吧。
品德与社会人教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2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已过去,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3、通过回忆,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难点: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师:同学们,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因此,那时候买一些商品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
我们的爷爷奶奶辈的人都用过呢。
下面,我们来听听“票证的故事”吧。
2、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听完后的感受?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需及时纠错。
4、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听到的票证背后的故事吧。
5、小组讨论:6、全班交流:把你的票证故事告诉给大家听听。
活动二今昔对比1、师:我们来看看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及人们对生活的愿望。
(引导学生看课本P74内容)2、师:同学们,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和小伙伴们谈谈吧。
3、小组内谈感受,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全班交流问题。
5、师:同学们,根据我们课前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一起来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活动三我家今昔小调查1、学生完成下表。
3、全班交流。
4、课堂交流。
作业设计找找家中的老照片,和家人说说老照片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三找找过去生活的影子1、师:同学们,我国著名作家王安忆先生在《明报》1999年第11期杂志上发表的《过去与生活》这篇文章就描述了过去的生活。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危害,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奔小康的意义和目标4.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三、教学重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四、教学难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贫困的真实面貌。
2. 案例教学法:分享我国扶贫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贫困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思考贫困问题,培养同理心。
5.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可以包括导入、新课、巩固、拓展和总结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贫困的真实面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新课:介绍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3. 巩固:分享我国扶贫政策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4. 拓展: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告别贫困奔小康课件

• 通过交流研讨,我们看到了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到了祖国的发 展变化。
• 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了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 图,那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 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和谐新农村。
π
再见
能限量供应。因此,那时候,买
一些商品不仅需要用钱,还要用 票证,比如:买布要用布票,买 粮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 肉要用肉票„„
煤票
一、走出紧缺的年代
各种票证
豆制品票
棉线票
一、走出紧缺的年代
各种票证
面条票
粮油票
一、走出紧缺的年代
各种票证
肉票
食用油票
一、走出紧缺的年代
一起来了解票证的知识 ?
一、走出紧缺的年代
看看这个小故事
• 早上去买菜,得带上一种购菜卡,根 据卡上的购菜限量标准,每人可买上 二两或四两面三刀。很多小学生也挤 在菜店前的长长队伍里,伸长颈脖对 那些售货员大喊:“爷爷”“姑姑” 他们竞相讨好售货员,无非是为了在 买菜时能多得到一个小萝卜或一根小 笕菜。
一、走出紧缺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 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 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 姓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 代”。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粮票、肉 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蔬 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 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 一种保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票 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 • • •
衣──穿出个性; 食──吃出健康; 住──宽敞舒适; 行──交通便利;
四、向小康迈进 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 对生活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仅仅是吃饱穿好,还要生活得 健康、愉快,丰富多彩。什么是 小康生活呢?我们每个人都会有 各自不同的理解,而发生在我们 自己身边一点一滴生活的变化, 却是实实在在的。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3告别贫困奔小康》7

《辞别贫穷奔小康》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我国不一样期间人们的生活情况,感觉人们生活水平易生活质量的不停提高,知道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感情。
3、仔细学好各门文化课,确实打好知识基础。
在学习中弘扬勤奋勤苦的精神教课要点:使学生领会到,在生活中真是地体验到我们已经告别贫穷,迈向小康社会。
教课难点:鼓舞学生关怀社会祖国建设,发奋长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队列中去。
教课准备:、检查、咨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童年的生活;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童年的生活。
要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认识并做好记录。
2、采集用过的粮票、面票、油票、肉票、布票等票证。
教课过程:活动一认识票证一、运用实物1、展现人民币和票证师:假如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生:零食、课外书、玩具、美丽的衣服师:购物方便吗?生:特别方便。
师:你知道在25多年前买东西不单需要钱并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咨询粮票的用途。
不不过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课件展现各样各样的票证,在展现察看中认识票证的用途和有关知识)学生经过与尊长沟通、采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一些风趣的故事,认识各样票证的用途2.举案例: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生:我这个故事是听妈妈说的,那个时候买布需要布票,很不简单。
她就只能长久捡哥哥、姐姐的衣服穿。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自己听到的故事?生:我听爸爸说:“他年青的时候,吃糖就是一件很豪侈的事情,不过得了病人材能凭医院的证明吃到一点供给的白糖。
”设疑:国家为何要刊行这样的票证?指引学生感觉票证的出现,是过去物质缺少,一些生活必要品知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给。
小结:票证在我国有4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计划经济期间极具时代特点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月渐渐消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活动二今昔对照二、师生学习,沟通感觉(一)此刻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对照父辈和自己生活的年月衣食住行、家用电器的变化,讲讲自己家的故事要求:对照图册上不一样期间人们的生活图片。
六年级上册品德课件-3.3告别贫困奔小康 人教新课标 (共29张PPT)

小记者在行动
•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并进 行小组讨论.
过去的生活
• 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 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 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 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 盖上有一些瘪塘。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 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 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 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 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 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 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 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 梅雨季节时,满目的花尼龙伞,却大多是残败 的。或是伞骨折了,或是伞面脱落下来,翻了一 半边上去,雨水从不吃水的化纤布面上倾泻而下, 伞又多半很小,柄也短,人缩在里面躲雨。过去, 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 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 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 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 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 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 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 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 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 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 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 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 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 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家徒四壁,墙壁上糊的是纸,屋里地上 那是没有砖的,土地,一下雨就泥泞的不 行。吃的高梁米饭加咸菜,偶尔吃顿炒土 豆丝那就简直太不错了。孩子们可怜的捡 到街上的烂水果,还要好的那部分吃掉。
食品
红薯面窝窝、 玉米面窝窝 头、饸饹、 捞水饭、小 米粥、面条、 土豆、白菜。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辞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辞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了解以往生活的艰辛,教育年少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建设我们的祖国。
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感情。
了解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辞别贫困奔小康,齐读课题。
二、新授1、看到课题,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呢?〔生:什么是小康生活呢?〕你是怎样理解小康生活的?谁了解?〔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啊,大家对“小康生活〞的理解是各有千秋啊,实在它没有个固定的概念,还是让我们到周围的生活中去感受一下吧。
小结:如今,我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这些物质保证,人们啊还在追求着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活得健康、愉快、丰富多彩。
活动一:认识票证一、运用实物,了解过去1、展示X和票证师:如果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生:零食、课外书、文具……师:购物时方便吗?生:非常方便。
师:你了解在30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看课本P72页图片,认识各种票证〕〔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搜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2、举事例:讲讲关于票证的来历和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故事。
设疑:当时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师小结:过去物资匮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X 供应。
可见,当时的生活水平多么落后!活动二:了解过去二、师生学习,交流感受〔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看P73页的一组老照片。
从中你们觉察了什么?生交流。
要求:1、认真观察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儿的账本——新世纪的消费倾向
杨妈妈的四个女儿中只有老大继承了记帐的习惯,可是记的内容和方式都大不一样。 陆琛瑜:“基本上我这个是记事本,也不象我妈那个一天的流水帐那么多,我记的基 本上就是自己觉得要记下来的大的事情,比如说添大件、家里面儿子结婚、人情来往 啊,这些方面大的事情我会记一下。”在她的薄薄的帐本上,我们只能找到大年初二 晚上全家人花1200元去“古月楼”包饭的记录,还有用2000元请律师的支出,再就是 上千元的人情来往。相比杨妈妈的“豆腐帐”,陆琛瑜的只可称为是“家庭大事记” 了。不仅内容上的差别大,在保留帐本的习惯上母女两人也是完全不同。 帐本的演变显示了家庭开支计划性的转移,。专家指出,收入决定支出,当居民的收 入大大增加以后,支出的弹性就会增大,柴米油盐等日常开支就会退出家庭帐本。
帐本的演变显示了家庭开支计划性的转移,专家指出,收入决定支出, 当居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以后,支出的弹性就会增大,柴米油盐等日常 开支就会退出家庭帐本。
中国西部大开发区域图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 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 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 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 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 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的重 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 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 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告别贫困奔小康 Nhomakorabea2
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1]。 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以粮 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 品短缺的见证。 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 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 代”。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 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 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 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 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 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家住杨浦区眉州路的纺织女工杨燕秀,今年77岁,从1965 年为了还盖房子借的钱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 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在杨妈 妈的帐本上,1965年所有的支出都是柴米油盐,2元5角已 经算是大额的支出了;到了1980年,帐本上出现了一笔天 文数字:电视机456元2角。就是这样一本中国百姓再普通 不过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 收藏起来(14本)。就如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夏燕月所说: “它记载了由计划经济、人们相对贫困到解决温饱、到现 在小康社会这一段发展的30多年的历史。这个时代已经过 去了,这样的东西再也不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