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

朱自清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 建明秀

学校审验人 张瑞瑜 建明秀

预习提示

1.需掌握字的读音

惊诧.(chà) 踞.在(jù) 几绺.(li ǔ) 倏.

的(sh ū) 揪.着(ji ū) 鞠.躬(j ū) 襟.袖(j īn ) 皱撷.

(xié)

挹.取(yì) 尘滓.(z ǐ) 明眸.善睐.

(móu lài)

2.词语积累

惊诧:惊讶诧异。

薄阴:天气阴沉的样子。薄,迫近,靠近。

飞花碎玉:像飞散的花朵和细碎的玉一样到处洒散和溅落。

鞠躬:弯身行礼。文中指小心谨慎的样子。

抚摩: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也可以写作“抚摸”。

3.作者背景介绍

4.思考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5.找出文中的动词,体会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6.本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7.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本文是一短小的记游散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述游和所见到的种种景物,而是抓住梅雨潭的绿来做文章,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的自然景观的描述,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学习目标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给下列生字注音。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的动词,体会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③明确:准确、精练。

(二)形象、生动。

三、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明确:

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第二课时

四、本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①博喻

梅雨亭——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被扯散的布

水花——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涟漪)

初恋少女的心(荡漾)

涂了“明油”(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软嫩)

温润的碧玉(清澈)

(鲜润)

小姑娘(可爱)

②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