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不仅是谋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不仅是谋略

昨天下午,沈伯俊教授登上《扬州讲坛》,主讲“《三国演义》的思

想内涵”。

沈伯俊,现任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

长等职。

他结合自己30年的专业研究心得,对《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巨著进行

了全新的解读。

本报今特辑录现场录音,以飨读者。

很高兴能够来到《扬州讲坛》,和大家分享《三国演义》。这本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古典文学名著,问世数百年来,以其博

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

直吸引着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可谓是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如果你走进深山老林,问一位农妇,谁是汉武帝,她可能不知道。

但是倘若你问她谁是诸葛亮,她肯定知道。如果你到菜场,问谁是魏

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是你要是问谁是关羽,很多人都知道。

1、《三国演义》思想内涵很丰富

然而,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存在不少争议;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文化人在其论著和演讲中,随意评说《三

国演义》,其中包含若干误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和

听众。

对于一部杰出的作品来说,其激动人心,历久不衰的魅力,虽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却是来自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三

国演义》而言,论情节的曲折离奇,不及后来的公案小说;论对厮杀

场面和人物武艺的描写,比不上新旧武侠小说。但是,它却经受了漫

长的六百年历史考验,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文学史上占有比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重要得多的地位,就在于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前,我曾写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2、《三国演义》不仅有谋略

当今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找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但是,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成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罗贯中从未放弃道义的旗帜,具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

3、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那么,《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又是什么呢?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三国演义》的思想精华,居于首位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是《三国演义》思想价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能够经历磨难而不倒?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种族不曾灭亡、文明没有中断的一个国家?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从周朝起,我们就逐步形成了向往国家统一,追求安定太平的共同民族心理。这种共同心理,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聚合力,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周代以来两千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在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当天下大乱之后,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想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以“曹孙刘”三方为代表的英雄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民众的愿望,力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三方争天下,争的是什么?争的是重新统一的主导权,而不是单纯的斗智、斗心眼。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4、对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指责《三国演义》“贬低”或“丑化”了曹操形象。其实,“尊刘贬曹”早在宋代就已经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而是由于刘备基本符合古人对于“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之时,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带领着十几万民众一起逃跑,扶老携幼。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于避免曹军追击十分不利。果然,在当阳被曹操赶上。这一战,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这种生死关头的选择,绝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而他对于徐庶、诸葛亮、庞统的尊重和信任,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这两点描写,就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摆脱了以往三国题材通俗文艺中刘备形象的草莽气息,成为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形象。

另一方面,罗贯中尊重历史,博采史料,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曹操的基调,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并未随意“贬低”,更未故意“丑化”。这里所说的“奸雄”,是指曹操既是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残忍的性格特征。

当今有一些人对曹操不仅不反感,而且表示喜欢,称他“坦率”。诚然,曹操有他坦率的一面,然而,曹操不坦率不老实,嫉才害贤的一面更是事实。鲁迅曾经写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后面又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并存,豪爽和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

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5、《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

董卓、袁术、袁绍等人也是一时豪杰,但是都纷纷失败。而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则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古佳话;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