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的坊间文化珍宝

合集下载

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活色生香”

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活色生香”

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活色生香”作者:李欣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7年第09期一十载风雨兼程,十载春华秋实。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失去了特定的传承环境,非遗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内容和形式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中探索的重要保护理念和方式。

自2007年文化部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全国已设立闽南、徽州、热贡、羌族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涉及17个省(区、市)。

各省(区、市)也设立了特色鲜明的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交流近年来各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有益经验,研究讨论问题,完善政策,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办出特色,促进实验区建设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生态区,7月26日至27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举办。

会上,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出席并讲话。

他强调,在保护区建设中要着眼于突出非遗传承人和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突出社区的承载作用,注重氛围建设,增强民众的获得感。

保护区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以及非遗项目所在的社区和传承人群,地方政府应主动承担保护责任和义务。

要将保护区作为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重点实施地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重点实施地区、传统表演艺术展演活动的重点地區、支持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地区、开展非遗品牌活动的重点地区。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在会上作了书面致辞。

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文化部对青海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谢意,向参会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他指出,青海将把保护区与生态强省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文旅融合发展、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各保护区形成特色亮点,让各族群众通过保护区建设得到实在的幸福感、获得感,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努力使青海在全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成为示范。

我了解的非遗文化

我了解的非遗文化

我了解的非遗文化咱今儿个就唠唠非遗文化这档子事儿。

非遗文化就像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匣子,打开一看,那里面是满满当当的奇珍异宝。

就好比京剧,那可不是简单的唱戏,那是一门综合了唱、念、做、打的超级艺术。

演员们在台上一亮相,那扮相就跟从画里走出来似的。

你看那脸谱,红脸的关羽忠义,白脸的曹操奸诈,这就跟看一幅画能看出来好坏善恶一个道理。

那些角儿们一亮嗓子,哎呀,余音绕梁都不足以形容。

这京剧啊,就像一杯陈酿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成了非遗了呢?其实啊,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流行乐的多,对京剧这种传统艺术的关注就少了。

再说说剪纸,这剪纸就像是魔术师手里的纸,能变幻出无数的花样。

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剪纸艺人的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你看那些剪出来的窗花,什么龙凤呈祥啊,花开富贵啊,活灵活现的。

小时候过年,家里的窗户上贴上窗花,那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整个屋子都透着喜气洋洋的劲儿。

可现在呢,很多人都去买那些印出来的塑料贴纸,虽说也好看,但是跟剪纸比起来,那可就差了韵味了。

这剪纸艺术啊,就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珍珠,虽然还是珍珠,可就是没人去拾起来好好欣赏。

还有那刺绣,这刺绣可真是细致活儿。

绣娘们一针一线地绣着,就像在画布上谱写无声的乐章。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各有各的特色。

那绣出来的花鸟鱼虫,就跟真的一样。

你看那丝线,在绣娘手里穿梭,仿佛是灵动的音符在跳跃。

可是啊,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学刺绣呢?大家都忙着刷手机、玩电脑,这刺绣就慢慢被冷落了。

这刺绣就像一个温婉的女子,独自在角落里等待着有人能重新发现她的美。

咱的非遗文化还有很多很多,像陶瓷啊,那精美的瓷器,外国人都眼馋得很呢。

还有武术,那一招一式,都是咱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这些非遗文化,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曾经照亮了我们的历史天空。

现在呢,虽然有些黯淡了,但是它们的光芒还在啊。

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宝贝就这么被遗忘,就像不能看着自己家的传家宝被扔到角落里蒙尘一样。

非遗文化简介

非遗文化简介

非遗文化简介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包括了传统手艺、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戏曲、传统医药、民间技艺等等,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它是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拥有自己的非遗文化,例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粤剧和潮剧、云南的傣族摆手舞和阿细跳、江苏的昆曲和南京云锦等等。

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了中国历史的记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遗文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民间组织和企业也积极参与了非遗文化的振兴与发展。

非遗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

各个民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劳作,但他们的文化习俗却散发着不一样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看看各民族的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1、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技艺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经过长长的历史变迁,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

扎染出来的多是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优美大气、妙趣天成。

2、藏历年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特殊的节日,存在至今已近千年。

藏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历法确定出新一年的到来,由藏历神变月初一开始,节日庆祝持续3到5天。

人们会在新年准备各种美食,青稞饼、酸奶、糌粑、卡塞、酥油茶、松茸、石锅鸡等等,充满了异域风情。

民俗活动也多姿多彩,驱鬼、拜年、歌唱、舞蹈、祭祀…神秘又满含欢趣。

3、苗银苗银锻造技艺是一项非遗,更是属于苗族人的艺术瑰宝。

苗族最早的银饰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

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

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既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制作时先将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成精美纹样,然后通过焊接或编织成各类银饰。

苗族下过火海的银饰,经千锤百炼凿出精美的样子,是苗族姑娘们人手一件的宝贝。

4、维吾尔族刺绣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伴随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精湛的工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其中,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尤其出色,多以花草为主题的象征图案构成,图纹布局疏密合理、密而不乱,红花绿叶,色彩艳丽。

5、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作为一项民俗文化,也位于非遗之列,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和知识与实践,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习俗、庆典、社会节庆、信仰体系等。

它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内容。

一、口头传统。

口头传统是指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承和表达的文化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

这些口头传统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记忆,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比如中国的《三字经》、《百家姓》等,都是口头传统的重要代表。

二、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人们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承的文化形式,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一部分。

比如中国的京剧、昆曲、越剧等,都是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习俗、礼仪和传统习惯,它们反映了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社会实践,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和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四、传统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是指人们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工具,手工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和艺术品。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比如中国的刺绣、景泰蓝、紫砂壶等传统手工艺品,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知识与实践。

知识与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技能、技艺和知识体系,包括医药知识、农耕技术、建筑工艺等。

这些知识与实践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生存技能,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非遗知识

中国非遗知识

中国非遗知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和庆典、知识和实践技术等。

非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

下面是一些和中国非遗相关的知识。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陆上交通线路之一。

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和中国的文化、艺术带到了世界各地。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在表演技巧、音乐、舞蹈、戏剧性和服饰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将纸上的形象和花纹通过剪刀的剪裁形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剪纸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是重要的节庆装饰和礼品之一。

不同地区的剪纸有各自的特色,如四川的川剧脸谱剪纸和北方的窗花剪纸等。

民间音乐:中国的民间音乐有很多种类和风格,如陕北的秧歌、云南的花灯戏、山西的话剧以及广东的粤剧等。

这些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表演形式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并在不同的地区和群体中传承。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是中国非遗的重要载体,通过庆祝活动和习俗的传承,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和放鞭炮,清明节的扫墓和扎马高等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是中国非遗知识的一些参考内容,中国非遗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在传承、发展和保护非遗方面,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可以为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

庆阳香包绣制----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阳香包绣制----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阳香包绣制----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这种刺绣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庆阳香包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

庆阳香包刺绣广泛分布于庆阳8县(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卫生风习“薰蒸法”和新石期时代的衣饰文明和稚拙工艺。

其工艺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而裳绣”时期,明清时期最为丰富,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普及全市。

庆阳香包刺绣工艺是遗风千古的针工造型艺术,是立体造型艺术和平面刺绣相兼融的一种纯手工工艺,立体造型技艺和技能主要有三个类别:一是绌绌类。

二是线盘类。

三是立体类,分单面挂件、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

庆阳香包(绌绌)构型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多样;刺绣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蛮荒韵味,给人以原始生命的状美感。

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是庆阳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

多以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以远古历史纹饰为主要内容,以装饰功用为目的,兼以观赏和佩戴,式样以香包为主,有挂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顶等多种类型。

[1]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和肯定,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题词赞誉“正宁香包,全国第一”。

福寿娃娃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

路桥非遗文化

路桥非遗文化

路桥区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

以下是一些路桥区的非遗文化项目:1. 路桥灰雕:这是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常见于路桥区的老房子上,以其独特的火纹、水纹、龙凤纹等装饰而闻名。

路桥灰雕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虽然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工艺已不再常见,但在路桥实验小学等教育机构中,灰雕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2. 路桥莲花:这是一种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

路桥莲花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领唱、帮腔伴唱,以及使用各种打击乐器。

近年来,路桥莲花得到了新的创作和发展,如《雨夜出诊》《生命清单》等曲目,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现代活力。

3.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源于丝凌堆绣,是一种在丝凌堆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

路桥区的布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秀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她的工作室不仅制作布贴画,还致力于通过教育和培训传承这一技艺。

4. 路桥评书:这是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以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

在路桥十里长街上,评书表演吸引了众多听众,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 气象谚语:这是一种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林荣华的爷爷林志尧发明。

这些谚语总结了气象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对于指导农民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6. 路桥十里长街: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不仅是商贸繁华的象征,也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

街道上的活动和展览,如非遗嘉年华,展示了路桥区丰富的非遗项目,如金石传拓技艺、普明染织、保安剪纸等。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体现了路桥区的历史底蕴,也是当地居民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来源。

通过各种活动和教育项目,这些非遗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的坊间文化珍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称为非物质遗产。根据联 合国教科
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 是指“被各群
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 各种实践、表演、表
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 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
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 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有关
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 手工艺技能。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专业名词,很多人感 到有点陌
生。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存在于我们平 日可见甚至十分熟
悉的生活场景中,与百姓生活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衣食住
行、娱乐休闲、婚丧嫁娶等 诸多方面无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
切相关。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多前的新石器时代, 就出现
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先民们用自己智慧勤劳的 双手,创造了古
代崂山脚下、胶州湾畔的灿烂文化。 先后发现了北辛文化、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 文化的遗迹、 商周到汉魏的建筑、
遗址、墓葬和石刻。 崂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秦
汉以来,张 廉夫、丘处机等道教名士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
迹, 使崂山道教文化闻名天下。青岛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
城,在历史漫长的积淀中,劳动人民还创造了丰 富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 文化部门
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有 8 个项目入选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14 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 建立 了两批 50 项市级名
录,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得到了有效保护。
百态舞蹈折射百姓多姿生活
在青岛,现存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舞、高跷、 扛阁、烛
竹马、花棍等项目。民间有这样几句顺口溜: “听见锣鼓点
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 儿放一放;看见秧歌
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说的就 是人们对流传于胶州湾带的胶
州大秧歌的喜爱。胶州 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 又称“地秧
歌”“、耍秧歌”“、跷 秧歌”等,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男刚女柔、婀 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
飘”的舞蹈风 格,蜚声海内外。胶州秧歌在胶州市有着广泛的
群众 基础,有近百支民间秧歌队伍,每年的正月十五秧歌 会,
来自各个乡镇的表演队伍汇集胶州秧歌城大展风 采。对于胶州
人民来说,秧歌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胶南的宝山秧歌、莱西的秧歌、花棍、崂山的沟 崖高跷、
孙家下庄龙舞、平度的扛阁、烛竹马、都是 老百姓在娱乐休
闲、节庆助兴时经常表演的艺术形式。

仙山古道孕育经典民间文化
在我市 12 个民间文学项目中, 《崂山民间故事》 是其
中的代表之作。崂山民间故事以朴实无华、通俗 易懂的文字和
富有乡土气息、突出地方特色的语言, 谱写了“神话”、“传
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自然变 化神话、英雄神话、历
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 仙道传说、山川传说、特产传
说、鬼狐精怪故事、动 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
5600
余个民间 故事集成。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传的笔下更是

塑造了 不学无术的《崂山道士》,反映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憧
憬和渴望的短篇小说《香玉》,这使承载着崂山人民千 百年来
集体创作的,流传于百姓生活的拉呱聊天具有 了较高的历史价
值、文学价值。
崂山曾有高道仙师在此修真养性、谈玄论道,也 曾有无数
文人雅士、帝王官宦前来游历,在实现他们 追求的超尘出世境
界和崇尚、效法自然的音乐理想中, 产生了或清新幽雅、闲致
飘逸,或哀婉悲怆、激愤抑 郁的道教音乐。崂山道教音乐依地
理状况分为"内山派" 和“外山派”。从道乐属性上看,崂山道
教音乐属于全 真派,故其道乐以全真正韵为主体,但它又与山
东一 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联系紧密,所以,崂山道教 音乐
除与通行全国的“十方韵”有大体上的共性特征外, 又以具有
地方特色的“崂山韵”而闻名于道内
地方戏曲唱出胶东人民幸福生活

茂腔和柳腔被誉为胶东姊妹花。说起渊源,这两 种传统戏
曲同出一源,都是由本肘鼓发展而来,属于 两个不同的分支。
一支流传到诸城、高密、胶州一带, 形成为“冒肘鼓”,即茂
腔;另支流传到即墨、平度、 莱阳、掖县、胶县一带,经常在
民闲季节和庙会上演 唱,曲调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发生了变化,
逐渐形成独 立的“柳腔”。这对姊妹花起源于民间,有着浓郁
的乡 土气息,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深受人民群 众喜
爱。胶州曾有民谣唱到:“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 台上,锄头
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柳腔旧时 被称为"拴老婆撅子
戏”,妇女听起来往往是"针尖扎在 手指上,饼子贴在锅盖上,
枕头当成孩子抱”。即墨当 地民谣说:“进了即墨地儿,踩了
两脚泥儿,吃着地瓜 干儿,听着柳腔戏儿。”这生动地描述了
茂腔、柳腔的 艺术魅力和当地百姓痴迷忘情的程度。

民间风俗彰显海洋文化特质
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面最广,与百姓生活 最为密切
相关的一个门类,人类的生产商贸习俗、消 费习俗、人生礼
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 等都可归结到民俗类。青
岛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与人文环境,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
化。与海洋文化有 关的民俗活动使岛城的百姓生活多姿多彩,
在众多的 庙会、祭海活动中,周戈庄上网节是海洋文化特色浓
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民俗盛会。
每逢祭海,当地百姓如同过春节样,家家户户、老老 少少、四
村八疃的乡亲父老赶往海边,大人们忙着抬 祭品,挂鞭炮、摆
桌子,小孩们穿着新衣服,欢天喜 地。鳞次栉比的樯桅、精挑
细选的三牲祭品,图案各 异的面塑,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无
不显示出这项传 承了 500 多年的古老祭海盛会所承载的历代
渔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共同参与保护身边坊间文化珍宝
青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项目,如民 间文学类
的徐福传说、民间美术类的平度宗家庄木版 年画、传统手工艺
类的莱西葫芦雕刻、传统体育竞技 与游戏类的孙膑拳、文化空
间类的海云庵糖球会等。 这些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百姓
生活中无处不在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正在被人们渐渐忽视或遗
忘,就 像空气中的氧气,呼吸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缺少时 即
发现它的重要。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冲击着 人们的意
识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无 论发展到何种进
程,人们都不应遗忘民族的传统文化, 忽视生活之中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让我们珍视和关注 身边的坊间文化珍宝,共同承担起
传承发展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历史重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烂
多姿,五 彩缤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