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文章概述了生态文明观的内涵,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标签: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生态文明观强调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資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超出大自然自我修复的时间和承载的能力,“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首先,生态文明观的内涵之一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一旦人类破坏了自身生命的支撑系统,到那时的现实将是人类社会、甚至人类物种连同对人类有直接影响的无数“高级”物种的共同消亡。经济增长理论家罗伯特·索洛曾撰文写道:“如果其他东西可以轻而易举地替代自然资源的话,那么原则上就真的‘没什么问题’了。世界就可以不需要自然资源,资源枯竭也只不过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什么灾难”。可惜,事实恰恰相反。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无限扩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将自然、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其次,生态文明观要求“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所谓生态产品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这一方面体现出人类普遍的生态觉悟和对生活环境的高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对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现代文明建设模式。生态文明观不仅要求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且要求在不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二、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着力点。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这种高速的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滥用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是局限于眼前利益的不平衡发展。根据中国环保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中国七大水系中仅长江和珠江水质良好,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松花江和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仍有33个城市空气品质超标。一段时间来,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群体事件的重要导火索。2013年1月以来,北京PM 2.5“爆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恐慌,甚至有人用“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词汇来自嘲。当代人尚且无法保证生活的质量,又何从维持后代人的福利。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国情,历届党代会都将环境问题看作是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并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生态兴衰史,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能够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科技革命一方面为西方社会的资本扩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人类生存也遭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各国都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不断采取一系列措施转嫁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共识。客观地说,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认识到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问题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比较合乎我国发展实际、致力于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力图规避“先发展、后治理”道路的生态发展模式或者社会理想。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离不开生态文明观的建立,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的发展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建构协调型、和睦型、恢复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统一和谐的发展模式,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要将传统工业社会以增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提高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节能降耗、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平衡的环保型经济发展方式,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消费模式。

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构建生态文明观,必须从制度入手,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要在政策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进而融入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具体来讲,一是要改革干部考评制度,坚决摒弃以GDP论政绩的考核标准,代之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能够提升和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绿色GDP的考评标准,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

环境法律法规,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确立生态文明观的关键所在,其目的是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生态文明教育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的精神指要,克服“人定胜天”的观念以及西方发展主义的价值取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方位地“灌输”生态文明观,使大众形成生态忧患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文明观和道德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