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灰霾的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灰霾的治理

2011-01-04 14:25:33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谭明华

【内容提要】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城市灰霾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活动量的激增。在该地区发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相对于灰霾治理的技术对策,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经济对策具有更高的效率。这些经济对策主要包括:在灰霾治理中突出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责任;公共支出向灰霾治理的基础科研与应用项目倾斜;运用财政税收的激励调节机制;鼓励补贴使用低排放技术;探索排放权的市场化交易;开展区域性的协调治理。

【关键词】城市灰霾治理/经济对策/降污减排/外部性内在化/珠江三角洲

灰霾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我国四个灰霾严重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灰霾天气急剧增多,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公众直观感受和反映强烈,成为当地最受社会关注的环保问题,也成为城市管理者在空气环境治理中面临压力最大的问题。

灰霾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其技术对策和经济对策。就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灰霾监测系统及标准、污染源的分类及治理等技术对策,目前已有很多专业论述,并付诸实践。但灰霾污染作为该地区城市经济活动负的外部性表现,仅有技术治理对策是不够的。大气环境的公权性质使得灰霾治理的市场失灵,负有公共经济和公共资源管理责任的政府部门需要研究和运用合适的经济对策,结合市场的效率机制有效地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将灰霾污染的外部性内在化。

一经济容量扩张与灰霾污染加剧

1.主要城市霾日数的变化状况

珠江三角洲地区早年的霾日数极为稀少,其核心城市广州上世纪50年代年均霾日数只有2天,而深圳经济特区在建市初期的1980年所记录的霾日数竟为0。相关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1954-1978年的能见度很高,每年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灰霾天气不足40天。但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开始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有的城市严重时一年超过200天。

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天气的分布不平衡,该地区长期稳定存在着气溶胶云,高浓度区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珠江口一带,附近的主要城市都受累于灰霾污染。例如,广州在上世纪50年代年均霾日数为2天,霾日平均能见度为9.1公里。1980年代年均霾日数剧增为116天,霾日平均能见度下降到7.9公里。1990年代的年均霾日数为96天,霾日平均能见度下降到7.6公里。进入21世纪后,广州霾日数逐年上升,2007年霾日数达全年的三分之一以上。新兴城市深圳的霾日数在1980年代年均约6天,1990年代猛增至80多天,近年霾日数约占全年的二分之一[1]。观测资料还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雾日的年代际变化不太明显,因而人们很自然地将1980年代以来大幅增加的霾日数与经济容量扩张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溶胶细粒子污染联系起来。

2.城市经济容量扩展成为灰霾污染主因

灰霾的加重与气候条件变化和城市排放源增多关系密切。气象条件在城市灰霾成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已经从过去霾生成的主要原因退居为排放源因素之后。

形成灰霾的排放源组成成分复杂,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尤其是有害人类健康的直径在2.5微米内的气溶胶粒子。以电力行业为主的工业源和机动车等交通源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元素碳和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影响城市能见度的主要因素。发电厂尤其是燃煤发电厂的废气排放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排放源中以燃煤和燃油电厂为主的工业

源,经过近些年的限排改造,对灰霾成因的贡献率开始让位于增长势头强劲的交通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最快的地区,汽车和高速公路拥有量大,广州、深圳、东莞等汽车拥有量都在百万辆以上,城市交通拥堵,物流繁忙,汽车轮胎与地面摩擦和尾气排放导致大量黑碳产生,以至于交通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已占到总体污染的20%-40%,超过工业污染排在第一位。

3.经济活动取向决定城市灰霾治理前景

人类活动及其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排放源增多,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城市灰霾污染明显的区域特征。观测资料显示,灰霾天气的产生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几乎是同步的。如广州、花都、从化三个相邻的城市比较,广州城市化、工业化的速度最快,花都次之,从化最慢,其年灰霾日数则为广州最多,从化最少,花都居中的区域分布特征[2]。

综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大城市历年霾日数和大气能见度的波动曲线,以及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污染的严峻态势至少还会延续一段时期。值得关注的是广州等城市近两年的霾日数趋于平稳,升幅收窄,这显然是与各地开始重视科学发展观和着手灰霾治理的行动分不开的。这也表明,灰霾污染是可以遏制并得到治理的。有专家对此乐观地预计,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污染问题有望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二灰霾治理:从技术对策到经济对策的转变与提升

1.技术对策在灰霾治理中的基础作用

城市灰霾污染最初的表现主要是地面能见度降低,妨碍城市交通,影响空气质量,损害公众健康,因此人们在灰霾防治的手段方面首先也就集中在技术对策层面。

目前在城市灰霾治理中尝试和采用的技术对策主要包括运用现代探测和计

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开展灰霾的监测研究和颗粒物形成机理的研究,制定测定标准和着手监测系统建设;推行节能减排新技术,如电厂的油改气、安装脱硫装

置,机动车改进排放性能,提高油料品质;促进机动车减少排放,如控制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在机动车的生产制造和使用中执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如发展地铁、轻轨;确立治理的优先次序,如排放源控制先易后难的次序;倡导“数字化减排”,如减少人流量和车流量,倡导在家办公、步行上班和实行“无车日”,视扩散条件决定企业的排放量和排放时间等。

灰霾治理的技术手段和对策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的基础。例如,发达国家非常强调建立可靠的排放源清单,以此作为排放源控制方案和灰霾治理政策的依据;严格限制和削减排放,其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运用节能技术,改进电厂机组控制、机动车控制和小型燃烧点源的控制;发展清洁柴油车,使用超低硫含量的燃油以适应最先进的颗粒物排放控制系统,实行严格的新车排放标准以适合清洁达标车的出厂和进入市场销售的资质,采用高效的颗粒物过滤器系统以符合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并清除各种粒径的颗粒物,直接降低柴油车污染排放物;加强大气科学和气溶胶领域研究,等等。

2.技术对策的微观治理向经济对策的宏观控制转变

城市灰霾治理的技术对策在微观治理上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由于自身还在探索过程中,其效能传递主要还是体现在与灰霾相关的物质对象上,因此要在更大规模上提升其作用就存在一些局限。

首先是城市灰霾评价标准的统一与重建问题。国际上灰霾标准的认定存在差异,国内灰霾标准与空气质量标准存在差异,建立一个可靠的排放源清单,确定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排放量都还有相当难度。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比较陈旧,不包括细粒子气溶胶指标,因此已不足以描述现实的复合污染类型,与国际上先进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差距。要能够描述灰霾天气,必须重建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其次,技术成果与实际应用的差距问题。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性气溶胶粒子形成的灰霾问题对气候和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受到特别的关注,但由于气溶胶活跃时段与空间分布的不确定,其粒子物理和化学特性多变,现有的观测资料又不充分,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大气气溶胶细粒子的准确把握,以及提出充分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