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图1.14)。

图1.14 地球自转示意

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图1.15)。

图1.15 恒星日与太阳日

读图思考

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当地球位于1E 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2E 易时,地球已自转360°,P 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从1E 到2E 为一个恒星日。

当地球位于3E 时,地球已自转360。59’,P 又位于太阳(S)与地心的连线上。自1E 到3E 为一个太阳日。

地球自转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图1.16)。根据地球自转周期,可以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接近15°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读图思考

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阅读

地球自转的证明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一傅科摆实验。他用一根长67米的钢丝将一个重28千克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由于房屋随地球自转缓缓移动,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也有一个巨大的傅科摆(图 1 .17)它时时刻刻告诉人们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着。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地球公转的轨迹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

的一个焦点上(图1.18)。每年的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随着地球的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地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活动

1.自选学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填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异同。

3.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

律,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

的星空,长时间曝光(约10多个小时),

就可以得到一幅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的

照片(图1.19)。为什么照片上的恒星

会呈现出这样的运动轨迹?

(2)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

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

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

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自传与时差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图1.20)。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

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

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

的地点,要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

间就有了早和迟之分。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总比相对位

置偏西的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

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图1.21)。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图1.21 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读图思考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

5.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图1.22);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图1.23);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

中国领土共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既东经120°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活动

1.读图1.2l,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1.21中找出国际日界线。

(2)想一想地球上哪一个时区的时刻最早,哪一个时区的时刻最迟,为什么?

(3)分析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或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是怎样变更的?

2.与同学谈谈从哪些方面还可以感受到时区和区时的存在。

地球公转与季节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①。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图1.24)。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再次直射北纬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

射点的回归运动。

活动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

强弱(图1.25)。

从昼夜长短的变化来看,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

读图思考

1.在图1.25a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2.在图1.25b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3.在图1.25c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还有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吗?

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则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

等长,获得日照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

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

综上所述,除赤道以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ll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l、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阅读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二十四节气可能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黄河中游地区,是指导该地区传统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可分为四类:(1)表示季节变化的,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2)表示气温变化的,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3)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

(4)表示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如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人们编了这样一首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至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面寒暑四季的变化规律。中国传统上就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的。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案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要求及分析: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但有一些地理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恒星日、太阳日差异的成因可以删减,因为课标无要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对此只需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用时短于24小时,太阳日不是真周期,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用时24小时,与人们作息密切相关。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基于这条“标准”,本课时主要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 ①.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②.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区时计算。 为达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或者动画视频呈现,通过读图、画图、解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总结规律加以运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不断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实践精神。 2.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Ⅰ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内容。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怎么求 昼长就是用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光照图中昏线所在地方时减去晨线时间(记住两个都是以昏线地方时为标准) 光照图中找到太阳直射经线并计算出他的经度,一般来说光照图中都是标出0°经线(不会计算的话追问我)算出直射经线与北京时间经度(120°)的差值除以15得出相差时间.然后东加西减,算出北京时间.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二):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规律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的运动部分一些规律的总结 比如说,画太阳周日视运动图时顺序和方向、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几种情况等等 希望有经验的哥哥姐姐们提供一下、就是平时做题积累起来的那种规律、再做题时就可以直接用的、、、 你是走高考吧,那就把你们省份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地球运动部分题目研究下就行. 平时考试的考点跟高考不一样,要掌握平时所有的知识点就比较繁琐而且也没有太大必要. 一般来说高考考察时区计算比较多,太阳高度角计算几乎不考,时区计算往往是晨昏线四个点(与赤道交点6和18点,与纬线圈切点0和12点)和两条日界线(0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日出为夏季东北升西北落,冬季东南升西南落,日影与日出方向相反. 多做你们省份近五年高考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三):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 但直射经线怎么算呢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直射点的经线是12点也就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是12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所在时间是0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四):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x09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x0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1 地球的运动之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3课 地球的运动的一般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 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 重点:太阳运动的特点。 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教学过程: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 向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做作 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做作 方向旋转。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在右图方框内 以南极为中心作图。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为1 日, 为 时 分 秒。1太阳日为 小时。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 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 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 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 言实为一颗恒星。E 1P 到E 2P 地球自转360o,时间为23时 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 1到E 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 3P 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太阳

例1、乘船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A、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B、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时 C、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时 D、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 km/h),向高纬,两极为。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地球各地角速度,为°/小时,两极为。 例2.完成右表,填写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为近似于圆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上。 3、周期: 1 年= 日时分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3.地球公转速度 (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1月初过点,7月初过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 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 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

《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图1.14)。 图1.14 地球自转示意 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图1.15)。 图1.15 恒星日与太阳日 读图思考 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当地球位于1E 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2E 易时,地球已自转360°,P 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从1E 到2E 为一个恒星日。 当地球位于3E 时,地球已自转360。59’,P 又位于太阳(S)与地心的连线上。自1E 到3E 为一个太阳日。

地球自转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图1.16)。根据地球自转周期,可以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接近15°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读图思考 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阅读 地球自转的证明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一傅科摆实验。他用一根长67米的钢丝将一个重28千克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由于房屋随地球自转缓缓移动,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也有一个巨大的傅科摆(图 1 .17)它时时刻刻告诉人们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着。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地球公转的轨迹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 第三节2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4课 昼夜交替和时差 眼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额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概念及判断 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 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 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 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动。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 为晨昏线 (圈)(阴影部分为黑夜)

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o; 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B 的纬度之和等于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o26′N )时, 切点B 的纬度为66o34′N 或66o34′S 。 当太阳直射在20oS 时,切点B 的纬度为 70o′N 或70oS 。 4、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 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 半球),地球不 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 日即 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 合作探究 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二、地方时 1、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相关知识见前) 2、地方时与区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 升 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 方时 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 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 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 区的区时, 的地方时。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知识结构图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教案 一、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 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3.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 ③气候四季(北温带) ④传统四季 二、典题解析 1.右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 时() A.M地的白天比N地短 B.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N地 C.当N地为下午7时,M地是次日上午5时 D.M地大约3点钟日出,21点 日落 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南极点, 白昼越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M地的白天比N地 长,但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N地位于日界线(180度 经线)以东,日期应减一天,故C项错误。答案:D 2.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 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的 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_______。(2)此时,900E的区时是 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时,时间是__________时。 (3)此时,赤道下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新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2-含解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可以先把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讲完,再讲公转的知识。 第15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1.14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并明确太阳光线与

13地球的运动国际日界线和地转偏向力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 6 周星期一 单元(章节)课题第一章行星地球 本节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国际日界线和地转偏向力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科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认知国际日界线对日期的变化,了解沿地表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综合思维:认识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地理现象差异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地理实践力:学生在教室中演示国际日界线对日期的改变变化,和在北半球不同方向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知国际日界线对日期的变化,了解沿地表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难点:了解沿地表运动物体的偏转现。 提炼的课题国际日界线和地转偏向力 媒体应用分析表 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国际日界线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 地转偏向力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 一、国际日界线 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类: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自然界线即0时所在经线。人为界线是国际上规定的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被称为国际日界线 其日期变化及区别如下。 1.经线展开图对课堂的驾驭不是很好,有时思路不太清晰,可能一些知识点讲解的不够深入浅出,语

180°经线自西向东(从中国跨太平洋到美国)经过国际日界线减一天,反之自东向西经过国际日界线加一天。 2.两条日界线比较表 自然日界线,延伸特点完全与经线重合;两侧日期差异自西向东加一天,自东向西减一天;与地方时关系只能是日期分界,既是新一天的0时,也是旧一天的24时。 人为日界线,延伸特点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两侧日期差异自西向东减一天,自东向西加一天;与地方时关系既是日期分界线,又是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其地方时是东西十 二区的区时。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 对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使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手势法巧判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用“手势”法可判定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具体操作: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左北右”,四指指向初始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 3.对河流沿岸活动的影响 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在左岸堆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一般建于左岸。言未能做到高低起伏。今后仍需进一步改进。 课堂检 测内容 地转偏向力在河流和铁轨的应用课后作 业布置 地图册后半册6页8、9题 预习内容布置预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六部分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自转运动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

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剖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如表1-4所示。 表1-4 地球运动的特点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剖析:(1)昼夜产生原因和昼夜更替原因的区别: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也会有昼和夜,只是没有通常意义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同: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是

新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含解析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 3.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 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内容,该部分知识较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高。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普通班,学生基础薄弱,空间想象力和计算能力都比较弱。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讲解时需要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计算公式计量推算详尽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真正参与进来,思考每一个步骤推出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方时的计算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具预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学案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准备 地球自转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我们接着学习1.3当中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有了昼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的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一纬度,东边总是比西边先见到日出,时间也有了早迟之分,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早。 【知识回顾】PPT上导出,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填空。 【地方时的计算】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而地球的运动则是我们理解它的基础。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了解地球的运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本文将介绍地球的自转、公转、日地距离变化、倾斜、时区等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时间约为24小时,是地球的一种基本运动。自转的速度不同,赤道处最快,每小时约1666.67公里,而两极处则非常缓慢。地球自转所形成的 影响包括昼夜更替、地球的地理分带等。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以椭圆形绕太阳旋转一周,时间约为365天6小时。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均匀,离太阳较近时速度较快,距太阳较远时速度则较慢。地球公转的轨道有一定的倾角,这便是地球的季节的成因,具体影响将在下文“倾斜”一节进行 介绍。 三、日地距离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是不同的。这种距离的变化被称为日地距离变化。当地球

离太阳较近时,太阳辐射的能量较强,而太阳辐射较弱时则会导致气温较低,对于地球生物的分布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四、倾斜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不重合,自转轴倾斜23度27分,这就是地球的倾斜。由于地球倾斜,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导致季节的变化。在夏、冬至两个重要的日子,半球的日照时间差异最大,夏至时北半球最长,冬至时南半球最长。而在春分和秋分两天,全球各个地区的日照时间相等。 五、时区 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变化,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相关国际协定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长约15度,每相邻两个时区之间相差1个小时。时区的划分是为了方便跨越不同时区之间的通讯和交通,大部分国家都在自己的时区内采用统一的标准时间。 六、总结 地球的运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生物的分布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地球的自转、公转、日地距离变化、倾斜、时区等相关知识点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了解它们将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居住的星球。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1章第3节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1章第3节地球运动的一般 特点教案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的运动其地理意义”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般特点都是重点,这是因为它们是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为基础,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学习以后各节知识的铺垫。 【教学难点】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1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