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分类课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一、分类标准1、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W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II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咅IJ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I【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I]类。
2、易将I类切口混淆为【I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I类。
3、易将III类切口混淆为【I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痿、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III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外科手术切口是指在外科手术中为了治疗或诊断而进行的从组织形成穿孔或切开的切口,分为三大类:1、经皮切口:也称皮下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只切开皮肤层而不切开其他软组织的切口。
如剖宫产或剖腹产等。
2、穿刺切口:也称刺穿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只通过皮肤层,不切开皮肤而直接切开组织或血管的切口,如胆总管穿刺等。
3、游离切口:游离切口也称为完全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切开皮肤层,切开底层软组织,扩大切口以便取出或整理病变组织或关节的切口,如腹部游离切口术,也就是肠道切除英国术,肩关节镜下切口等。
4、圆形切口:由于皮肤的特性,大多数切口会发生变形或裂开,圆形切口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发生。
这种切口由一个圆形的缝合面组成,不会造成过多的拮抗,并且它们可以被精心缝合,使组织重新归位,从而创造出平整、完整的切口口型。
5、间断切口:由于皮肤的厚度不一,因此,大的切口往往要比小的切口更容易扩张。
为了减少皮肤的拉伸和切口的大小,医生会采取间断切口的技术,即将切口拆分成若干较小的横向切口,然后在间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一次直向切口,既可以减少皮肤的拉伸,又可以减少切口的大小。
6、U型切口:U型切口具有优良的造型及修复性能,因此常用于眼外科手术。
U型切口在操作时,从眼睑外部一侧上到眼睑内部一侧,接着从眼睑内部一侧下到眼睑外部一侧,形成一个U型的切口。
7、注射切口:注射切口是指在操作时,不切开皮肤,而是通过皮肤层注射液体,使其穿透膛壁,再用手术刀切开膛壁的切口。
这种切口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科手术的创伤,尤其适用于分娩等操作,增加了母亲恢复容易和术后美观度。
3类切口分类

3类切口分类
在外科手术中,切口分类主要依据创伤和手术过程中污染的可能性,一共分为三类。
1. 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指的是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 可能污染的切口(Ⅱ类切口):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也属于此类。
3. 污染切口(Ⅲ类切口):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请注意,这些分类主要是基于临床实践和经验,如有具体症状和问题,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切口的分类及切口愈合的分级
切口是外科手术过程中切开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切口,根据其位置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切口:
1. 中线切口:切口位于腹部的正中线,常用于腹腔手术,如腹腔镜手术和腹部开放手术。
2. 斜切口:切口呈斜线,用于手术需要更好的暴露操作区域,常见于乳房手术和颈部手术。
3. 水平切口:切口位于水平方向,通常用于胸腔手术和腰椎手术。
4. 曲线切口:切口呈弧形,常用于瘢痕修复手术,如妇科手术中的剖宫产手术。
切口愈合按照愈合情况的好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级:
1. 一级愈合:
切口两边的组织紧密拢合,愈合迅速,切口周围皮肤没有明显红肿和渗液,切口边缘无组织溢出。
这是最理想的愈合情况。
2. 二级愈合:
切口愈合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创面感染或分离,切口周围可能出现轻度红肿和渗液,这种情况下创面愈合速度较慢,可能需要额外的处理和照顾。
3. 三级愈合:
切口较大,愈合过程中出现了创面感染或坏死的情况,需要清创、换药等治疗措施。
切口的愈合速度较慢,可能需要延长康复时间。
切口的分类及愈合情况的分级,有助于医务人员了解和评估切口手术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和护理措施,确保切口的良好愈合。
手术与切口分类及愈合评级PPT学习教案

Ⅲ类(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
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 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 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 者。
第8页/共15页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
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的手术。
第9页/共15页
三.切口愈合分级
“甲”级愈合
“乙”级愈合
“丙”级愈合
愈合优良, 无不良反应.
愈合欠佳, 愈合处有炎 症反应,如 红肿、硬结、 血肿、积液 等但未化脓。
切口化脓, 需切开引流 。
第10页/共15页
愈合分级 切口分类
Ⅰ Ⅱ Ⅲ IV
甲
“Ⅰ/甲” 无菌切口愈合良好
“Ⅱ/甲” 清洁- 污染切口愈合
良好 “Ⅲ/甲” 污染切口愈合良好 “IV/甲” 感染切口愈合良好
第12页页/共15页
第1页/共15页
教学目标
1
2
掌握 手术切口愈合评级
重点
熟悉 手术切口分类
难点
3
了解 手术的分类
第2页/共15页
一.手术分类
按病情缓急分类
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按手术目的分类
诊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
第3页/共15页
二.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operative incision)
第4页/共15页
切口愈合分级切口愈合分级甲级愈合乙级愈合丙级愈合第10页共15页愈合分级切口分类清洁污染切口愈合良好清洁污染切口愈合欠佳清洁污染切口切口化脓污染切口切口化脓iviv甲感染切口愈合良好iv乙感染切口愈合欠佳iv丙感染切口切口化脓第11页共15页四四
手术与切口分类及愈合评级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1、普通切口:是指局部皮肤软组织切开形成的一种囊形开口,常用于抢救、诊疗、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
2、锁定切口:是指在两块皮肤之间有一条横切面,这条面线的两端被切断短,以防止切口太大而发生感染,并可以减少手术时间。
3、深度切口:是指在局部皮肤或肌肉软组织处及穿通关节的深度切开形成的一种开口方式,是一种皮肤缝合方法。
4、穿刺切口:是指在局部皮肤或肌肉或穿通关节处,通过穿刺性手术将特定结构完全切开,以便引入器械或其他内部特定结构的一种形式。
5、打孔切口:是指在局部皮肤、肌肉或穿通关节的位置,用手术刀片的尖端或针状物微弱地切入皮肤或肌肉,形成一个囊形状的小开口,以便插入器械或原料。
6、全层切口:是指在局部皮肤或软组织上均匀地切开皮肤,直至深处,切开深度达到全层,保证切口端面整洁平直,以便能进行神经保护、功能保护等操作。
7、抽血切口:是指在皮肤表面做一个小的切口,用针头或针头类似物抽取血液,以检测各种血液指标,或进行手术准备等操作。
8、裂开切口:是指在皮肤表面裂开浅成一道褶裂,用来切开组织以及局部手术,以及切开深度不多的特定部位。
9、压切切口:是指将沿着软组织切除的方法,即在软组织处将器械压住,再将另一端施加压力,使得软组织被切开,以便分离组织及部位。
10、拉出切口:是指在穿通关节或者局部皮肤处,用手术刀在表面划出一条切线,若为盛装器械,则将器械拉出,以保持切口大小一致。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手术切口分类:(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SSI是指在围手术期内(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后),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
诊断标准包括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原来的三类切口分类方法不够完善,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四类,详见表1.表1 手术切口分类类别标准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严重污染一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切口浅部感染是指术后30天内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且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SSI。
切口深部感染是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且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是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