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体会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西藏医药2020年第41卷第3期(总150期)鲁汫座■综述鲁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朱家义太湖县中医院内科安徽太湖246400偏头痛是一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该病发生没 有任何年龄限制,一般是20岁至50岁女性多见。
本 病临床可仅表现为单一的头痛症状,而无其他疾病表 现,也可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比如:高血压、脑血管 意外,肿瘤,肺源性心脏病,脑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
疼痛表现临床轻重不一,该病多发,临床上虽治疗方 法多种多样,有中医方法,西医方法,中西医结合方 法、内治方法,外治方法,均难以完全治愈。
本病虽 临床后果并不严重,但对患者工作,生活,心理健康 影响很大,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通过历代医家不断努力,对偏头痛的治疗与 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各流派医家运用中医经方,中医 经方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治法治疗,内服法与 外治法结合治疗偏头痛均疗效显著,笔者搜集并整理 了近些年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各种方法,现将结果分述 如下:偏头痛,古有“脑风”、“首风”之称。
《伤寒 论》将头痛按阴经,阳经分论,而其中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则没有提及^疼痛一般表现为跳痛、烧灼 痛、隐隐作痛、昏痛、空痛感,患者明显痛苦与烦恼,但是头部从外观上无异常改变,用手触摸也难以发现 疼痛部位。
潘智敏将偏头痛分为肝风内动和风痰阻络 两型,提出治疗以止痛为主,配合平肝息风,活血祛疲, 清热与燥湿相结合等方法,随访多年疗效很好[1]〇1病因病机的认识1.1外邪头痛违反四时节气,生活饮食起居不当,感受六淫邪 气,以风邪为主。
侵犯人体肌表,经络血脉,气血运 行不畅引起头痛,风善行为百病之长,可夹多种邪气 而犯病。
偏头痛以感受风邪为主'1.2瘀血头痛因工作生活不当致外伤或久病卧床欠活动,体质 严重下降,气血亏虚致经络运行不畅,经脉不通,中 医认为“痛者不通”而致偏头痛,该头痛的特点是痛 处固定不移。
1.3血虚头痛血虚则脑失所养,表现为头昏头晕而痛,可同时 伴有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唇及指甲淡白等贫血症状。
偏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方案选择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助中医辨证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组分别为60.0%、93.3%,经统计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积极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方案选择;临床效果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等,症状轻微者在病情急性发作后稍作休息即可改善,症状严重者不仅无法休息,还会出现面目苍白、恶心呕吐、出汗等情况。
本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
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还会增加厥证、中风、脱证等危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而中医通过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对症给药,则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
对照组男患者8例,女患者7例,患者年龄42-73岁,平均(56.2±2.5)岁。
其中肝阳上亢证4例,瘀阻脑络证6例,痰浊上蒙证2例;治疗组男患者6例,女患者9例,患者年龄43-77岁,平均(57.2±2.4)岁。
其中肝阳上亢证5例,瘀阻脑络证6例,痰浊上蒙证3例。
两组自然资料经比较,组间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即予以中成药通天口服液治疗,第1d给药量:立即、服药1h、2h、4h后服用10mL,然后间隔6h服药10mL;第2d、3d给药量:10mL/次,3次/d。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助中医辨证方法治疗,其中肝阳上亢证予以通窍熄风汤治疗,由石决明、生龙牡、菖蒲、蔓荆子组成,3次/d,10d为1疗程;瘀阻脑络证予以通窍活血汤治疗,由郁金、白芍、白芷及当归、丹参组成,3次/d,10d为1疗程;痰浊上蒙证予以通窍祛痰汤治疗,由天麻、川芎、白术、半夏等组成,3次/d,10d为1疗程。
陶晓华运用偏痛汤1号治疗偏头痛经验浅析

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明医心鉴●陶晓华运用偏痛汤1号治疗偏头痛经验浅析*…★吴梦玮1**…贾恒霞2…陶晓华3***(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其中偏头痛占比最高。
偏痛汤1号是陶晓华治疗偏头痛系列协定方之一,针对本病风痰互结、瘀浊内阻、清阳失布的病机特点,运用祛风解痉、理气化痰、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
本文就本方的组方用药进行分析,总结陶晓华的用药经验及临床思路。
关键词:偏头痛;偏痛汤1号;陶晓华;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
以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为常见表现的头痛占比高达23.8%[1]。
持续性头痛同时造成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继而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由来已久,最早记录在殷商甲骨文中,称其为“疾首”,之后的《内经》称头痛为“脑风”“首风”“头项痛”“冲头痛”等近10余种名称,历代医家运用中医治疗头痛取得较好的效果。
笔者于2018年入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1166”人才培养计划,得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跟随陶晓华教授学习。
陶晓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辨证辨病规律和中医专病通治方的研究,擅长鼻炎、高血压、皮肤病、糖尿病、痛风、小儿生长发育不良和消化功能障碍以及相关杂病的治疗,尤其对偏头痛的治疗经验丰富。
早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即系统探讨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理法方药和辨证思想,系统研究了中医内科专病通治方[3],并对历代医家治疗偏头痛通治方进行了梳理、分析、探讨。
毕业后继续深入展开偏头痛专病研究,指导研究生对本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进行探讨[4-5],发表相关论文[6-8],出版相关专著[9]。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30例临床疗效分析

患 者 的 发作 频率 、 最 长持 续 时间与 治疗 前 比较 , 均 有 显著 性差 异 聚 集抑 制 剂 ,能 选 择 的抑 制 A D P与血 小板 聚 集 ,也 可 抑 制 非
( P < O . 0 5 ) 。详 情见 表 1 。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胸痛发作频率 及最 长持续时间( i s )
表 2 两组患者, 电图变化情况 比较( n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参考 文献
『 l 1 王斌. 氢 氯吡 格 雷联 合 辛 伐 他 汀 治 疗急 性 冠 状 动脉 综 合 征 的 疗 效观察 【 J 1 . 中 国医药指 南, 2 0 1 1 , 0 9 ( 2 4 ) : 1 8 8 . 【 2 ] 胡静 涛 , 赵春 红 . 阿托 伐他 汀与 氯吡 格 雷联 合 治 疗 急性 冠 脉 综 合征 3 O 例 疗效观 察[ J 1 . 中国现 代 药物 应 用, 2 0 0 9 , 3 f 1 4 1 : 1 4 0 — 1 4 1 .
抗凝 血酶 Ⅲ的 亲和 力也 随之 减 弱 ,但 仍 能有 效 催化 抗 凝血 酶 Ⅲ 对x a的灭活 , 在 有效 的抗 血栓 作 用的 同 时 , 因抗凝 血作 用 弱 , 出
血 副作用 较少 ,已有 临床 试 验证 实低 分 子 肝素 疗效 优 于普 通 肝
注: 与对 照组治 疗后 比较 - P < 0 . 0 5 , 与组 内治疗前 比较 a P < 0 . 0 5 。 素, 且 安全 性高[ 2 1 。 本研 究 显示 : 在 常规 治疗 的基 础 上 , 氯吡格雷、
2 2
内蒙古 中医药
激酶 1 5 0万 u静 脉 溶栓 治疗 ,观察 组 在对 照 组的 基础 上加 服 氯 2 . 3 两组 治疗 前 、 后血 小板 数 目变 化 情况 比较 : 观 察组 血 小板 数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分析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21T05:07:51.5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赵文麟赵文树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赵文麟赵文树通讯作者(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市100009)【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中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自主神经功能、血流速度,以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
在疼痛情况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1.38±0.53)分低于对照组的(3.07±1.04)分,P<0.05。
在自主神经功能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潜伏期(1.15±0.04)s低于对照组的(1.58±0.30)s,波幅(1.28±0.33)mV 高于对照组的(0.88±0.06)mV,P<0.05。
在血流速度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动脉(57.91±0.90)cm/s、后动脉(37.72±1.15)cm/s,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9.46±0.94)cm/s、(40.93±1.85)cm/s,P<0.05。
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躯体功能(92.64±3.52)分、心理功能(91.08±3.67)分、社会功能(92.09±3.48)分、物质生活(90.65±3.92)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3.64±1.77)分、(82.19±1.46)分、(81.64±1.96)分、(82.64±1.92)分,P<0.05。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苏星耀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苏星耀发表时间:2016-12-30T17:27:24.5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苏星耀[导读] 从而将其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可以将此治疗方法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以及应用。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219)【摘要】目的:分析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70例偏头痛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有效率为9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8%,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其有效率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30%,数据之间经对比统计学意义产生。
结论:偏头痛患者采用中医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其头痛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治疗效果偏头痛是因为人体神经血管产生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一种搏动性头痛,患病时会伴随恶心以及呕吐等现象,同时对声刺激以及光刺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1]。
临床对此病进行治疗则是以预防和控制为主。
此研究对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采用不同方法予以治疗,现将治疗效果进行如下汇报: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70例偏头痛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35例。
对照组是由18例男性和17例女性组合而成,年龄区间为20-54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40.3±8.8)岁,观察组是由15例男性和20例女性组合而成,年龄区间为21-55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42.4±9.2)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比对计算后,P值在0.05以上,两组数据的临床可比性加强。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西比灵进行治疗,此药物生产厂家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10930003,每次服用5mg,每日服用一次,持续用药90天。
偏头痛的中医预防及其辨证施治探析

牛膝 、 破故 纸 、 杜仲 、 核 桃养 血 补 。 肾, 天麻 、 肉桂 、 茯苓 、 北防风、 土 茯 苓 祛风 散寒 除湿 , 川 芎 活血 通 络 , 甘 草 调和 诸 药 。上 药切 中病 机, 随症 灵 活略加 减 。同时配 予针 刺 患侧腰椎 夹脊 、 环跳、 秩边 、 阳 陵泉 、 承 山等 穴位 , 按 中医经 络学说 局部 与循 经 取穴 相结 合 原则 , 取督 脉 、 足太 阳 、 足 少 阴经穴 为主 , 因其病邪 滞 留于脊 膂 , 可 取夹脊 穴 适 当深刺 , 使针 感 下传 以除 深邪 远痹 , 按 疼痛 的放 射 部位 , 分 别 取环 跳 、 阳陵泉 、 承 山穴位 , 通过刺 激上述穴 位 以激 发经气 , 调和 气 血 以解 除痉 挛 , 使 营 卫调 和则 风寒 湿三 气无 所依 附 而痹痛 得解 。
偏 头痛 的 中医预 防及 其辨 证施治 探析
伏群 鹏
摘 要: 偏 头痛是 临床 常见病 , 指 因风 火痰涎或 风寒入侵 , 或肝 阳上扰 , 致 使经络 痹 阻、 阴阳失调 、 气血逆乱 于头部 而成 , 以反 复发作 、 或 左 或右 、 来去 突然的剧烈 头痛 为主要表现 的痛 病类疾 病。本 文分析 了偏 头痛 的病 因, 认 为 中医药治疗 本病要从预 防入 手 , 进 而要 辨证施 治。 关键 词 : 中 医; 偏 头痛 ; 预防; 辨证 分析 ; 施 治 中图分 类 号 : R 2 7 7 .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1 7 — 0 0 2 9 — 0 1
2 9
本 组 病例 通 过 中药 内服 配合 针灸 治 疗 , 标本 兼 顾 , 大 多数 患 者 取得 满 意疗效 , 简便 实用 , 副 作用 小 , 使 患者 避免 手术 或 特殊 方 法、 手 段治 疗 , 是 一种 较佳 的治 疗方 法 。 参 考 文献 [ 1 1 傅 山. 男女科 【 M ] . 北京: 中 国中 医药 出版社 , 1 9 9 4 : 1 7 5 . [ 2 ] 纪名 清 , 王 治安 , 孙 秀兰 . 治疗 坐 骨神 经痛 3 1 0 例 的体 会[ J ] . 河南 中医 , 1 9 9 3增刊 。 1 1 2 . 【 3 ] 张伯 臾. 中 医内科 学[ M 】 . 上海 : 上 海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 1 9 8 5 : 2 6 5 .
天麻钩藤饮治疗偏头痛的体会

(35.1土4-3)岁 ,病程从半年 ̄10年不等 ,平均病程为 (4.73士1.45) 年 ,头痛症状积分为 (4.58土1.41)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 情 以及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 >0.05),可 以作为临床对 比。 1.2 方法渤
治愈 :舌象脉象 、头痛头胀等 临床症状完全 消失 ;显效 :舌象脉 象 、头痛 头胀等临床症状 改善 ,疼 痛度下 降50%;有效 :舌象 脉象 、 头 痛头胀等临床症状有部 分的减轻 ,疼痛程度 下降百分 之25%~50%; 无 效 :临床症状并无改善甚至加 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 I.O统计 软件进行数据 分析 ,均数 土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 料 ,舛佥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2.I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的对 比
患者 100例 ,随机 分 成观 察组 和对 照 组 ,每 组 5O例 。观 察组 采 用天麻 钩 藤饮 化裁 治疗 头痛 ;对 照组 采 用阿 司匹林肠 溶 片 治疗 头痛 。两组
均 治疗 1个 月,治疗 结束后 比较 两组的 治疗效 果及 并 发症 。结果 观 察组 治疗 总有效率 为 94% ,显著 高 于对照 组的 72%。两组 比较 P < 0.05, 统计学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并发症具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 天麻钩藤饮化裁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无毒副作 用,安全性高,值得
临床推 广 使 用。
【关键 词l 天 麻钩 藤饮化 裁 ;偏 头痛 ;临床疗 效 文 献标 识码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体会
发表时间:
2018-02-28T13:36:36.5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6期 作者: 邓静
[导读] 中医内科针对偏头痛给予对症中药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起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气血的作用。
潍坊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潍坊 2610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比较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偏头痛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川芎天麻
散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予以方剂进行适当加减,进行
1个疗程(20d)治疗,随访半年,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7
例(
61.67%),显效13例(21.67%),有效5例(8.33%),无效5例(8.33%),总有效率为91.67%。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
反应。结论:中医内科针对偏头痛给予对症中药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起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气血的作用,且不良作用少,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偏头痛住院患者6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23~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
长
4年。本组病例的辨证分型结果为气滞血瘀型15例,气血两虚型12例、肾气亏虚型7例、肝阳上亢型10例、痰浊中阻型16例。所有患者均
满足偏头痛诊断标准,对实验知情且签字自愿参与。基本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
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制定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证候诊断标准。气滞血瘀型:疼痛部位没有发生变化,疼痛像锥刺,长时间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气血两虚型:间断
性出现头痛症状,患者若感觉到疲乏则加剧偏头痛的症状,舌苔薄且白,脉象细弱,舌质呈紫色。肾气亏虚型:头痛且空,眩晕症状,耳
鸣乏力、舌质呈红色,舌苔薄、脉象沉细且无力。肝阳上亢型:头痛且涨,耳鸣眩晕,情绪易受波动,舌质呈红色,脉象有力。痰浊中阻
型:头痛,并伴有呕吐,舌质较淡,舌苔薄且白,脉象沉。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川芎天麻散治疗,其中主要组方为川芎、僵蚕、柴胡、天麻、白芥子、蜈蚣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分型治疗:
气滞血瘀型:主要需要进行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可在药方中对川芎的剂量进行适量增加,并在药方中添加香附
12g,当归12g,甘草
8g
。气血两虚型:可在药方中添加适量的炙黄芪、何首乌、红枣、炒酸枣仁,以起到补血益气的作用。肾气亏虚型:需要对患者进行滋阴
补肾,可在药方的基础上增加当归、枸杞子、山药、白芷、熟地黄、甘草、山萸肉等药物,以起到补肾益气止痛的作用。肝阳上亢型:需
要对患者进行平肝通络治疗,可在药方中适当添加钩藤、山萸肉、生石决明、细辛、川芎等药物,以起到平肝熄风止痛的作用。痰浊中阻
型:药方中需要考虑到化痰止痛的作用,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量添加白术
10g,茯苓10g,法半夏10g。用水煎服,餐后温服,1
剂
/d,一个疗程为20d。治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症分类,并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情况,对方药剂量进行适当加减。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4.1
观察指标
观察各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后症状、不良反应。
1.4.2
疗效评定标准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半年随访。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半年随访中头痛症状消失,未见复发;显效:头痛症状消失,1个月随访中未
见发作;有效:头痛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经治疗疼痛程度没减轻并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1
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给予1个疗程(20天)的中医内科治疗后,经半年随访,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为:治愈37例
(
61.67%),显效13例(21.67%),有效5例(8.33%),无效5例(8.33%),总有效率为91.67%。
2.2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偏头痛的病因分为两种,即外感偏头痛与内伤偏头痛。外感偏头痛主要是以风邪外感为主,常伴有热邪、寒湿,上犯清窍,导致患者
头部出现疼痛。有研究人员认为,内伤偏头痛主要是实证较为多见,常见症状有肝胆郁热、瘀血阻络等,由于肝肾阴虚,情志失调,年老
气血衰败、先天禀赋不足。临床上,虚证不太常见,常见的症状有肝肾阴虚以及肝血不足等。偏头痛的主要病因是由于风邪外感导致的,
且邪滞经脉,或由于患者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导致风阳易动,发病较为迅速。另外,偏头痛的主要病位在肝胆,风邪上扰导致患者头侧
经络不利,出现疼痛症状。因此,治疗偏头痛应该从患者的肝胆入手,进行辨证论治。但是,由于偏头痛的病程较长,且痰瘀互结,因此
导致偏头痛的症状难以治愈。
中医上,偏头痛又被称为“头风”“偏头风”等,发作时,疼痛剧烈,且具有较大的反复性,很难治愈。中医认为,偏头痛的主要病理是由
于寒饮导致脑络凝滞,或因瘀血导致脑络凝滞,或因情志未遂导致上扰清窍,或因肝阳上亢导致清窍上扰。因此,在治疗的时候,提倡既
治标,也治本,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偏头痛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脑失所养,经络不通,就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因此,在对偏头痛进行治疗
的时候,应该需要坚持
“通络”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型进行对症诊治。该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情况,从中药角度分析,偏头痛的主要
发病原因为瘀血阻滞脑络、情志不遂,或者是由肝肾供血不足,导致清窍被扰。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关键就是需要疏风通络,止痛温经。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利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方式主要是选用祛风药物。但是,由于
祛风药物的药性较为干燥,因此,阴虚患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酌情使用。近年来,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
可。有研究显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明显的效果。并且,由于中医治疗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少,长期治疗也不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
过大的影响,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对偏头痛患者予以对症中药治疗,可起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气血的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
1]李艳萍.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64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诊,2009,18(1):124-125.
[
2]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
4]廖美媛,樊光辉.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近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