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次宪法颁布及修改时间

合集下载

法律基础知识和宪法.

法律基础知识和宪法.

法律知识法的概述一、法的概念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4、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5、本质是统治阶级的体现注意:1、规范性。

判断:1、法是社会规范的一种。

2、规范性是法律所特有的3、权利义务为内容法是如何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A、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设定B、通过权利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是法特有的方式。

4、国家强制性法以外的的社会规范是否具有强制性?例: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C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B、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C、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二、法的本质法的本质,一般从国家性、阶级性和物质制约性层次把握。

1、国家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2、阶级性: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3、物质制约性指法的内容和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的作用1、含义: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包括规范作用、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法基于其规范性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社会作用:法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例:法的社会作用对象是下列哪个选项?(C)A人的行为 B人的思想 C社会关系 D人的情感2、规范作用的分类A、指引作用:指法对本人行为所起到的导向、引路的作用。

示例:《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B、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

示例:张律师告诉王某其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

C预测作用:指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示例;董事长考虑到如果自己不能按时履行合同,对方肯定会申请仲裁要求巨额赔偿。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2.1坚持依宪治国_3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2.1坚持依宪治国_3

1988年宪法修正案
时间:1988 年4月12日, 七届全国人 大一次会议 通过
1993年宪法修正案
时间:1993 年3月29日, 八届全国人 大一次会议 通过
1999年宪法修正案
时间:1999 年3月15日, 九届全国人 大二次会议 通过
2004年宪法修正案
时间:2004 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 大二次会议 通过
Part 02 最高法律效力
根据下图,说说哪部法律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
子法
母法
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 地位:P24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 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 和法律效力。
探究与分享二: P24
从这些“对话”中,你可以看出宪法与其他法律有什么不同吗?
我国法律
《宪法》
相关规定
《立法法》
《刑法》
《民法典》
《刑事诉讼法》
从内容上看:P24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 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 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国家 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 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 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三节 国务院

第四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的 构
宪法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新修订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七节 监察委员会

十九届二中全会高频考点

十九届二中全会高频考点

以下是十九届二中全会高频考点的分享,帮助大家顺利达到梦想的彼岸:1.召开时间: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2.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3.全会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考点拓展1: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四部宪法: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1982年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4次修改(2018年第五次)4.全会强调,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5.全会提出,这次宪法修改必须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确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的原则,做到既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6.全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全会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考点拓展2:修宪(一)删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二)监察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

监察委员会组成: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

注:主任人大选举产生、其他常委会选举产生。

任期五年,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

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

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3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希望大家喜欢!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1982年宪法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产生的。

1982年11月26日,宪法修改草案被提请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

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真代表宪法修改委员会,向大会作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

“这次宪法的修改、讨论工作前后进行了两年之久,是做得相当认真、慎重和周到的。

”报告介绍了宪法修改的过程: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主持修改现行宪法。

宪法修改委员会和它的秘书处成立以后,经过广泛征集和认真研究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于1982年2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

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用九天时间对讨论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全国人大会委员、全国政协会部分委员、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领导人,中共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门、人民解放军各领导机关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负责人,也都提出了修改意见。

1982年4月,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又进行了九天的讨论并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布,交付全国各族人民讨论。

这次全民讨论的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广,足以表明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界人士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热情的高涨。

通过全民讨论,发扬民主,使宪法的修改更好地集中了群众的智慧。

讨论中普遍认为,这个宪法修改草案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合乎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

全民讨论中也提出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意见和建议。

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草案又进行了一次修改。

许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原来草案的基本内容没有变动,具体规定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总共有近百处,纯属文字的改动还没有计算在内。

宪法第一章总结

宪法第一章总结

宪法第一章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之法,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宪法第一章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宪法第一章总结(一)第一节宪法概述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的美国宪法。

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91年的法国宪法。

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正式成文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的1982年宪法。

第二节国家性质(国体)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一般地说,在经济上处于统治或领导阶级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权力。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安全。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征:1、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与敌人专政的结合第四节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多种经济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特点:自愿组合、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宪法第一章总结(二)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含义:注意中外古代都有“宪法”这个词,但与近现代宪法涵义有根本的不同。

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内容。

部分学者的重要评价:“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最新整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最新整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这句话说明了 ( )
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②宪法规定国家生
活的根本问题
③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④普通
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
活动三:探究宪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 79 页小齐的例子,思考并回答材料下
的问题。
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该如何
做呢? 此图形象地表明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拥有至高
小结: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 无上的地位,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
同吗?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小结: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 1.国家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2.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等 3.
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 4.现行宪法是第四部;1982 年颁
活动二:了解宪法的内容及构成
布的 5.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的规定
相关法律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
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 育的权力和义务
法……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
员侵犯公民权力而受到损失 国家赔偿法
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
偿的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 ……
的权利和义务
提问:
1.谈谈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讨论、并填表,明确宪法与普通 法律制定和修改方面的不同。

我国宪法发展史

我国宪法发展史

我国宪法发展史
我国宪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
程碑事件: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并
建立了中华民国,宪政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2. 北洋政府制定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
洋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该宪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政体和行政架构。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正案(1914年):此次修正案的
主要内容是扩大了总统权力,同时削弱了国会的权力。

4. 北洋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1914年):这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宪法,但实际上该宪法在北洋政府短暂统治后即被废除。

5. 国共合作时期:在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宪法的构想,并在共产党统治的苏维埃地区制定了一些地方性宪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最终在1954年颁布了宪法。

这个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人民政府等组织和权力机构。

7. 1978年宪法修正案:此次修宪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改革开放的原则,并重申了党的领导地位。

8. 1982年宪法:1982年的宪法是中国现行宪法,它规定了中国的基本国体、制度和权力机构,并强调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自1982年以来,中国的宪法修订重点主要是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以逐步完善法制体系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课件第2章

宪法课件第2章

12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三)《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陕甘宁边 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制定了《陕甘宁边区 宪法原则》。《宪法原则》共5部分,25条。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把在根据地已经实行的政 权组织、人民权利、司法制度、经济文化政策等, 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 基本模式。它是抗战胜利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产物, 树起了与国民党对立的宪政旗帜,为新民主主义宪 政在全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16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四、1978年宪法
1978年2月2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叶 剑英受中共中央委托,作了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 3月5日,通过了宪法草案,1978年宪法从此诞生, 这次修宪,时间较短,比较仓促。 “七八宪法”与“五四宪法”的格式相同,但只有 60条。 由于“七八宪法”存在的这些问题,全国人大于 1979年、1980年对“七八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 条文的修改。第一次修改是1979年7月1日,由第 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以决议的形式通过,第二 次修改是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 次会议以决议的形式通过,决定删除公民基本权利 关于“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条款。
(一)近代资本主义宪法发展时期 (二)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7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近现代的革 命史、政治史、文明史,是特定历史政治、经济、文 化和法律自身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 向前发展,宪法也不断地向前发展,纵观整个宪法产 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宪法发展有一些总的走向 和趋势。
17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次宪法颁布及修改时间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部宪法,共4章106条。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二部宪法,共30条。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三部宪法,共4章60条。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决议。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宪法,共4章138条。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宪法的稳定和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