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知识总结

酸雨的成因:

自然因素

1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而硫酸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

2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3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4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

有微量硫。

5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6酸盐,土壤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人为因素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SO2和NO等酸

性气体。

2汽车尾气,在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象天空中的闪电,氮气变成二氧化氮

3降水多

▲我国是一个主要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国SO2排放量90%来自煤的燃烧。

2酸雨的危害:

1水体:使江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对土壤: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

③对植物: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④石材、钢材:腐蚀;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⑤对人类:危及人体健康。

3防治酸雨的措施

【课本表述】

最根本的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短期措施),调整能源利用结构(长期措施)

有效措施——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我国政府——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社会和公民也应采取措施:处处节约用电、支持公共交通、购买包装简单的商品、支持废物回收再生

【课本分析】主要是技术措施

【高考答题】

管理措施:制定法律法规,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

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技术措施:①新型能源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

②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④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⑤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工程措施:安装回收装置或烟道气脱硫脱氮装置

生物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生物技术脱硫

4:举例:

我国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

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

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

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⑴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

⑵因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为什么我国北方比南方酸雨危害小?

1、北方本身降雨少

2、北方地势总体较为平坦,受地形影响较小,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3扬沙呈偏碱性,中和雨中酸性物质

重庆重酸雨区成因:

1自然原因:位于四川盆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1分)气候多雨多雾,空气湿

度大。(1分)

2人为原因: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性燃料1分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

性气体。(1分)

※防治酸雨,减少燃煤排放的SO2等酸性气体,许多国家都在发展清洁燃料技术。例如在德国实行地下煤气化和煤的液化;日本进行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欧盟研究煤的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以及煤和生物及废弃物联合气化技术。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认识中国防治酸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1重庆38题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O2形成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出该工业区得综合整治措施。

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减少局地污染物排放;③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④发展新技术(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⑤回收利用废弃物,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简述北欧地区多酸雨及北欧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9 分 )简述为减小酸雨危害可

采取的措施。 (6 分

(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最早发现酸雨)

1经济工业发达,排出大量工业废气;(濒临北冰洋的西欧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每年都燃烧大量的石油和煤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

很大,为形成酸)

2车多,排出汽车尾气。

3受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在盛行风的作用下酸性气体易向北扩散。 (9 分 ) (

2)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6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