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主要包括农田农化物质、农作物残留物、农业废水、农药、养殖废弃物等。
这些污染物会通过雨水、河流和地下水体进入水环境,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1.农田保护技术:农田保护技术是指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措施,减少农田的侵蚀和土壤质量退化,从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产生。
这些技术包括合理的耕作措施、秸秆还田、绿色有机农业等。
合理的耕作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施肥措施和水浇水排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农药残留物的流失。
秸秆还田是将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到田间地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
绿色有机农业是指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2.水质改善技术:水质改善技术主要通过净化农业废水,降低农业废弃物对水环境的污染。
常见的技术包括沉淀池、植物滤池和人工湿地等。
沉淀池是将农业废水引入特定的池塘或渠道,通过自然沉淀的方式去除污染物。
植物滤池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吸收和降解。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植物和湿地土壤的滤污和吸附作用,对农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
3.农药使用管理技术:农药是农业活动中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化学物质,但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容易导致农药残留物的产生和水环境污染。
因此,农药使用管理技术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这些技术包括合理农药选用、合理农药使用量和喷洒方式等。
合理农药选用是根据作物病虫情况选择适合的农药种类,减少不必要的农药使用。
合理农药使用量是按照农药的标准用量进行施用,避免过量使用。
合理的喷洒方式包括选择适宜的施药器具和喷雾技术,以减少农药漂移和流失。
4.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养殖废弃物是指养殖业中产生的动物粪便、尿液和饲料残渣等。
如果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分析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的频率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废水、农田面源污染和农药面源污染等。
为了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包括建设田间排水系统、排灌设施和水池等,通过合理的排水和蓄水管理,减少土壤中养分和农药的流失。
2. 农田水分管理合理的农田水分管理可以减少农业废水的产生,降低农田的湿度,减少土壤养分和农药的流失。
对于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采取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避免过度灌溉和渗漏灌溉,控制土壤水分含量。
对于产生大量农业废水的农田,可以采用农田排水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沉淀池、生态滤池等,对农业废水进行处理和净化,去除其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营养物,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4. 农业深翻土壤农业深翻土壤可以破坏土壤中的污染物层,让其沉积到更深的地下,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发生。
通过深翻土壤还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 农田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发生。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农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施肥,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减少氮磷等养分的流失。
可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
2. 农作物轮作和间种农作物轮作和间种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种,改善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避免连作障碍和土壤养分失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3.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农田水土流失,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发生。
如建立梯田、沟壑林带、绿色防风固沙带等,减少水土流失和农药、养分的流失,保护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
1. 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使用量是防控农药面源污染的关键。
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农药使用计划,减少农药的频次和用量,合理选择农药种类,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施用。
金家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

金家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各位领导、同事们:一、方案背景金家庄是一个农业大镇,农业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扩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都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这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方案目标1.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
2.优化畜禽养殖业布局,减少养殖业污染排放。
3.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4.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培养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三、方案措施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
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降低农药施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减少化肥流失。
3.优化畜禽养殖业布局,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对养殖业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管理,提高粪便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减少养殖业排放。
4.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粉碎还田等秸秆处理方式,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
5.开展农民环保培训,提高环保意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培养绿色农业生产观念。
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评估,完善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定期评估污染状况,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四、方案预期效果1.农药、化肥使用量明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畜禽养殖业布局优化,养殖业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3.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环境污染减轻。
4.农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普及。
金家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是我们为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所提出的一套综合措施。
只有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金家庄成为一个绿色、美丽、和谐的地方。
谢谢大家!金家庄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对我们孩子们的承诺。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一、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进行检测,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农作物的需求,精准地确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施肥导致的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鼓励使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二)改进施肥方式采用深施、分层施、滴灌施肥等方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深施可以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流失,分层施能够满足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滴灌施肥则可以实现精准施肥,节约肥料并降低污染。
(三)科学使用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合理安排施药时间,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和敏感时期,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利用天敌、防虫网、诱虫灯等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二、加强农田水土保持(一)建设农田防护林在农田周围种植树木,形成防护林带,能够降低风速,减少土壤侵蚀。
同时,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二)推广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三)修建梯田和沟洫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在平原地区,开挖沟洫可以排水降渍,减少农田积水对土壤的冲刷。
三、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一)发展生态农业推广间作、套种、轮作等种植模式,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在果园中种植牧草,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使用,同时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膜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中,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和难以控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然而,过量的化肥和农药并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利用,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此外,农药的滥用还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如果进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如果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盐渍化等问题。
(三)农膜的残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具有保温、保湿、保墒等作用。
但是,由于农膜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农民回收意识淡薄,大量农膜在使用后被丢弃在田间地头,难以降解。
农膜残留不仅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还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降低土壤肥力。
(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随意排放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在路边、河边等地方。
这些污水和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五)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随水流失,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策略与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策略与措施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污染排放,主要包括农田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养殖业废物和废水的排放以及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农膜和包装物等。
这些污染物经过径流、渗滤和蒸发等途径进入水体和大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策略与措施。
一、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农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侧重于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等措施,鼓励农民转向有机农业。
2. 制定合理的肥料和农药使用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肥料和农药使用标准,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量进行精确施肥和精确喷药,避免过度使用。
3. 推广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农田防护林、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提高农田的防治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流失。
二、提高农业养殖废物和废水处理水平农业养殖业废物和废水的排放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治理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1. 推行污染物分级分类处理:根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养殖场,实施不同的废物和废水处理标准,促使农户和养殖场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废物和废水。
2. 建设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系统:养殖废物可以通过生物发酵、沼气发电、有机肥料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
政府可以引导养殖业者建设废物资源化利用系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加强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养殖场应配备适当的废水处理设施,如生物处理池、脱氮脱磷设备等,实现养殖废水的净化和回用。
三、促进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可持续发展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生产方式和品种选择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相关策略与措施:1. 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引导农民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和梯田耕种方式,减少土壤侵蚀和农作物的疾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量。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和农民生产方式的提高,农村地区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面源污染是指分布广泛,主要来源于非点源的污染物排放,如农田、养殖业、畜禽粪便、农药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土壤侵蚀和地下水渗流进入水体,加剧水环境污染。
农村地区因其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城市地区不同,面源污染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是各种农药、化肥、畜禽粪便、沉积物等对土壤的污染。
二、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是由于养殖场大量的畜禽粪尿未能得到有效处理,这些废弃物被泼洒或采取其他处理方式,导致大量氮磷等有机物和微生物进入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环境。
三、农村生活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未能得到妥善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源污染。
为有效减轻农村面源污染,需要采取如下防控措施: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设施和土壤生态系统。
对不合格的农业生产设施和土壤加强流转监管,不得随意转让,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二、加大科技投入,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农村地区应大力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等,利用垃圾、杂草等废弃资源,有效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变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模式。
同时,适当改变农耕作法,引进新型种植模式,厘清农业生产物质输入输出关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合理规划农村建设,避免乱占乱建在规划新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改建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时,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场地,避免乱占乱建,保护土地和水源环境。
要在建设过程中,引进环保灵活的工艺和设备,加强设施建设标准的制定,确保建设项目的环保指标达标。
四、加强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措施对于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情况,要求农户建设粪池收集,通过发酵处理后再加入农田,使其成为有机肥。
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应该大力推广经济合理、环保的养殖污染防控技术,同时加强科研攻关,不断完善畜禽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废弃物、农药、化肥等物质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挑战,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污染: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逐渐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大量的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也会导致土壤污染。
2. 地下水污染:农田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随降雨和灌溉水一起渗入地下水,形成农田地下水污染。
而地下水又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平原农田的主要水源,其污染对农业生产和人民饮用水安全产生威胁。
3. 表面水体污染:农田中的农药和化肥通过农田排水、径流等途径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1.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广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建立农业污染物排放和使用的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农药、化肥等进行限制和淘汰。
鼓励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化肥和农药利用率。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发: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预警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的动态变化,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农田排水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减少排放污染物的量,并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 健全农业环保政策法规:完善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监管,对违法排放和不当处理农业废弃物的行为进行处罚。
加大对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采取农田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措施。
4. 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农田管理,推广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农田排水和径流中的农业污染物输入。
加强农田保护区建设,设立农户示范区,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培训。
5.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协调与合作:加强农业生产、环保、农业科研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处理方法1农田尾水1.1农田退水的现状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们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与日俱增。
通过多施化肥来提高产量和收益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定式思维和习惯。
为了提高粮食单产,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利用率却较低,未被利用的化肥和农药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流入地表水环境引起面源污染问题。
较之工业源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得到有效治理,过量施肥导致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最大的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影响水体质量,而且也阻碍农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是相对的。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溶解性或非溶解性的污染物,如泥沙、化肥、农药等,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方式流入受纳水体而造成的面源污染。
氮、磷是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
据美国环保局调查,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美国40%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不合格的主要污染源。
在瑞典,农业源占流域中氮的来源的60%~87%。
在荷兰,农业面源污染的总氮、总磷分别占流域污染总量的60%和40%~50%。
相比之下,我国作为化肥的生产和应用大国,氮肥的使用居世界之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亦不容乐观。
据估计,在我国水体污染中,来自农业源的氮占到了水体污染的81%,磷占到93%。
而农田生产中,又以水稻生产中不合理田间肥水管理方式导致的营养流失较大,其中氮肥的损失达30%~70%。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6.18%,种植区域广泛;而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秦岭黄河以南,占到70.19%。
因此,由稻田直渗、侧渗、地表径流(含人工排水)等方式所带来的水体污染不可忽视。
有研究表明,南方太湖流域稻季氮素环境排放总量与施氮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约占总施氮量的30%,其中径流和渗漏分别占到排放总量的25%和18%。
而宁夏引黄灌区作为我国西北内陆大型人工灌区,有大小排水沟200 多条,水稻生产上的大水大肥方式导致氮肥随农田沟渠退水流失进入黄河达到20%~65%;灌溉期排水沟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劣吁类水质占70.0%。
1.2农田尾水的特点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排放年内变化量较大、路径随机、排放区域广泛等特征,同时,其产流、汇流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对区域内河道、水塘等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影响较为严重,以太湖流域的直湖港为例,2007年全年水体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平均高达8.98 mg·L-1和0.35 mg·L-1,其主要支流的龙延河近直湖港段,2009 年下半年至2010 年上半年分别平均达7.57 mg·L-1和0.28 mg·L-1。
据统计,农村面源污染是造成直湖港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的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到总排放量的56.8%和65.6%。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造成水系堵塞、淤积,更加剧了水体水质的恶化。
农田退水中氮和磷元素含量较高,是导致接受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田退水的氮、磷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田沟渠退水氮、磷污染发生与水稻整个生长季同步,且与田间施肥和灌溉时间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农田退水中氮、磷浓度指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水质标准。
三是农田沟渠退水中氮、磷输出主要形态是氨氮、硝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灌溉和降雨时,农田沟渠退水中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相似,氨氮、总氮、可溶性磷和总磷均沿程和随时间呈指数递减变化,硝态氮呈二次多项式曲线变化。
四是绝大多数农田退水并没有因其富集氮、磷养分回灌农田,而是自由排放流入地势低洼或下游的池塘、湖泊或河流,成为下游水体的污染源。
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是湖泊、河流水质退化的主要贡献者。
设施,如透水坝、拦截坝等,对沟渠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质进行拦截和吸附,其中包括沟渠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底泥吸附,以及沟渠辅助物所产生的减缓流速和沉降泥沙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植物是生态拦截沟渠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演替的方式形成。
因此,植物的筛选成为生态沟渠构建中最重要的环节,应筛选根系发达、净化效果好、生长适应能力强、无休眠或短休眠期、经济价值与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其目的在于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应本地环境,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
生态沟渠的显著优点是农田退水在排水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为后续的人工湿地系统减轻了处理负荷,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果。
在工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部分农田土质排水沟渠,引入生态护坡和水生植物,实现改造,可以节省部分资金。
其缺点是由于排水在其中的流速较缓,因此其占地面积较硬质排水沟渠大,受地区气候条件的限制,春夏时节需要种植植物,秋冬季节需要对植物进行收割处置。
2.2生态浮床技术生态浮床技术是运用无土栽培的原理,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将陆生或水生植物移栽到水面的一种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植物吸收、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的河道、水塘、湖泊等水体。
生态浮床技术不仅能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也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3种生态浮床覆盖率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6%覆盖率比39%覆盖率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群落结构更复杂,随后是13%覆盖率处理。
传统的生态浮床技术除注重净化效率外,更多考虑景观需求,投入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因此,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栽培适宜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质的改善,同时还可以通过收获水稻,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补偿了一部分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
因此,在对农村面源污染及农业生产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当地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构建生态浮床,改善水体水质、修复水体生态,达到因地制宜、节省投资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浮床只能作为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一种“强化”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改善水质的修复目的,但并不是永久性的技术手段,而要持续稳定水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则需要利用构建长效的技术体系。
2.3生态滤池技术生态滤池(MEEF)是利用水生微生物和人工填料上的生物膜形成的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进行污水净化的一种水处理技术,污水中的颗粒物主要通过人工填料进行过滤,生物膜与微生物主要负责污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
这种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实际上是模仿天然的生态系统,利用各种生态关系来进行水中污染物的处理和净化,是一个半自然生态系统。
作为农田尾水处理终端,生态滤池的渗滤介质可以对尾水进流产生滞流作用,为随后的水分蒸腾提供时间,平均可减少33%的径流量,其截流作用对于水量控制的贡献最为突出。
在生态滤池中,植被对于保持水流容量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和衰老可用于对抗渗滤系统介质的压缩与堵塞,绝大部分悬浮固体和重金属污染物可以被有效去除。
相对而言,N和P的去除随着生生态滤池设计结构的变化差异较大,现阶段研究也着重对有利于去除N、P污染的系统重构进行。
在Bratieres 等人的研究中,上覆植被种类、渗透深度、渗透介质、渗透面积、进流污染浓度作为测试因素,被整合成125种测试组合分别接受最优化测试,结果表明植被选择对于N的去除至关重要,添加有机质对P的去除效率有很大提升。
2.4稳定塘处理技术稳定塘是一种经过人工适当修整后设围堤和防渗层,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沉降、转化、截滤等作用去除污染物。
其有效水深在1-2m,由于藻类光合作用放氧和水表面的大气复氧而形成一个上部好氧区(距水面0.6m),而塘子底部较深形成了一个底部厌氧区,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兼性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厌氧-缺氧-好氧的一个体系,可以实现同步脱氮除磷。
有机物的去除一般包括沉淀和絮凝、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浮游生物的作用和水生植物的作用,氮在稳定塘内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生物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有机氮、氨氮的吹脱作用、形成生物沉淀以及硝化/反硝化等几种途径,磷元素去除涉及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氧化,菌藻及其他生物吸收无机磷合成新细胞,以及可溶性磷与不可溶性磷之间的转化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其对NH4+-N的去除易受环境温度、pH等因素影响,表现为温度和pH 较高时,硝化/反硝化以及NH4+-N的挥发作用是TN 的主要去除机制,若在冬季低温时,NH4+-N挥发作用则会受到抑制。
稳定塘对P的去除主要是水生植物吸收和底泥对P的吸附/ 解吸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
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水力停留时间长、散发臭味、处理效果不稳定等。
稳定塘同时具有调蓄作用,因排水干渠来水包含了降雨形成的流量变化很大的地表径流,若不进行有效调节,将影响水质净化效果,甚至会对处理设施安全造成危害。
因此,建设稳定塘净化调蓄系统,可以起到水量调蓄和水质净化的双重作用。
2.5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利用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绝大多数人工湿地由四部分组成:(1)土壤、砂、砾石等透水性基质;(2)芦苇、香蒲等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3)微生物种群;(4)在基质表面流动的水体。
人工湿地利用基质的土壤吸附作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以及植物的吸收作用,来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无害化与资源化。
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比较复杂,其主要净化机理除植物对悬浮性污染物的过滤吸附及吸收作用外,植物根系附近的微生物对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物的去除起到了关键作用。
特别在脱氮上,芦苇具有通过茎秆向根系供氧的能力,可在根系附近形成脱氮所必备的好氧和缺氧区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进行,强化其净化能力。
湿地系统还可以通过沉淀、过滤和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不溶性污染物。
植物的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伏击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部分挺水植物还有抑制藻类生长效应。
湿地与常规污水处理系统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只要有现成的土地,湿地的建设费和运行费用低,易维护,而且对污水处理厂难以去除的营养元素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比常规处理系统更加灵活,能更好地适应冲击负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达到治污和湿地保护的双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