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情意教育思想探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情意教育思想探微

摘要:梁漱溟站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来思考中国问题,想通过自身知识、文化传统的创新与改造和兼容西方文明来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他对东西文化的认识,还是他对东西教育的看法,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可以说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是他东西文化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意教育思想的来源、情意教育的内容、情意教育的实质三方面来探析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

关键词:梁漱溟;情意教育;知识教育;生命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利用武力上绝对优势逐步打开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随之而来是政治上的欺辱,经济盘剥和文化渗透。面对国势日危,尤其是甲午之战惨败教训,迫使中国上下急切图强变革,于是“向西方求真理”之门洞开。由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主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试图荡涤一切旧道德旧文化,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各种西方思潮也伴随着这场“思想革命”纷至沓来,西学之风盛极一时,“全盘西化”成为主流。然而梁漱溟却在一片西化浪潮中理性的审思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力图重新解释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中国国情融取、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欲替已经临到绝地的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开辟出一条自我更新之路。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正是包裹在他对东西文化的独立思考之中。

一、情意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是在他文化哲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其文化哲学理论集中表述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之中,该书192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后曾轰动一时,4年内一连再版8次,梁漱溟也因此一举成为当时全国备受瞩目的学术界名人,这部重要的著作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东西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著作中,梁漱溟批评了地理环境论和唯物史观两种文化根源的认识,进而提出了“意欲”是文化产生的本体基础,认为“意欲”的性质及其满足方式的不同才是决定了不同文化类型的最主要因素。“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断满足不满足罢了。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生活。何以他那表现出来的生活样法成了两异的彩色?不过是他那位生活的样法最初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所以发挥出来的更两样罢了。”[1]677基于对文化本源认识的基础上,梁漱溟将世界文化区分为三种文化路向。第一种文化路向是西方的文化路向,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遇到问题向前下手,用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不断地向外逐求奋进,以改造和征服物质世界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自身的欲求,产生了科学的文明。然而用科学作为价值标准去衡量一切,进而忽略了人自身的情感问题,造成了人的物化和单向度的生活。第二

种文化路向是中国的文化路向,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遇到问题“返身而诚”向内要求,以一种安遇知足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不断地在现状上努力解脱生活所带来的困扰,产生了玄学文明。然而这种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却造成了物质文明的止步不前,更是扼杀了科学与民主两大精神。第三种文化路向是印度的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遇到问题要根本取消问题,以一种厌离的态度去解脱生活本身,并通过此岸的修行来追求彼岸的幸福,产生了宗教的文明。在这三种文化路向上,梁漱溟将其放在民族历史空间层面等量齐观,认为三者之间并无孰优孰劣之分,而是各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梁漱溟将世界文化划分成三种不同的文化路向后,更是预测了未来世界文化的走向,提出了著名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梁漱溟认为人类文化只有经过西方化的完善发展才能到达中国化,在由中国化的圆满发展最后才能走向人类文化的顶峰印度化。可以看出,梁漱溟在“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中把三种文化路向安排在世界历史的时间顺序里,它们之间的发展是一种次递进化的过程。在郭齐勇、龚建平看来,梁漱溟“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始终隐含着一种价值判断,那就是“物质即身的需要是基础或前提,道德、精神即心的需要才是人的社会本质,终极关怀即生命的归宿才是永恒的追求。”[2]88其实这种文化价值判断也直接表现在梁漱溟对东西教育的分析评判中。

二、情意教育思想的内容

正是在这种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梁漱溟进而阐述了他对东西

教育的认识。他认为如同东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差别一样,东西方的教育也肯定存在着重大差异,只有通过这种差异的比较分析才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利弊得失。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思想的内容也正是体现在他对东西教育的认识之中。

首先情意教育是与知识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式。梁漱溟认为东西教育之不同是根源于两方文化的差异,两种教育只是两方文化的一种具体展现。由西方文化开出来的教育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这种知识教育要人智慧向外用,对人以外的事物采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教人以科学知识和技能,教育目的是智慧的启牖。且这种教育的认知方式是理智的,它是对事实世界的认识,认知主体是静态的、不流动的。由中国文化开出来的教育是一种情意的培养,这种情意教育要人智慧回向生命本身,让人对自己有办法,自己不和自己打架,教人孝悌之教,教育的目的是调顺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且这种教育的认知方式是直觉的,它是对意义世界的认识,认知主体是静态的、流动的。

其次情意教育是一种本能教育。梁漱溟认为“盖情意是本能,所谓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为一个人生来所具有的无缺欠者,不同乎知识悉从后天得来。”[3]4从梁漱溟对情意的理解上可知,梁漱溟的情意教育其实是一种本能的发挥。这种本能是人类特有的本能,是孔子所谓的“仁”、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情意虽然是一种本能,但是梁漱溟认为这种本能在后天极易扰乱失宜,知识教育在这方面是根本无法救失,必须得靠情意教育从旁去调理它,顺导它。

最后情意教育是本,而知识教育是用。梁漱溟认为“生活本身全在情意方面,而知的一边——包括固有的智慧与后天的知识——知识生活的工具。工具弄不好,固然生活弄不好,生活本身(既情意方面)如果弄得妥帖恰好,则工具虽利将无所用之,或转自贻戚,所以情意教育更是根本。”[3]4梁漱溟用体和用的关系来判断情意教育既充分肯定了西方现代基于科学与民主的知识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他认为只有中国的情意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并且认为整全的教育是两者不可偏废的教育。

从梁漱溟对东西教育的认识上可以看出,在历史的判断上,梁漱溟认为东西教育在知识和情意方面是各有所得。然而在对东西教育的价值判断上相对于知识教育的普世价值梁漱溟更注重情意教育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主要是通过对人本能的一种救失。

三、情意教育思想的实质

在梁漱溟对情意教育内容的表述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情意教育是与知识教育根本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相对于注重工具理性的知识教育,这种情意教育更注重价值理性,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本身。通过对人情感的重视从而使人的生命走向完整。因此可以说,梁漱溟的情意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人开始关注生命教育,他们运用教育的独特视角去透析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然而虽然对生命教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