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

合集下载

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叶用芥菜资源与保护利用

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叶用芥菜资源与保护利用

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叶用芥菜资源与保护利用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特有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一种特有的植物资源——叶用芥菜,对当地民族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云南省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而叶用芥菜就是其中之一。

叶用芥菜是一种多年生的蔬菜植物,其叶子可供人们食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叶用芥菜在云南的高原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良好,并且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力强,因此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蔬菜来源之一。

不同的少数民族在云南的不同地区栽培叶用芥菜的种类和方法也有所差异。

有些少数民族会选择在室外开垦土地,适时种植叶用芥菜,而另一些少数民族则将其种植在室内温室中,利用温室的条件来控制温度和湿度,提高叶用芥菜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云南的自然环境特殊性以及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叶用芥菜资源面临一定的保护和利用挑战。

叶用芥菜在野外生长过程中受到天气变化、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产量不稳定。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些山地和森林地区被清理改造,导致叶用芥菜的生长环境减少。

由于云南特有的多民族特点,不同民族对叶用芥菜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传统种植和管理方法可能会受到改变或忽视。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叶用芥菜资源,云南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

加强对叶用芥菜资源的调查和监测,了解其分布和生态环境,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叶用芥菜品种的保护和培育,传承和发展传统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用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叶用芥菜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护叶用芥菜生长的自然环境。

而教育和宣传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民众对叶用芥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识,增强保护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及重难点

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及重难点

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及重难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概述二、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三、解决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重难点的策略正文一、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概述景颇族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景颇族的文化,近年来,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景颇族的综合组合教学过程。

这一过程涵盖了语言、民间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全面的教学手段,让景颇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障碍:由于景颇族的语言与汉语差异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听不懂、不会说等问题,这给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民间艺术技巧的学习:景颇族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织锦、雕刻、歌舞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因此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3.民俗文化的理解:景颇族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和记住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解决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重难点的策略针对上述的重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解决:1.强化语言培训:对于语言障碍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语言培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提供实践机会:对于民间艺术技巧的学习,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技巧。

3.深入浅出讲解民俗文化: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文化背景知识。

总的来说,景颇族综合组合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云南民族的分布

云南民族的分布

• 布朗族
有9万人口 ,主要分布于临沧地 区的云县、镇康县、 永德县、双江拉祜族 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 县、耿马县,思茅地 区的澜沧县、墨江县 、景东县,以及西双 版纳州的勐海县等。 布朗族居住于亚热带 半山区,气候适宜, 以旱谷为主食。
• 阿昌族
是云南特 有的少数民族,分布 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 德宏州的陇川、梁河 、潞西等县、市内, 占阿昌族总人口的 85.4%,其余的分散在 保山市的腾冲、龙陵 和大理州的云龙等县 。阿昌族聚居地区气 候湿润、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药浴
• 布依族
主要居住在 罗平县、富源县、师 宗县,红河州也有少 量分布,多居住于平 坝河谷地区,气候温 暖,物产丰富。
• 蒙古族
集中分布在 玉溪市通海县的兴蒙 乡,蒙古族从中国西 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 原的通海杞麓湖畔、 凤山脚下,已有740多 年的历史。
• 水族
总人口近1万 人,主要分布在曲靖 市富源县,水族以鱼 为吉祥物,参加水族 青年的婚礼,常以绣 有鱼纹图案的绣品赠 送。
• 德昂族
是云南特 有的少数民族,分布 在德宏州的潞西、梁 河、盈江、陇川、瑞 丽等县、市,临沧地 区的耿马、镇康、永 德等县,思茅地区的 澜沧县以及保山市的 隆阳区等。德昂族居 住于亚热带的雨林地 区,森林密布,土地 肥沃,物产丰富。
• 哈尼族
是云南特有 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思茅地区、 玉溪市、西双版纳州 等也有分布,哈尼族 居住于亚热带广阔地 区,气候温暖,雨量 充沛,山有多高、水 有多高,连绵起伏的 山峦点缀的哈尼族梯 田,是滇南的一大景 观。
• 独龙族是云南特有的
的民族。人口0.6万, 主要聚居在滇西北贡 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独龙江河谷地带,少 数散居在怒江两岸的 福贡、维西县。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

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壮族、苗族、瑶族、布朗族、普米族、拉祜族、景颇族、怒族、纳西族、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畲族、藏族、阿昌族、布依族、德昂族、基诺族、蒙古族、水族和瑶族。

这些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文化传统。

在云南的民族中,彝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占总人口的约1/4。

彝族的服饰以黑色或深蓝色为主,男女都喜爱蓄长发。

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渔业。

白族是另一个重要的民族,占总人口的约1/5。

白族的传统服饰为白色或浅蓝色对襟上衣和长裤,女子头戴花环。

他们主要居住在洱海周围地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傣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约1/6。

傣族的服饰以短袖上衣和筒裙为主,颜色鲜艳。

他们居住在热带地区,擅长水田耕作和渔业。

此外,哈尼族、壮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也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云南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文化宝库,每个民族都为这个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傣族的特点

傣族的特点

傣族特点主要体现在服饰、建筑、饮食、语言文化、节日等方面。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和特点。

1.服装: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

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因此,服装充分体现了气候温暖、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特点。

它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

它能反映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和民俗。

苗条的傣族女孩们把黑色和明亮的发髻放在头后,在紧身上衣和花裙子之间系上银色腰带。

她们挺拔优雅,就像古典淑女的魅力。

2.饮食:习惯于早上和晚上吃饭。

其主食、副食和菜肴丰富多彩,具有品种多、酸辣可口的特点。

傣族生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体积大,而且含油,糯米的粘度也大。

日常肉类包括猪、牛、鸡和鸭,不吃或少吃羊肉。

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和烤鸡,他们非常喜欢鱼、虾、蟹、蜗牛和其他水产品。

3.节日:著名的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第一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最后一天是迎接新生活的体现。

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

男人和女人泼水,互相祝福。

它象征着“最好的一天”。

在泼水节的传播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奇意义和民族色彩。

云南概况(景点知识)

云南概况(景点知识)

四、断陷盆地星罗棋布。这种盆地及高原台地,在我国西南俗称“坝子”。在云南,山坝交 错的情况随处可见。他们有的成群成带分布,有的孤立的镶嵌在重峦叠幛的山地和高原之中;有 的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则无明显方向。坝子地势平坦,且常有河流蜿蜒其中,是城镇所在地及 农业生产发达地区。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坝子共有1442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 上的坝子有49个,最大的坝子在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其次是昆明坝子。


云南动植物
云南所拥有的动物类型,从热带动物到亚热带动物再到温带动物,甚至寒带动物,在云南都可以找 到,而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是其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云南拥有脊椎动物1737种 , 占全国种类的58.9%,国内见于名录的昆虫2.5万种,云南有1万多种。许多野生动物为云南所仅有, 如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野牛、野象、印支虎、滇金丝猴、长臂猿、犀鸟等45种为国 家一级保护动物,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熊猴、灰叶猴、小熊猫、蟒、穿山甲、麝、绿 孔雀等154种 。这种寒温热带动物均有,被誉为“动物王国”,使置身于云南的游客仿佛走进了一 个面积巨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云南又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其所拥有的 274科、2076属、1.7万多种高等植物,使其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故云南又有“植物王 国”、“药物宝库”等美称。云南热带、亚热带的高等植物约1万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一半以 上。其中云南樟、四数木、云南肉豆蔻、望天树、龙血树、铁力木等许多种类为云南所特有,同时 云南还拥有许多在遗传育种上具有很高价值的植物物种资源,及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等古老植物。 云南还是中草药的宝库、全省生长着2000多种中草药,尤以三七、天麻、云木香、云黄连、云茯苓、 虫草等。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一、彝族: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

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

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

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

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

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

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

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

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乌蒙山型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

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

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

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

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

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云南有多少个民族

云南有多少个民族

云南有多少个民族0126个云南总共有26个民族,分别是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汉族和25个少数民族杂居。

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白族共有160万人,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县,镇康、双江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傣族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30多个县区。

怒族现有人口2.7万人,云南有2.6万,主要聚居在泸水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菟峨,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

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

景颇族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泸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

阿昌族现有人口2.77万人,云南有2.76万人,90%分布在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九保、曩宋等阿昌族乡。

潞西、盈江、腾冲、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

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

傈僳族现有人口55.74万多,云南有55.71万人,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及四川省凉山州等地区。

布朗族共有人口8.2万多人,云南有8.1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以及西定和巴达等山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文章的正文设置为两栏,每个内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2、在每部分内容中插入相关的图片;
3、使用文本框做标题,把标题内容输入文本框中
4、使用自选图形做标题,修改自选图形的填充效果为褐色大理石
彝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

彝族生产民俗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即采集渔猎阶段——农牧并重阶段——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阶段。

目前,绝大多数彝族地区都进入了第三个经济阶段。

生产工具是创造物质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彝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铁制农具有犁、铧、秧斧、条锄、板锄、镰刀、砍刀等,分别用于开荒、砍伐、耕地、耙田、挖田、收割等。

木制农具有木犁、牛轭、连枷、柴架、背板等。

竹质农具有箩筐、簸箕、背篮,用于选种、积肥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具不断更新,农民已用上了新式山地犁、拖拉机、打谷机、喷雾器等。

狩猎工具主要有弓箭、矛、撵网、扣厩、绊绳、火枪等。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

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

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别。

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

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

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人口125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2年建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县级),1957年11月18日与蒙自专区合并成立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4年5月18日建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79年11月28日建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建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哈尼族有自已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哈尼族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完整的一部神话史诗。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已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

此外,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

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巴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

巴乌为哈尼族独有乐器,极有名,金竹制成,状如笛子。

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
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景颇族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119209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景颇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

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

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1998年末,云南景颇族人口为12.5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0.947%。

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

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最大,人数占景颇族人口的80%左右。

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有反映景颇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有反映景颇族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故事;也有神话、寓言、谚语、谜语等。

历史传说、故事等多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词曲优美动听;情歌内容广泛,形式新颖活泼,能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较高的意境,在景颇族的口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景颇族人爱好音乐和舞蹈,乐器有木鼓、牛角号、箫笛、三比(管乐器)、象脚鼓、口弦、鋩锣、钹、小三弦。

擅长集体舞,男女老幼都喜欢参加。

舞蹈一般有欢庆性的、祭祀性的和娱乐性的三种。

在新屋落成、战争胜利后跳欢庆性舞蹈。

在祭“木代”(最大的天鬼)或老人死亡后为死者送魂时跳祭祀性舞蹈;在生产劳动之余和节日时跳娱乐性舞蹈。

怒族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1957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

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练,线条粗犷、形象生动。

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

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

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

无论是喜庆还是悲伤,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

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

流传较广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

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

在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故事。

《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颂真、善、美,鞭挞残忍和邪恶,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

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还会唱起《婚礼歌》。

“哦得得”是怒族古老的歌曲衬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